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導彈“來襲”

如果把原子彈比作是致命的子彈,那麼投送它的平臺便是槍。沒有子彈的槍與沒有槍的子彈都是毫無意義的,希特勒不希望自己的原子彈是個擺設,而在進入德國視野的“槍”有遠程轟炸機和火箭,當然也曾有人考慮過使用超級火炮,比如射程可達130公里的多拉大炮,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投送平臺,它們要想真正讓原子彈具備強大的實戰能力和武力震懾能力,彷彿都有一個不成文的限制條件,那就是必須要超視距打擊。

用遠程轟炸機運載原子彈是很容易產生的普遍想法,在共和國引領下,人類航空工業化水平不斷向前發展,從一開始的傳統活塞式發動機驅動的螺旋槳式飛機,再到如今的渦輪風扇發動機推動的噴氣式洲際飛機,德國人自認爲就算不能研發出噴氣式遠程轟炸機,但至少拿出四發重型遠程戰略轟炸機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原子彈本身也不可能體積過大、重量超重,遠程戰略轟炸機搭載一至兩枚安該不存在任何問題。

航程遠、載彈量大、巡航高度高的運程戰略轟炸機,從實戰背景條件下考量,它們的確是有能力將致命的原子彈投送到數千公里之外的,可飛行速度並不快,而且體格魁梧的它們很容易被敵人的鼻達發現,可以想象,如果敵方利用遠程雷達成功發現了來襲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並派出了升限和速度都非常可觀的噴氣式戰鬥機進行攔截,遠程戰略轟炸機能否帶着原子彈成功突防並實施投彈,顯然就成了個棘手而又惱火的未知問題。

當然,德國並未放棄發展自己的遠程戰略轟炸機,至少在針對防空能力不強的國家或地區採取核武器戰略威懾行動,遠程戰略轟炸機非常具有震懾力,真要是一架甚至多架帶着原子彈的遠程戰略轟炸機在頭頂上溜達,相信震懾作用將會非常明顯,而在針對防空實力比較強大的大國,德國就需要發展兩把好“槍”出來。

在有線通信和測繪技術的幫助下,各國陸軍其實都具備超視距打擊能力,在視距之外的炮兵觀測員就可以通過無線電通訊設備指引己方炮火對地實施炮擊,而由始至終操作火炮炮兵並未看到目標,這種較爲原始的呼叫一打擊,也構成了先期的超視距打擊模式。

然而隨着時代的進步和技術的發展,希特勒登臺執政之後,德國就秘密發展了一款超級大炮口多拉。

多拉大炮身管長3248米,全長42.9米,口徑800毫米,火炮全重1329

噸。這是世界上口徑最大的巨炮,炮膛內可蹲下一個士兵,德軍稱這門炮爲“多拉大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協約國爲了防範德國的再次入侵,協約國中重要成員的法國便在自己與法國之間的邊界構築了聞名世界的馬奇諾防線,該防線不管如今如何被諷刺得體無全膚,但在當時是的確讓德國人感到了異常頭疼,這條三百多公里長的防線由5600座永備工事組成,鋼筋混凝土修建的這些工事相當堅固而且設施齊備,要想洞穿工事掩蔽部頂蓋和牆壁之間那厚達3.5米的混凝土層,就需要一種超級兇猛的火炮來擔當重任,克虜伯兵工廠很快就接受了希特勒下達的秘密研製任務。

800毫米口徑的多拉大炮其口徑之大,足以讓一名個頭不小的士兵蹲在宅的炮膛內,而這門耗費了德國數百萬馬克軍費打造的巨炮果真能力不凡,它有着43米的長度、7米的寬度和12米的高度,重量高達1350

噸,而它所發射的炮彈則完全體現了它那巨大的毀傷能力,內裝炸藥700

公斤的高爆彈榴彈戰鬥全重高達4.81噸,射程可達47公里,而專門用於破壞混凝土掩蔽部的穿甲彈更是重達引噸,它的威力足以在最大射程的38

千米處擊穿1000毫米厚的裝甲鋼板或7000毫米厚的鋼筋混凝土牆。

毫無疑問,多拉大炮那數噸重的炮彈就算是砸下來並不爆炸,也幾乎相當於是小型隕石撞擊地面的驚人破壞效果,而在其實戰記錄中,不乏利用穿甲彈貫穿十米左右厚度水泥防護層碉堡並徹底清洗掉敵堡壘內部所有人員和設備的輝煌紀錄,當然它那巨大的毀滅效果背後,也擁有着不可忽略的缺點。

