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思想的國度

法國和俄羅斯人擁有土地,英國人擁有海洋,而我們則無可爭辯地控制了夢想王國——

【德】海涅

海德堡大學廣場。成立於1386年的海德堡大學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也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繼布拉格和維也納之後開設的第三所大學。16世紀下半葉,海德堡大學就成爲歐洲科學文化的中心。海德堡大學不少科系享譽世界,著名的能量守恆定律就是海德堡大學提出的。)第一節 學哲學要在德國

學哲學要在德國

海涅形容德國哲學家:“戴一頂小睡帽,睡帽下面的頭腦裡卻醞釀着翻天覆地的思想。”從近代的黑格爾、康德、馬克思、叔本華、尼采到現代的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哈貝馬斯,都是立志顛覆從前一切哲學傳統的叛逆者,也許只有德國人會勇敢地說“不”,哪怕像尼采一樣付出沉重的代價。難怪有人說:“學政治學要在英國,學哲學要在德國。”

哲學變成了一件民族的事業

德國詩人海涅形容康德之後的德國哲學時說:“德國被康德引入了哲學的道路,因此,哲學變成了一件民族的事業,一羣思想家突然出現在德國的大地上,就像用魔法喚出來一樣。”

哲學,就似攀登高聳入雲的山峰

1809年秋,自魏瑪中學畢業後,叔本華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第一學期在醫學系,第二學期轉入哲學系。叔本華對物理學、化學、植物學、解剖學、生理學乃至天文學和氣象學等自然科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第二學年,在哲學家戈特洛勃·里斯特·舒爾策的指導下,哲學激起了他的興致,“神明般的柏拉圖”、“奇蹟般的康德”使他着迷。自此,他開始了他一生的哲學生涯。一次學校放假回家時,他遇到了維蘭特,維蘭特告誡他不要學不切實際的學科,叔本華的回答是:“生活是件苦事,我打算以對生命本身進行深思來打發生活。”叔本華在1811年的一封信中這樣表達他的志向和選擇:“哲學,就似攀登高聳入雲的山峰,沿途只有惟一的一條利石荊棘遍佈的小道,愈上愈陡峭,愈荒涼。一旦走上這條道路,就不應有任何的怯懦。”

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

德國在與拿破崙的作戰中失利,被迫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後,普魯士政府舉行了關於經濟困難與發展教育之間關係問題的大討論。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對剛剛從拿破崙佔領下的哈勒大學逃出來的教授們這樣說道:“這個國家必須用它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它物質上的損失。正是由於窮困,所以要辦教育。我還從未聽說過一個國家是因爲辦教育而辦窮了的,辦亡國了的。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困的最好手段!”國防大臣沙恩霍斯特對此也表示支持,他說:“普魯士要想取得軍事和政治結構上的世界領先地位,就必須首先要在教育與科學的世界中取得領先地位。”

我是很熱心地注意傾聽由他的嘴脣裡吐出來的每一個詞句

尼采深受叔本華影響,這位狂傲不羈的存在主義的先驅者,在回憶購買、閱讀《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華的代表作)的情景時,是這樣寫的:“一個不知名的鬼靈,悄然地對我說:趕快把這本書帶回去!我一回到家,隨後就把我的寶貝翻閱起來,我屈服在他那強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時間讀完了此書,幾乎是廢寢忘食地沉浸在那本書中了。之後他又說:“我像一般熱愛叔本華的讀者一樣,在讀到最初一頁時,便恨不得一口氣把它全讀完,並且,我一直覺得,我是很熱心地注意傾聽由他的嘴脣裡吐出來的每一個詞句。”

想當哲學家,首先須得做康德門徒

存在主義奠基人之一、德國哲學家雅斯佩斯(1883-1969)將康德與柏拉圖和奧古斯丁並列爲三大“永垂不朽的哲學奠基人”。他說:“康德是啓蒙時代人性的承載者。他不僅是偉大的思想家,而且是那個真實的人。他的倫理拒絕過分吹擂,這些吹擂虛張聲勢或激情萬丈地展示道德,其目的不過是掩蓋日常生活中滿坑滿谷的自私行爲。他的倫理恰恰是日常生活和每時每刻的倫理,無需我們像面對天外來物一樣頂禮膜拜。他的倫理讓我們學會生活。我們必將追隨其後。”當代康德學者,圖賓根大學哲學教授何費說:“他促進了世界的普通倫理學。我們今天的全球化理論來自他關於世界法律與和平的模式。康德在我們每個人體內。他代表着人類的善,這善要求我們像一個人那樣行走於世——從在紅燈面前止步開始。”叔本華視康德爲哲學發矇必讀:“想當哲學家,首先須得做康德門徒。不知康德者,只能算個蒙童。”

