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這個不急,到瀋陽的時候,試兩炮,你覺得行,就可以了定下來,錢,物資,我這邊就準備好。好了下去準備,後天你就去瀋陽。”
柴紹:“如此,那小婿告退。”
李淵揮揮手說道:“去吧!”
說完,他自己親自下地,把20個紅薯按照書上的要求種下去。然後站起來,滿是泥巴的手在黃袍上擦擦手,自言自語的說道:“遼東到底有多少好東西?怎麼感覺忙完沒有的樣子?”
柴紹督建天佑寺,清風觀的事情,很快就被傳了出去。很多人並不知道怎麼回事,就算知道也不當回事。但東宮裡的人是門清,這是李淵要平衡太子和秦王的關係!還有就是攜帶有別的任務,但什麼任務,誰也不知道。
李建成現在最怕的說李世民打下遼東城後,和吳歡的關係更上一層,把自己完全排斥出鋼鐵的生意。他也感覺到李淵要對鋼鐵伸手,幾十萬貫的受益,誰都要眼饞,哪怕他是皇帝。
李建成不好出面,裴世矩來到柴紹府上。兩人說了幾句摸不到邊際的話,柴紹忠於李淵,所以他並不賣李建成的帳,基本事情都不會說。但裴世矩是人精,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就知道。
劉靖攻下牙善後,並沒有直接進軍平壤,而是圍着牙善建造起了防禦。劉靖利用高句麗人驅趕走燕軍的心切,把周圍的兵力都吸收到牙善。利用工事,用最小的代價,消耗高句麗的士兵。
在牙善周圍的20多裡的範圍內,雙方進行激烈的拉鋸戰。當然劉靖爲不嚇跑高句麗,每次出動都是1個團,2個團,相互協作,把對方打死過幾百上千人就撤,幾天下來弄死了高句麗上萬人。
劉靖在等了10多天後,感覺周圍的高句麗軍隊都被調到牙善城下。於是劉靖決定發起總攻,殲滅牙善周圍的所有高句麗部隊。
牙善周圍都是低矮山區,主要的幹道就那麼幾條,這攻佔牙善城的時候,就已經摸清楚。劉靖早就做好準備,在這些要道上埋上足夠多的地雷,當然這些地雷並沒有掛弦。
這些地方都是預設的陷阱,作爲劉靖攻擊大營的時候,限制高句麗人後退的防線,作戰前,只要派偵查連繞過高句麗大營,給這些地雷掛上弦,那麼高句麗能離開牙善城的人沒有幾個。
高句麗人非常喜歡利用山,他們把營帳都設在山頂,這種做法,在對付常規的步兵非常有效。但高句麗人忘記了,這時候是春天,雪已經化成水流走,而地上的樹葉雜草最乾的時候。
劉靖觀察了周圍幾個山頭,苦笑一下,這些高句麗人,難道不知道,軍營設這山頂,山脊的後果麼?
高句麗人當然知道現在天乾物燥,是最容易引起山火的時候,但他們認爲已經把牙善城圍個水泄不通,城內的人沒有辦法出來放火。而且他們也對牙善城周圍放了火,結果對牙善城沒有一點傷害。如果說有,那也不過吧牙善城城牆燻黑了而已。
劉靖命令炮兵團準備,這次發射的燃燒彈,當然這燃燒彈並不是凝固汽油,也不是鋁熱劑,這些以現在的條件根本就弄不出來。吳歡採用的是最簡單的黃磷,雖然這東西威力小點但縱個火還是容易的。
迫擊炮落到那些營寨的山腳,山林迅速的被點燃,然後連成片,朝山頂席捲二區。山頂上的高句麗人看着山腳已經成氣候的山火,他們不知所措。因爲4面都被點燃,空氣迅速被加熱上上升,烘乾上面的枯草大樹,形成更加猛烈的山火,他們無處可逃。
這樣情況幾乎覆蓋牙善周圍的10來個山頭,這些山頭都是高句麗重兵囤積的地方。火越燒越旺,高溫把周圍的樹木枯草都烘乾點燃。
整個牙善周圍都瀰漫着煙火味和皮肉烤熟的味道。現在的劉靖要謝謝那些放火燒牙善城的高句麗人,如果不是他們防火,燒出了隔離帶,現在的牙善也和那些山頭差不多。
不過劉靖不敢掉以輕心,滿天飛舞的火星,只要掉一顆到城內的茅草屋上,那麼城內也會成爲火場。劉靖也沒有什麼聰明的辦法,只能讓士兵不停的往茅草屋上澆水,讓茅草吸水,防止被點燃。
迫擊炮打了三百多發就不打了,因爲沒有那個必要,該得都被點起來。燕軍除了步兵在往茅草屋澆水外,騎兵在等待追擊。
火一直燒着,劉靖放棄了攻擊,因爲跑出大火的並沒有多少人,更何況這些人逃出山火,還有地雷場在等着他們,等趟完地雷有多少人回到平壤?天知道!
大火燒了一天一夜,終於滅了,劉靖看着煙霧飄渺的黑漆漆的山峰,不知道燒死了多少人,但濃烈的肉焦臭味,讓他知道,燒死的人不是一個小數字。
觀察很久,並沒有發現高句麗人活動,說明這周圍再沒有軍隊,命令軍隊朝平壤城進攻。
事實上,也沒有軍隊存在,因爲10多萬軍隊被劉靖燒死了大半還要多,又被地雷炸死上萬人,高句麗再沒有人敢面對燕軍。
部隊急行軍到平壤城下,迅速把平壤城圍的水泄不通。劉靖觀察着平壤城,發現守軍非常的少,而且很多人都沒有盔甲,這說明高建武和的文臣武將們和精銳部隊已經逃離平壤。
這種情況下沒有必要進攻平壤城,招降就好。自己現在的戰略目的已經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就是物資。糧食帶一點,其他的例如銅錢,珠寶,黃金之類的東西,還有鉛,錫,水銀之類的物品,都是有多少要多少。
事實上,平壤城的百姓,比高建武和那些達官貴人們要有骨氣的多。劉靖派人上前勸降,差點被車弩射死。
劉靖本來不想用臼炮,但爲威懾城內的抵抗勢利,給城牆和箭樓打上兩發炮彈,來瓦解城內的抵抗意志。
臼炮裝彈完成,兩發臼炮帶着呼嘯,砸向南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