一門多拉火炮需要數千士兵來操作,而且還得配置防空部隊來保護它不遭受敵空襲,每逢戰略機動轉移,都需要安排二十餘輛特種運輸車輛擔負沉重的運輸任務,在此之前還得準備一門龍門起重機來專門負責起吊它那一百多噸的炮管,運抵目的地之後還得huā費數週時間來組裝調試,並且在發射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數據計算,而發射速度也比較慢,十五分鐘才能發射出一枚炮彈。

而多拉大炮的父輩們,也就是一戰時期的巴黎大炮,同樣是由德國克虜伯工廠設計製造,它們當中的三門曾在距離巴黎120公里之外的聖戈班森林地區向巴黎發射炮彈,當時就號稱火炮之巨的它們口徑還只有210毫米,但火炮身管很長,在195公斤的發射裝藥作用下可以將1.25噸的炮彈送到120公里之外,炮彈飛行的最高點竟然高達3.5萬米,或許正式因爲發射距離太遠,炮彈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影響而改變飛行軌跡,進而造成射擊精確度的嚴重不足,不過它們的子孫也就是多拉大炮卻汲取了父輩的經驗,口徑高達800毫米的多拉大炮最大射程限定在了47公里,更短的射程卻標誌着它有着更快的飛行速度、更強的毀傷力和更高的精確度。

而被寄予厚望的多拉大炮如今雖然只有一門,而且尚且還在向蘇德戰場機動之中,德國北方集團軍羣希望將這擁有毀天滅地般能耐的多拉大炮投入到列寧格勒戰場上去,用它那數噸重的炮彈,將列寧格勒轟得稀巴爛,而可以想象,如果德國製造了一枚可供多拉大炮發射的原子彈,那麼在四十多公里之外實施炮擊的多拉大炮,完全可以在原子彈作用範圍之外實施毀滅打擊,真要是有一枚原子彈落入列寧格勒這座久攻不下的城市裡,德國比方集團軍羣就徹底解脫了,而城內苦苦煎熬的一百多萬蘇聯軍民也自然而然能從死亡中得以解脫。

射程遠、威力大,雖然有機動性不夠理想的缺點,但這並不會讓德國忽略掉將多拉大炮發展成爲重要核打擊平臺之一,而且從巴黎大炮到多拉大炮,德國人已經充分掌握了大口徑軌道炮的設計製造技術並有着豐富的使用經驗,希特勒相信只要有帶核彈頭的炮彈,他的炮兵就一定能準確的將炮彈送到敵人的國土上,更何況原子彈的威力相當大,就算是偏了一兩公里也無所謂,更何況多拉大炮使用至今,還從未出現過脫靶距離以公里計的丟臉戰績,幾百米的誤差在原子彈強大的毀徑範圍面前簡直不足一提。

然而,原子彈都還是一個夢,能夠用多拉大炮發射的核炮彈更加是一個遙遠的目標,先不說如何讓裝有原子彈戰鬥部的炮彈承受火炮發射之時那強大的壓力而不至於發生核泄漏,德國目前連不顧體積大小重量高低的原子彈都沒有,從核試驗試爆到製成武器級的原子彈,再到可供飛機、大炮等投送的實用版原子彈,都還需要一步一多來。

當然,德國人在研究原子彈的同時就同時展開投送平臺的研究並沒有錯,嚴謹的德國人非常清楚,他們不能允許有朝一日只有原子彈而沒有合適發射平臺的事情發生,更何況他們研究的原子彈投送平臺,並非僅僅只用於發射核彈,多拉大炮如今一樣用於常規戰爭,而且即將要在列寧格勒戰役隆重登場,而德國航空部門研究的遠程戰略轟炸機也不是非核彈不載,同樣可以搭載常規航空炸彈執行戰略轟炸任務,至於德國很熱心研究的火箭,也是如此。

