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故事(一)

包公解州破命案

北宋慶曆六年公元1046年,河東鹽池主理鹽政的太常博士範祥變鹽法,推行“鈔引法”,亦稱“鹽鈔法”。免費txt小說網廢除舊鹽務管理體制,改革利益分配辦法,使坐商與行商分家,這就意味着產、硝趨向專業分工方向發展,後來竟成爲全國通行的鈔法。“鈔引法”的推行得罪了舊時鹽務官吏和當地的豪商列紳、鉅商富賈。他們把範祥視爲眼中釘、肉中刺,妄想置範祥死地而後快。

黃慶霖是範祥的左膀右臂得力助手。積極倡導和推行“鈔引法”,在潞鹽行商銷售方面肩負着重要任務。舊官吏和商人暗中勾結,沆瀣一氣,軟磨硬抗,阻礙推行“鈔引法”的落實,受到黃慶霖的指責。他們一計不成又生一計,認爲只有殺死黃慶霖,才能保住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失,範祥就無能爲力,“鈔引法”就會半路夭折。

河東鹽池鹽務當時由陝西轉運使兼管,黃慶霖到陝西巡視潞鹽行銷情況後,返回河東鹽場,路過解州被一夥不明身份的人團團圍住,砍刀置死,拋屍在解州黑龍潭旁邊,其狀慘不忍睹。

此案一出,朝野震驚。宋仁宗接到範祥的奏摺後,立即派 三司戶部使包公從陝西路今西安市晝夜趕赴解州,從破案入手,給破壞推行“鈔引法”的舊鹽務官吏,豪商列紳以置命打擊。解鹽事,主鹽政,強行推行“鈔引法”。

著名的耿介大臣包公來到解州後,不顧旅途辛勞,馬不停蹄,察勘了現場。認定黃慶霖是被人用絹帶勒死之後,由兇手移屍荒郊野外,用砍刀戮屍而成的。渾身被砍有12刀之多,最長最深一刀是用側刀砍傷的當地老百姓鍘草的一種長刀,手段慘忍,動機險惡,明顯是一場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政治謀殺案。“此案不破,我誓不爲官”,包公立下誓言。

第二天一大早,包公和幾個隨從人員輕車簡從到解州周圍的北門灘、硝池灘、七郎埝、黑龍潭和附近村莊的幾戶農家進行了察勘和訪問,確定了一些線索和疑點。下午包公等人乘小船從伍姓湖順姚暹渠逆水而上,繼續尋找線索。行至三裡橋旁,看見一老嫗正在拆洗一新棉被。包公產生了疑慮“即不逢年又不過節,嶄新的棉被,爲何拆洗。”馬上命人從水中把棉被的表裡一起拿上船來共同看過。只見棉被裡子上血跡斑班,雖經大水沖洗,還隱隱約約的能看見血印。包公問老嫗道:“棉被上的血跡怎樣來的”老嫗驚慌失措,支支唔唔,前言不搭後語。 包公命手下等將老嫗帶回潞村衙門詢問,老嫗方供出她的小兒子受人誘惑,參與移屍,方分得一牀新棉被。

包公等人連夜到解州將老嫗的小兒子緝拿歸案,並供認參與移屍戮屍的無賴毛二、畦戶趙荃和提供側刀的劉擅園。

順藤摸瓜,根據絹帶的出處,查出了殺死黃慶霖的主謀是鹽務舊官吏潭榮培,他不甘“鈔引法”推行之後,已歸他盤剝的車費被奪走,遂勾結原官運車隊貼頭阮大成,乘黃慶霖回鹽場途中不備之機,用絹帶勒死,又收買無賴毛二等幾人移屍戮屍荒郊野外等犯罪事實。

畦戶鏟鹽完場和農戶的收秋種麥完畢之後,包公在解州東門口召開所有坐商、行商和農戶參加的宣判大會,對幾名罪犯做了應有處分。又重申了推行“鈔引法”的決定。

後來包公當了監察御史兼任河東鹽池鹽務轉運使,主理鹽政。“解州鹽法率病民,拯往經度之,請一切通商販”。由於他的調理,頗有成效,後人感其政績,在解州東門外給他立了一座石碑,以示紀念。

