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後宮四

國防軍的防線現在鋪得很開,幾乎囊括了中南半島和印度次大陸。所以吳畏早就發覺自己手裡缺乏合適的將領。

要說起來,段祺瑞這個人打仗的本事還是很強,不虧是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現在他的手下又有蔡松坡和吳佩孚這兩員大將,一個精於謀劃,另一個悍勇無雙。最重要的,這兩個人都很擅長練兵。有他們輔助段祺瑞,第七師現在兵強馬壯,吊打英印部隊毫無壓力。

現在段祺瑞已經是印度遠征軍的總司令,遠征軍的總參謀長是蔡松坡,吳佩孚已經榮升第七師師長。

印度遠征軍麾下有第七、第十、第十三、十四共四個師的番號,總兵力接近20萬人。

這些人數看起來不小,但是撒在印度次大陸上就不怎麼夠看了,這也是遠征軍雖然一直沒有遇到對手,但是仍然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段祺瑞和蔡松坡用兵都比較謹慎,兵力不足的情況下絕對不肯冒進。

不是吳畏捨不得給段祺瑞增兵,現在國防軍在冊三十三個步兵師,總動員六個月後,總參手裡直接的可用兵力已經超過50萬,就算新兵戰鬥力堪憂,但是去印度打打醬油,刷刷經驗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實際上就算在從前歷史上的第二次大戰時,已經建立了職業化軍隊的各個主要強國也不是拉出一支軍隊就能打仗的,戰鬥力也要分等級。更不要說從建立之初就一直經費困難的國防軍,要不是經歷了日、俄兩場大戰的鍛鍊,現在吳畏能拉出兩個王牌師都要笑醒了。

但是平時養兵和真正拉出去打仗的花費是完全不同的。段祺瑞這個人名士風範太重,在他的領導下,印度遠征軍隊對地方雖然說不上秋毫無犯,但是軍隊的紀律也控制得很嚴格。雖然所到之處受到的抵抗很弱,遠征軍報上來的信息也一直對這個結果沾沾自喜。

但是按吳畏的估計,這和國防軍的紀律沒什麼直接關係。就算段祺瑞在印度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印度人民反抗壓迫的渴望也大不哪裡去。畢竟在這方面,吳畏還真不覺得自己手下的將領們能比英國人幹得更出色。印度人民在大不列顛的統治下見過世面,就算刮地三尺也只是程度的區別而已。既然從前可以堅持不抵抗,現在當然也可以繼續忍耐。

但是顯然段祺瑞本人不覺得有這個可能,他對於自己在印度次大陸解民於倒懸很有成就感,所以對於吳畏關於就食於地方的暗示一直裝聾作啞,和國內伸手要物資到是來得勤快。

相比之下,已經就任中南半島作戰集羣總指揮的郭凱森就表現得要好得多。

他充分發揚了從吳畏那裡學來的一不怕死、二不要臉的精神,在中南半島颳得天高三尺,不但解決了自己手下部隊的物資供給問題,還額外養了五十萬的僞軍,繳獲的英法武器不夠,就上冷兵器,反正戰損再高也不心痛。

現在基本上在中南半島的國防軍已經不怎麼親自參與作戰了,清剿地方武裝的活,僞軍就包打了。

吳畏對中南半島那塊窮地方從來也沒指望過能刮出什麼油水來,倒是對在印度發財寄望甚深。沒想到現在段祺瑞一直在向中央財政伸手,倒是郭凱森不但自己解決了溫飽問題,還能源源不斷地反哺國內。倒也很好的詮釋了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這兩者之前的辯證關係。

所以現在吳畏準備開展下一步計劃之前,更換一個印度遠征軍總司令是件很有必要的事。如果按現在段祺瑞的打法,國防軍打到中東後,國家財政就要破產了,我也可不想讓秋衛卿來找自己拼命。

而且就算秋衛卿咬牙認了,吳畏在國內實行軍事管制,瘋狂壓榨國民,是爲了用最快速度增強國家實力,可不是要去幫助印度人民解決溫飽問題,翻身作主人。

吳畏從來不相信什麼普世的說法,他很認同當年歐美的一些說法——世界資源就那麼多,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了,發達國家人民的好日子就沒了。

現在這句話的說法應該修改一下——世界資源就那麼多,吳畏要帶領中國人民要過上好日子,發達國家人民就別指望好日子了。

但是印度遠征軍司令的人選並不是那麼好找的,和中南半島不同,郭凱森的作戰目標基本上就是治安戰,最多也就準備一下去南海摘桃子。

事實上對於已經掌握了南海制海權的國防軍來說,什麼時候想把馬來半島和菲律賓、印尼羣島收入囊中只看吳畏的心情了,即使不用中南半島當做跳板,吳畏也可以讓部隊搶灘登陸,如果只對當地資源感興趣的話,這種作戰計劃一點挑戰性都沒有,他甚至都沒準備動用陸一師這支王牌部。

以南海國家土著們的戰鬥力,弄兩艘炮艦到港口轟上幾炮,基本上剩下的就是運兵上岸的問題了。

相比之下,印度遠征軍的作戰目標是打開共和國前往歐洲的通道,與俄國軍隊在歐洲遙相呼應,甚至在土耳其境內會師。這樣一來,對指揮官的指揮能力要求就很高了。這也是吳畏不能直接把郭凱森調到印度去的原因。