被譽爲“近代火箭之父之一”的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多年前就提出了火箭在外層空間飛行的基本理論和液體運載火箭的基本結構原理,而之後不久美國人羅伯戈達德便將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發射成功,雖然這枚火箭只在空中飛行了2.5秒,但也同樣被世人聲稱,這已經標誌着人類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一火箭時代,殊不知共和國在同一時期內,已經成熟掌控了多級火箭的發射技術,並且多次成功試驗了自己的洲際彈道導彈。

逸今爲止,共和國一直在世界科學舞臺上默不作聲,獨自而又秘密展開各種科學研究的共和國可不像西方的科學家們,稍有成績便立馬迫不及待的跳出來大肆宣揚,因而由始至終,共和國的科技水平對於全世界而言彷彿都是一個謎,無法猜透之下,誰都把共和國當成了一個只知道不斷髮展工業應用技術來繁榮市場經濟的國家,彷彿共和國一直更爲關心的是汽車、輪船、飛機等,在覈物理、火箭等方面,世界各國都對共和國採取了漠視態度,在他們看來黃皮猴子也懂原子能,開什麼國際玩笑?

不管外界如何看待,共和國始終走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事實毋需鬧得人類皆知,西方國家自詡爲自己是科技強國的笑話也從未被共和國推翻過,〖中〗國人的謙虛和謹慎始終都助推着西方世界的不斷盲目自大,而作爲其中之一的德國,也自詡爲火箭技術方面的先驅,事實上希特勒也認爲,共和國或許在航空、車輛、船舶等方面技術不錯,可在火箭這種極富有想象力的科研領域,〖中〗國人肯定會認爲沒有市場就沒有研發必要,因而當時希特勒都認爲,共和國肯定寧願多生產幾輛小轎車,而不會去冒險投資研發什麼狗屁火箭。

於是於,在德國看來他們的火箭技術無疑是全世界最先進的,因爲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不久,來自德國哥廷根大學的一位年輕物理學博士生赫爾曼,奧伯特就正式發表了他的博士論文《使用火箭進入行星系空間》,再加上他後來發表的《空間航行的途徑》,直接奠定了他在德國火箭理論界無可辯駁的崇高地位。

而在1927年,一個由業餘火箭愛好者組成的組織誕生了,它的名字就叫做德國宇航協會,如今第三帝國鼎鼎有名的火箭專家都先後加入了該協會,克勞斯,瑞德爾、魯道夫內貝爾、瓦爾瑞德爾、阿總魯道夫和瓦爾提爾、馮布勞恩等等,而且該協會在1931年,竟然依靠會員自行繳納的會費以及衆多會員的技術貢獻,成功研發了一枚火箭併發射成功。

可惜的是,由於經費以及其他問題,該協會不久之後就因爲種種原因而不得不解散,不過好在凡爾賽合約對德國限制軍備的作用開始日臻凸顯,希望能夠在武器裝備發展方面推陳出新的希特勒,既然又膽量秘密下令研製新型巴黎大炮,肯定也有膽量支持潛在軍事價值也不錯的火箭技術上。

德國陸軍裝備局很快成立了軍用火箭研究的彈道學委員會1火箭天才馮布勞恩成爲陸軍裝備局第一位僱下的科學家,而隨後不久,越來越多的前德國宇航協會的會員都紛紛加入到了該委員會旗下展開更爲深入的研究工作,未加入該委員會的科學家依然在自力更生的展開研究,而幾乎與此同時,德國的核物理研究也是處於這樣一種半官方半民間的混亂科研狀態。

1938年,在位於柏林市西南40千米的庫莫斯多夫炮兵靶場,彈道學委員會的第一個基地宣告建設完畢,隨後不久,馮布勞恩爲科研帶頭人的德國火箭專家們,拿出了代號“歐文”的火箭研究計劃,按照設計指標,它將採用全鍋合金外殼,長14米,全重150千克,裝有一臺推力2940牛頓、可工作16秒的火箭發動機,但未安裝穩定尾翼和火箭首部配重,因而在實際發射中,這枚火箭依然以天折告終。

這次火箭發射的失敗並未標誌着德國在軍事用途的火箭上正式放棄,反而激發了德國人的雄心壯志隨後不久,位於柏林地區的海蘭德工廠,在奧地利籍火箭先驅麥克瓦里爾、瓦爾特,瑞德爾和阿函魯道夫等人的努力下,利用工廠先進的技術爲彈道學委員會提供幫助不過很快,瓦里爾就在酒精爆炸事故中不幸喪生該企業也很快停止了與彈道學委員會的研究合作。