包公收禮

清官包拯,坐鎮解州主管鹽政,真是愛民如子,深得人心。他快要到生日這一天了,皇帝念他功勞之重,非要叫他過過不可,他一面謝絕,皇帝不依,只好遵命,但他吩咐家人包興,一概不收禮,執意要送者,需要說明理由,如有說不通的就稟告於他。 生日前幾天,包興一直在堂門口上拒禮。送禮的頭一家是當今皇上,來人是六宮司禮太監遠道而來。這可把包興難住了,萬歲爺送的禮敢不收嗎包興無奈,只好把包公的話講了出來,並拿出紅紙讓六宮司禮太監寫理由,那太監寫道“功勞於國管鹽政,日夜精誠無私情。今日皇上把禮送,拒之門外理不通。”包興派人將紅紙送給包公,包公在下邊添了四句“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唸叨功。操心本是份內事,拒禮爲開廉潔風。”包興遞給六宮司禮太監一看,他搖搖頭無奈捧着禮返回去了。 太監剛走後不久,包公好友在京做官的同鄉張奎前來送禮,包興說明包公的吩咐,張奎說“別人的禮可以不收,我送的禮得收下。張奎在包興遞過的紅紙上寫了四句“同窗同師同鄉人,同科同榜同殿臣。無話不談肝膽照,怎能把禮拒堂門。”包公接到紅紙,也在下面寫下四句:“你我本是知音人,肝膽相照心相印。生日薄酒促膝談,勝似送禮染俗塵”。張奎一看無話可言,只好笑着讓人把禮帶回去。

接着又來了一個送禮人,那人一身鹽味,雙手抱着一盆花繁葉茂,精精神神,人稱月月紅的月季,包興問尊姓大名,那人說叫趙錢孫李張王陳。包興笑道那有叫這樣的名字,那人說:“我姓趙、左鄰姓錢、右舍姓孫、對門姓李、巷頭姓張、巷中姓王、巷底姓陳,包老爺生日,大家讓我送月月紅。”包興一聽就明白鹽工的心意,本想收,但包公的忠告難違,只好叫他說出理由,那人想了片刻,衝口說了四句“鹽花生來自帶鹹,多鏟好鹽最相關。但願老爺鐵面在,勤爲百姓除贓官。”包興代筆把他寫在紙上送給包公。不一會包公親自出來了,雙手接過那盆月月紅,說了四句“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見民情,一日三餐捫心問,報國忠心月月紅”,這月月紅大禮,飽含着民意,包公怎能拒絕呢

