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的話讓郭珺有些寬慰。
郭珺點了點頭,但還是很不開心。
“可是,兒子的分數依舊不如他。”
“分數是一個標準,是死的,但是你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只要你的分數足夠讓你脫穎而出就夠了,脫穎而出之後,你們就要用真本事說話,而不是用分數說話了,懂了嗎?”
郭鵬拍了拍郭珺的肩膀:“你的妻子也懷孕了,等你的妻子把孩子生下來,你就去關中任職,在關中任上自己實踐你自己的方略,去嘗試解決蝗災吧。”
郭珺的眼睛一亮。
“如此,多謝父親!”
這也算是給郭珺的排名一個交代。
他是肯定不能真的拿下這個並列第三名的名次的,他要做的,就是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做他的皇子。
就這些事情,還是郭鵬給他用假身份辦到的。
終究,郭鵬是打算把他分封出去的,分封到魏國中央政府無法直接掌控的地方,讓他在那個地方封邦建國,建設屬於他自己的國家。
華夏之外,還有華夏,大中華共榮圈說不定都要提前形成。
有些事情就要搶佔先機,先機不能搶佔,則步步落後,步步吃虧,總歸是要遭後人埋怨的。
比起這種埋怨,郭某人更願意叫士人跳着腳罵他。
若說文舉考試,士人還能佔據一些位置,好似落日餘暉一般美豔不可方物,那麼武舉考試就完全沒有士人的位置了。
黎庶子弟佔了絕大多數。
主要都是那些從軍中脫穎而出接受了講武堂教育的黎庶子弟。
他們依靠戰功和自己的努力改天換命,通過了武舉考試。
回到軍中,基本上都是從都尉的職位開始做,起步就和一般參軍的士兵完全不同了。
武狀元等前三甲直接授予校尉的職位。
加上他們專業知識過硬,等同於科班出身,到時候經歷幾場戰爭的磨鍊,很難說不會出現一些火箭般提升的傳說級人物。
士人子弟也是有參加武舉的,本身的素質的確不錯,但是在專業性較強的武舉考試層面,完全扛不住那羣講武堂畢業生牲口一般的體質和實力,紛紛敗下陣來。
郭某人比起文舉現在更在意武舉,所以武舉考試的內容設置完全就是對標首陽山講武堂的教學內容設置的。
武狀元徐繆就是黎庶出身的軍隊小軍官,戰功不錯,進入講武堂深造之後放出來考試,一考就拿下了一個第一名的名次。
他家在青州,後來遷到了豫州去,也是老實本分的農家子弟。
這一下考上武狀元,直接成爲軍隊中級軍官,前途無限光明,家人也必然受到他的庇佑,不再會有苦日子要過了。
科舉考試就是這樣改變人生的。
科舉考試,就是有如此強大的魔力,可以讓一個出身最低賤的泥腿子成就偉業,鹹魚翻身,走上人生正途。
郭鵬很願意相信——
很快,用不了多久,感受到科舉考試的魔力的魏國子民們就會對他郭家的科舉考試嚮往的不得了,擠破腦袋都要來參加。
延德八年四月初一,郭鵬連續三天召開御前評卷會議,以皇帝的權威親自評卷,點評考生考卷的優劣,對考官們的評分也給與點評。
評的好的要支持,評的不好的要批評懲戒,以此確保評卷的公平性。
延德八年四月初五,文舉和武舉最終的排名塵埃落定。
沒什麼太大的變動,郭鵬還是相對尊重了閱卷官們的評卷成果。
文舉方面,狀元馬謖,榜眼曹植,探花蔣琬。
武舉方面,狀元徐繆,榜眼張雄,探花劉珊。
相較於武舉方面清一色黎庶子弟和少量士人、寒門子弟佔據高位的情況,文舉方面則暫時還是士人佔據了優勢。
對比一下雙方的前十名,武舉考試前十名都是講武堂出身的黎庶子弟與寒門子弟,黎庶子弟佔了大多數,達到了八人之多。
而文舉考試的前十名除了曹植一人不是士人之外,剩餘九人全都是士人,排名位次最高的黎庶出身的學子排在第五十八名,已經能算是天縱之才,十分了不起了。
按所有錄取人數來看,文舉考試錄取的八百人裡,四分之三都是士人,只有剩下的四分之一纔是寒門與黎庶出身。
而武舉考試,只有極少數士人出身的考生成功考過,基本上都是講武堂出身的黎庶子弟。
某種意義上也挺霸道的。
對於這樣的結果,郭某人已經很滿意了。
讓那些黎庶子弟在短時間內佔據上風是不可能的,幾百年的底蘊不是這麼兩三年就能比得過的,能用講武堂和武舉拉偏架已經是極限了。
想要讓他們徹底壓過士人,還需要更多的財政投入,修建更多的學校,招攬更多的學生。
學生基數大起來,人數多起來,一切就由不得士人們說三道四。
哪怕他們還懷着回到以前的想法,也不可能了。
必須要多辦幾屆科舉考試,辦的越多越好,趕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科舉考試搞成慣例,搞成不可動搖的鐵律,讓科舉出身的官僚成爲主流。
先一年一屆消化存貨,等之後人數恢復正常了,就能變爲三年一次科舉考試,恢復正常。
延德八年四月上旬,科舉考試錄取名單正式對外公佈。
滿場考試之中,報名參與的考生近九千人,而錄取人數達到了一千二百人,其中文舉錄取八百人,武舉錄取四百人。
錄取者的名單已經張貼在了洛陽皇宮外的大廣場上,和公開的標點版本五經正文放在了一起。
錄取者統一分爲一甲二甲和三甲三個檔次。
一甲只有三人,二甲有一百人,三甲是剩下的所有錄取者。
其中,自然是一甲最優秀,二甲次之,三甲更次之。
按照皇宮之前流傳出來的消息,三個檔次被授官和日後的晉升途徑都會有所不同。
簡而言之,成績越好,授官越好,未來的成就也會更高,升官也會更加容易。
這倒也符合考生們的心理期待。
要是第一名和最後一名的待遇一樣,那考好考差不就沒有意義了嗎?
而且文武雙舉的前三名都能得到皇帝陛下的接見和親自設宴,並且還能享受到一次名爲【御街誇官】的儀式。
據說這些都是之前那一次論才大典留下的規矩,被皇帝拿回來重新使用,看起來皇帝對於這樣的方式非常喜歡。
聽人說,那個時候論才大典的第一名狀元諸葛亮現在已經是敦煌郡守的職位了,實打實的兩千石。
士子們的心中多少有些不忿,因爲這本該是單獨屬於他們的權勢和資格,但是現在,卻要和寒門子弟還有那幫泥腿子一起競爭。
競爭就競爭了,反正也爭不過,不還是被我們士人壓了一頭?
所以說這些事情都挺無聊的,他們考得再好又能如何?
當然這種話他們不敢說出來,連最春風得意的狀元郎馬謖都不敢說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