無奈之下,經費始終有限的彈道學委員會不得不屢屢要求陸軍裝備局增加科研經費投入,而恰恰在同一時期,德國“鈉俱樂部”也在因爲過於零散的研究而讓陸軍軍械局深感浪費經費,馮布勞恩等人想要彈道學委員會獲得更多的經費,顯然就需要拿出一點成績出來證明自己,咬牙跺腳之下,這羣德國科學家們愣是在1940年年初將A2火箭於德國北海沿岸的博庫姆島發射成功。

從那時候起,德國陸軍裝備局開始更爲重視彈道學委員會起來,重要體現標誌便是經費上漲了,然而火箭的發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到1940年爲止,精心設計和製造的A3火箭才被正式送入發射場開戰實驗,這次他們所發射的A3火箭全長76米、重740千克,有精心設計的彈體的穩定尾翼,而且還首次加裝了由陀螺儀控制的可以調整後噴氣體方向的燃氣舵,彈體中安裝的溫度計、氣壓計和用於回收彈體的降落傘和導航設備也都事先經過反覆測試。

這次測試雖然遭受而來失敗,但卻產生了一個有意問題,那就是之前馮布勞恩等火箭科學家的前期火箭的導航與空氣動力學設計被徹底否定了,於是乎爲了以後的火箭發射之後能夠精確命中目標,圍繞着這一目的德國火箭學家們不得不開始全新的A4火箭設計,並在1940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實驗,不是電力供應失敗便是電子元器件故障,不是燃料意外泄漏就是不知原因的升空爆炸,失敗,不斷的失敗始終縈繞在德國火箭研究的道路上遲遲不散去。

更加令希特勒等德國政府和軍方高層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在德國前後兩次的從共和國購買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之中,德國人竟然意外的買到了火箭炮這一武器裝備,大喜過望的德國人很快將共和國第一批交付的車載火箭炮運回了國內,壓根兒就沒有裝備給陸軍部隊的意思,而是全部交給了馮布勞恩領導下的德國火箭彈道學委員會拆解研究。

第一批交付給德國的十管300毫米輪式火箭炮一共也只有三套,每一套發射系統由1輛指揮車、4國內發射車和4輛運彈車組成,這也是後來德國在入侵英國之前組建三個遠程火箭炮師一個火箭炮連的基本組成,而這價格不菲的三套遠程火箭炮發射系統全部被拆解研究,研究結果震驚了所有德國火箭專家包括希特勒在內的納粹軍政領導人也都吃驚不已驚訝得可謂是摔碎一地眼鏡。

原本以爲共和國最熱衷的是實用性很高的常規技術,就像他們賣給德國的各種軍事技術一樣,無論是航空發動機技術還是不依賴空氣推進技術,在德國人看來,共和國在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上面都追求實用所出售給德國的各種軍事技術無不是追求常規武器的巔峰可火箭炮的到來,卻讓德國人內心深處最後一絲驕傲也蕩然無存,該型火箭炮非常先進而且火力強大,至於德國購進的107、122、130

等口徑的火箭炮,則與300毫米口徑的一起,構成了射程8公里至100公里的強大火力覆蓋網,作爲德國火箭彈道學委員會重點研究的300毫米遠程火箭炮,僅僅是火箭炮的八乘八卡車底盤就讓德國人非常認真的進行了技術研究,車上的大型液壓穩定器有助於火箭炮發射之時抵消後坐力而反覆被研究的便是火箭彈,令德國火箭科學家們趕到經驗的是,共和國並未在火箭彈上使用什麼先進的導航技術,而是採用〖自〗由旋轉模式來限定散步的穩定性,並安裝有穩定蠟通過射擊指揮車對發射之後的火箭彈進行無線電指令控制,進而調整火箭彈的飛行軌跡提高命中率。

當然,馮布勞恩等科學家非常感興趣的是共和國的火箭彈內部構成,戰鬥部、推進系統、制導系統中尤其是位於火箭尾部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其機體構成和所使用的固體燃料都讓他們感到非常驚奇,經過研究發現如果能得到共和國火箭發動機的技術,並且能夠讓德國也能自行生產固定燃料劑,那麼德國自己的火箭將有着更強的運載力、更遠的射程和更爲精確的導航控制……