第十八章 江南名姬第三十五章 遺恨悠悠第三十三章 真假難辨《古剎迷蹤》第八章《殺人動機》文學、史籍兩包公(二)第十七章 朝廷風波(二)第四章 元滅大師第二章 疑竇叢生《古剎迷蹤》第十二章《密室之謎》(二)第四章 意外之失第十二章 智擒惡徒第四章 惺惺相惜第十五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一章 紈絝子弟第十六章 朝廷風波(一)第四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三章 真兇伏法第八章 女屍再現第六章 初露端倪第三十八章 鬥智鬥勇第二十章 峰迴路轉第九章 身份之迷第二十二章 欲擒故縱(三)包公祠第三十七章 英王現身第十四章 竹林探密第三十一章 紈絝子弟第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章 又起波瀾《古剎迷蹤》第十九章《包拯的推理》第十一章王府命案《古剎迷蹤》第十四章《無名屍體》包公祠序章第二章 無心插柳第三十九章 垂死掙扎第三章 現場勘察第四十一章 知州之死第十六章 朝廷風波(一)第十一章 浮出水面第十三章 展昭歸來通知第十四章 蛛絲馬跡第二十四章 殺人滅口第三十二章 一步之遙第三十章 遊樂迷蹤《古剎迷蹤》第十七章《元寂方丈》第四章 意外之失第十七章 朝廷風波(二)第六章 引蛇出洞第三十章 遊樂迷蹤第十六章 冤家路窄《古剎迷蹤》第十五章《原來如此》第二十五章 一網打盡第十章 針鋒相對《古剎迷蹤》第六章《重大發現》第一章 淫賊入府(試閱)第二十章 峰迴路轉第十二章 誰是兇手第七章禍起蕭牆第二十四章 途中遇險第十二章 幕後兇手第二十四章 途中遇險第一章 淫賊入府(試閱)《古剎迷蹤》第十二章《密室之謎》(二)第六章 初露端倪第十七章 朝廷風波(二)第十三章 迷霧重重第十二章 殺人動機第十八章 沉冤待雪《古剎迷蹤》第十八章《畫中玄機》第四章 意外之失第十六章 最後結局第十一章 意外發現第三十八章 鬥智鬥勇第十三章 迷霧重重燈下漫談《狄仁傑斷案傳奇》文學、史籍兩包公(二)第十九章 公孫失策(二)第八章 開封府尹第三章 身死之迷第十四章意亂情迷第十三章 展昭歸來包公祠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二)第三十五章 遺恨悠悠第十章柳暗花明第十一章王府命案第三十一章 紈絝子弟第二章 無心插柳第一章 深山古寺燈下漫談《狄仁傑斷案傳奇》第十八章 江南名姬第二十六章 風波再起《古剎迷蹤》第八章《殺人動機》第二十九章 神秘員外第八章 開封府尹第三十五章 遺恨悠悠
第十八章 江南名姬第三十五章 遺恨悠悠第三十三章 真假難辨《古剎迷蹤》第八章《殺人動機》文學、史籍兩包公(二)第十七章 朝廷風波(二)第四章 元滅大師第二章 疑竇叢生《古剎迷蹤》第十二章《密室之謎》(二)第四章 意外之失第十二章 智擒惡徒第四章 惺惺相惜第十五章 不速之客第三十一章 紈絝子弟第十六章 朝廷風波(一)第四章 進退兩難第四十三章 真兇伏法第八章 女屍再現第六章 初露端倪第三十八章 鬥智鬥勇第二十章 峰迴路轉第九章 身份之迷第二十二章 欲擒故縱(三)包公祠第三十七章 英王現身第十四章 竹林探密第三十一章 紈絝子弟第七章 水落石出第三章 又起波瀾《古剎迷蹤》第十九章《包拯的推理》第十一章王府命案《古剎迷蹤》第十四章《無名屍體》包公祠序章第二章 無心插柳第三十九章 垂死掙扎第三章 現場勘察第四十一章 知州之死第十六章 朝廷風波(一)第十一章 浮出水面第十三章 展昭歸來通知第十四章 蛛絲馬跡第二十四章 殺人滅口第三十二章 一步之遙第三十章 遊樂迷蹤《古剎迷蹤》第十七章《元寂方丈》第四章 意外之失第十七章 朝廷風波(二)第六章 引蛇出洞第三十章 遊樂迷蹤第十六章 冤家路窄《古剎迷蹤》第十五章《原來如此》第二十五章 一網打盡第十章 針鋒相對《古剎迷蹤》第六章《重大發現》第一章 淫賊入府(試閱)第二十章 峰迴路轉第十二章 誰是兇手第七章禍起蕭牆第二十四章 途中遇險第十二章 幕後兇手第二十四章 途中遇險第一章 淫賊入府(試閱)《古剎迷蹤》第十二章《密室之謎》(二)第六章 初露端倪第十七章 朝廷風波(二)第十三章 迷霧重重第十二章 殺人動機第十八章 沉冤待雪《古剎迷蹤》第十八章《畫中玄機》第四章 意外之失第十六章 最後結局第十一章 意外發現第三十八章 鬥智鬥勇第十三章 迷霧重重燈下漫談《狄仁傑斷案傳奇》文學、史籍兩包公(二)第十九章 公孫失策(二)第八章 開封府尹第三章 身死之迷第十四章意亂情迷第十三章 展昭歸來包公祠第二十一章 欲擒故縱(二)第三十五章 遺恨悠悠第十章柳暗花明第十一章王府命案第三十一章 紈絝子弟第二章 無心插柳第一章 深山古寺燈下漫談《狄仁傑斷案傳奇》第十八章 江南名姬第二十六章 風波再起《古剎迷蹤》第八章《殺人動機》第二十九章 神秘員外第八章 開封府尹第三十五章 遺恨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