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

李格非走了很久,我還坐在那裡。

小林子見我一直在沉思,也靜靜地站在一旁沒有說話,我向他看了一眼,小聲道:“小林子啊,你說現在曾布和楊燕雲兩人到底在幹什麼?怎麼這麼久了也沒有一點消息回來?”

小林子見我的神色沒有什麼異常,也不敢亂說話,小心翼翼地道:“是啊,已經去了一個多月了,應該沒有問題吧,要是有狀況的話,他們敢不向陛下稟報嗎?”

我想想也是,要是有什麼他們處置不了的事情,豈能不向我請示嗎,我是太擔憂了,有曾布和楊燕雲兩人在,河北邊境應該不會出什麼大的亂子。

我強把心中的擔憂放下,與小林子走了出去。

可在雁門關,曾布與楊燕雲卻正憂心忡忡地坐在一起。這也難怪,大宋一直以來都是把大遼當作是假想敵來對付,雁門關外可是重兵把守的地方。大宋的八十萬禁軍中,除了五十萬在京師周圍,十萬在西北,這裡周圍可是駐守了二十萬禁軍的軍機重地。

他們兩個人是二十多天前到達雁門關的。

雄關雁門,《呂氏春秋》曾把它評爲“天下九塞”之首。從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起,歷代都把此地看作戰略要地。趙置雁門郡,此後多以雁門爲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描述這裡“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徑關,亦曰雁門關。”後經五代十國、宋、遼約四百餘載。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激烈爭奪的戰場。楊燕雲的先祖著名愛國將領楊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裡大顯身手,爲國立功。在太平興國四年,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後,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爲“楊無敵”。雍熙三年,在雁門附近的戰鬥中,由於統帥潘美的指揮失誤、臨陣脫逃和挾嫌報復,使楊業陷入重困,最後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爲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爲國。當地軍民爲紀念他的戰功和忠貞精神,在雁門關北口立了“楊將軍祠”。

楊燕雲既然來到了這裡,當然免不了要去拜祭一下自己的先祖。因爲代州一帶的羣衆都很敬佩這位楊業將軍,爲了不引起其它的一些事,楊燕雲扮成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樣子去拜祭他的先祖。

從楊將軍祠出來,楊燕雲心中不由一陣感慨萬端,看來天下百姓心裡都有一把秤,天波府楊家雖然近幾十年來是聲名日下,皇家似乎也對他們起了疑心,但看看如今楊將軍祠香火的興盛,可知在百姓心中,忠臣就是忠臣,英雄就是英雄,無論朝中怎麼說,他們也認定自己的想法。

要重振天波府楊家的重擔現在要落在自己的身上了,畢竟這幾十年來,只有自己是得到了皇家的信任,如果不對如此機會善加利用,老楊家的名聲,恐怕真的會江河日下。

“三哥,過幾天還是把東西送出去吧。”

“七弟啊,我們還是別冒這個險了吧,聽說朝廷已經同意在我們雁門關外和大遼開設互市,官府的人就要來了,現在要是給魯將軍添麻煩恐怕不太好。”

楊燕雲是一介武人,耳力相當的好,本來他也不想探聽別人的私密,不過聽到他們說到互市,而且似乎還牽扯到一個什麼魯將軍的身上,心中一懍,忙凝神細聽。

“算了,算了,我知道那位魯將軍是三哥的恩人,還是愚弟自己想辦法,我找其它的裨將想法子混出城去。要等到朝廷開設互市還不知什麼時候呢?”

楊燕雲一笑,知道是幾個鏗而走險的私販商賈在商量。聽他們這麼一說,楊燕雲馬上知道現在代州的情況也不是很好,朝廷曾三令五申不準邊民私自與遼國交易,在雁門關地方,一年只開放一次邊民互換交易。

楊燕雲從皇上那裡第一次瞭解到宋遼交易的實質,要是換在以前,他是不會同意與遼國進行互市的,其實代州一帶的人都知道,在大宋就是簡簡單單的糧食、或者是一小袋鹽,一小磚茶拿到遼地都可以換大把大把的銀子,要是運氣好的話甚至還可以和遼國獵人換來獸皮或是珍稀的藥材。

不說邊民,就是軍士有時候也會下關去搞點小動作,軍官們有時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不過現在不行了,楊燕雲知道皇上開設互市的目的也是讓代州的子民們不用再冒着殺頭的危險去闖關,而是光明正大的只在繳一點點費用就可以和遼國進行交易了。

皇上臨行前曾交待他和曾布,互市要的是絕對的有序和絕對的控制,這樣才能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死死的卡住遼國的經濟命脈。

現在聽那幾個人一說,楊燕雲知道當務之急是要在代州整頓軍務,要互市的準備期間是絕對不允許有人私越關卡與遼國邊民進行交易的。

而且以往邊軍中總是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與私商一道軍商結合,在出售大宋物品的同時,出捎帶把軍情也賣了出去,對於這些軍中的宋賊,楊燕雲現在可絕對不會手軟。

楊燕雲回到行營匆匆忙忙和曾布見了一面,因爲他們兩人現在是皇命在身,代州指揮向玉前明天才能從代州趕到雁門關與雁門關總兵何劍一起和他們見面,所以他們也還沒有見着雁門關總兵。

要整頓軍務,必須瞭解當前雁門關駐軍的情況,楊燕雲決定和一部分親兵先行入城,與曾布一明一暗,對情況摸個底兒,也好對下一步開設互市有個準備。

兩人敲定之後,對外則稱楊將軍還有些事,要慢一點才能到達雁門關。

於是,楊燕雲帶着幾名親兵扮成行腳商人,混進了雁門關。

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六十三章 驚天一擊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
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七章 宋之大害第九十六章 除惡務盡第十章 隱忍不發第一章 陸判說史第三十四章 怡心亭中第九十七章 駐軍互市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四十三章 所見略同第九十二章 雁門關外第四十二章 鄭氏賢妃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八十章 朝臣之見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四十九章 分兵入陝第九十五章 雁門點兵第九十章 未雨綢繆第二十四章 大遼通使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六十三章 驚天一擊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二十章 侍衛首領第一百零六章 長途奔襲第五十章 戰爭實質第一百零九章 三光政策第八十九章 河東舊事第九十八章 開張大吉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八十三章 賞罰分明第八十二章 德州回軍第二十九章 種浩之計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八章 計算形勢第三十六章 沈家有女第一百零一章 一個圈套第六十八章 逆首脫逃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五十一章 以任代罰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四章 童貫之論第一百零四章 主動出擊第九十三章 楊家耳目第十四章 山雨欲來第五十三章 鄆城宋江第八十一章 西北捷報第四十四章 種帥心思第七十八章 兵阻通會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九十九章 河北軍報第七十七章 戰事初期第三十九章 大理寺卿第五十九章 定邊伏擊第四十章 都察兩院第九十四章 犬牙交錯第一百零八章 再下一城第五十七章 重振家聲第一百零二章 運籌帷幄第七十一章 宣武換將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五十六章 火器缺陷第五十八章 小蝶心事第三十二章 內閣問案第四十七章 定計西北第八十八章 危險試驗第一百章 改變觀念第二十五章 王府風波第三十八章 賢王后人第四十一章 烽火重重第五十五章 兩浙沈家第七十六章 牽制守軍第三十五章 互市框架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七十四章 進擊蘭州第二十三章 官商結合第九章 鬼谷傳人第七十五章 首戰鐵山第十五章 調兵遣將第八十六章 東海餘孽第八十四章 大宋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