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簡介

小說中提到的不少武器裝備包括坦克在內都有詳細的簡介。

1:謝爾曼。

1940年8月19日,美國開始了新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根據M3“格蘭特”的不足,軍方要求將75mm火炮裝在旋轉炮塔上,研製代號是T6中型坦克,1941年9月,T6坦克定型並被命名爲M4“謝爾曼”中型坦克。M4是在M3坦克的基礎上研製成功的,因而M4和M3,既有區別,又有聯繫。它們的底盤總體佈置和行動部分都很相似。最大的區別在炮塔上,M4坦克的炮塔爲整體鑄造炮塔,圓弧過渡,尺寸上比M3的炮塔要大得多。

M4坦克的主要武器是一門M3式75mm火炮,可以發射***,**和煙幕彈。在M4系列的各種改進型車上,共裝有4種不同型號的發動機,變速箱爲機械式,行動部分採用平衡式懸掛裝置,每側6個負重輪分爲3組,主動輪在前,誘導輪在後。

M4坦克的型號十分繁雜,僅美國官方公佈的M4系列改進型車,變型車,和實驗型車就有50多種。主要有M4,****,M4A2,M4A3,M4A4,M4A6這6種型號的改進型車,主炮有75mm,76mm,90mm,105mm。

前期M4的火力雖略顯不足,但它的堅固,可靠和耐久性卻享譽軍界。在整個大戰期間,M4成爲美軍坦克力量的骨幹。由於美軍不像德軍和蘇軍那樣裝備了重型坦克,M4有時也得權充重型坦克使用,儘管它根本不能勝任這個角色。

從42年開始,M4一批接一批地投入使用,以求儘快替換身有殘疾的M3。它第一個大顯威風的地方是北非戰場。當英軍撤至阿拉曼,已置身退無可退的境地時,大約四百輛謝爾曼被火速補充至英第八集團軍。在“十字軍”和“瓦倫丁”型坦克的配合下,經過五小時的炮火準備,謝爾曼率先向油料、備件嚴重不足,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衝擊。經過十二天激戰,英軍大敗德軍非洲軍團。是役,曾在沙漠中令對手望風披靡的德意聯軍坦克被擊毀二百餘輛(大多數是意大利坦克,德軍當時與英軍坦克交換比爲1比4,也就是說英軍要擊毀1輛德軍坦克就要付出4輛以上坦克爲代價)。沙漠之狐隆美爾從此一厥不振。而在突尼斯登陸行動中,美國陸軍的M4坦克也緊隨登場,爲將德意法西斯趕出北非作出了巨大貢獻。

此後,不論在歐洲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隨處可見謝爾曼的身影。D-DAY最先登陸諾曼底的坦克就是數百輛謝爾曼DD水陸坦克,成爲盟軍邁向勝利的先鋒。

謝爾曼的長處在於可靠性高,易於維護和用途廣泛。有的在炮塔上加裝60管4.5英寸火箭發射器(M4管風琴);有的加裝噴火器成爲噴火坦克。還有的將其主炮改爲105毫米**炮,加強軟殺傷能力。大戰後期則以生產裝備76毫米長身管高初速主炮的M4A3爲主。而其主要缺點是火力、裝甲防禦力與德、蘇著名中型坦克相比,有相當的差距。它的汽油發動機周圍裝甲防護尤其不足,和德軍對手對壘時極易中彈起火。因此美軍給它起了個外號——郎森,一種名牌打火機(其廣告詞:一打就着,每打必着)。

M4謝爾曼並不是二戰中性能最佳的中型坦克,但其巨大的裝備數量加上蒙哥馬利、巴頓等名將精明的運用,使它在盟軍的武器裝備序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巴頓將軍指揮下的美軍第三裝甲師主要裝備就是M4坦克,它們在諾曼底登陸以後的歷次戰鬥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2:豹式坦克

