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之禍是大唐歷史上的奇恥大辱,註定要寫進歷史,爲後人詬病。而作爲這一禍端的始作俑者李隆基,必然會成爲後人嘲笑的對象。
人總是有追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普通百姓追求的就是安居樂業,皇帝追求的就是功業與美名。以前的李隆基舉賢任能,勤於政事,勵精圖治,把唐朝打造成夢幻般的王朝,“開元盛世”成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他必然會享有美名。
然而,楊氏之禍卻是他人生的污點,是他的恥辱,會讓他的美名受到玷污,這不是皇帝所能接受的,更不是一個曾經創造了輝煌功業的有爲之君所能接受的。
是以,一想起這事,李隆基心裡極爲難受,認爲那是奇恥大辱。正是因爲如此,李隆基這才一氣之下差點瘋了,還有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好幾天。
眼下他清醒過來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洗刷這段恥辱,恢復自己的美名。
楊氏爲禍之烈,千古罕見,要恢復美名談何容易。聽了李隆基的問話,羣臣個個閉嘴,誰也不敢說話,生怕說錯了話,惹得李隆基不高興,惹禍上身。
羣臣束手無策,李隆基不得不把希望寄託在李昌國身上,誰叫李昌國的主意多,多次爲他釋疑解惑,就是平定吐蕃這麼困難的事情他也做到了。
李昌國眉頭緊擰着,正在沉思。
“李昌國,你說呢?”李隆基點名了。
“陛下,臣以爲此事不必介懷。人非聖賢,孰能無錯?”李昌國不得不打斷思緒,迴應李隆基的問話:“楊氏奸佞之人,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做出如此之多傷天害理之人,本陛下之過,是他們自己造孽。”
這是爲李隆基開解,爲的是照顧他的面子。
給人面子未必是拍馬屁,只是爲了後面的話具有更大的效用。
果然,李隆基的緊擰的眉頭有所鬆動,道:“李昌國。你是在爲朕開解。可是,你知道嗎?這事對於朕來說。是奇恥大辱。朕自登基以來,舉賢任能,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韓休、王毛仲、楊思勖……這些賢臣良將爲朕重用,就從未有過失誤。唯有這楊氏滿門,朕走眼了,是朕瞎了眼,把惡人當好人。把奸賊當忠臣,你說,你說,朕能不丟臉麼?朕這臉丟大了。”
李隆基越說越激動,聲調越來越高,指點着李昌國,幾乎在咆哮,口水亂濺。
“開元盛世”之所以能成爲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超過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就在於李隆基舉賢任能。啓用了一大批人才。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韓休、王毛仲、楊思勖這些人物,個個大名鼎鼎,爲唐朝立下大功。
姚崇、宋璟二人被稱爲唐朝賢相,與房玄齡、杜如晦齊名。楊思勖本是太監,卻精通兵法,是一員良將,爲李隆基重用,他平定了梅玄成之亂。爲唐朝立下赫赫武功。
正是因爲有如此之多的人才,纔有著名的“開元盛世”,唐朝才達到巔峰。成爲夢紀王朝。李隆基發揮的作用是無與倫比的,無論怎樣讚譽都不爲過。
若是沒有安史之亂。李隆基必然會成爲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聖君。
就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皇帝,卻是出了楊氏之禍,李隆基哪裡能忍受?一提起這事,李隆基就激動起來。要是沒有楊氏之禍,他到眼下的名聲都是美名,一片讚揚,誰能不激動?
