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開元九年,二月十三日的太陽露出了半邊臉的時候,考場裡面所有的考生都站到了一邊,監考人員開始收卷。每一組考試隔間都有三名監考人員,一人負責糊名,一人負責收卷,一人監督,有無違規。
“這是什麼意思?”
有考生立即發現了此番考試與以前的不同,以前考完了,試卷直接收走就是了,可爲何這次還要把名字糊上呢。
對於多出的一道流程,考生們心思迴轉,不明所以,但也有些考生似乎猜到了什麼,一時間,在考生心裡出現了各種的想法,那些有了投獻並且反應不錯的考生,心裡有些慌亂了,或者說是有些擔憂了,但是那些沒有投獻或者投獻沒成功的考生,則是眼神中多了一絲神采。
只不過他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在自己隔間裡,不能交流,若非如此,此刻怕是非要炸鍋了不可。
當王維王縉看到監考官員開始把考卷上自己的名字糊起來的時候,一臉平靜,但心中卻是有些震驚,從糊名開始,他們想到了很多,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科舉制度怕是從此開始又要改變了。
科舉制度的每一次改變,對於世家大族來說,都是權力的一種削弱,因爲他們享有的特權,會被新的科舉制度屏蔽掉,而對於普通士子來說,無疑多了公平多了機會。
這一點,早在雲居書院與馮元一交流歷朝歷代朝廷取士的時候,就已經明瞭了。
從秦始皇廢除分封,行郡縣制開始,任何一個朝代都把選拔人才當做了一項重要的事情來對待,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現如今的科舉制,帝王選拔人才的方式也是在不斷的變化,無論如何的變化,其方向似乎都是在朝着擺脫少數人對人才選拔途徑的控制或者影響,轉而變成有帝王或者朝廷直接掌控。
選拔的對象也從少數人,朝着廣泛的階層發展,科舉制度的出現顯然是帝皇人才選拔的又一次巨大的跨越,而糊名法則是在科舉制度之上的再次跨越。
投獻詩文的作用幾乎是沒有了,畢竟糊名了,判卷的時候,誰又知道是誰了,當然有些人還在心存僥倖,希望判卷官能從自己的字跡中認出一二,以便能獲得優待,但是他們不會知道,糊名法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一個步驟,那就是謄抄試卷。
等到判卷管開始判卷的時候,看到的幾乎就是一模一樣的字跡了,想在答案中留下蛛絲馬跡,那就死心吧。
王維王縉能想到,糊名法的出現表明詩文投獻已經失去了意義,王子昂同樣也能想到。
所以面對着監考官員把試卷上自己的名字糊起來的時候心境微微出現了波動,但很快就被他壓制了,因爲他知道這時候心境絕對不能出現問題,因爲接下來的考試,纔是真正影響結果的考試。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土!
就是說一個人三十歲如果考中了明經科,那麼就是屬於老人了,要是五十歲考中了進士,依然算是年輕進士,因此可見,進士非常難考。
但是在大唐爲官,若是此生不能考上進士,無疑是一輩子的遺憾,並且如果你想位極人臣,那麼必須考中進士才行。
三郎陛下時期,那些能夠坐上宰相之位的,就沒有一個不是考上了進士的。
對於一些有心高位的考生而言,進士科纔算是真正的考試。
這也是爲何,王子昂要強壓下心中的不安,好好備戰今日的進士科了,同樣的王維也想看看自己實力在此番考生中到底如何,所以也是卯足了勁。
相比明經的帖經、墨義,進士考試的內容,則是考的真才實學了,不是簡單的背誦就能達到了。進士考試除了經學和時務策以外,重點還有考“詩賦”。
這裡面既要看一個人對經典的學習程度,又要看分析時務,解決時務的能力,同時還有考察一個人詩賦的才能,這纔是考覈一個人綜合能力的體現。
如果說明經考試存在這標準答案的話,那麼進士科許多的題目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關鍵就在於考生的應答結果如何,能夠切中要害,或者說刺準判卷官的心。
所以在後世朝代,明清時期,有不少考生會押寶主考官是誰,然後針對主考官的文筆喜好,去練習自己的思路和文筆,然後在考試時,按照主考官喜好的方式答題。
不得不說,這樣的一種方式,若是操作得當的話,卻是有助於判卷時的高分,但是這個前提就是你既要判斷準,主考官是誰,又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放行。
按照以往的常規,主考官就是禮部侍郎,所以確實有不少人研究過禮部侍郎的個人偏好,然後訓練自己,可突然出現的禮部尚書裴光庭卻是打破了不少了的僥倖。
這一次的進士考,只能完全憑藉個人實力了,這幾乎是在場所有人沒有商量的情況下達成的共識。
試卷發下來了,不少了看了一遍題目之後,就開始選擇一些相對簡單,或者自己有把握的試題開始下筆,王子昂也如此,他確實有着不俗的實力,所以看完試卷不久,就已經開始答題了。
相比於其他考生,已經開始答題的情況,王維王縉哥倆似乎並沒有急着下筆,他們還在研究試題。
這如何應對考試方面,作爲後世經歷了無數考試,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從山溝溝裡面走出了,進入名校的馮元一來說,有着許多的經驗可以傳授。
所以在日常聊天的時候,馮元一都會有意無意的傳授一些後事考試經驗,有馮元一這種深諳考試之道的老麻雀指導,再加上王維王縉哥倆的實力,想不考好,都難了……
因爲第一場明經考試,三王給裴光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進士科考試的時候,他重點關注了三人的表現,同樣的那位也被三王震驚的眼珠子掉地的監考官,在進士考試開始不久後,巡視考場,然後分別重點注意了三王的情況。
最先到了王子昂考間,看到他下筆如飛,面色很平靜,似乎覺得這很正常,這很王子昂,可當他再看到王維王縉哥倆,還在研究題目時,他的眉頭卻是皺到了一起。
“他倆在幹嘛?爲何還不開始答題?”
他當然不會知道,王維哥倆可是接受了馮元一傳授的考試大-法,通篇瞭解試卷,研究試題,追溯到出題者的目的,然後有的放矢的下筆。
其實,這哥倆之所以這麼做,真的不是他們故意的,實在是被馮元一說的說了,竟然在考試時,形成了條件反射,看到卷子第一反應不是答題,而是研究試題……
用馮元一的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