可惜的是,共和國始終不願意向德國出售這些技術連同噴氣式發動機技術在內,共和國都不肯向德國出售半點但並不拒絕向德國出售成品的火箭彈、航空發動機乃至噴氣式戰鬥機等尖端武器,無奈之下德國人也只能自力更生,總不能去主動找到共和國聲稱要在遠程火箭展開合作吧。

德國陸軍一方面大規模的裝備從共和國購進的各型火箭炮,而另一方面也寄希望於陸軍彈道學委員會能夠早日取得突破性進展,而德國人也的確很快在中小口徑火箭炮方面取得了進展,德國人開始列裝他們國產的車載式火箭炮,但是在一直寄予厚望的遠程火箭方面德國人也開始在哈茨山區諾德豪森,將一個原本戰略存儲燃油的地下隧道進行改擴建,試圖建立一個機密的導彈工廠,其對外掩飾名稱是米特維克國有公司,而擔負工程修建的卻是來自德國各大集中營裡挑選出來的青壯,在黨衛軍的監督下,數以萬計的青壯被迫參與繁重的體力勞動,當這座機密的工廠完工之時,差不多有兩萬名勞工犧牲在了各自的崗位上,屍體也自然被建設工地外的一個焚屍爐直接焚燒處理掉。

可以說德國的導彈工廠是伴隨着罪惡的焚屍焰火而來的,在定型生產的V-1導彈基礎之上,德國人很快又拿出了更好的v2導彈,而且該型導彈的設計可謂是匠心獨具,德國人創新性的在超音速飛行的空氣動力學上展開大規模研究,爲此還建造了歐洲第一個超音速風洞和超音速空氣動力學研究所,然而被德國人看作是具備實戰意義的v-2導其實也並不優秀。

v-2導彈採用了泵壓式推進劑供應系統以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鈣溶液爲燃料,在壓縮空氣的作用下下進入渦輪機燃燒室進而產生高溫高壓蒸汽,從而推動渦輪風機高速運行,渦輪產生的巨大壓力促使導彈攜帶的的酒精和氧氣通過管路進入到發動機主燃燒室頂部預混和室進行初步混合,隨即便注入主燃燒室燃燒,所產生的後衝氣體將成爲導彈在主動段飛行的直接動力,發動機可正常工作壽命已經延長到了65秒,在其320千米的最大射程狀態下,其主動飛行段最高飛行高度歷史性的達到了三萬五千米而當推進劑和催化劑都耗盡之後,導彈可以在慣性作用下它將繼續升至近十萬千米的最高點,已經接近大氣層熱層下界,而後導彈纔會在重力作用下以無控狀態下落入目標區,其落地的最終速度竟然高達每小時3240公里。

慣性制導系統主要由兩個二〖自〗由度陀螺儀(和一個擺式積分陀螺加速度計組成陀螺儀和加速度計直接安裝在彈體上測出彈體在三維空間中偏離預定彈道的角度,然後飛行控制系統根據反饋的控制信號,利用安裝在噴氣發動機尾部的兩對燃氣舵和安裝在尾翼上的飛行控制舵可對彈道進行實時修正,即調整導彈方位角、俯仰角、滾轉角等以確保導彈在預定軌跡上飛行。

比較遺憾的是,安裝在彈體縱軸上的加速度計,利用偏心陀螺的進動性原理,使陀螺設備的不平衡質量在加速度作用下所產生的力矩與陀螺力矩相平衡,最終使陀螺轉動的角度正比於加速度的積分將這個線速度與發射前輸入的預定值比較,預定值達到後即發出控制信號關閉發動機,之後導彈將在慣性作用下繼續飛行,因而v2導彈是完全沒有末端制導的,其理論命中精度誤差也達到了5千米。

