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說出一句挾持皇后製造塌寺事件,誘李世民出宮,謀朝篡位的話,石破驚天。
侍衛驚悸譁然,警惕的拔出刀劍戒備着。
嚇得跪在地上的和尚們頭皮發麻,顫悸不止。
最不濟的是那些撞槍口的行人,嚇癱在地上口吐白沫。
似乎意識到這回死定了,畏懼死亡、嚇瘋了。
即便是在場的將軍與各位大人,亦是縮着脖子哆嗦得如剛從冰窖裡爬出來的模樣,渾身上下抖出了波紋。
這可是謀朝篡位,血腥政變,會死人的。
人人嚇得面如死灰,看在秦瓊眼裡亦是心神恍惚,不可思議的凝視皇上說道:“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皇上自知臣的爲人。
何必多此一舉,大可賜死臣即可。
臣敢問皇上可有此意?”
“朕懷疑秦將軍的動機不純。
秦將軍又不願意給朕一個滿意的交代,朕不這麼分析,還能怎麼想?
朕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
耿直愚忠之人,難解朕意在誘敵出洞…李世民蹙眉不展,總覺着觀音婢遇危是人爲的預謀,但無從入手追查背後的主謀,逼問秦瓊。
秦瓊既然策劃、接引皇后出宮,其中必然出現了紕漏。
導致某些有心人鑽了空子,製造事端。
否則觀音婢出宮會通知朕派人護送。
至少也會給朕捎個口信。
朕的觀音婢知書達禮。
絕對不會忽視禮儀私自出宮,這於理不合。
結合觀音婢出宮恰逢慈恩寺坍塌,怎麼會這麼巧合?
若非觀音婢賢良,秦瓊忠義,朕還真會懷疑秦瓊勾結某個勢力劫持皇后,圖謀不軌。
如今觀音婢暫時無恙,正是引蛇出洞,揪出主謀的最佳時機。
可惜觀音婢不宜露面,鄭大人糊塗辦案、有可能與主謀是一夥的。
而秦瓊不善心機,加上尉遲將軍好勇無謀。
如此局面,沒有人幫朕演戲,出謀劃策誘捕背後的主謀…
“沙沙”
春香走出寺門,從呆滯的秦將軍身邊走過。
直達皇上身前,跪地呈上一面殘破的木板,一尺多長,字跡斑斑。
上書:臣妾傷重、失血過多,急需百年以上的藥材滋補、調養身體,暗傳臣妾病危的消息誘敵,實安,勿憂。
好,妙計,觀音婢真是朕的賢內助,李世民高興壞了,遂轉身驚慌失措的吼道:“來人,不,尉遲將軍。
朕命你快馬加鞭趕回皇宮,取百年以上的藥材醫治皇后,有多少全部搬運過來。
快,速去速回!”
“啊,遵旨!”
怎麼回事?皇后娘娘剛纔不是好好的嗎,不好,病變了,尉遲融一驚領旨,翻身上馬,策馬揚鞭疾馳而去。
餘下一路煙塵滾滾,瀰漫開來,迷障、驚恐了人心。
人羣越發亂紛紛,惶恐不安了。
再偷眼看皇上站起身來,來回徘徊,焦躁不安的模樣,人人把心提到嗓子眼了。
千萬別震怒,下旨斬首…
暗傳病危的消息,不及暴脾氣的尉遲將軍離去,李世民覺着身邊無大將指揮右武軍應變禦敵,最容易誘發敵人上當。
相反敵人會以爲尉遲將軍回宮搬救兵去了。
而尉遲將軍在宮中疾走一回,會讓敵人的眼線傳遞消息。
如此一來,敵人不出洞都不行了。
這誘敵之計是朕的觀音婢想出來的,真是好計策…
……
寺內,皇后跪坐在蒲團上,顧盼嫣然,凝視着義子俊朗的面頰說道:“軍兒具有軍師之才。
真讓本宮刮目相看,若是軍兒此計果真一舉誘敵成擒。
事後保軍兒在軍中任職,建功立業,封妻廕子…”
“啊,別啊,義母,您就饒了我吧。
我纔不參軍呢,在軍中打打殺殺的多危險啊?
一不小心就被人給砍成兩半,還死不了,一直疼死。
那滋味,想一想都不寒而慄。
太可怕了,打死也不去。”
什麼呀?這叫報仇撈外快兩不誤、順手牽羊好不?王浪軍把頭搖得像撥浪鼓似的,一個勁的嚷嚷着不幹。
沒志氣,缺乏血性,也沒有忠君報國的意思,這怎麼能行?皇后不高興了。
但看見秦夫人一臉淺笑不語,香荷小丫鬟欣喜的直點頭。
加上狄韻用那雙擔憂而祈求的眼神看過來,皇后直覺着不能做惡人了,心一軟說道:“那好吧,軍兒不參軍就去做文官。
充分的利用你的智慧爲民衆辦實事。
只是你沒有功名在身,只能從參事,仵作,書記官做起…”
“別,義母別爲我操心了。
我就想做個富貴閒人,利用我體內修煉的草木精華內力,製作木藝品,形成規模,賺盡天下財。
怎麼,我的理想讓義母不高興了?
義母認爲木藝是下人乾的活,下賤,上不了檯面對不?
這種理解有誤。
理應是這世界離開誰都照樣轉,但離開某一項技藝,就會導致世人的生計受到嚴重影響。
乃至影響到自然生態。
好比木藝品,若是沒有木匠去砍伐樹木建造、製作物件,人們的生活處處受制。
而樹木花草會長滿全世界。
想想木匠修理世界,多偉大啊?”
做人就做人人爲我,而非我爲人人,王浪軍摸着下巴,神往的遊說義母,顛覆了三觀。
真有那麼偉大嗎?皇后沒見過外面的大世界,但聽人說過大森林是世人的禁區。
不禁改觀了認知…
……
“報,啓奏皇上,張大人和李大人聯袂求見皇上?”
侍衛跪稟,李世民挑起濃眉,側眸慈恩寺院門,隱見他們的影子說道:“宣。”
“宣張大人,李大人覲見…”
皇上動了殺機,小德子躬身領旨,側身扯開嗓門傳旨。
片刻後,張李兩位大人,踏着斜陽下的影子走近皇上,跪地奏稟:“臣叩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你們二人有何事啓奏?”
來的真是時候,李世民手扶新奇的太師椅扶手,微微坐直了身板,俯視跪地的張李二人問道。
皇上都坐上太師椅了?李大人與張大人對視一眼,率先奏報:“啓奏皇上,長安城內外人心惶惶。
民衆聚在一起妄議國事,現已被臣等暫時控制。
不過劇臣觀察發現,此事隱有越演越烈的趨勢,謠言四起。
民衆妄議皇上金口玉言,說話不算話。
原本皇上下旨處斬所有涉案之人,遲遲沒有行動。
還在議論一個少年妖孽,興風作浪,劫持皇后,褻瀆…”
“閉嘴,是誰在瘋言瘋語,全都抓起來斬首示衆。”
混賬奴才,李世民一怒而起,厲聲呵斥。
這是在逼朕做弒殺無辜,做昏君。
那些跪在左側三丈外的和尚,以及牽扯進來的人,絕大多數人至今任然矇在鼓裡,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若是殺了他們,朕還算什麼明君?
只是朕當時心急口快,開了金口,變成把柄落入賊臣手中,如何是好?
“臣惶恐,懇請皇上維護皇威,處斬涉案之人,捉拿少年妖孽、處以極刑,以安民心…”
張李二人跪奏,義正言辭。
一場陰謀拉開了戰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