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仲徐子陵要北上長安取寶;蘇澤則打算回巴蜀看望石青璇。
洛陽橋頭,蘇澤止住了腳步。
一葉小舟順流而下,在離蘇澤位置最近的河段突然停住,就好像定在了河面上一樣,任溪水流淌起伏,沒有一絲半毫的晃動,穩如磐石。
船頭站着一位身材修長的道人,年齡很大了。
他面容古雅樸實,胸前五縷長鬚隨風輕拂,鵝冠博帶,身穿寬厚錦袍,雙目中閃着孩童般的天真之色,予人一種與世無爭、清靜無爲的感覺。頗有一股出塵飄逸的隱士味兒。
蘇澤無奈的苦笑。
人家都是:打了小的,來了老的。
到我這裡,咋是打了和尚,來了道士?
蘇澤高聲問道:“前輩可是散人寧道奇?”
寧道奇淡淡的說:“正是貧道,請小友留步一敘。”
寧道奇讀作道門高人,寫作佛門打手。
《慈航劍典》自從地尼所書後,就一直保存在帝踏峰慈航靜齋的藏經塔內,原劇情裡寧道奇翻閱《慈航劍典》吐血,也是在那裡面吐的。
寧道奇這是用自己的名譽,道家第一人的名聲,在爲《慈航劍典》背書啊。
師妃暄吐血了嗎?沒有!
梵清惠吐血了嗎?沒有!
但是寧道奇吐了!
注意,還是“未看畢即吐血受傷”。
江湖中人頓生敬佩:慈航靜齋就是白道第一聖地!誰敢質疑?
且不說寧道奇這犧牲有多大,至少《慈航劍典》的博大精深,是不容置疑的。
放在道家一派裡,寧道奇就是道賊!就是漢奸叛徒!
這樣的人在現代,就彷彿汪精衛那樣,要遺臭萬年的。
而且有事兒沒事兒就會被翻出來,當作反面教材教訓新晉弟子:
“看到沒有,這個人就是寧道奇,武功雖高,但不修德行,立場不穩,去給禿驢當打手。所以說學武首先要立德,無德之人,武功越高就越反動。”
“能和道家第一人敘談,我三生有幸。”蘇澤微微笑道:“只不知前輩此番所爲何來?”
寧道奇幽幽一嘆道:“昔年貧道曾借閱《慈航劍典》,答應日後爲她做一件事,貧道此來便是了結這段因果,還望小友恕罪。”
蘇澤玩味道:“前輩爲慈航靜齋所做的事情,已經不止一件了吧?
就我所知道的,就有三度追殺「邪王」石之軒,還計劃截擊寇仲。
既然前輩不以天下蒼生說教,以了卻因果爲由,的確合理,你我就各憑手段吧。”
寧道奇又嘆了口氣:“我寧道奇只想像莊周一樣當一個閒雲野鶴,出世而入世,順其自然。”
寧道奇輕輕一跨,就從小舟中,來到了岸上。
接着寧道奇渾身上下都變得更加淡泊寧靜,全身都充斥着自然之氣,赫然是天人合一之微妙境界。
他周身範圍之內靈氣聚集,蘇澤知道這就是大宗師的威能,能夠形成自己的領域,在自己的領域之內無所不能。
寧道奇的拿手絕技,就是《散手八撲》。
這門神功其神髓取自戰國早期莊子及其門徒所著的《南華經》,逍遙無爲,神遊天地,無爲有爲,玄通萬物。
千萬種無窮的變化盡歸於八種精義之中,招式隨心所欲,全無定法,如天馬行空,不受任何束縛規限,其況猶如逍遙乘雲,御氣飛龍,妙不可言。
當然這些年他觀閱慈航靜齋的《慈航劍典》,這讓他的《散手八撲》融合佛道兩家特長,威力更進一步。
寧道奇一直姿態閒適自然,忽然風格大改,兩手箕張,手如鳥啄,擺出架式,雖然優美好看,終是落於有力,不合他老莊清淨無爲的風格,且主動出招,更似有違他的作風。
他倏地振衣矚行,兩手化成似兩頭嘻玩的小鳥,在前方鬧鬥追逐,你撲我啄,鬥個不亦樂乎,往蘇澤迫去。
寧道奇臉上現出似孩童弄雀的天真神色,左顧右盼的瞧着兩手虛擬的小鳥兒騰上躍下,追逐空中嘻玩的奇異情況。
蘇澤只感到有一株無形的樹,而鳥兒則在樹丫問活潑和充滿生意的鬧玩,所有動作似無意出之,卻又一絲不苟,令他再分不清什麼是真?什麼是假?何爲虛?何爲實?
兩頭小鳥活如真鳥般可鑽進任何空檔縫隙,對蘇澤展開密如驟雨、無隙不入、水銀瀉地般的近身攻擊。
“虛實領域有些意思”蘇澤立即就看出寧道奇悟的是虛實之道。
散手八撲,其精要在乎一個「虛」字。
正所謂虛能生氣,故此虛無窮,清淨致虛,則此虛爲實,虛實之間,態雖百殊,無非自然之道,玄之又玄,無大無小。
蘇澤心念一動,幾個念頭憑空出現,化作幾隻蒼鷹,兇狠地向着小鳥啄去。
同時,蘇澤的一個念頭,化作白色巨猿,手持一根大棒,狠狠的向寧道奇的領域打去。
寧道奇全身袍袖無風自動,鬚眉矚張,形態變得威猛無濤,一拳向上擊出,連續作出玄奧精奇至超乎任何形容的玄妙變化,卻又是毫無作僞的一拳,轟在大棒之上。
砰!
寧道奇竟然接住了大棒!
蘇澤眼睛一閃,突然之間,一縷陽和的風從眉心升騰而出。
又是一個晶瑩的念頭,化爲了一方九層寶塔!
這九層寶塔,是四方之形,一出來,就好像是籠罩了天地四方,充塞無窮一般。
砰!
這寶塔一出,猛烈的壓下,一下就把寧道奇的領域壓了個粉碎,四處飛散!
“天地四方謂之宇,我也只好用這‘太宇之塔’震破前輩的領域了。”
寧道奇受這一撞,猛吐一口鮮血,身形向後退去,直退了幾十丈才停了下來,神情萎靡不振。
蘇澤搖搖頭:“前輩老了,這個江湖已經是年輕人的天下了。前輩該歸隱山林,去做閒雲野鶴了!”
“叮,恭喜宿主,打敗了寧道奇,觸發掠奪效果,成功獲得《散手八撲》。”
“叮,恭喜宿主,打敗了寧道奇,觸發掠奪效果,成功獲得《道德經》精通,《南華經》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