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李世民的憂思
杜如晦無比疑惑的連帶着猜測的詢問了起來。
其實,這是幫所有人問出了疑惑。
這,實在是這個過程有點匪夷所思。
“回陛下,是的,若是沒有大弩車的出現,我們絕難守住幽州城。”斥候緩緩地道。
這就更加的讓人疑惑了。
最爲關鍵的東西,就是這個大弩的出現,改變了幽州戰場。
可這大弩車是什麼東西。
沒有聽過,也沒有見過。
“你相信說說,這大弩車到底是什麼樣子,又是怎麼將蠻夷擊潰的。”李世民也十分好奇的詢問了起來。
斥候說道這個,那神情就誇張了起來,甚至在大殿之上,完全不顧自己的形象和李世民的威嚴,就好像沉浸在當時那種極爲誇張和恐怖的大弩車爆射之中。
“那個大弩車,真的是非常的恐怖,非常的龐大,操作哪個大弩車,需要十幾個人來操控,更爲恐怖的是,僅僅是十輛大弩車,卻能打出幾千弓箭手才能射出來的效果,一瞬間幾千跟大箭弩,小箭弩全部射出來,我們只看到蠻夷人一片又一片的倒在了地上。”
“與我們平時射箭不用,大弩車所覆蓋的範圍,一瞬間,就能直接清空一個區域內的所有的蠻夷人。”
“在大弩車連續不斷的射擊之中,蠻夷人很快就被殺的不敢靠近幽州城,甚至在之後,蠻夷人發生了什麼變化,死命的衝鋒,還是被大弩車給全部殺了回去自從秦祥林公子弄出來大弩車出現在城牆之上之後,蠻夷人就再也沒有一次攻上城牆。”
“後來將軍便命令我們出城追擊蠻夷人,將蠻夷士卒殺的片甲不留。”
斥候整個人在提到大弩車的時候,都是極爲的興奮的,尤其是腦海中浮現大弩車射殺蠻夷人的場景之後,雙手都忍不住的顫抖。
這樣的景象落在李世民和衆多大臣的眼中,那肯定是做不了假。
可是,衆人都疑惑了。
那大弩車究竟是什麼東西。
明顯可以感覺到,幽州城的防守,是處於非常劣勢的狀態,可是僅僅十輛大弩車的出現,就讓幽州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
這一前一後的差距。
也是明白了過來,大弩車改變了幽州戰場,守住了幽州城,也難怪,這個戰士會如此的推崇。
秦祥林?
這個名字,在這一刻,印入了所有人的目光之中。
雖然沒有見過秦祥林,但是可以想象到,那是怎樣的一個人,一個拯救了幽州城命運,拯救了一城的百姓的大英雄。
而且能製造出大弩車那種不知名卻又極爲恐怖的發射箭弩的兵器,那秦祥林一定是一個極爲聰慧的人。
“陛下,天佑我大唐,天佑我大唐啊。”
瞬間,整個甘露殿內的情形,就發生了急轉彎式的變化。
明明是秦牧幫助李秀寧守住了幽州城。
跟遠在長安的李世民,沒有丁點的關係。
可此時甘露殿之內,所有的大臣都紛紛驚呼了起來。
“陛下乃是當世的雄主,千古一帝,洪福齊天,今天降麒麟兒,佑我大唐,此乃陛下的之不世雄主的體現。”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刷的一下。
甘露殿內的情形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所有人的恭喜起李世民。
可此時的李世明,卻微微的皺起了眉頭。
秦祥林?’
姓秦?‘
而且還是一個少年,翩翩公子,少年英才,而且又是姓秦……
李世民的心中,不由的浮現出另一個名字。
秦牧。
同樣是少年,同樣是天子聰明之人,同樣是有一些無比新奇卻有着重大作用的發明。
這讓李世民有種非常熟悉的感覺。
想到看到秦牧屍體的時候,他發現的端倪。
李世民心中有一點點的猜想。
李秀寧與父皇的關係親厚,時長有書信來往,也是父皇在大唐最親近的人。
而父皇跟秦牧的關係不必多說,尤其是父皇知道秦牧的身份,那對秦牧已經到了親生孫兒的地步,秦牧知道李秀寧這個姑姑的存在。
如果秦牧在長安城呆不下去,那麼有父皇這一層關係,去幽州城,有非常大的可能。
“哎,看來是我多想了,李牧雖然年少有爲,但大弩車那種神兵利器,雖然沒有見過,卻也能從這斥候的描述之中,感受到那可怕的戰爭利器。”
“李牧愛搞稀奇古怪的東西,但沒有接觸過勁弩,更沒有接觸過連弩,從小也沒有接受過什麼軍事教育,怎麼可能製造出那種東西來。”
“而且哪個逆子的確親眼看到燒死了李牧,父皇也確認了李牧的屍體,雖然有疑惑,但正好沒有燒燬胎記,那也有可能的,並不能直接斷定李牧還活着。”
“看來今日也是身心疲憊,精神恍惚,這纔看到什麼年輕有爲的人,才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我那可憐的牧兒。”
“遠在幽州城的秦祥林,又怎麼可能是牧兒呢。”
李世民心中思緒萬千,可謂是十分複雜。
如果牧兒還在人世,那將來的成就,也該與這秦祥林一樣,甚至於,若是真活着,將來成爲大唐的皇,那大唐又是怎樣的一番情景,絕對是一位英明神武的帝王纔是。
李世民心中忍不住的嘆息。
卻是再一次的被大殿之內的吵鬧聲給拉扯了回來。
“陛下,幽州城還在,我們絕不能看着幽州城被攻破,根據戰報,雖然幽州城勝了,但這也只是剛剛開始,蠻夷有二十萬大軍在北疆,若是知道攻打幽州城失敗,蠻夷一定會匯聚大軍前去攻打幽州城,到時候,縱然是有那種大弩車的存在,就憑着幽州城那點兵力,絕不可能守住幽州城。”
“陛下,我們絕不能眼睜睜的看着幽州城淪陷。”
“陛下,臣也建議,大軍向北疆全面進攻,幽州城還在,你可以牽制蠻夷的兵力,也可以在關鍵時刻,與援軍內外夾擊。”
整個大殿之上,即便是一向退兵固守的杜如晦,也在此時露出了極爲堅定的進攻意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