“52艘散貨船、11艘集裝箱船、7艘油輪、4艘滾裝船,咳咳,還有19艘遠洋漁船?4艘冰庫船?居然還有2艘補給艦?肯特,漁船什麼的就算了,呵呵,你認爲我要那些軍用補給艦幹嘛?”荊建笑着與身邊的肯特打趣。
安德烈提供的那份目錄可謂是琳琅滿目,其覆蓋的內容差點兒讓荊建驚掉下巴。毫不誇張,裡面的一大半居然是軍品?甚至安德烈還通過伊裡採夫暗示,輕武器什麼的根本就沒有障礙,就算是戰鬥機、坦克和導彈等重武器也不是不可以商量。
對那些軍火,荊建當然看過後就笑笑算了,可是不得不佩服安德烈那些人的膽大妄爲。好吧,其實荊建是知道蘇聯解體後的軍品物資管理失控,只是沒想到,失控竟然發生的那麼的早,而且一開始的規模就是如此的洶涌澎湃。
其實原因並不複雜。由於蘇聯準備從東歐大規模的撤軍,以往爲了準備世界大戰,儲存在東歐基地裡的海量物資都需要處理。一部分重要物資當然撤回蘇聯國內,但有些不輕不重的物資就雞肋了,運回去不合算,留下又便宜了那批東歐白眼狼。
而且在阿富汗戰爭後,蘇聯由上至下對蘇軍進行了某種“集體抹黑”,很類似越南戰爭時期歐美的反戰思潮一樣,這對蘇聯官兵的士氣打擊簡直是毀滅性的。要知道,美國好歹還有好萊塢吹噓“美國大兵拯救全人類”,蘇聯甚至連這個都沒有。
因此蘇軍處處受到歧視,雖然沒有像解體後那樣,連工資都得不到保證,但以往“蘇軍優先”的待遇瞬間一落千丈。舉個例:撤回到蘇聯國內的蘇軍,他們連營房都沒及時安排,居然被安置在馬棚中居住?這你敢信嗎?
結果不言而喻,蘇軍軍紀雪崩似的滑落,開始了大規模、有組織的權錢交易。幸好此時蘇聯還未解體,還剩下最後一塊遮羞布,因此在表面上,與荊建的這場交易還算是公正,平均噸位超過萬噸(不包括那些漁船),平均船齡在十年左右的這批船,打包給荊建的價格是五億盧布出頭(以此時盧布牌價折算美元的話,就是三億美元多)。
另外,安德烈他們將另外組織一批20艘左右,船齡在五年以下的新船投入到荊建旗下。這回不需要錢,僅僅是成立一家新的船運公司,名叫“紐帶”,而蘇聯外貿銀行將作爲蘇方代表佔其中的30%股份。
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前面的那批船是安德烈他們能“內部處理”掉的,而後一批是實在無法處理的,於是索性就成立紐帶船運公司,對外宣揚“中蘇美友好”(安德烈堅持要加上美國,因爲股東之一的標準物流是美國公司),對內也給出了一個過硬的理由。
荊建其實並不在乎安德烈等人是怎麼操作。他高興的是貸款終於有着落了,並且一部分得到了有效的投資。畢竟此時的蘇聯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商船隊和漁船隊,也就是這些船能拿來就用。
“肯特,我承認,我們有麻煩了,貸款的額度我們甚至連一半都沒用到。”荊建玩笑了一句。
確實,相比較於那筆龐大的貸款,這樣的大手筆也就變成了毛毛雨。有趣的是,上次那個一攬子協議中,雖然汽車廠項目已經終結,但蘇聯方面其他那些化肥、有色金屬什麼的依然給了荊建出口額度,因此全部加在一起,這筆貸款總算用掉了七億多盧布,謝天謝地,總算接近一半了。
肯特笑道:“先生,那就再買船?我聽伊裡採夫說,價格方面其實還能優惠。他都抱怨您出手太豪爽了。”
此時世界上海運市場依然疲軟,因此荊建的買價算是相當公道。當然,不僅是價格公道,私底下還給了安德烈100萬美元,其他的關係人500多萬美元。這甚至讓安德烈等人都不怎麼好意思,因此在這筆交易中,還順帶奉送了不少物資,並且還簽訂了波蘭、東德三個軍民兩用碼頭30年的租借合同。
荊建笑着搖搖頭:“這以後再說。”
這次決定買船,無非就是救急。從經濟型角度來說,蘇聯這些貨船的效率都太低,而且使用成本很高,並不是很合算。當然,短期內建立一支龐大的商船隊,目前也就僅此一家了。另外,過幾年這些前蘇聯的商船全都是“廢鐵”,還怕無處去買嗎?未來還有艘“廢鐵”,買着買着居然變成遼寧號了。
而且那批物資的出口額度批准,就給了荊建新的希望。這些緊俏物資轉手就能變現,可以說是多多益善。因此荊建就安排安德烈發動自己的關係,看看有沒有什麼增加的可能?
荊建吩咐道:“那幾個碼頭問男爵閣下有沒有興趣?我們可以合股,可以放棄控股權。”
像這樣的租借合同其實很不正規。道理上說,這是蘇軍在東歐各國的軍事基地,如果蘇軍撤離,應該無償歸還給東歐國家。然而現在誰還管未來?都不知道明天怎麼樣呢,先拿現金,誰會鳥東歐那幾個白眼狼?蘇聯方面賣了也就賣了。荊建這邊買了也就買了。因此未來想讓這幾個合同生效,還是需要榮格男爵那樣的地頭蛇。要不然,只需要一個合同官司,就能搞的人頭大。
見肯特點頭答應,荊建繼續吩咐道:“那些漁船、補給船什麼的先送到弗索亞,我另有安排。與香港的骷髏海聯絡,我們之前購買的那些商船……”
到最後,荊建發覺最適合的居然是買船,他算是和交通工具扛上了。當然,船隊早晚需要建設,這次也是恰逢其會。
還有一點令荊建比較鬱悶——怎麼儘快的把這筆貸款花完?真的找不到什麼有價值的投資。如果實在不行,也只有繼續買船了。
可沒想到的是,荊建正絞盡腦汁怎麼花這些盧布呢,讓他花錢的人卻主動找上了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