佔領中南半島之後,陸一師就已經撤加國內修整了。敦凱森手下除了他自己的三十一師外,其餘兩個師都是來打醬油的,使用起來自然如臂使指。

以後的印度戰場上可能會有上百萬大軍,國防軍的各個王牌部隊都有出現的可能,到那個時候,郭凱森的資歷和水平肯定壓不住陣腳,讓他去印度,無疑和把他往坑裡沒什麼區別。

其實吳畏心目中最合適的人選是黃有爲,可惜老頭回家之後一門心思養老,無論吳畏親自打電話還是寫信,老頭都絕不鬆口。吳畏拿自己這個老師也沒辦法,掰着手指頭算了半天,也就只能指望王啓年和藍曉田這兩個老上級了。

第316章 東亞新秩序一第462章 進城第380章 守護第538章 夜襲第513章 通報第722章 大中華聯邦第518章 裡應外合第295章 大禍第500章 私宴第565章 莫斯科保衛戰一第493章 葉卡捷琳堡第627章 心虛的感覺第163章 歡聚第417章 第一槍第304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487章 兩個俘虜第589章 鋼鐵洪流五第398章 經驗之談第245章 顧影多情第197章 演習開始第711章 後宮一第175章 兄弟鬩牆第601章 戰爭與和平七第327章 不亦說乎第66章 平靜生活第615章 愛與睡第636章 找人第378章 述職二第180章 吳畏的前程第198章 演習進行中第57章 死守三第463章 一生之敵第526章 突圍的機會第568章 莫斯科保衛戰四第200章 美國第448章 邊城槍聲第344章 于軍的決斷第277章 戰鬥第503章 誰的軍隊第627章 心虛的感覺第590章 鋼鐵洪流六第485章 打醬油的第463章 一生之敵第375章 順手牽第683章 書房4b第281章 真是將軍第238章 不想賭了第721章 牽手第177章 大火之後第379章 述職三第326章 私人友誼第627章 心虛的感覺第151章 鄉愁第22章 戰鬥開始第29章 歸途第621章 同病相憐的女人第291章 三光別人第52章 猴子的救兵第12章 新的目標第632章 中正校長第331章 老闆娘第48章 師長遺命第427章 炮火急襲第178章 家宴與談話第346章 好大的官威第37章 命令第63章 何去何從第417章 第一槍第39章 吳畏進京第309章 不作君子的理由第359章 伏筆第66章 平靜生活第468章 專挑刺多的下手第286章 反殺第653章 總統府的雪雕第81章 綁架第42章 還是城門第694章 政務院一第465章 不同的軍官第479章 霞飛雙頰第241章 罈罈罐罐第446章 重逢第48章 小偷有文化第694章 政務院一第604章 戰爭與和平十第264章 登陸第614章 陳聞舊事第17章 我的連長我的連第64章 遼陽戰役五第173章 艱難的決定第574章 莫斯科保衛戰十第233章 戰術第455章 叛軍下場第309章 不作君子的理由第591章 鋼鐵洪流七第86章 建制第369章 調包第320章 東亞新秩序五第142章 進城第389章 回京急電
第316章 東亞新秩序一第462章 進城第380章 守護第538章 夜襲第513章 通報第722章 大中華聯邦第518章 裡應外合第295章 大禍第500章 私宴第565章 莫斯科保衛戰一第493章 葉卡捷琳堡第627章 心虛的感覺第163章 歡聚第417章 第一槍第304章 城頭變換大王旗第487章 兩個俘虜第589章 鋼鐵洪流五第398章 經驗之談第245章 顧影多情第197章 演習開始第711章 後宮一第175章 兄弟鬩牆第601章 戰爭與和平七第327章 不亦說乎第66章 平靜生活第615章 愛與睡第636章 找人第378章 述職二第180章 吳畏的前程第198章 演習進行中第57章 死守三第463章 一生之敵第526章 突圍的機會第568章 莫斯科保衛戰四第200章 美國第448章 邊城槍聲第344章 于軍的決斷第277章 戰鬥第503章 誰的軍隊第627章 心虛的感覺第590章 鋼鐵洪流六第485章 打醬油的第463章 一生之敵第375章 順手牽第683章 書房4b第281章 真是將軍第238章 不想賭了第721章 牽手第177章 大火之後第379章 述職三第326章 私人友誼第627章 心虛的感覺第151章 鄉愁第22章 戰鬥開始第29章 歸途第621章 同病相憐的女人第291章 三光別人第52章 猴子的救兵第12章 新的目標第632章 中正校長第331章 老闆娘第48章 師長遺命第427章 炮火急襲第178章 家宴與談話第346章 好大的官威第37章 命令第63章 何去何從第417章 第一槍第39章 吳畏進京第309章 不作君子的理由第359章 伏筆第66章 平靜生活第468章 專挑刺多的下手第286章 反殺第653章 總統府的雪雕第81章 綁架第42章 還是城門第694章 政務院一第465章 不同的軍官第479章 霞飛雙頰第241章 罈罈罐罐第446章 重逢第48章 小偷有文化第694章 政務院一第604章 戰爭與和平十第264章 登陸第614章 陳聞舊事第17章 我的連長我的連第64章 遼陽戰役五第173章 艱難的決定第574章 莫斯科保衛戰十第233章 戰術第455章 叛軍下場第309章 不作君子的理由第591章 鋼鐵洪流七第86章 建制第369章 調包第320章 東亞新秩序五第142章 進城第389章 回京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