這是真的想彌補,要不然的話,李隆基斷不會如此激動,李昌國看在眼裡,大是欣慰,不慌不忙,道:“陛下若要彌補,臣倒是有一策。”
“哦。何策?快說。”李隆基很是急切,不斷催促。
羣臣也是振奮,打量着李昌國,個個一臉的期盼。
“據臣所知,若非陛下,大唐已非大唐,已爲韋后所竊;若非陛下,太平公主不會伏誅;若非陛下,則無開元盛世;若無陛下,大唐不會如眼下這般強盛;若非陛下,大唐四境不會安寧,後突厥、契丹、高麗、吐谷渾殘部不會滅亡;若非陛下……”李昌國一口氣說了很多李隆基的功業。
李隆基當政數十年,他的功業非常鼎盛,爲後人讚揚,李昌國每說一件,他的臉色就多一分歡喜。
不僅李隆基歡喜,就是羣臣也是不住點頭,不住附和李昌國的話,更有大臣不時讚頌一句幾句。
羣臣之所以如此,並不是拍李隆基的馬屁,而是李隆基的功業讓人欽佩。
自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唐朝就陷入了動盪之中,而且這一動盪就是數十年,原因衆所周知,因爲武則天所致。
武劃天不僅美豔無雙,更有過人的政治才華,她從李唐手中竊居了帝位,建國稱帝,成爲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傳奇,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唯一一個女皇,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她稱帝的後果極爲嚴重,這嚴重後果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武則天要當皇帝,取李唐而代之,必然要大殺一通。這一殺不得了,不少人傑名臣死在她手上,這是造成唐高宗年間動盪,邊境不穩的重要原因。
二是她要取代李唐,必然造成動盪,不動盪她則無法下手。雖然她有着傑出的政治才華,努力穩定唐朝,最終卻是不能避免這一動盪,對唐朝的傷害很大。中宗、睿宗這兩個傀儡皇帝的登基與被廢,就是最好的明證。
三是她樹立了女人當皇帝的典型,爲很多女人追捧、模仿,最著名的就是三個女人,韋后、安樂公主和太平公主了。這三個女人爲了象武則天那樣當女皇,用盡了手段,把唐朝攪得烏煙瘴氣。
韋后和安樂公主更是毒殺了唐中宗,想盡滅李唐宗室,取代李唐,當皇帝。就在這危急時刻,是李隆基挺身而出,發動政變,一舉滅了韋后和安樂公主,把睿宗扶上帝位。
正是因爲李隆基有此大功,他雖非睿宗的長子,依然被立爲太子,他的大哥主動退讓,不願爲太子,因爲他很聰明,有手段,有魄力,是一代明君的料子。
李隆基當太子期間,太平公主想廢掉他,獨攬大政,象她的母親武則天那樣當女皇。卻是沒有料到李隆基先下手爲強,把太平公主給殺了。
從此以後,李隆基就坐穩了天下,他放開手腳大幹,舉賢任能,革除積弊,勵精圖治,唐朝的國力急劇提升。解決了內部問題,李隆基再來解決邊患,唐軍大出,縱橫天下,席捲萬邦,原本不寧的邊境重歸安寧,比之唐太宗時期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些功業,任何一件,都足以讓人自豪,李隆基把這麼多的功業集於一身,無論怎樣讚譽都不爲過。
“你的意思是……”李隆基打量着李昌國問道。
“陛下,楊氏之禍雖烈,千古罕見,可與陛下曾經面臨的困難卻是遠爲不及,陛下何必耿耿於懷?”李昌國大聲接着道:“陛下能夠撥亂反正,把大唐治理得花團錦簇,爲何就不能消除楊氏之禍,再造大唐萬里江山?”
羣臣重重點頭,大爲贊成。
李昌國說得沒錯,楊氏之禍雖是千古少有,與李隆基曾經遇臨的困難遠遠沒法比,可以說不及萬分之一。就是那麼多困難,李隆基都能解決,區區楊氏之禍還能解決不了?
“嗯。有道理。”對李昌國的話,李隆基大是歡喜,重重點頭,擰着的眉頭鬆開了。
“不過……”李昌國的話鋒突然一轉。
“嗯。”李隆基剛剛舒開的眉頭又擰在一起了,緊盯着李昌國。
“……功是功,過是過,一分錯需十分功來彌補。”李昌國打量着李隆基,聲調轉高道:“陛下若是能勤於政事,如同開元之初那般,大唐必然更加強大。”
開元年間,是李隆基人生的巔峰,那時節的李隆基勤於政事,爲治理唐朝而嘔心瀝血,把唐朝打造得花團錦簇。可惜的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李隆基開始滿足了,厭政了,不再勤於政事,而是耽於享樂,這纔有楊貴妃得寵之事,纔有楊氏之禍發生。
讓李隆基象開元年間那般勤於政事,這是無數人的夢想,卻是不可得。在李隆基懈怠之初,不少大臣進諫,要李隆基勤政,卻是沒用。到後來,大臣也就接受了李隆基耽於享樂的事實,很少有人進諫了。
若是李昌國做成此事,那好處不需要說的,以李隆基之才,只要他再度勤於政事,唐朝一定會更加強盛。
這正是羣臣心中所想,無不是打量着李隆基,很是緊張,生怕他不答應似的。
唯有李林甫很是害怕,因爲他之所以有如今的權勢,就是因爲李隆基耽於享樂,不問政事,他纔敢隻手遮天。若是李隆基再度勤政,他的相權就會被削弱,他的地位就會降低。
“吐蕃已破,大唐即將進攻天竺,還要擊破大食,大唐的疆域會激增數萬裡。如此廣闊的疆域,華夏曆史上從未有過,必然有很多政務,若是陛下把如此廣闊的疆域治理得花團錦簇,陛下必是華夏曆史上的聖君明主。”李昌國的話充滿誘惑:“如此廣闊疆域,秦皇漢武未能做到,唯有陛下有此之幸矣!”
陡然間,李隆基的眼睛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雙手緊握,呼吸急促,一臉的振奮!(未完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