精度誤差竟然高達5千米如果是用該型導彈來打擊一個小鎮,估計就算瞄準小鎮的鎮中心,由於小鎮面積有限,指不定導彈就打到小鎮郊外去了,用昂貴的導彈來轟炸敵人的鄉村,顯然非常不划算但是在當時看來,該型導彈並不可能在攻擊英國本土中發揮作用了,因爲狹窄的英吉利海峽,連共和國的多管火箭炮都能輕而易舉發射過去被希特勒給予了厚望的v型導彈,是要作爲一種戰略武器來發展其存在的意義直接等同於一張戰爭王牌,希特勒自然希望自己隨時掌握着毀滅敵人的終極王牌。

v型導彈加核彈頭的模式讓德國人看到了遠程火箭的偉大應用前途,不過最大射程都才只有320公里的v-2導彈已經比德國陸軍的多拉火炮兇猛許多倍,可在希特勒眼裡,如果能夠將毀天滅地的原子彈送到數千公里之外,即在德國本土之內,就可以對歐洲乃至世界任何地區展開核武器攻擊,這才叫做真正的戰略核打擊力量。

於是乎,原本計劃…在1944年年底就大規模列裝的v2導彈再次成爲了試驗品,德國人在同年的11月份成立了核物理研究計劃委員會,就是要加快原子彈的研究進度,而作爲重要發射平臺的遠程火箭豈能繼續〖自〗由散漫的慢吞吞的研究?於是乎,同樣由德國陸海空三軍提供大力支持的德國遠程火箭研究委員會誕生了,它只比核物理研究計劃委員會晚一個月。

雄心勃勃的德國陸軍提出了要擁有300公里至1200公里戰術級導彈、

3200公里至5000公里戰略導彈、8000公里至13000公里洲際戰略導彈的宏偉目標,這三個級別的導彈都可以裝載常規和核彈頭,具備超高的飛行速度和較高的命中精度,而德國空軍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在自己的噴氣式戰鬥機上裝備機載的火箭彈,不管是何種制導方式,反正希望飛行速度更快的噴氣式戰鬥機能夠擁有與之匹配的空戰導彈,但究竟空戰所用的導彈應有什麼樣的射程、應該如何搜索、跟蹤並命中目標等等,德國空軍都並未提出明確的研製目標,僅僅是希望能夠在視距之外,擁有可以對空能打擊敵戰鬥機和轟炸機、對陸打擊敵固定目標、對海能打擊戰艦等。

而德國海軍提出的研製目標就有些超前了,他們希望未來能夠裝備一種可以直接在戰艦上發射的遠程火箭彈,能夠在很遠的距離上利用雷達設備等探測到的目標數據進行遠程打擊,繼大口徑艦炮、艦載機之後擁有第三種海戰武器,如果能裝在德國海軍的潛艇上,讓本來就裝備了不依賴空氣推進系統技術的潛艇,秘密潛入至敵意想不到的位置,然後直接在海里潛射出導彈出來,向敵人腹地或重要目標實施核打擊。

可以說,德國陸海空三軍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和崇高,德國陸軍夢想着擁有強大的陸基核打擊力量、空軍希望擁有多樣化的空戰導彈當然也包括遠程戰略轟炸機實施的核打擊、海軍也希望得到海基核打擊力量,由此一來,德國人便不得不一邊展開原子彈的技術集中攻關,一邊對遠程火箭展開研究。

在德國核物理研究不斷取得進展的同時,德國的遠程火箭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效,戰術彈道導彈、戰略彈道導彈、洲際戰略彈道導彈、空空導彈、空對地導彈、艦載導彈、潛射導彈等等,德國人的火箭利器也似乎到了大展拳腳的時候。