園藝工人對哲學的執迷

漢斯是一個普通的德國園藝工人,曾經在法國和包括一位中國人在內的教授和學者討論過哲學問題。在那一年後,他邀請了這些朋友去他德國的家中,客人們到了後,漢斯笑着說:“去年我們在巴黎談到了德國哲學與中國哲學,我才疏學淺,法語又不太好,今天特意邀請幾位朋友和幾位有學問的鄰居,繼續討論我們去年討論的關於哲學家尼采的話題。”大家討論一番後去休息。第二天中午,大家見到一臉疲憊的漢斯。問他究竟,原來大家半夜睡去後,漢斯一個人在客廳裡坐了一晚上,考慮大家討論的問題!

你能想像嗎?國王居然沒有聽說過維特根斯坦!

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1889-1951)也是德意志人,是20世紀最廣爲人知的哲學巨匠。英國哲學家G·E·摩爾是他的老師。1951年,摩爾被英國國王喬治六世授予一等功勳章,表彰他對哲學的貢獻,稱讚他是頭號哲學家。回到家後,他沒有感到獲得榮譽的欣喜,而是很驚訝地對妻子說:“你能想像嗎?國王居然沒有聽說過維特根斯坦!”

向世人展示“德國的智慧”

2006年世界盃在德國舉行之前,德國內政部部長希利和前工業部部長——時任德國工業界聯合會副主席羅格夫斯基聯合宣佈,德國政府同企業界之間已就“2006年世界盃形象運動”合作一事達成一致,而這項“運動”的口號正是“德國——智慧的國度”。德國企業界迅速對此作出了積極的反應。羅格夫斯基證實道:“我們會爲此準備1000萬歐元,如果這夠用的話。”這1000萬歐元來自於15家德國最大的公司,羅格夫斯基並沒有透露出這些公司的名字,但據估計都是奔馳、拜爾、西門子、德意志銀行等巨頭。)第二節 歌德活着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

歌德活着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

德國哲學家謝林(1775-1854)在《悼念歌德之死》一文中寫道:“歌德活着的時候,德國就不是孤苦伶仃,不是一貧如洗,儘管它虛弱、破碎,它精神上依然是偉大的、富有的和堅強的。”尼采也評價道:“歌德不僅是一個善良和偉大的人,而且也是一種文化——歌德是德國人歷史上一個沒有後繼者的插曲。”

連續長達11年沒有一篇科研成果的康德教授

在康德所處的那個時代,教授的地位已經開始與論文的質量和數量掛鉤。一個教授,如果一年沒有論文,自己知道;兩年沒有,同事知道;三年沒有,學生就知道了。長此以往,雖然不會下崗(歐洲教授向爲終身制),但個人聲望勢必大受影響。

而康德教授,連續長達11年沒有一篇科研成果!一時間非議沸騰,康德由是“名聲大振”,幾乎成爲平庸教授的榜樣和德國教育界的頭號笑柄。當時哲學泰斗摩西·門德爾鬆(作曲家門德爾鬆的爺爺)公開稱康德讓所有的德國大學蒙羞。康德的學生克芳斯一次在柏林參加教授聚會時宣佈康德正在寫一本偉大的著作,得到的卻是其他教授們的一片鬨笑和調侃。

1778年,普魯士帝國文化部長親調康德去哈勒大學,被他一口回絕。夏天,地理學家兼天文學家伯努利訪問康德所在的科尼斯堡後寫道:“我在伯爵家裡和一位學者共進午餐,他是科尼斯堡大學最偉大的成員之一,受人尊敬的康德教授。這位著名教授是社交中活潑有禮的人物,他擁有如此優雅的生活方式,以致讓人很難想像他體內藏着這樣一顆深深探求的心靈。但是,他的眼睛和麪容流露出大智大慧,與達朗貝爾的相似之處確實引人注目……康德先生很久沒有發表哲學著作了。他保證他不久便會出版一本小冊子。”

