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一百臺

如果李元嘉的歷史學的好一點……不,應該說如果他專門研究過自己的話,那麼就會驚奇的發現,兩個李元嘉在遇到這種情況時的表現竟然一模一樣!

“在州聞太妃有疾,便涕泣不食。”

只不過新版的李元嘉是故意爲之,其中有大半都是演戲的成分,而原版的李元嘉則可能是真的如此,畢竟那是真的十五六歲少年,剛剛被人從長安趕到了潞州這等偏遠之地,遇到這種如同天塌了一般的事情,因爲着急、擔心和恐懼等因素集合在一起,哭的吃不下飯也不是不可能……

真真假假,誰知道呢?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當王府的官員們,尤其是文學劉衝從李元嘉的奏章中得知真相之後,無不對俆王大加讚賞,並且把這件事情迅速傳遍了整個潞州官場。

“大王純孝,乃潞州之幸,百姓之幸啊!”

聞訊後第一時間趕到王府問安的潞州別架陳琳,幾乎是用一種詠歎調般的語氣當着李元嘉的面讚歎道。

李元嘉眼皮子狂跳了幾下,苦笑着說道:“陳別架過譽了,本王只是那日收到母妃有疾的消息,一時間心急如焚卻又束手無策,無奈纔會……呃!”

看到陳琳突然又是一副怪異的模樣,李元嘉趕緊閉上了嘴。

我去,還來?!

不過李元嘉的反應已經有些遲了,在聽了他的話之後,陳琳已經兩眼放光,開始低聲的唸叨起了那兩個成語:“心急如焚……束手無策……妙哉,妙哉!”

“我的老天爺,以後是不是就不能說成語了?”

翻了個白眼,李元嘉也真是無奈了。

成語這東西他就知道什麼意思,也會使用,但是具體它們出自哪裡,出自哪個朝代可就是兩眼一抹黑,完全不知道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乾脆不再使用那些特定的成語,只不過對於李元嘉來說想要徹底的改變幾十年的習慣,可不是那麼容易。

好在此時此刻他有足夠的理由不談這個話題,於是眉頭一皺,沉聲道:“陳別架,本王想回長安去看望一下母妃……”

“什麼?這,這恐怕不妥啊大王!”

聽了李元嘉的話之後,陳琳頓時被嚇了一跳!

親王之藩地方之後,非奉召不得回長安,這可是大唐的鐵律!尤其是經過了七年前的那檔子事情之後,恐怕上上下下都對此顧忌非常,李元嘉要是不聲不響的就回了長安……

想起可能導致的後果,陳琳的一身冷汗都下來了!

到時候不光是李元嘉要受到責罰,恐怕他們潞州上上下下的官員們也跑不了!要知道,名義上他們可都是俆王的下屬,必然是要負責任的!

一看陳琳嚇得額頭上都冒汗了,李元嘉連忙解釋道:“當然了,本王會先請示一下皇帝,不會擅自回長安的。”

“……原來如此。”

聽李元嘉這麼一說,陳琳頓時鬆了一口氣。

雖然不看好皇帝會答應李元嘉的請求,不過俆王這樣做也是人之常情,陳琳自然不會反對。所以又安慰了他一番之後,陳琳這纔想起了自己此行前來的另一個原因,猶豫一下之後小心問道:“大王,還有一事,下官也不知當問不當問!”

“哦?陳別架但講無妨。”

眉頭輕輕一挑,李元嘉隱隱已經猜到了陳琳接下來是要問什麼了。

搓了搓雙手之後,陳琳低聲問道:“下官聽人言,最近兩三日大王莊子上正在試用一種新犁,只需一頭牛、一個農人便可輕鬆耕地……不知這種新犁,可是大王命人所制?”

果然!

