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目人降兵都見識了李察軍隊在與昭武世家的戰鬥中很辣作風,所以他們對李察下達的命令非常順從,連帶着那些被強拉過來的色目人壯丁也跟着順從起來。
古往今來,能令人類聽令的方式只有兩種:感恩和恐懼。
當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感激某人時,自然會願意聽從他的命令去做事,然而,人的內心太過複雜,你永遠也不知道一個人是真的感激你還是表面迎合奉承你……
不過恐懼就很簡單了,辨別一個人是否真的怕你只需要將刀子架在對方的脖頸上,就能甄別出來。
很顯然,起於微末沒有什麼家底的統治者更喜歡用簡單高效的恐懼來駕馭下面的人,特別是那些用來消耗的炮灰!
李察在這條路上走到了極致,因爲他有一批忠心耿耿的系統士兵保護着,並不需要恐懼壓榨到極限後會爆發反抗自己的不利因素。
超過一萬五千的色目人炮灰被李察編爲先鋒營,他又一次恢復了先鋒營的稱號,比起俘虜營和負罪營的名號,先鋒營聽起來至少像一支正常的軍隊……
不過這一次,李察沒有在先鋒營中設立漢人軍官,僅僅以明軍營士兵驅使着他們,夏侯玉成再次幹起了老本行,從一萬五千多人的先鋒營中抽取了少數乖巧懂事的色目人降兵作爲自己的助手,配合明軍營一起管理這支龐大的隊伍。
這種臨時建制是非常不牢靠的,而且也一點不像正常的軍隊,連民兵都算不上!
當然,李察也沒指望將先鋒營變成一支軍隊,無論是色目人降兵還是被強拉過來的色目人壯丁都得到了李察的承諾——只要攻下史國府,他們就可以獲得自由!
沒有賞錢,更沒有放手劫掠史國府府城的諾言,但一個‘自由’足以讓先鋒營中的色目人安心!
色目人降兵是戴罪之身,能獲得自由不被賣做奴隸自然是最好的出路。
色目人壯丁則都是有家有室的人,李察僅僅只是在史國府‘徵糧’和拉壯丁,並沒有幹出大規模屠村的行爲,大屠殺對李察而言完全沒有必要……
畢竟,他需要大量的人口去耕種田地,沒有人口再富饒的土地也不會產出任何有價值的東西……
從這一點來看,李察的行徑比當初史國府大軍進入安國府境內要溫和一些,畢竟那些吐番部落戰士可是姦淫擄掠無惡不作……
手裡拿着木杆長矛和帶着缺口老舊刀劍的色目人先鋒營擡着攻城木梯,在明軍營的押陣下向沒有護城河的史國府府城衝去。
史國府府城纔是李察見過的正兒八經古代城池,箭塔角樓一樣不缺,雖然沒有甕城,但城高也足足有5、6米了,主體是堅固的磚石,李察也看不出是什麼製成的,但堅固程度一定遠超土壘的縣鎮城牆……
此時,史國府城內主要骨幹戰力都是昭武世家的家丁護衛和少量的官差衙役。
史國府府兵都在之前的戰鬥中損失殆盡,昭武世家爲了沖人數,從城內拉了大量的色目人壯丁登上城牆協助守城……
那些守城的色目人壯丁戰鬥力連城外的李察先鋒營都不如,至少李察先鋒營的色目人炮灰士氣比城頭上的守城色目人壯丁高那麼一丟丟……
昭武世家的家丁護衛因爲人少只能充當督戰隊,官差衙役的職能也差不多,由此能看出來,史國府府城此時的守衛力量有多麼薄弱!
可以說,這種力量根本扛不住上萬大軍的圍攻,哪怕上萬大軍都是水貨一般的色目人!
如果昭武狄遮沒有得到吐番密使的保證,絕不會下令抵抗,因爲這是不可能打贏的戰鬥,史國府失陷不過是時間問題……
城頭上零零散散的箭矢落下來,力道出乎意料的弱,本來有點消極的先鋒營色目人看到城頭的箭矢密度‘感人’後,士氣大振,迅速將攻城木梯架了上去!
先鋒營的色目人發現城頭的守軍根本沒有打仗的心思,與其說是在射箭,不如說是在點(打)卯(卡)……
士氣是一個很玄妙的東西,雖然有時候高的不科學,有時候下降的令人乍舌,但有一點不會變,敵人的士氣低迷了,己方的士氣理所當然就上升了。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對手是一個懦弱之人!
在戰場上同樣如此,你弱我自然也就強了……
就這樣,在李察滿意的目光下,第一輪進攻先鋒營的色目人就登上了城頭,還戰鬥了足足大半個小時才被打下來!
這對於降兵和壯丁組成的先鋒營色目人而言,絕對是超常發揮了!
經過第一輪進攻,李察也算看出來了,城頭的色目人守軍手裡雖然拿着武器,但只要木梯子架上去,他們保準立馬崩潰,真正守在城頭戰鬥的只有人數不多的官差衙役以及穿着鐵甲的家丁護衛。
登上城頭的先鋒營色目人炮灰之所以被趕了下來,主要就是那些穿着鐵甲的昭武世家家丁太能打了,裝備太好,以先鋒營色目人手裡的破銅爛鐵連防禦都很難破開……
既然敵人這麼弱,李察打算在第二輪進攻中一鼓作氣拿下史國府府城!
攻城戰來回拉鋸對進攻方而言可不是好事,一天能攻下來李察自然不會等到第二天!
提前一天進入史國府,李察就能提前一天解散先鋒營的一萬五千多張嘴,降低自己的糧草壓力。
隨着勢力逐漸擴大,李察已經開始注重個人名譽,如非必要,他是不會如同以往那般趕盡殺絕的。
色目人好歹也爲自己的征服事業貢獻了一波,殺自己人哪怕殺得是色目人,對個人名譽也是一種損害。
與樂觀的李察相比,城內的昭武狄遮就滿臉絕望了,第一輪進攻的僅僅只是一羣色目人炮灰,守城隊伍都堪堪將其懟下去,下一波要是敵人上來的是主力呢?
不用李察派那隻核心精銳,光是明軍營就能依靠人數碾碎城頭那點家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