他所說的小冊子指的是《純粹理性批判》。當時,康德自己都認爲《純粹理性批判》只能寫成小冊子。伯努利將康德與達郎貝爾相提並論,後者是當時風靡歐洲的法國百科全書派中與狄德羅齊名的偉大領袖。這是當年對康德絕無僅有的正面評價。

面對種種嘲笑和不利評價,康德無動於衷。他始終坐在書房裡望着窗外的教堂尖頂沉思默想。成名之後他曾說:哲學無法教授,哲學永遠是思想者的事業。

在整整思考了11年後,康德開始動筆,僅數月,856頁的《純粹理性批判》一揮而就。在這本讓康德昂首進入世界哲學史的皇皇鉅著中,康德在前言裡展現了與他身材截然相反的哲學巨人的雄才大略:“我在此斗膽宣稱,這本書解決了所有的形而上學問題,提供了打開所有問題之門的鑰匙。”

這就是皇上!

《命運交響曲》所表現的如火如荼的奮鬥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馬麗勃蘭第一次聽《命運交響曲》時,嚇得心驚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崙一箇舊日的衛兵,聽了第四樂章開頭的主題,禁不住跳起來喊道:“這就是皇上!”柏遼茲把《命運交響曲》中驚心動魄的鬥爭場景,看作是“奧賽羅聽信埃古的讒言,誤認黛絲德蒙娜與人私通時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認爲:“儘管你時常聽到這部交響曲,但它對你總是有一股不變的威力——正像自然界的現象,雖然時時發生,卻總教人感到驚恐一樣。”

1830年5、6月間,門德爾鬆在魏瑪逗留了兩星期,和歌德作最後一次會晤,用鋼琴爲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聽了《命運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大爲激動,他說:“這是壯麗宏偉、驚心動魄的,簡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許多人一起演奏,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1841年3月,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讚美這部作品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說,他在第一樂章裡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裡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溫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裡“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

它對於我的手臂來說過於沉重了

曾參加了韋伯的博士學位授予儀式的瓦爾特·洛茨回憶,在儀式上,特奧多爾·蒙森在與韋伯進行廣泛地討論後,意味深長地說:“我在某一天走向墳墓的時候,可能除了極爲可敬的馬克斯·韋伯以外,我不會對任何人這樣說:‘孩子,這是我的矛,它對於我的手臂來說過於沉重了。’”

成了“整個世界的教師”

德國著名作家埃米爾·路德維希(1881-1948)曾經說,德國的歷史“就像是一輛雙層公共汽車,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有着各自的發展道路”。儘管在下層的德國統治者們把握着方向盤,使德國的政治生活長期處於滯後的道路上。於是,德國成了許多偉大詩人、作曲家、悲劇作家和孜孜不倦的傳說收集者的誕生地,成了“整個世界的教師”。

別急,你們永遠也搞不懂這一點的

維特根斯坦拿他的不朽著作《邏輯哲學論》到劍橋申請博士學位,答辯主持人是羅素和摩爾,隨便聊了聊之後,羅素提問說,維特根斯坦一會說關於哲學沒有什麼可說的,一會又說能夠有絕對真理,這是矛盾。維特根斯坦拍着他們的肩膀說:“別急,你們永遠也搞不懂這一點的。”這樣答辯就算結束了,羅素和摩爾一致同意通過答辯。)第三節 熱愛科學就是熱愛真理

當今世界第一翻譯大國

有資料顯示,在被作爲翻譯的文字中,德語僅次於英語和法語,位居世界第三位;而在把其他文字翻譯爲本國語言方面,德語則在世界上居於首位,德國是當今世界第一翻譯大國。據說現在世界上每出版10本書,就有1本是德文的。另據英國《世界圖書市場》1992年統計,德國還是世界上圖書消費水平最高的國家,人均120美元(美國居第四位,人均90美元;日本居第15位,人均58美元)。

