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作者黑白鍵的舞者!謝謝大家一直關注我的作品----太陽系家園!我這次實在是忍不住從後臺跳了進來!就是想和大家說明。第一卷第一章:淚別家園已經碼字完畢!我將推出第一部外傳!
是的,我承認,大家喜歡跌宕起伏的情節!也喜歡扣人心絃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去在乎外傳。
也許,我的作品是不怎麼樣,但是有一點我敢保證,那絕對是我用心去做的一件事!
我在第一章中提到了,海月星,米蘭達斯,夢菲亞斯,Ω星系,還有重要的“魔鬼之家!”這個是必須要熟知的地方!這並不是我故弄玄虛!因爲這裡有着重要的情節發展!
另外,正文中還提及了衆多的生物。這些也許會讓讀者朋友們迷惑不解。甚至影響閱讀!
爲了讓讀者們更加喜歡我的作品,也是爲了他更具備科幻小說的邏輯性。我下定決心爲開篇徐聰驥將軍所想到的星系設計一張明信片。
不過,這個星系的確存在!雖然只是我瞎編的!
我不強求,但是我真的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去讀一下我的外傳。這樣,大家纔會對Ω星系有個深入的瞭解!我會在每一章完結的時候推出一篇外傳!屆時,雙方,當然,第三捲開始情節將會在太陽系發生,所有整整5大勢力的兵種和武器系統及軍隊歷史將在外傳中精彩紛呈!我真心希望讀者朋友們不要錯過!
當然,如果您是願意看啊,願意看啊,還是願意看啊,我決不強求。下面,敬請廣大讀者朋友們欣賞第一篇外傳----- 關於Ω星系!
這是個像太陽系一樣的大家族------Ω星系,如果硬說他們兩者之間究竟有什麼不同,我只能解釋。Ω星系要比我們的太陽系複雜很多......
Ω的核心,也就是Ω主序星比太陽略大,爲3.3倍太陽質量,所以她的壽命註定要比太陽短一些,但仍不失爲一顆具備誕生生命條件的優秀恆星,她的年齡比我們的太陽略大,現在正處於主序星晚期階段,大約再過10億年左右就會演化成一顆紅巨星了。
她所能提供的光和熱都要比我們的太陽大很多,所以即使是在海月星沒有離開之前,EP20060607上面也不會像地球的兩極一樣有着極端的低溫(除了極點)。自從泰蘭德爾人駕駛着海月星離開之後,這顆星球上的環境氣候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匹諾米歇爾大陸的平均氣溫升高至15度左右,當然以前的很多物種由於適應不了新的環境而被淘汰,剩下的則爲適應新的氣候環境而開始新的生命演化,並有更多的土地開始適宜種植農作物。但是美麗的高寒動植物並沒有被淘汰,因爲它們在氣候劇變後開始遷向極點地區,也就是大陸的中心,因爲那裡還是一個冰雪的世界。
暗月之海的潮汐力開始吞噬着米蘭達斯的的引力能量,海月星的突然離去,使這個這個過程變得十分劇烈。爲了使行星角動量平衡,EP20060607的自轉速度開始放慢,一晝夜延長至26小時,海皇星的自轉速度也與其公轉速度趨於一致,爲23天。
在海月星沒有離開之前,暗月之海一直就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她蔚藍色的海水中隱藏了太多不爲人知的秘密,充滿着神話,豐富着兩塊大陸居民的文化生活,即使在科學技術極度發達的現在,仍然有很多謎無法解答。