心中瞭然,李元嘉毫不猶豫的點了點頭道:“不錯,正式本王命府上木匠製作的,而且也確實節省牛力人力,一人一牛便可耕種!不過要說很輕鬆的話……現在還不行,恐怕還要再改進一番。”

就在昨天下午,陳木帶着一肚子的意見回到了王府。

莊子上的老把式們終究是耕地經驗豐富,沒有了俆王在一旁帶來的壓力,面對着陳木還是敢說敢言的,很快就積攢了不少的意見。而對於陳木來說雖然有些難度,但是隻要花費一些時間倒也不難完善起來,所以回到王府之後陳木馬上就又忙碌了起來。

十貫錢的誘惑,着實太大了。

至於說新犁的消息被陳琳所知,李元嘉也一點都不意外,因爲他根本就沒有讓人隱瞞過這個事情。實際上李元嘉回府之後,莊子上的老老少少幾乎都涌到了田頭,去圍觀最開始那老漢口中的神物。

然後自然而然的,知道的人也就越來越多了。

見李元嘉沒有絲毫隱瞞的意思,陳琳頓時咕咚的嚥了口塗抹,連忙施禮道:“大王,下官有個不情之請,不知是否……”

“可以,我會讓陳木給你們一臺!”

不等陳琳把話說完,李元嘉直接就點了點頭,大方的給了陳家一臺新犁。

這玩意兒做出來,不就是爲了推廣出去麼?

至於說拿來賺錢什麼的……

先別說這年頭根本就沒有專利法,曲轅犁的仿造也是容易得緊,就說李元嘉可是真正的親王,要是靠製作、販賣曲轅犁賺錢,豈不是伸出腦袋去給李世民用腳踩?

那是作死,傻蛋才幹的事兒。

而且……

就算是將來準備做生意什麼的,李元嘉也絕對不會選曲轅犁這種能夠改變農業史的東西。這玩意兒就應該用盡可能快的速度推廣出去,誰敢阻攔就砍誰的腦袋纔是!

李元嘉這乾脆的態度,自然是嚇了陳琳一跳,然後心中大喜。

陳家可是潞州的世家大族,當地大地主之一,各縣加起來也有上萬畝土地。如果這曲轅犁真的有那麼神,就意味着他們每年可以節省出一半的人手和牛,那可就真的厲害了。

所以陳琳趕緊深深彎下腰去,恭聲道:“謝大王賞賜,下官感激不盡!”

“呵呵,免禮!”

虛扶了一下,李元嘉眉頭一挑道:“陳別架,雖然我答應了給你們一臺新犁,不過有件事情也需要你們陳家的幫忙才行。”

“大王請說,下官自當盡力!”

“好,我要更多的鐵料!”

沒有任何的猶豫,李元嘉淡然道:“製作犁鏟必須用鐵,而王府的鐵料還有其他用處,所以我需要更多的鐵料用來只做曲轅犁——一個月後,我希望有至少一百臺新犁從潞州出發,送往京師長安……”