在1943年以後,豹式坦克的生產不再是MAN公司的一家生產,開始由戴姆勒-奔馳公司、MNH公司、HS公司分擔生產。MAN公司初期預計一個月能夠生產250輛豹式坦克,但在1943年1月,把目標提高至月產600輛。然而由於盟軍的轟炸、生產上的問題及其它困難而使得MAN公司達不到這個目標。在1943年間平均月產148輛,1944達到月產315輛。豹式坦克從1943年1月到1945年4月生產了6042輛。豹式坦克外形好,火力較強,機動性也好,豹式坦克製造工藝精良,但無法滿足大規模戰爭中消耗的及時補充。原計劃豹式坦克取代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但是,德國軍方在後來發現安裝上Kwk40L/48火炮的四號坦克比豹式坦克更易於生產的,因此便將兩款坦克一起生產。這架坦克的乘員由五個人來擔任:駕駛員、通訊員、炮手、裝填手及車長。

裝甲系統中,斜甲採用了同質鋼板,經過焊接及鎖釦後變得更爲堅固。此外,最初生產的豹式坦克只有一塊60毫米的斜甲,但不久就加厚至80毫米,而豹式D型以後的型號更把炮塔裝甲加強至110毫米的上限,以保護炮塔的前端。而坦克兩側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板,以保護坦克不受敵人反坦克步槍或反坦克火箭筒的損害。

豹式坦克的重量由預計的35噸增加至43噸,安裝了一臺700匹馬力的梅巴赫HL230P30V-12汽油發動機,可以承受連續長距離行進的負荷。豹式行進的速度46千米/小時。懸掛系統由前方的驅動齒輪、後方的誘導輪和八個塗上橡膠的鋼輪所組成。豹式坦克在每個減震臂中添上兩支扭力杆,越野性能良好但造價昂貴且很費時。豹式坦克是採用的是德國最常見的坦克設計,再額外加裝火炮和斜甲。坦克的重量由預計的35噸增加至43噸,更被安裝了一個可以提供700匹馬力,以齒輪箱及掌控系統驅動的梅巴赫HL230P30V-12汽油發動機,而這種發動機一般被認爲可以承受連續行進2000公里的負荷。爲了把發動機的故障減到最少,開發人員特意安裝調速器以把發動機的轉數下調至每分鐘2500轉。此外,調速器的安裝也使得豹式行進的速度由55千米/小時下降至46千米/小時。豹式坦克借鑑了蘇聯坦克設計上的思路,其最主要是其55°傾斜式裝甲,增加來襲炮彈產生跳彈的可能,而且也增加了裝甲水平方向的厚度,使得不易被射穿。此外較寬的履帶以及較大的路輪也大幅改善了在鬆軟地面上的機動性。

豹式的懸吊系統由前方的驅動扣鏈齒輪、後方的導輪和八個塗上橡膠的鋼輪所組成,它更在每個震臂中添上兩支扭力棒作爲其懸吊系統的另外部份。因此,豹式的造價十分昂貴且很費時,但也因此獲得了良好的越野性能。

豹式的控制系統以ZF公司設計的7檔AK7-200同步齒合齒輪箱及MAN出產,以控制桿駕馭的單軸條掌控系統組成。其掌控系統允許以一個固定的軸條來驅動每個齒輪箱。當齒輪愈大,轉動的半徑就會愈大。如果其半徑比要求中大,那麼掌舵用的剎車系統就可用來收緊齒輪的轉動,但是這個部件的壽命也不過行進150公里。因爲在戰爭期間,德國缺乏製造齒輪的機器,而生產該部件的機器也缺乏必須的齒輪,才導致了豹式坦克的最大弱點就是其最終的駕駛部件。豹式坦克的主炮爲萊茵金屬生產的75毫米半自動KwK42L70火炮,攜帶79發炮彈(G型爲82發)。這款主炮使用了三種不同的彈藥:APCBC、HE和APCR三款,以作爲供應彈藥短缺。75毫米口徑火炮在當時並不算是大口徑的火炮,但是豹式的主炮卻是二戰中最具威力的坦克炮之一。其特長炮管和強大的推動力,更爲其提供了高速的發炮能力。此外,由於坦克上的瞄準器敏感度較低,這使得豹式坦克能夠更容易擊中敵人。加上此火炮的貫穿能力比88毫米KwK36L56火炮爲高,令豹式坦克成爲了戰場上的殺人機器。而且,在戰爭後期,德國空軍失去制空權後,一些坦克也裝上了一支MG42機槍,安裝於炮塔上,有助於掃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3:虎式坦克(主)