比方說,靠近努大陸的一片面積相當於半個中國的水域,終年都被一層厚厚的霧氣所覆蓋,有人說,那是由於赤道地區常年的高溫炙烤下,大量的水汽蒸發所致,誠然,那裡的水溫終年在30攝氏度以上,但是赤道地區的溫度都是如此,這個答案顯然不能令人信服,兩塊大陸都曾經試圖揭開它的謎底,可是一旦航行其中,所有的導航設備就會全部失靈,有人猜測那是強磁場所致,也有人猜測那裡面居住着比他們星球科技更爲發達的外星來客,他們禁止外人進入,而濃密的氣霧又使能見度不會超過1米,所以一直以來沒有人能夠成功航行其中,當然任何時代都不乏喜歡冒險的勇士,很多勇敢的探險者們爲這塊神秘的區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據小道消息記載,有人曾經駕駛飛行器成功的穿越了那片迷霧地區,說它的中心並沒有被霧氣所籠罩,而是一個面積有幾百平方公里的小島,上面有着高度發達的文明。但這樣的小道消息人們早已厭倦了,它很快變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它的真實性也就無從考證了,他們也像我們地球上的人類一樣,天生愛幻想,蒙杜莎人猜測,那裡面居住着吞噬一切的魔鬼,或者說是海神的居住地。因此他們把這片區域叫做“Mon cosa”,(意爲:魔鬼之家)而泰蘭德爾人則認爲,那是造物主爲這顆星球的居民準備的一個庇護所,在關鍵時刻給絕望之中的人類最後一線生機,懷着一份感恩的心情,他們把它叫做“Le'touh simoer”(混沌庇護所)。
自從海月星離開之後,這片區域的面積擴大了四分之一,同時,暗月之海赤道溫度的升高也給兩個大陸帶來新的生機。高溫蒸發得來的大量水汽隨着氣流向南北兩個方向飄去,給兩塊大陸帶來豐沛的降水,天怒沙漠的勢力範圍開始不斷縮小直到消失殆盡。與此同時,努大陸的極點地區也開始變的寒冷,由於降水量遠大於蒸發量,這裡形成了巨大的冰川,不過令人驚奇的是,太陽神殿庇護下的泰蘭德爾市卻四季如春!這似乎很違反常理。
赤道水域的高溫形成了兩股巨大的暖流,從東西兩方向包抄匹諾米歇爾大陸,並給大陸帶來更加豐富的魚汛。
Ω星系家族的所有行星,我想借此機會給大家做一一介紹,Ω主序星爲3.3太陽質量,共有13顆行星圍繞其旋轉。EP20060607爲第五顆。在EP20030607上面的最佳觀測地點,它們之中有8顆可以用肉眼清晰可見。
距離Ω最近的一顆爲Hudasdias,這是蒙杜沙語,意爲“燃燒的地獄”,它距離主序星只有7300萬千米,在天空中呈現恐怖的橘紅色,彷彿置身於地獄烈火的炙烤。順理成章的,它是13顆行星中溫度最高的,它的表面溫度大約爲6000攝氏度。直徑爲9800千米,有一顆天然衛星。它距離Hudasdias13萬公里,同樣是個炎熱的世界。在泰蘭德爾語中,這顆行星被叫做:A'soula Tuo意爲“信使”,在文明建立之初,它被認爲是太陽神派往La D'aime的使者,傳說中它橘紅色的外表是它駕駛着的火焰戰車,向人間傳達神的旨意。
有證據表明,在Ω星系形成之初,A’soula Tuo上面曾經擁有過含氧量豐富的大氣,但是隨着Ω主序星熱核反應的開始,溫度的升高,任何氣體都變得十分活躍並散逸到宇宙空間,久而久之,它的大氣層就不復存在了。
第二顆名爲Kakuliedo,直徑4800千米,由於它的自轉較慢,表面也沒有大氣的保護,所以它具有着Ω星系中最劇烈的晝夜溫差,白天,它的溫度高達4000多攝氏度,夜晚,則會降到零下200攝氏度。最爲奇特的是它的軌道面和Ω主序星的赤道竟然是垂直的,所以觀測難度較大,它也因此是最後一顆被發現的行星。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它被發現至今,天文學領域就它的起源問題開始爭論不斷。不過10000年前由著名的蒙杜沙天文學家Seda提出的“俘獲說”得到了兩個大陸的認可:由於它的軌道不同於所有的行星,就這點可以斷定,它絕對不是和其它12大行星同宗起源,它應該來自與外星系或宇宙空間,在靠近Ω主序星時被強大的引力所捕獲。 因此,古艾德加語對此行星的稱呼與蒙杜沙語是一致的。
它沒有天然衛星,只有650年前由蒙杜沙人發射上去的“真理”科考衛星圍繞其旋轉。它距離Ω主序星1.1億千米。