在真理面前沒有任何退縮的餘地

路德由於反對教皇權威,必須赴奧司堡受審,他的朋友都勸他不要前往,各方面傳來可怕的情報,有人預備半路謀殺他,他的好友兼導師史道畢勸他暫避一時說:“我看全世界都聯合反抗真理,我覺得你毫無希望,只有等候逼迫殺害。”然而一切都不能動搖他。當他抵達奧司堡,在羅馬使節前受審時,他們問他:“你願意誰做你的審判官?”路德回答:“教皇並不能審判神的話和我們的信心,每一個基督徒都必須鑑察和審判自己。”該次審判所依據的,乃是教皇至高無上的權威,而路德迅速有力地回答說:“聖經在外!(教皇的權柄不能越過聖經之外)在這件事上,我靠着耶穌基督的恩典,絕不退讓,絕不屈服。”第二天的審判聚會情形更可怕,審判官惱怒地斥責他說:“撤回你所見證的,否則永遠不得回來。”路德彎腰鞠躬退出大廳。在他看來,在真理面前沒有任何退縮的餘地。

哲學家,人類解放的啓導者和衛護士

赫爾德(1744-1803)墳墓的壁龕上,鐫刻着這樣的銘文:“赫爾德,哲學家,人類解放的啓導者和衛護士。”

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

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議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崙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崙是摧毀制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準備獻給拿破崙時,拿破崙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貝多芬從學生李斯那裡得知這個消息時,怒氣衝衝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他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他將騎在衆人頭上,成爲一個暴君!”說着,他走向桌子,把寫給拿破崙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許別人把它拾起來。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裡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維也納劇院的第一次公開演出,是由貝多芬親自指揮的,節目單上寫着:“一部新的大交響曲,升D大調,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先生作,獻給羅布科維茲親王殿下。”

拋棄自己內心的信念或公開承認錯誤,這是很不光彩的

一次,康德對宗教提出某些批評,普魯士國王便寫了一張侮辱性的條子給他,威脅他不得重犯,否則將是“逆上”。康德回了一張條子給國王,上面寫道:“拋棄自己內心的信念或公開承認錯誤,這是很不光彩的。對目前這種情況做臣民的只好保持沉默。如果一個人所說的每件事都很正確,這並不意味着他有意要公開聲明這一切。”

熱愛科學就是熱愛真理

費爾巴哈說:“熱愛科學就是熱愛真理,因此,誠實是科學家的主要美德。”

這個人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之旅半步

1860年9月21日,叔本華與世長辭,享年72歲。他的臨終遺囑是:希望愛好我的哲學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獨立自主地理解我的哲學。我最高興的莫過於我看來是非宗教的學說,竟起到了一種宗教的作用,並填滿了信仰的空白,成了最內在的安寧與滿足的源泉。

在叔本華的葬禮上,他的密友和崇拜者格溫納致詞:“這個墓穴裡躺着一個非同一般的人。他在人世間活了一輩子卻無人所知。今天在場的人沒有一個與他有血緣關係。他孤獨地死去,正如他孤獨地活着……這個熱愛真理的人疏遠了社會關係,但是他的胸膛裡跳動的是一顆溫暖的心。……月桂的花環在他的生命進入黃昏之際才戴到了他的頭上。在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狀態下,這個人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之旅半步……”

依據叔本華生前的意願,他的墓碑上只書有“阿圖爾·叔本華”幾個字,沒有其他的文字。

利德爾·哈特爵士的評論

西方軍事學界廣泛流傳着英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1895-1970)爵士的這樣一句話:“英國人最先發明瞭坦克,但德國人利用坦克發明了閃擊戰的軍事理論;法國人發明了飛機,而德國人卻最先使用了飛機俯衝轟炸的戰術。”)第四節 人文精神是一切事業的基礎

查理大帝做的第一件事情

日耳曼早期的查理大帝在征服意大利後,不畏艱險,騎馬越過1.2萬英里,去學習這個被征服國家的文化與精神。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從比薩、帕爾馬帶回幾位從事文學的學者,給予他們與親王一樣的俸祿及充分的創作自由。享有這種待遇的人在當時社會是被人刮目相看的,因爲當時連高級官員都得不到如此高的待遇和充分的自由。

