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即將成佛,祥光上衝死亡與慾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7??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慾),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慾)她們盛裝嚴飾,羅殺臨風,蘭麝馥郁,凌波微步來到釋迦牟尼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釋迦牟尼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蝶之狀,釋迦牟尼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醜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
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爲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衆向前,釋迦牟尼身放淨光,魔衆盡皆跌撲。天帝又請菩薩相助,菩薩使法,洪水滔滔洶涌而出,惡魔怪獸盡淹其中,狼狽敗退。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這天晚上,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默坐金剛座上,示現種種禪定境界,遍觀十方無量世界和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一切事情,洞見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現天上,他豁然大悟,得無上大道,成爲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成佛之時,大地震動諸天神人齊贊,地獄餓鬼畜生三道的許多苦厄,一時體息,天鼓齊鳴,發出妙音,天雨曼陀羅花,曼殊沙花,金花、銀花、琉璃花、寶花、七寶蓮花等。
至此,釋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開始教收徒,傳授他所證悟的宇宙真諦。
釋迦牟尼成佛後,即從事說法傳教。他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釋迦牟尼向憍陳如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慾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爲禁慾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憍陳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爲比丘,成爲最早的信徒。
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
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廣收弟子,建立僧團,奠定了原始佛教的教義。
幾年之間,釋迦牟尼先後度化了波羅奈斯國的王子耶舍,專修事火外道並甚有名聲的摩訶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後皈依了佛陀,在舍衛城,拘薩羅國王也皈依了佛陀。釋迦牟尼弟子甚多,相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摩訶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等十大弟子。
衆弟子乞受戒法後,皆獨行用心,勇猛精進,正心誠信,不曾放逸。並常去遊四方,慈悲教化,普渡衆生。
釋迦牟尼組建僧團後,常端坐千葉蓮花臺上,向僧衆弟子講經說法。
他所說之法,有佛教的“三皈五戒”。所謂三皈,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法、僧爲佛門三寶。所謂五戒,即戒殺生,戒偷盜,戒淫邪,戒妄言,戒飲酒食肉。
釋迦牟尼宣講之法,主要有“四諦”,“八正道”,“十二因緣”其大略意思是說,世間存在的一切,都是種種痛苦的現象,即所謂“苦海無邊”;造成痛苦的原因是愛慾和貪慾,國想脫離痛苦,必須根除慾望,遵循佛門的正確途徑,證入常樂我淨的涅盤境界。
另外,釋迦牟尼還主張種姓平等,他說:“不應問生處,宜問其所行,微木能生火,卑賤生賢達。”
釋迦牟尼成道後不久,曾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東面的靈鷲山結茅小住,其時摩訶迦葉,舍利佛、目犍連三人正跟隨身邊,聽他說法。這時,他聽說父親淨飯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國省父不會再惹塵障,遂帶摩訶迦葉等三人回迦毗羅衛國。
淨飯王一聽得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不覺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領羣臣出城迎接。親族百姓,也都焚香獻花相迎。
釋迦牟尼返回故國後,廣宣佛法,許多親族和百姓,也爭相求度。迦毗羅衛國佛教大行,得道者如林。
三個月後,淨飯王病逝。釋迦牟尼爲他舉行了火葬之禮,超度他昇天,並收拾遺骨,造塔供養。喪事完畢,仍率弟子離開故國。
釋迦牟尼回迦毗羅衛國後,他的妻子耶輸陀羅攜其子羅睺羅也前往恭迎,其時羅喉羅年方七歲,聰明智慧。
圖中跪迎佛祖者即羅喉羅、耶輸陀羅。另兩人爲釋迦牟尼的堂弟阿難及王宮理髮師優婆離。
釋迦牟尼向他們宣講佛法,後來也先後度了他們出家。羅喉羅、阿難、優婆離皆修成阿羅漢果,一起成爲佛陀的十大弟子。佛陀滅度後,阿難由於聽法多,記憶力強,遂誦出佛陀所講的人生宇宙的實相真理,優婆離亦誦出佛陀爲弟子們制定的行持法規,記錄下來後,就是佛氏三藏書中的經藏和律藏。
耶輸陀羅後來與釋迦牟尼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門後,成爲最早的比丘尼。
釋迦牟尼在印度北部遊歷傳教,一日於林中樹下靜坐,頭上光環,巍巍無量,如日月之光,輝映四方。
村中有一貧窮少女,爲大家作傭人,她善良賢淑,敬信三寶。當時遙見佛祖,心懷喜悅,苦於無力,不克供養,即去荒野,採集香花鮮果,供獻佛陀。
釋迦牟尼知道她的心意,面露微笑,發大慈悲心,對她說法,並道:“一切衆生,皆當隨時隨處出至誠心,廣植善因。勿以貧賤爲尤,勿輕視小的施捨,以爲無福。
少女聞法後,心解佛慧,矢志隨佛以離塵也諸濁苦,勤苦修身以求解脫。釋迦牟尼度她出家,號爲觀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