在1943年3月虎式坦克起初名爲Pzkw Ⅵ Ausf. H,但後來重新設計成爲Ausf. E(Ausführung Ger. "version")。這名字同樣跟Mark Ⅵ-E、Panzer Ⅵ-E、PzKpfw Ⅵ-E或Sd.Kfz. 181 (Sonderkraftfahrzeug 181)一樣知名,儘管公衆通常只知它們的名字是“虎”I或簡單稱爲“虎”。“虎這個綽號是由斐迪南•保時捷所取的。“虎“I的基本設計概念同時延用到其他車輛上面,包括虎Ⅱ(虎王)重型坦克和虎式突擊炮。虎式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經開始,但是當時因爲沒有該方面需要而沒有制定具體的生產計劃。真正刺激虎式出現的是德國在西歐和北非的戰爭,88mm炮在反坦克運用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於是德國人便試圖爲其配置一個戰車載體。儘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Ⅳ號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號坦克的兩倍多,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的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的龐大燃料和彈藥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掛系統。德國重型坦克在35年就開始計劃了,經過幾年的發展,亨舍爾在VK3601之後搞出了VK4501。而另一方有一個平行的計劃正在進行着,那就是保時捷廠自行開發的重型坦克。虎式坦克配備的88毫米KwK36L/56坦克炮(L/56指炮管長度爲口徑的56倍)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炮塔有一個圓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 18 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系列高射炮(Flak 41 L/71)。是二戰時殺傷效率最高的幾款坦克炮之一,德國人還爲它配置了極爲精確的卡爾•蔡司TFZ 9b 瞄準器,精準度驚人。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開火,而連續5發落在一個16英吋×18英吋的目標上。

該炮可裝載三種型號彈藥:PzGr.39 彈道穿甲爆破彈、PzGr.40亞口徑鎢芯***和HI. Gr.39型高爆彈(HEAT)。而虎I坦克曾在大於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不過這作用並不太大,因爲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遠比1600米近的。在戰爭前期,虎式坦克能有效在戰鬥距離擊穿盟軍坦克的正面裝甲,但到了二戰後期蘇軍T-34/85、SU-100、IS-2、ISU-122/152,美軍的M18“地獄貓”、M26“潘興”和英軍的謝爾曼螢火蟲坦克先後投入戰場,虎式對付盟軍的部分坦克已力不從心,在1000-1500米外距離無法有效打擊他們。

4丘吉爾。(1型)

Churchill坦克是取代MatildaII(瑪蒂爾達)的步兵坦克,研製代號爲A20。但是在研製過程中,英國發現A20樣車還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於是,1940年7月,沃克斯豪爾汽車公司接受了研製A22步兵坦克的合同。並於7個月後製造出第一輛樣車。1941年6月,第一批14輛生產型坦克交付英軍,接着就開始了大批量生產,並命名爲Churchill步兵坦克.各型丘吉爾產量共達到五千餘輛,是戰時英國產量最大的一種坦克。個別負重輪被擊毀也能繼續行動。但是過小的負重輪也造成懸掛行程太小,越野時的舒適性太差,也就是顛得特別厲害(好比沒減震裝置的汽車)。所以後來的坦克不再採用這種設計。“丘吉爾”坦克共有18種車型。Ⅰ型主要武器爲一門40mm火炮,此外在車體前部還裝有一門76.2mm的短身管**炮。自丘吉爾Ⅱ型開始,均取消了車體前部的短身管**炮,而代之以7.92mm機槍。

丘吉爾Ⅲ型於1942年5月開始裝備英軍,採用了焊接炮塔,其主炮換爲57mm加農炮,大大提高了坦克火力。此後,許多Ⅰ型和Ⅱ型丘吉爾坦克也按Ⅲ型標準加以改裝。

Ⅳ型仍採用57mm火炮,但又改爲鑄造炮塔。後來有120輛Ⅳ型開始採用和美國M3、M4中型坦克相同的75mm火炮,稱爲Ⅳ/NA75型。NA是北非戰場的縮寫,這種改型坦克用於北非作戰。

丘吉爾Ⅵ型和Ⅶ型都採用了75mm火炮,均於1943年提供給英國陸軍使用。丘吉爾Ⅴ型和Ⅷ型則採用了短身管的95mm**炮,專門用於提供對步兵的火力支援。此外,丘吉爾系列步兵坦克還包括Ⅸ、Ⅹ、Ⅺ等各型。

