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國敗了?兒子知道了!”
一大清早,李老爺飯都來不及吃,拿着剛獲得的情報,就火急火燎地跑到兒子的房間,述說這個震驚的消息。
但,令他訝異的是,李郎君卻彷彿例行公事一般,微微吃驚了一下,就又繼續開始吃着眼前的米粥。
“大哥兒,你早就知道了?”李老爺收起臉上的震驚,詫異道。
“阿耶,您忘了?前些日子,我早先就說過,周國君明臣賢,唐軍又豈是對手?”李嘉看着大驚小怪的父親,淡定地說道。
“如若不出意外的話,用不了十年功夫,天下即將一統!”
但,人世間又哪能事事讓人如願,誰又能知曉,用不了幾年,雄心壯志的郭榮,竟然病逝,然後又被自己的心腹愛將給奪了天下。
歷史,就是如此的有趣。
“阿耶,番禺的皇帝聽到這個消息,怕是病情又將加重,衛王繼位之日不遠了,您可要早點打算纔是!”李嘉看着肥潤的老頭子,放下了手中的碗,皺着眉頭思量起來。
“不提升官,能保住目前的位置,也是極好的!”
“難矣!衛王年幼受封,即受陛下垂憐,身邊已被那些達官貴人堵塞的毫無縫隙,此時更是熾熱,爲父豈能躋身其中!”
自顧自地找個凳子坐下,李老爺急得一腦門的細汗,建武鎮所轄兩軍,設都指揮使,每軍兩千五百多人,李老爺就是率領一軍,鎮守邕州,防範蠻僚,另一軍則在欽州這個經濟重地。
自南漢建立之初,對武將的防範就已經開始了,非信任之人不可當任鎮守,且不得干涉地方政務,更是設立監軍,監察軍隊。
所以,在南漢,若要保住都指揮使的職務,就得獲取皇帝的信任。
“衛王年不過十六,好玩樂,寵信宦官,我們只能從其身邊人入手,哪個宦官不貪財的?”
李嘉站起,走了幾步,使勁地琢磨着腦海中關於南漢的知識,眨了眨眼,對着一臉糊塗的李老爺,輕聲道:
“燒熱竈不如燒冷竈,阿耶,即日起,爲了李府的未來,咱們可要燒冷竈了!可別捨不得。”
“燒哪個冷竈?”
“龔澄樞——”李嘉吐出一個令其陌生的數字。
“燒多少?”李老爺吞了吞口水。
“一萬貫!”
…………
“龔給事,您慢走啊!”
“小的見過龔給事……”
漢宮極其龐大,足足佔據番禺城的四分之一,奔忙勞累了一天,龔澄樞慢悠悠地走着,在幾個小宦官的服侍下,趁着天黑,回到宮外的府邸,歇息片刻,享用午膳。
坐在擡椅上,一路上經過的宦官各個都親切地打着招呼,他臉上隨帶笑意,但心中卻很惆悵。
自打高祖(劉巖)時期,他就已經是內供奉了,幾十年過去,他不過是內侍省之下的十大內給事之一罷了,雖說在宮廷內也算位高權重,但卻很悠閒。
職責不過是在元旦、冬至,百官賀皇后,則出入傳令;宮人衣服費用,則開具品秩及數字,春秋時節則宣送於中書省。
與那些頂層的宮使相比,就是個跑腿的。
到了一個華麗的府邸,佔地約十畝左右,在這宦官遍地的番禺城,也算是比較富麗堂皇的了。
“老爺,您回來了!”剛跨過門檻,一個四十多歲的管家迎了過來,穿着讀書人的長衫,留着長鬚,笑容滿面的模樣。
“張先生,出了何事?”龔澄樞奇怪道,此人乃是他的管家,也是他的幕僚,平常爲管理府邸,出謀劃策,也算是個厲害的人物。
因爲南漢尊崇讀書人的傳統,所以哪怕知道此人就是爲官而效力自己,但龔澄樞依舊禮敬幾分。
“今日,邕州李家送來了番禺城內數家商鋪,以及兩座田莊!”張先生臉上帶着笑意,輕聲說道。
“邕州李家?可是那個受高祖賞識的李維,李全之?”
龔澄樞皺了皺眉頭,疑惑道。
“正是,李家送來了幾樣東西,加起來近五千貫,端起大手筆啊!”張先生搖了搖頭,感嘆道。
“傍晚時分,又送了五千貫黃燦燦的乾亨通寶!”
“我不過是一個內給事罷了,李家爲何送上如此大禮?”聽到五千貫的銅錢時,龔澄樞再也保持不住心中的訝異,連忙小跑而去,親眼目睹一番。
果然,倉庫內,黃燦燦的銅錢擺滿了好幾個箱子,將周邊的珍珠異寶都比了下去,他的目光,聚集在那銅錢上,挪不下來。
這番重禮,可真是太重了。
過了好一會兒,他纔回過神來,嘆了口氣,不知道在想什麼。
“如此大禮,真叫人拒之不得啊!”
他可不傻,能爬上高位的宦官都不傻,傻子已經被淘汰了。
國內銅錢難得,許多他國商品,都需銅錢,如蜀錦等,人家可不要鉛錢,這就讓銅錢成了稀缺資源。
平日裡,朝堂中巴結自己的人不可勝數,送禮的也不少見,到一次性送上五千貫銅錢的,可真是沒有,要知道,國庫中除了那些糧食布匹外,真正的銅錢也不過數萬貫。
“不難猜測,無外乎燒冷竈爾!”
倆人慢慢走着,不知不覺中就快來到了一間密室,面對面坐着。
“先生何出此言啊?”龔澄樞臉上帶着微微笑意,淡淡地問道。
“老爺何苦裝糊塗,陛下身體日趨不行,且又不知節制,恐大行之日不遠矣!”張先生坐在塌上,幽幽地說道,目光不知飄散到何處。
“前些時日又去往城北選修陵墓,其目的已經昭然若揭了。”
“可衛王與我,並不親近!”龔澄樞搖了搖頭,表情頗爲無奈。
他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內給事罷了,皇城內的那些宮使,已經將衛王團團包圍,哪有有他的位置?
“雖如此,但老爺卻另闢蹊徑,埋下伏筆,令人佩服的緊啊!”
“何出此言?”龔給事臉上帶着驚奇,想知道這位投奔自己的書生,能有什麼高見。
“林內相每年的三節一壽,您都備下重禮,親自去往,月初月末,也時常請安,未斷一日,如此勤勉恭敬,整個大漢國,又幾人能及?”
“且,林內相自閩地而來,雖受兩位陛下寵信,但在嶺南卻孤寡無親,近年來又體弱多病,告老之心早生,而宮廷大內,卻不可一日無人主持。
爲了身後之事,安享餘年,除了舉薦老爺,大內之中,又有何人能得此信任?”
“對於林內相,陛下素來親之信之,若其舉薦,老爺又是高祖時的家人,定等飛騰居上。”
倆人相望而笑,一切都在不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