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在陳琳大壽之前,陳志把一千斤鐵送到了徐王府。
當然了,他從韓山手中也取走了五個煤爐,而且還得到了免費附贈的十個“煤球機”,不過在親自稱量了一下每個煤爐的重量之後,陳志格外的心塞。
他太高看這種所謂的煤爐了!
原本還想着俆王既然獅子大開口,會不會把給自己的煤爐打造的更加精美,也更大一些,但是拿到手了之後陳志才發現,這玩意兒也就是三十斤左右,用的鐵料最多隻有二十斤,算是虧大了!
即便是明知道其中的原因,也擋不住陳參軍心塞不已……
……
“說白了,還是技術太爛啊!”
同樣看到了鐵匠們新打造出來的煤爐,李元嘉這邊也是有些心塞。
太厚,也太重了!
他還記得上輩子自己小時候用的那種煤爐,小小巧巧的,又省地方又省煤球,但是放到這貞觀七年,王府的鐵匠們打造出來的煤爐大了許多不說,鐵皮也是又厚又沉,浪費了至少一倍的鐵料!
“所以說,這煤爐的普及之路任重而道遠啊!”
想起這個時代那可憐的生鐵產量和價格,再想想普通老百姓一年的收入,李元嘉忍不住暗暗嘆了口氣。別說十幾斤二十斤鐵了,就算是一兩斤鐵,最底層百姓能不能買得起,或者說能不能買得到還另說呢。
畢竟現在大唐一年才產幾百噸鐵,平均到每一個人頭上的話……
李元嘉這邊正在心塞,旁邊的韓山卻不懂得這種憂慮,只是小聲的問道:“大王,這幾個煤爐,還有那些桌椅、柳枝炭筆……我現在派人給魏王送去?”
“嗯,送去吧!”
點了點頭,李元嘉淡淡的說道:“順便派個懂行的人過去,幫魏王把煤爐裝好!此物用之不當很容易中碳毒,一定要和魏王講解清楚了,萬萬不可大意!”
“是,大王!”
明白了李元嘉的意思之後,韓山恭敬的應了聲是。
此魏王不是歷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魏王李泰,而是李元嘉的同母胞弟魏王李靈夔,李淵的第十九子。歷史學的不是很好的李元嘉,剛開始的時候也是被嚇了一跳,後來纔想到未來李世民要來一次親王們的大輪轉,或許就是那個時候現在的越王李泰才變成了魏王,而現在的魏王束侑又變成了不知道的什麼王。
不過對於這個親弟弟,李元嘉確實頗爲喜歡。
那小子年齡雖然比自己小了四歲,但是從小就在音樂和書法上展露了天賦,善草書、隸書,而且音樂天分相當高……
話說李元嘉早就發現了一點,那就是老李家的這些人好像都挺有藝術細胞的。
李元嘉自己擅長書法、繪畫,胞弟李靈夔也擅長書法、音樂,皇帝李世民也擅長書法,就連李元嘉覺得挺混蛋的一個哥哥李元昌,書法和繪畫的水平也不比他差。此外就李元嘉所知,他的那些哥哥弟弟們至少有一半都有着“藝術氣息”,水平還不低!
天賦自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些親王們生長的環境。
從小就有名師盡心盡力的指導,而且從來不用擔心老師們的束侑,不用花時間去幫家裡面幹活兒,這要是練不出來點東西,那可就真是笨到家了……
好吧,扯遠了。
在來到潞州將近一年之後,李元嘉收到了一封來自於李靈夔的家信,也終於讓他想起了自己這個關係很好的兄弟。所以馬上命令管家收拾了一堆好東西,給遠在長安的李靈夔給送過去。
雖說他早就給太上皇和皇太妃送去了幾份,而且隱隱猜到李世民已經拿到了這些東西,但是李元嘉知道,就算皇帝會大量仿造,短時間內肯定輪不上自家兄弟,所以乾脆給他送去一份好了。
不過……
“唉……”
等韓山領命離開之後,李元嘉在原地呆立良久,重重的嘆了口氣。
在胞弟李靈夔的家信之中,毫無意外提及了母妃宇文昭儀的情況——病情時好時壞,但是明顯是難有什麼好轉了。在過去的半年時間裡,六個月倒是有三個月都在牀上躺着,剩下的時間也只能是讓宮女們照顧着,一天天的捱下去。
至於說母妃身邊的親人……
皇帝就別說了,絕對不會在意一個皇太妃如何,而在長安的李靈夔想要見母妃一面,恐怕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情。
一想到前兩年和李世民的關係緩和一些之後,那位便宜老爸就重新闊了起來,開始天天混在一羣美女堆裡,甚至於前兩年還給自己添了一個未來的混蛋兄弟李元嬰,李元嘉就不抱任何的指望了。
“一入宮門深似海啊……”
想起自己記憶中那個和藹可親,但是卻常常看着窗外發呆的面孔,李元嘉又深深的嘆了口氣,拿出了紙筆,開始給兄弟李靈夔寫回信……
……
“都是之前的那些東西,已經送到魏王那裡了。”
一邊小心的跟在皇帝的身後,李戡一邊細細的稟報着:“另外還有送給皇太妃的一些禮物,都是些盡孝心的瑣碎之物,倒是沒有什麼稀奇物件,只不過……”
說到這裡的時候頓了一頓,李戡才接着道:“寫完了給魏王的回信之後,俆王又是一天多沒有進食!而且這一次,他甚至連水都沒有喝上一口。”
“嗯?”
聽到這裡的時候腳步一頓,李世民的眉頭頓時皺了起來:“一天多沒有進食?這是怎麼回事兒?”
咕咚的嚥了口塗抹,李戡立刻回答道:“回陛下,俆王應該還是擔憂皇太妃的病情。魏王在寫的書信中,應該有提及皇太妃的病情,所以俆王纔會如此難過吧。”
說完這些話之後,李戡立刻就緊緊閉上了嘴巴。
皇帝對遠在潞州的那位俆王的關心,他是越來越有些看不懂了。如果說是因爲曲轅犁的緣故,其實李戡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那玩意兒對大唐確實很重要,但是當俆王送來最後一批曲轅犁之後,皇帝竟然還要李戡時時關注着潞州那邊的消息,並且偶爾在閒暇的時候還會親自問起來,這就讓他有點難以理解了。
出閣的皇子有好幾個,也沒見皇帝這麼關心過誰啊!
站立了片刻之後,皇帝終於擡起腳繼續往前走了起來。只不過一邊往前走着,李世民一邊低聲嘆道:“元嘉至純至孝,此情可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