第七十一章 利之一字第六十二章 多少錢一塊?第五十章 真的成功了?第三十三章 大規模撒網第七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一十三章 失落第十一章 爲什麼?第八十五章第六十三章不夠第二十六章 十貫第一百章 一千壇和翻倍第三十五章 第三條路第四十章 專職教書第七十一章 利之一字第五十八章 大水第十五章 怕什麼?第四十二章 宅院第十九章 隨身帶着第四十二章 天大的好事情第六十三章不夠第八十四章 年終第七十二章 這錢賺的容易第四十九章 開心的瑪麗第四十二章 幹唄第六十五章 興趣第三十四章第五章 衣食住行第三十八章 告訴他們第五十九章 茶葉和民夫第四章 無論怎麼有待都不過分第四十一章 無法抵擋的誘惑第十一章 陪讀第八十二章 送給你了第七章 雍州牧第三十五章 雨夾雪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四十一章 喜事第七章 教師與管事第九十九章 新市場?第三十一章 到底想要做什麼?第四十章 不可操之過急第四十七章 大王叫它玻璃第四十一章 無法抵擋的誘惑第九十八章 鍊鐵鍊鋼第六十九章 糊了第二十七章 心情第六十九章 山谷第八十八章 數據第二十一章 玻璃鏡第七十三章 少來往第八十章 聊聊玻璃吧第八十二章 良性循環第一百零九章 愧疚第五十三章 圖紙第二十三章 房遺愛第九十七章 耀眼的文字第四章 李靈夔第八十二章 叛亂第十六章第十四章 一貫第六章 回門第二章 試一試第七十七章 畢業第六十四章 一百貫第十四章 會員制第十四章 一貫第二十三章 貴婦小姐們第六十三章不夠第二十八章 馬車與紙牌第三十六章 冬閒第六十六章 無題第三十一章 涼意第五十二章 可惜第三章 上黨門第十六章 一舉兩得第十九章 試驗第十四章 做點什麼?第四十一章 喜事第六十三章 籌劃第十六章 打斷你的腿第四十三章 煩躁與頭疼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七十三章 宋體字第三十二章 馬蹄鐵第二十二章 教授第三十九章 三十七本書第二十八章 我要定了第五十八章 不用隱瞞第二十一章 火鍋第六十六章 送你十斤棉花第十章 千斤第三十六章 難題第一百章 竹子造紙第八十章 四輪馬車第十七章 數兔子第五十章 開心的李元嘉第四章 無論怎麼有待都不過分第四十三章 美食與烈酒第十章 算盤第六十三章 五百貫一塊
第七十一章 利之一字第六十二章 多少錢一塊?第五十章 真的成功了?第三十三章 大規模撒網第七十五章 準備第一百一十三章 失落第十一章 爲什麼?第八十五章第六十三章不夠第二十六章 十貫第一百章 一千壇和翻倍第三十五章 第三條路第四十章 專職教書第七十一章 利之一字第五十八章 大水第十五章 怕什麼?第四十二章 宅院第十九章 隨身帶着第四十二章 天大的好事情第六十三章不夠第八十四章 年終第七十二章 這錢賺的容易第四十九章 開心的瑪麗第四十二章 幹唄第六十五章 興趣第三十四章第五章 衣食住行第三十八章 告訴他們第五十九章 茶葉和民夫第四章 無論怎麼有待都不過分第四十一章 無法抵擋的誘惑第十一章 陪讀第八十二章 送給你了第七章 雍州牧第三十五章 雨夾雪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四十一章 喜事第七章 教師與管事第九十九章 新市場?第三十一章 到底想要做什麼?第四十章 不可操之過急第四十七章 大王叫它玻璃第四十一章 無法抵擋的誘惑第九十八章 鍊鐵鍊鋼第六十九章 糊了第二十七章 心情第六十九章 山谷第八十八章 數據第二十一章 玻璃鏡第七十三章 少來往第八十章 聊聊玻璃吧第八十二章 良性循環第一百零九章 愧疚第五十三章 圖紙第二十三章 房遺愛第九十七章 耀眼的文字第四章 李靈夔第八十二章 叛亂第十六章第十四章 一貫第六章 回門第二章 試一試第七十七章 畢業第六十四章 一百貫第十四章 會員制第十四章 一貫第二十三章 貴婦小姐們第六十三章不夠第二十八章 馬車與紙牌第三十六章 冬閒第六十六章 無題第三十一章 涼意第五十二章 可惜第三章 上黨門第十六章 一舉兩得第十九章 試驗第十四章 做點什麼?第四十一章 喜事第六十三章 籌劃第十六章 打斷你的腿第四十三章 煩躁與頭疼第二十三章 《諸病源候論》第七十三章 宋體字第三十二章 馬蹄鐵第二十二章 教授第三十九章 三十七本書第二十八章 我要定了第五十八章 不用隱瞞第二十一章 火鍋第六十六章 送你十斤棉花第十章 千斤第三十六章 難題第一百章 竹子造紙第八十章 四輪馬車第十七章 數兔子第五十章 開心的李元嘉第四章 無論怎麼有待都不過分第四十三章 美食與烈酒第十章 算盤第六十三章 五百貫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