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爲1門40毫米火炮,車體前部還裝1門76.2毫米**炮。另外還有1挺7.92毫米機槍。車內攜帶150發40毫米彈和58發76.2毫米彈。發動機爲2臺6缸水冷汽油機,功率257.4千瓦。傳動裝置有4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行動裝置採用獨立式螺旋彈簧懸掛裝置。裝甲厚度16~102毫米。II型坦克與I型坦克的區別是,用7.92毫米機槍代替了車體前部的76.2毫米**炮。III型坦克的火炮換成57毫米火炮,採用焊接炮塔。IV型坦克的炮塔改爲鑄造的。後來有120輛IV型坦克採用美國的75毫米火炮,稱爲IV/NA75型。V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95毫米**炮,彈藥基數47發。V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門美國的M3式75毫米火炮。VII型坦克主要是改進裝甲防護,車體前部的裝甲厚度增大到152毫米。炮塔爲鑄造/焊接混合式。變速箱和懸掛裝置也有所改進。VIII型坦克的主要武器爲1門95毫米**炮。IX、X、XI型等型號由II~VII型改進而成。“丘吉爾”步兵坦克的變型車約有60種型號,包括噴火坦克、掃雷坦克、坦克架橋車、裝甲搶救車、裝甲工程車、自行火炮、裝甲輸送車等。

5:T-34。

T-34/76型坦克主要有A、B、C三種型號,是蘇德戰爭期間產量最大的坦克類型。從1943年秋天開始,針對德國已經出現豹式和虎式坦克,T-34安裝85mm火炮,定名T-34/85型坦克。同年12月15日獲准投入大批量生產,當年生產283輛,次年即猛增至11000輛,取代T-34/76成爲戰爭後期蘇軍機械化部隊的主要裝備。

T-34/76於1941年6月22日在白俄羅斯格羅德諾首次參戰,在此後一系列戰鬥中德軍竟找不到可以與之抗衡的坦克,導致了德軍大量坦克的過時,被迫推出更新型的坦克以應付局面,這就是“T-34危機”。作爲應對措施,德國Ⅲ號改裝長身管50mm火炮,Ⅳ號坦克則改裝長身管的75mm火炮,同時都大大加強裝甲,勉強可以對抗T-34/76。同時又開始研製Ⅴ號“黑豹”式和Ⅵ號“虎”式,其中“黑豹”坦克明顯效仿T-34的設計思想,以至於早期原型車簡直同T-34/76一個模子。

不過包括T-34/76在內的各型蘇聯坦克也存在明顯缺陷,主要是沒有全部配備車際無線電聯絡設備,一般是幾輛T-34中只有一輛指揮坦克擁有無線電設備,坦克之間聯絡還依靠旗語。同德國主戰的各型坦克(Ⅲ、Ⅳ、Ⅴ、Ⅵ)基本都配備無線電相比,協同作戰能力相差不少,所以當編隊行進作戰時難以充分發揮坦克的優異性能,特別是遭遇突發情況時應變能力差。所以由一輛性能不怎麼樣的Ⅲ號坦克,擊毀多輛T-34的戰例屢見不鮮。後期隨着T-34/85坦克無線通訊設備的改善(同時增加一名無線電通訊員),這個弱點才逐步改觀。

T-34/76A型,是各型T-34坦克的原型,科什金的驚世之作,是蘇德戰爭初期製造“T-34危機”的主要功臣。T-34/76A在坦克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爲現代坦克的設計思想打下了基礎。

T-34坦克車體是焊接製成的,共分3部分,駕駛員和機電員位於車體前部,戰鬥艙上車體中部,車體後部裝有發動機和傳動裝置。

炮塔爲鑄造結構,位於車體中部上方。炮塔裡有3名乘員,車長在左邊,炮長在車長前下方,裝填手在右邊。炮塔頂部後邊有兩個帶圓頂蓋的通風口。

T-34/85坦克至少有3種指揮塔:一是環形固定式指揮塔,有向前和向後開啓的雙扇艙蓋及5個觀察鏡;二是能夠360°迴轉的,帶有單扇艙蓋及5個潛望鏡的指揮塔;三是與第二種相似的指揮塔,它的旋轉機構能使炮塔方向與目標保持一致。不管採用哪一種型式的指揮塔,在頂部都有1個觀察潛望鏡。全重32噸,乘員4人,主武器爲一門76.2毫米F-34主炮,副武器爲兩挺7.62毫米DP/DT機槍,車寬2.92米、車高2.39米,克里斯蒂懸掛裝置,В-2-34水冷柴油發動機、功率373千瓦、最大行駛時速55公里、最大行程468公里,通過障礙高0.75米、越壕寬2.49米、爬坡30度、裝甲厚18-60毫米。發展歷史來源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著名設計師科什金的傑作。塔西諾夫爲其設計了車身,採用革命性的斜面裝甲,防護能力大爲提高。