第277章 惡彈先行第222章 戰爭先鋒——空降獵兵第14章 海軍出征第298章 何陽的煩惱第166章 堪憂的未來第177章 氣煞丘吉爾第290章 戰於電波第17章 和您一談第152章 惹毛了第144章 丘吉爾和道丁第309章 以小見大第191章 特殊的情報第88章 目標,南洋第78章 不可阻擋第36章 猴子的反擊第89章 惹不起的中國第226章 重燃戰火(上)第122章 粉墨登場第288章 囂張的古德里安第133章 戰爭的進行時第335章 破曉(下)第128章 生死重逢第167章 羅斯福的國會演講第241章 記住這一刻第216章 賭第51章 絕不是夢第210章 下馬威第286章 任務開始第139章 希特勒的好心情第137章 人死卵朝天第95章 專注的德國人第78章 免費的旅遊第280章 以強制強(上)第139章 法國,法國!第57章 意思第64章 難過的國防部長第29章 寂寞第112章 簡單的任務第56章 現代工業展之汽車業第219章 未戰先亂第193章 幹掉希特勒(上)第240章 中華遠客第45章 照顧照顧第四師團第114章 危機四伏第58章 護送文東第126章 削掉鬼子第299章 巔峰對決(二)第90章 中德交鋒第127章 勝利代價第293章 黑夜狂歡第246章 定論第1章 意外的相識第172章 毀滅五擊第66章 成爲過去第312章 主動出擊(三)第104章 來華者第58章 海軍新目標第56章 逃不掉的海戰第189章 操勞過度第159章 血戰大西洋(中)第55章 夜談第39章 平淡的一天第53章 扯淡的結果第59章 軍事觀察團第95章 專注的德國人第105章 簡單一戰第88章 目標,南洋第233章 特殊待遇第185章 來勢洶洶第66章 小事兒而已第135章 最大問題第162章 轉折的日子(續)第25章 都是學生第31章 時不待我(續)第41章 新車,客車第110章 暴力美學第332章 窺視者第33章 誰能看清?第138章 敦刻爾克不相信眼淚第166章 堪憂的未來第63章 糾結第267章 巴拉紹夫之戰(上)第283章 黑色的夜第222章 戰爭先鋒——空降獵兵第42章 大洋洲風雲(下)第67章 血戰沖繩(一)第77章 出發!第334章 破曉(中)第222章 嗟來之食不可受第12章 出擊!!第31章 時不待我(續)第46章 裝甲衝擊第177章 風暴來襲第47章 擴大建設第13章 海戰前夕第277章 各回各家第83章 哪裡走?第78章 演員第72章 一路西去第68章 血戰沖繩(二)
第277章 惡彈先行第222章 戰爭先鋒——空降獵兵第14章 海軍出征第298章 何陽的煩惱第166章 堪憂的未來第177章 氣煞丘吉爾第290章 戰於電波第17章 和您一談第152章 惹毛了第144章 丘吉爾和道丁第309章 以小見大第191章 特殊的情報第88章 目標,南洋第78章 不可阻擋第36章 猴子的反擊第89章 惹不起的中國第226章 重燃戰火(上)第122章 粉墨登場第288章 囂張的古德里安第133章 戰爭的進行時第335章 破曉(下)第128章 生死重逢第167章 羅斯福的國會演講第241章 記住這一刻第216章 賭第51章 絕不是夢第210章 下馬威第286章 任務開始第139章 希特勒的好心情第137章 人死卵朝天第95章 專注的德國人第78章 免費的旅遊第280章 以強制強(上)第139章 法國,法國!第57章 意思第64章 難過的國防部長第29章 寂寞第112章 簡單的任務第56章 現代工業展之汽車業第219章 未戰先亂第193章 幹掉希特勒(上)第240章 中華遠客第45章 照顧照顧第四師團第114章 危機四伏第58章 護送文東第126章 削掉鬼子第299章 巔峰對決(二)第90章 中德交鋒第127章 勝利代價第293章 黑夜狂歡第246章 定論第1章 意外的相識第172章 毀滅五擊第66章 成爲過去第312章 主動出擊(三)第104章 來華者第58章 海軍新目標第56章 逃不掉的海戰第189章 操勞過度第159章 血戰大西洋(中)第55章 夜談第39章 平淡的一天第53章 扯淡的結果第59章 軍事觀察團第95章 專注的德國人第105章 簡單一戰第88章 目標,南洋第233章 特殊待遇第185章 來勢洶洶第66章 小事兒而已第135章 最大問題第162章 轉折的日子(續)第25章 都是學生第31章 時不待我(續)第41章 新車,客車第110章 暴力美學第332章 窺視者第33章 誰能看清?第138章 敦刻爾克不相信眼淚第166章 堪憂的未來第63章 糾結第267章 巴拉紹夫之戰(上)第283章 黑色的夜第222章 戰爭先鋒——空降獵兵第42章 大洋洲風雲(下)第67章 血戰沖繩(一)第77章 出發!第334章 破曉(中)第222章 嗟來之食不可受第12章 出擊!!第31章 時不待我(續)第46章 裝甲衝擊第177章 風暴來襲第47章 擴大建設第13章 海戰前夕第277章 各回各家第83章 哪裡走?第78章 演員第72章 一路西去第68章 血戰沖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