第三顆行星爲叫做G****ii,在蒙杜沙語中譯爲“藍色的精靈”;古艾德加語爲Lo G'biassa,意思爲神樂園。它距離主序星2.1億千米,直徑爲10800千米,有兩顆衛星圍繞其旋轉,它是除了EP20060607以外在Ω星系中另外一顆擁有生命的星球!雖然它的上面都是低等生物,但是物種的多樣性仍然讓雙方的科學家們驚歎不已。它的大氣充斥着令人窒息的二氧化硫,它的飲水苦澀而有毒,但是上面的生命用另一種奇異的生物化學進行演變而佔據了這顆星球。由於較高的氣壓和比較強烈的溫室效應(爲La D'aime的10倍),它的表面溫度通常在60攝氏度左右。
它的大氣層非常厚重,以至於我們無法透過厚重的雲層看到它的真面目,正因爲此,它也擁有着這個星系中最爲豐富多彩的天氣變化:電閃雷鳴,降雨充沛,火山噴發所帶來的大量硫化物溶於雨水降到地面進而流向湖泊和海洋,這使得它的水中含有大量的砷和硫化物。
在420年前,匹諾米歇爾大陸曾經啓動過一項名爲“外科手術刀”的G****ii改造計劃,讓它變爲一顆宜居的星球,但是由於改造難度過大,再加上戰爭所造成的經費緊張,此計劃一直未能實現。
在高倍天文望遠鏡發明初期,人們用天文望遠鏡第一次看到它藍綠色的海洋時,也曾引起過人們的無限遐想;催生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幻小說和影視作品。但是後來由努大陸發射的第一顆名爲“太陽使者”的探測器成功登陸Lo G'biassa時,它發回的一張張高清晰照片給大家的創作熱情澆了一盆冷水。
第四顆行星爲:Masakulo,譯爲“陰陽臉”,這是因爲這顆星球是一顆沒有自轉的星球,它的一面永遠朝着Ω,但是真正讓它被稱爲“陰陽臉”的原因是,它是EP20060607上能用肉眼能看到的第四大天體(繼Ω主序星,海月星,海皇星)。每當夜幕降臨,它在Ep20060607的東方冉冉升起,永遠只露着半邊臉,而另一半則是一塊清晰可見的黑暗輪廓。它的直徑爲6600千米,有5顆不算很大的衛星繞其旋轉,其中4顆都無法在自身重力下形成圓形。
這是一顆死寂的星球,沒有生命,沒有火山運動,只有萬籟俱寂的沉靜。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北極地區有一個巨大的坑洞,直徑爲500千米,深100千米,這一直是雙方科學家無法解開的迷。不過有人猜測它可能是在星球形成早期隕石的撞擊坑,猛烈地撞擊導致行星停止了自轉。這個假說普遍得到大家的認可。
它的地貌以深灰色的沙漠爲主,由於沒有大氣,它的地貌很少發生改變。它也是EP20060607最近的行星鄰居,距離主序星3.3天文單位。距離EP20060607三千三百萬千米。
第六大行星爲Flong S'atam,在古艾德加語中譯爲“充滿力量的”,它距離Ω17個天文單位,是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質量爲木星的8倍,它巨大的引力使它周圍形成了一個複雜的小Ω星系,甚至它有6顆衛星的直徑超過了1萬千米。有證據表明,它的內核溫度正在逐年升高,在未來的某一時刻它的熱核反應將會點燃,形成一顆紅矮星,屆時,它的某個行星將會變爲生物的宜居地。
第七大行星叫做:Hagamiyamo,這是一顆奇特的星球,它擁有着一個距離它僅僅有43萬公里的超大雙胞胎月亮;Hagamiyamo直徑7600千米,它的月亮直徑爲6800千米,與其說是它的衛星,倒不如說是它的姊妹星,他們在軌道上圍繞着它們之間的中點旋轉,像跳着一曲浪漫的華爾茲,說不清誰是誰的衛星,學術界普遍認爲,大者爲尊,獲得行星的命名權。但是它的月亮也有一個美麗的名字:Kashyia,在艾德加語中是一個陰性詞,譯爲“伴侶”它們距離主序星25個天文單位。