1940年底,鑄造炮塔出現,由馬裡烏波爾——哈爾科夫聯合制造,正面厚60mm(軋鋼焊接的正面52mm)。41年,先後三家廠生產T-34整車。112廠41年7月投產,開始生產鑄造炮塔失敗,借鑑了馬裡烏波爾的經驗後,首批20輛T-34與10月交付部隊。由於發動機短缺,112廠及STZ生產時,使用了M-17F汽油發動機。兩廠41年底生產了365輛安裝此發動機的T-34,截止42年5月又交付904輛。斯大林格勒地區,STZ進行總裝,軋鋼廠生產裝甲板,用船運到STZ及第264工廠(斯大林格勒造船廠,組裝車體的地方)。41年秋,“齒接”樣式的車體在STZ投產。41年10月STZ設計全鋼負重輪,11月投產,這種樣式的負重輪各廠都有使用,43年夏取消。41年9月17日位於哈爾科夫的183廠開始向烏拉爾遷移,最後一列(第43列)遷移列車10月19日抵達烏拉爾,12月第一條生產線準備完畢,月底通過總裝從哈爾科夫帶來的部件,25輛T-34交付部隊。42年2月,112廠的炮塔座圈跳彈筋增加到6條。42年3月還在生產“煎餅”炮塔的廠家開始將炮塔後部簡化,焊接炮塔採用一整塊梯形鋼板焊接,鑄造炮塔爲一體式。42年6~7月,183廠開始採用新的輻條式帶膠緣負重輪。42年183廠是T-34產量最大的廠。42年夏,戰火臨近STZ,導致其停產。另有三家工廠(UZTM,,174廠)開始生產T-34整車。位於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UZTM(Ordzhonikidze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第9廠)41年秋開始生產車體,隨後開始生產鑄造炮塔,42年4月開始爲其他總裝廠提供組裝好的車體或炮塔,42年7月28日生產整車,43年秋轉產基於T-34底盤的坦克殲擊車。原來位於列寧格勒的基洛夫工廠(LKZ,第100廠)41年6月25日遷往車里雅賓斯克,聯合了本地的拖拉機廠(,第178廠)以及一同遷往的生產發動機的(原來位於列寧格勒,哈爾科夫等地的如第75廠)等廠家,自此車里雅賓斯克被稱爲坦克城。CHKZ於41年末42年初開始生產一些T-34部件,42年8月生產整車,44年3月停止生產T-34。“螺母”炮塔在183廠搬到烏拉爾地區稍後研製(183廠由於遷移,丟失了軋鋼機等一批大型生產設備)。這種炮塔最早見於42年8~9月(春季就有小批量生產),德軍拍攝的照片顯示7月上就有了,GKO42年7月1日頒佈的安裝這種炮塔的命令似乎驗證了這點。“螺母”炮塔從外形上大致可分爲laminate,hardedge,SOFTEDGE三大類炮塔。42年10月UZTM爲擴大產能利用10000噸級水壓機制造被稱爲FORMOCKLOM的炮塔(與人們長期的認知相反,這種炮塔抗彈性能不如鑄造的六角炮塔。雖然是衝壓,但裝甲厚度只有約20mm),供自己和CHKZ(112廠利用這種炮塔與自己車體生產的OT-34有照片可見)生產T-34,到44年3月,生產了不少於2670個。圓筒型附加油箱42年10月初出現在CHKZ生產的車輛上。截止43年4月,安裝在車體後部的箱式附加油箱仍有出現在112廠,174廠的車輛上。42年夏末秋初,183廠生產的車輛,航向機槍有了外防盾,與此同時112廠的車輛開始出現扶手。112廠和烏拉爾地區廠家的扶手樣式不同。43年秋,T-34部件開始標準化,包括履帶,附加油箱,扶手等。車長指揮塔出現於43年夏,43年6月至44年3月生產5740個。43年初,“螺帽”炮塔兩側出現手槍射擊孔,春季後變得較爲常見。41年,71-TK-3型電臺配發,有效通信距離18千米,42年,9R系列(22千米)代之,9RS(28千米),後期的T-34/85安裝有10-RT-26(7~20千米)。車內通話設備,由早至晚的一些型號爲,TPU-2,TPU-3R,TPU-3bis-F,TPU-ZR系列,TPU-47。T-34坦克不僅繼承了БТ坦克優秀的機動性能,火力和防護能力也有極大飛躍。優異表現也壓倒了KV-1坦克。在T-34坦克尚未完成樣車之前,蘇聯領導層就決定同意用T-34裝備蘇聯紅軍。1940年1月底,首批坦克駛離哈爾科夫的工廠生產線,後人稱爲T-34/76 1940年型(T-34/76A)。2月初,2輛T-34在進行哈爾科夫-莫斯科-斯摩棱斯克-基輔-哈爾科夫的長途行駛試驗中,給在莫斯科紅場觀摩試驗的斯大林留下深刻印象。科什金因患肺炎於1940年9月26日病逝,最終沒有看到絕筆之作T-34的精彩表現。其助手莫羅佐夫接替了他,T-34坦克1940年6月完成生產圖紙,隨即大批量生產。具備出色的防彈外形,強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機動能力,特別是擁有相對校高的可靠性,易於大批量生產。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阿拉庫爾戰役(下)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萊茵!萊茵!