人文精神是一切事業的基礎

語言專家克利斯托夫本有機會發財,但他覺得賺錢要有個限度,爲賺錢而把所有的時間搭上,沒有意思,還不如做點自己喜愛的工作,有自己支配的時間。他說:“人文精神是一切事業的基礎。”

普朗克與冰花

在普朗克7歲那年的一天,正在看書的他突然聽到窗戶外有小孩的叫聲和笑聲。他跑到窗前打開窗戶一看,原來有幾個小孩在打雪仗。看到小朋友們那無拘無束的高興勁兒,普朗克心裡別提有多羨慕了。他關上窗戶跑到父親房中,但看到父親那一臉的嚴肅,到了嘴邊的話又只好咽回去了。重新坐下來看書的普朗克卻怎麼也看不進去了,他情不自禁地又來到窗前,但玻璃都被什麼東西擋住了,外面的景物什麼也看不到。他只得把視線收回來,落在眼前的窗戶上。這時,他發現了一幅美麗的景象:窗玻璃上結滿了冰花。它們有的像小草、有的像小樹、有的像小狗……形態萬千,漂亮極了。可是它們是誰畫的呢?小普朗克陷入了沉思。這個問題有點超出他的想像,他想了老半天,還是沒有想明白。

晚飯時,父親發現小普朗克一直沒有專心吃飯,就問他怎麼回事。小普朗克鼓起勇氣說了自己的疑問,一向嚴肅的父親聽完了兒子的問題之後,臉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他耐心地給兒子解釋冰花是一種常見的物理現象,飯後還給兒子找了一本物理學的入門書,並且告訴兒子: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問他。父親的開恩使普朗克受寵若驚,他把這種恩寵化作了學習的動力。從此,他開始對物理學發生興趣。

怒不可遏的戈特舍德

戈特舍德(1700-1766)被認爲是德國正統戲劇傳統的開拓者。針對他那個時代德國流行的低俗的小丑劇流行的狀況,戈特舍德決心大力排斥小丑劇。他認爲小丑劇譁衆取寵,對人的心靈有害無益。有一次,在一個劇院裡,看到舞臺上粗俗的小丑劇表演,戈特舍德怒不可遏,衝上舞臺,把小丑趕下臺去。經過他的努力,小丑劇漸漸被逐出劇院,淡出德國的戲劇舞臺。

要以精神力量彌補軀體的損失

1806年,拿破崙軍隊在耶拿大戰普魯士軍。普魯士的士兵人高馬大,身強力壯。但一旦兩軍對壘,普軍總是丟盔卸甲。慘敗之後,舉國上下舉行檢討反省,決心改革,而且要首先改革人的“頭腦”,亦即從提高人的素質着手。普王威廉三世提出“要以精神力量彌補軀體的損失”,於是被稱爲普魯士“教育之父”的大教育家威廉·馮·洪堡受命籌建柏林大學。他要將大學辦成培養人道主義精神的基地;大學不是一般的職業養成所,而是要造就胸襟開闊,目光遠大,領導世界新潮流的人才;大學特別重視人文科學,語文學、哲學和神學是柏林大學最爲重要的科目;教學和科研結合爲一體,學術自由是神聖的辦學原則。第一任校長是大哲學家費希特。在洪堡教育思想的指導下,19世紀到20世紀初葉,德國出現了大批文學家、哲學家、音樂家、科學家,可說是羣星燦爛;在世界學術的各個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

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

馮·洪堡認爲:“大學是一種最高手段,惟有通過它,普魯士才能爲自己贏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從而取得真正的啓蒙和精神教育上的領導地位。”

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裡看見天使

1818年叔本華髮表了《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從而奠定了他的哲學體系。他爲這部悲觀主義鉅著作出了最樂觀的預言:“這部書不是爲了轉瞬即逝的年代而是爲了全人類而寫的,今後會成爲其他上百本書的源泉和根據”。然而該書出版10年後,大部分是作爲廢紙售出的,極度失望的叔本華只好援引別人的話來暗示他的代表作,說這樣的著作猶如一面鏡子,“當一頭蠢驢去照時,你不可能在鏡子裡看見天使”。

我高興的是我已經快死了

德國現代自由主義思想家以賽亞·伯林(1909-1997)在一次接受記者採訪時被問及:“冷戰後,隨着全球一體化的進程,會不會出現一個‘人類普世文化’?”他挖苦地回答:“果真如此,就意味着文化的死亡。我高興的是我已經快死了,不會看到那一天了。”)第五節 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聽到他的聲音!

