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

對於皇上的商戰論,宗澤從种師道那裡知道一些,皇上也曾警告過衆臣儘量不要外傳,這次在南書房是第一次聽皇上說。不過以他的聰明,不一會就明白了過來。

“宗澤啊,今天事情辦得怎樣了?”

“啓稟皇上,微臣今天奉命與黃公公到了蔡王府,領皇上口諭,將撞人的肇事者帶到宗正寺,問明此人乃王府管家徐海,因不是皇室中人,黃公公把人交給了我五城兵馬指揮,經巡哨營審訊和沈揭、劉光世二人指證,徐海對他本人的行爲供認無疑,這是徐海的口供,人犯現已移交刑部處理。”

事情的經過我大體已經知道了,只是略微看了一下。

“宗澤,你給大夥說說。”

宗澤把今天在蔡王府門口的事情詳詳細細的說了出來,開始時大家聽說是蔡王府管家徐海撞傷人,剛好給皇上知道,這是徐海行了背運,要是不是遇到皇上的話,這等小事蔡王府卻不會當它一回事,連屁也不用放一個,蔡王府的虎鬚誰敢亂捋?

但聽到後面當事人是沈揭和證人劉光世時,已經有人開始皺眉了,這徐海可還真背啊。

蘇轍是急性子,聽到沈揭,忙道:“宗將軍,你說的沈揭可是沈存中沈括的孫子?”

“不錯,沈揭正是沈括的孫子,他父親在西北軍兵器監總監、高級參軍沈良。”种師道在一旁插話。

我一聽沈括,心中一驚,這沈括在後世可是爲許多人所熟知的大科學家,是一名文武雙全的全能型人才。沈括,字存中,生於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市)一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沈周(字望之)曾在泉州、開封、江寧做過地方官。母親許氏,是一個有文化教養的婦女。沈括生於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他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十四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後來他跟隨父親到過福建泉州、江蘇潤州、四川簡州和京城開封等地,有機會接觸社會,對當時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有所瞭解,增長了不少見聞,也顯示出了超人的才智。他二十四歲開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陽縣主簿,以後歷任東海、寧國、宛丘等縣縣令。三十三歲考中進士,被任命做揚州司理參軍,掌管刑訟審訊。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裡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宋神宗熙寧五年,兼任提舉司天監,職掌觀測天象,推算曆書。接着,沈括又擔任了史館檢討,熙寧六年做集賢院校理。因職務上的便利條件,他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充實了自己的學識。1075年曾出使遼國,進行邊界談判,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宋神宗熙寧二年,地主階級革新派的代表王安石被任命做宰相,開始進行大規模的變法運動。沈括積極參預變法運動,受到王安石的信任和器重,擔任過管理全國財政的最高長官三司使等許多重要官職。熙寧九年王安石變法失敗,沈括被誣劾貶官,出知宣州。三年後,爲抵禦西夏,改知延州,兼任陝西路經略安撫使。因守邊有功,元豐五年升龍圖閣直學士。但是不久又遭誣陷,降職做均州團練副使。沈括花費十二年心血編修的《天下州縣圖》就是在此時完成的,因此被特許親自到汴京進呈。次年,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東郊)夢溪園,在那裡安度晚年。

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誌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等無所不精。

可惜啊,他在六年前去世了,不然我可以找他來,用我在後世的知識給他予以補充,說不定他可以爲大宋製出一些劃時代的東西來,那我可輕鬆多了。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指南針人工磁化的兩種方法之一就是沈括所說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的方法,而據說在宋朝,人們將**裝填在竹筒裡,**背後扎有細小的“定向棒”,點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裡的**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世界上第一種**火箭就是沈括發明的。以後又發明了火槍和槍,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槍炮的老祖宗。

不過當年的沈氏三傑中還有個沈括的兒子沈良在世,想來可以和沈括並稱三傑的人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何況沈良如今做到了西北軍的兵器總監,也算是個人才。我心中突然動了個念頭,在這個時代,雖然我不會製造飛機大炮,但好歹我有他們所不擁有的知識,可以指導他們啊。

“這沈揭是有功名在身的,兩浙路舉人第一名啊,況且沈家在兩浙也是望族,京中多有故舊,何況證人劉光世也是世襲都尉、永興軍路知軍劉延慶將軍的兒子,這徐海怎麼會這麼的不小心?”範純禮感嘆的道。

除宗澤外,諸人不由又皺了皺眉。

“李清臣,你是御史臺大夫,你說這事該如何?”

“稟陛下,按宋律,以民犯官,且如徐海般情節嚴重者,當杖責一百,刺配流放千里。不過老臣以爲,畢竟徐海是蔡王府的管家,事牽皇室中人,若按律責罰未免蔡王府臉上不好看,陛下不如法外施恩,從輕處理。”

“好吧,你們三司發回重審,明日早朝時再行稟報給朕。”

“李清臣啊。”

“微臣在。”

“你知道朕爲什麼讓你擔任御史臺大夫嗎?”

來了,李清臣知道,今天皇上特意讓自己來不會這麼簡單,其實衆人都知道,歷來御史臺大夫都是遴選爲相者的冤家對頭,如王安石與司馬光、富弼與蔣之奇、章淳與鄒浩和李清臣等,而這一次,韓忠彥與李清臣本是生死之交,李清臣又是韓忠彥的妹夫,難道皇上會不知道?

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十六章 雷霆萬鈞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五十二章 上兵伐謀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
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六章 將星紛現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一百零七章 破敵前夕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二十八章 西北局勢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六十六章 錯有錯招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五章 微服出遊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十三章 種帥言兵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六十九章 危機四伏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十六章 雷霆萬鈞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六十五章 身兼三職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三十三章 借題發揮第一百零三章 呂氏瘋子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八十七章 沈府地陷第五十二章 上兵伐謀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十七章 樞密風雲第四十六章 各出心機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七十二章 華山逆徒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三章 初識朝政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八十五章 高產糧食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二十二章 戰雲初起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六十四章 相機而動第十二章 謀劃北國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