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下)庫爾斯克會戰(上)重現阿拉曼諾曼底坦克戰阿拉庫爾戰役(上)萊茵!萊茵!萊茵!萊茵!重現阿拉曼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重現阿拉曼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上)血戰阿登(上)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下)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下)萊茵!萊茵!諾曼底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上)血戰阿登(上)血戰阿登(上)諾曼底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上)血戰阿登(上)血戰阿登(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血戰阿登(上)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上)重現阿拉曼血戰阿登(上)撤回的遭遇戰萊茵!萊茵!阿拉庫爾戰役(下)萊茵!萊茵!血戰阿登(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萊茵!萊茵!血戰阿登(上)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萊茵!萊茵!庫爾斯克會戰(上)撤回的遭遇戰庫爾斯克會戰(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下)重現阿拉曼血戰阿登(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下)萊茵!萊茵!重現阿拉曼庫爾斯克會戰(上)萊茵!萊茵!阿拉庫爾戰役(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重現阿拉曼諾曼底坦克戰阿拉庫爾戰役(上)萊茵!萊茵!萊茵!萊茵!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下)諾曼底坦克戰萊茵!萊茵!
阿拉庫爾戰役(下)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萊茵!萊茵!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下)庫爾斯克會戰(上)重現阿拉曼諾曼底坦克戰阿拉庫爾戰役(上)萊茵!萊茵!萊茵!萊茵!重現阿拉曼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重現阿拉曼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上)血戰阿登(上)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下)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下)萊茵!萊茵!諾曼底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上)血戰阿登(上)血戰阿登(上)諾曼底坦克戰庫爾斯克會戰(上)血戰阿登(上)血戰阿登(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血戰阿登(上)重現阿拉曼阿拉庫爾戰役(上)重現阿拉曼血戰阿登(上)撤回的遭遇戰萊茵!萊茵!阿拉庫爾戰役(下)萊茵!萊茵!血戰阿登(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萊茵!萊茵!血戰阿登(上)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萊茵!萊茵!庫爾斯克會戰(上)撤回的遭遇戰庫爾斯克會戰(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阿拉庫爾戰役(下)重現阿拉曼血戰阿登(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上)阿拉庫爾戰役(下)萊茵!萊茵!重現阿拉曼庫爾斯克會戰(上)萊茵!萊茵!阿拉庫爾戰役(上)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庫爾斯克會戰(上)重現阿拉曼諾曼底坦克戰阿拉庫爾戰役(上)萊茵!萊茵!萊茵!萊茵!撤回的遭遇戰血戰阿登(上)阿拉庫爾戰役(下)諾曼底坦克戰萊茵!萊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