小莫扎特的成名

莫扎特的父親也是一位傑出的音樂家。傳說莫扎特小的時候,老莫扎特經常靠替有錢人譜曲賺取稿費過活。老莫扎特譜好曲後,小莫扎特就充當郵差,把譜好的曲子送到僱主家裡去。有一次,小莫扎特在去送樂譜的途中遺失了父親的樂譜,他害怕受到父親的懲罰,就自己譜了一個曲子送去。後來這隻曲子在演奏後大受歡迎,事情也最後水落石出,小莫扎特一時間名聲大振。

注意這位年輕人,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聽到他的聲音!

1787年4月,一位年輕人前往維也納拜見當時的大音樂家莫扎特。此人其貌不揚,短小精明,他就是貝多芬。這是貝多芬生平第一次訪問維也納,爲他最崇拜的偶像莫扎特演奏。莫扎特認爲這個孩子只是在演奏一首爲這種場合練過很久的賣弄技巧的展品,出於客氣,只好禮貌而冷淡地稱讚他一下。小貝多芬生氣了,要求莫扎特給他一個主題,然後他在它上面用了那麼多的感情和天才加以即興演奏。莫扎特驚訝不已,馬上跑到隔壁房間門口,“注意這位年輕人,”他向裡面一羣正在聚會的朋友大喊道,“有一天全世界都會聽到他的聲音!”莫扎特的預言不到十年即應驗。

對康德的崇敬

康德逝世的消息傳出後,科尼斯堡(今俄羅斯加里寧格勒)的居民排着長隊來與這個城市的最偉大的兒子告別。當時天氣寒冷,土地凍得無法挖掘,整整16天過去後康德的遺體才被下葬。人們連續16天自發前往瞻仰這位不足1.6米的巨人、偉大哲學家的遺容。康德的墓前鮮花終年不斷,在很長時期內,科尼斯堡的年輕人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結婚時都要帶上一束花放在康德墓前。

瓦格納死後

瓦格納因心臟病復發醫治無效於1883年2月13日死於威尼斯。瓦格納的遺體經慕尼黑運往拜雷特。2月16日下午2時,運有瓦格納遺體及其家屬的專車從慕尼黑開出,沿途每一個車站都有無數的人彙集在那裡默默祈禱。晚上,在慕尼黑車站上,有數千名瓦格納的崇拜者,手持火炬在等待;當車子開出站時,數百面弔旗垂下,奏出瓦格納的鉅作《神異的黃昏》中的葬禮進行曲。當列車抵達拜霞特時,巨大的哀哭聲淹沒了整個車站。每一戶人家門前都拴了黑色弔旗,街燈也包上了布。一支巨大的送葬行列從街道上緩緩而過。瓦格納死去的消息很快傳向全世界,吊辭從四面八方飛來。威爾第得知噩耗後悲痛萬分,他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悲!悲!悲!瓦格納死了!大人物已消失,在文化史上留下偉大痕跡的那個名字!!!”雕刻家奧克斯達用石膏爲死者拓取了遺容。

誰也不將海涅的肖像出售

奧地利皇后伊利沙白(也就是著名的茜茜公主)在生前是一位著名的“海涅狂”。她爲海涅建立雕像和紀念碑,更收藏着關於這詩人的一切。1884年左右,德國有一家刊物發表了海涅在生前不許發表的回憶錄,其中附了一幅海涅的畫像,也是世人從未見過的。隔了幾天,這幅畫像的收藏者恩琪爾先生忽然接到了女王的一封來信,信上簡單地寫着:“你正是我所要買的一幅海涅畫像的物主。將價錢說出來,我即照付。”

女王是以收藏“海涅”著名的,而且她的話就是命令。思琪爾先生知道他這時只要說一個價目,也許就可以藉此享半世福。但他也是愛好海涅的人,考慮了一下,他就這樣寫了一封回信:“誰也不將海涅的肖像出售。”

女王立刻明白了來信的意思,知道不可勉強,於是很客氣地寫了一封信去,信上說:“我理解你。凡是海涅的愛好者,誰都不忍和他的東西分手。但是,請允許我這一點請求,因爲我也正是一個海涅愛好者。可否將你的藏品借給我,以便臨摹?我定慎重護持,用後立時奉還。”

這當然不能再拒絕。於是過了幾天,便有一輛皇室的馬車來到恩琪爾的門口停下,再隔四星期,這幅畫像又物歸原主。伊利沙白女王還附了一封道謝的信,報告臨本臨得很好,現已掛在她的書齋中,每日可見。此外,她又附了一枚巨價的貓眼石,一隻鑽石胸針,作爲借畫的酬謝。

如果是天才,我就會成爲哲學家

維特根斯坦是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學生。有一次,維特根斯坦跑來讓羅素判斷他是天才還是傻冒:“如果是傻冒,我就去開飛艇;如果是天才,我就會成爲哲學家。”結果羅素告訴他無論如何不用去開飛艇。

最傑出的德國人

德國電視二臺曾經舉辦了“最傑出的德國人”評選活動。近200萬觀衆通過互聯網、電話、手機短信和明信片等形式參加了評選,經過社會各界及媒體的醞釀、討論、投票,在集中對300名候選人仔細斟酌、對比的基礎上篩選出100名傑出的德國人後,11月27日又推出10位最傑出的德國人。爲了能夠選出真正傑出的德國人,很多觀衆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向有關歷史老師請教,媒體爲配合這個活動還刊登了一些歷史人物的簡介。

在評選出的10位最傑出的德國人中,得分順序是:第一名,聯邦德國首任總理阿登納。他在任期間,使一個戰敗的德國重新得到了世界的承認,在他的領導下,德國創造了“經濟奇蹟”,併成爲現代化工業國家。第二名,宗教改革先驅馬丁·路德。16世紀初,他在一個教堂門上貼出了91個論點,反對中世紀基督教教會的種種做法,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基督教社會從此分成天主教和基督教兩大陣營。馬丁·路德成爲全世界新教的鼻祖。第三名,偉大的思想家卡爾·馬克思。作爲辯證唯物主義和科學學說的創始人,其論著被全世界的和社會民主黨視爲理論基礎。即使在原來的西德,人們也把馬克思視爲一位爲道德、理智的法治國家而戰的歷史性人物。第四名是反法西斯地下運動“白玫瑰”的領導人索菲·朔爾和漢斯·朔爾兄妹。他們在反法西斯運動中爲推翻希特勒政權進行了不懈的鬥爭,在慕尼黑大學散發反納粹的傳單時被捕,很快被處以絞刑。兄妹倆英勇不屈的精神在德國家喻戶曉。第五名是德國前總理勃蘭特,他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感動了全世界。這著名一跪成了冷戰時期東西方重新開始對話的開端,被稱爲新東方政策。第六名是作曲家巴赫,他是古典音樂的開創者,也是現代音樂的鼻祖,其他德、奧作曲家如貝多芬,莫扎特,勃拉姆斯,瓦格納,海頓,施特勞斯無一不深受其影響。第七名是文學家、詩人歌德,他是德國文學無可爭議的代表者,也是世界文學的代表者之一。長詩《浮士德》是他最著名的傑作,其詩歌、劇作對德國文學都有重大影響。第八名是印刷術發明者古騰貝格,他是世界手工業的代表人物。15世紀中期,他發明了歐洲活鉛字印刷術。從此,書籍被廣泛印刷。第九名爲帝國宰相俾斯麥,19世紀末,他作爲普魯士總理,使300多個小國統一爲一個完整的德國。此外,他推動了第一次社會立法,最早創立了德國的社會保險體制。第十名是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他的相對論對世界現代科學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是公認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之一。

德國曆史上的名人很多,這次連哲學家黑格爾、康德、尼采,文學家席勒、海涅,音樂家貝多芬等都未入選。用評委的話說,民衆合理地區分了“有名”和“傑出”之間的關係。也許有人更有名、貢獻更大,但只有這10人身上兼具了德國傑出人物的精華。評論家和社會輿論對評選出的“十傑”表示滿意,稱他們是德意志民族造就的典型代表人物。他們的行爲和思想曾經那麼深刻地影響了德國曆史的進程。提到他們的名字,人們就會聯想到德國。他們代表了“德國精神”。)第六節 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貝多芬的一位友人——利希諾夫斯基公爵曾邀請貝多芬爲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官們演奏,但貝多芬沒有答應。公爵終於板起面孔,變“邀請”爲“命令”。但貝多芬不僅毫不畏懼地堅持回絕,而且回家之後,他就把利希諾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給他的一尊胸像找出來,摔得粉碎。然後,他給這位公爵寫了一封信,信中有這樣的話:“公爵,您所以成爲一個公爵,不過是由於偶然的出身罷了;而我所以成爲貝多芬,則完全靠我自己。你這樣的公爵現在有的是,將來也有的是,而我貝多芬卻永遠只有一個!”

還有一天,一個僕人擋住貝多芬去見魯道夫大公的路。貝多芬把他一把推開,說道:“我是貝多芬。”便走了進去。

我沒有興趣對豬彈琴!

有一次,幾個貴族幸運地請到貝多芬,一起欣賞他的鋼琴演奏。起初,貝多芬的興致也還不錯,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漸發現這些貴族們並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餘飯後“裝點裝點門面”而已。於是貝多芬立刻蓋上琴蓋,怒氣衝衝地留下一句:“我沒有興趣對豬彈琴!”說完,拂袖而去。

我爲何便是命運

尼采在《瞧,這個人》中近乎瘋狂地寫道:“我不是一個普通人,我是炸藥!?我爲什麼如此智慧?!我爲什麼如此聰明?!我爲何寫出如此卓越的著作?!我爲何便是命運?!人類歷史將因我分成兩個部分。我將取代耶穌成爲紀元的依據。我們要成爲我們之爲我們者,成爲新人,獨一無二的人,無可比擬的人,自頒法律的人,自我創造的人。”

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

李卜克內西曾經說:“‘天才就是勤奮’,曾經有人這樣說過。如果這話不完全正確,那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確的。”

讓它爲全人類服務

倫琴(1845-1923)因爲發現X射線而著名。這位一生貢獻卓著的德國科學家對榮譽和金錢極爲冷漠。1901年12月,倫琴在去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領取首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時候,他不僅拒絕在授獎儀式上發表演說,而且謝絕了各種盛情邀請,迅速回到德國,將5萬瑞典克朗的獎金全部捐給沃茲堡大學作爲科學研究經費。許多商人競相以高價購買X射線的專利權,巴伐利亞王子甚至以貴族爵位來籠絡倫琴,然而都被他一一拒絕。倫琴將他的發明毫無保留地公諸於世,讓它爲全人類服務。

缺德的世故

有一次,維特根斯坦的老師羅素在學術會議上對“幾個傻瓜”保持禮貌,結果維特根斯坦大爲憤慨,認爲羅素沒有當面告訴那幾個傻瓜他們是多麼愚蠢,是一種缺德的世故。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1章 序第6章 國家主義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1章 序第6章 國家主義第4章 嚴謹和細緻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1章 序第1章 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6章 國家主義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6章 國家主義第6章 國家主義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4章 嚴謹和細緻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6章 國家主義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6章 國家主義第6章 國家主義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1章 序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6章 國家主義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1章 序第1章 序第6章 國家主義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6章 國家主義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1章 序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
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1章 序第6章 國家主義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1章 序第6章 國家主義第4章 嚴謹和細緻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1章 序第1章 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6章 國家主義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6章 國家主義第6章 國家主義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4章 嚴謹和細緻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6章 國家主義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6章 國家主義第6章 國家主義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1章 序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6章 國家主義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1章 序第2章 前言:一個民族的崛起與反思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1章 序第1章 序第6章 國家主義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3章 紀律與秩序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6章 國家主義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第8章 惟“高”的民族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7章 歐洲一千年來最強烈的謝罪第1章 序第5章 “德意志”的意思是“同屬一家”第1章 序第9章 德意志的浪漫與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