匹諾米歇爾大陸在空間探測技術蓬勃發展的700年前,曾經連續發射過多枚探測衛星,它們驚奇的發現,Kashyia上面竟然有着儲量豐富的WS晶石!這個發現轟動了整個大陸,如果能將它們開採出來,戰略的天平將會大幅度向匹諾米歇爾大陸傾斜。於是,名爲“暴風”的WS晶石開採計劃啓動。可是,對戰爭的狂熱衝昏了蒙杜沙人的頭腦,他們很快發現,在Kashyia星球開採礦石的費用竟然高於本土開採的幾百倍;更爲糟糕的是,當時正處於兩個大陸戰爭的白熱化狀態,在此期間,不斷有太陽神族的太空星艦和空間巡邏飛船襲擊並綁架運送礦石的飛船,太陽神族佔領礦石運送飛船後直接將這些礦石運到努大陸,這令蒙杜沙人極爲惱火,最後不得不終止該計劃。
第八大行星叫做Kuta,譯爲“冰雪世界”,但是事實上,這是一個巨大的岩石行星,這令很多科學家感到疑惑不解,因爲岩石行星的直徑一般不會超過20000千米,但是它的直徑卻有37000千米,上面的低窪地有很多液態氮形成的湖泊,它的大氣幾乎全部被液化甚至結冰,晶瑩剔透的冰晶附着在它的岩石表面上,形成一個白色的世界,在行星發現之初,人們一直認爲它是一個巨大的冰疙瘩,反射着慘白的陽光,當時人們認爲它的直徑在4000千米到6000千米之間。
後來,太陽神族發射的探測衛星由於事先對該行星的各項參數估計不正確,在進入該行星軌道時,直接受其巨大引力的拉扯而墜毀於Kuta行星。這件事引起科學界對這顆行星的高度重視。時隔數年,蒙杜沙人在重新計算各項參數以後,終於將一顆名爲“真理探求者”的空間探測衛星成功發射上去,這才揭開了Kuta行星的神秘面紗,這件事在EP20060607上轟動一時
它距離主序星33.8個天文單位。
第九大行星命名爲“Salli”,是一顆處於遙遠外太空的行星,但事實上,她不是一顆真正意義上的行星,而是一顆紅矮星,這也使得它的附近熱鬧非凡。發現之初,人們認爲它不屬於Ω星系,後來在計算軌道參數的時候,才發現它與其他12顆行星一樣,圍繞着Ω主序星旋轉。
它也有着複雜的衛星系統,近年來,人們在其中一顆編號爲“S336”的衛星上,發現了生命形成初期的大有機分子,它的大氣富含形成生命必需的氮氣和微量的氧氣,這使得兩個大陸對他的探索熱情不減。值得一提的是,500年前,太陽神族的一艘科考船利用空間跳躍技術成功登陸該星球,第一次在S336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
它距離Ω十分的遙遠,有83.3個天文單位。
第十大行星叫做:Nuhadas,譯爲死神,它被認爲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冥界。很久以前,它一直被認爲是Ω星系最遙遠的行星,是星系的邊界所在,直到後來發現的“Su L'illee”和“D’minega”顛覆了以前的學說。從名字和距離上看,你也許認爲它是一顆極爲寒冷的星球,事實上,它是一顆十分溫暖的星球,因爲它的火山活動極爲強烈,再加上它不算小的體積(直徑爲12626千米),這個體積對於留住大氣是很重要的,這個星球上面充斥着厚重的惰性氣體大氣(其中氙氣佔百分之60,氖氣百分之20,其餘爲微量的放射性氡氣氪氣等),它們具有很強的保溫效果,從而使火山活動釋放的大量熱能無法散逸到宇宙空間。它的地表溫度常年維持在200攝氏度左右。不過,隨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溫度急劇降低。在20千米的高空,它的溫度下降到接近絕對零度(-273攝氏度),這使得熾熱的氣體迅速凝結,形成五顏六色的惰性氣體雲,這是一種奇特的現象,也讓這顆星球看起來十分的詭異。強烈的大氣對流讓這個星球風起雲涌,熱鬧非凡。
至於Su L'illee,它纔是一個真正的寒冷而寂靜的世界,而且上面也有着儲量豐富的WS晶石,這對於EP20060607上的居民來說,對於本星系的起源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就是說,WS晶石是整個星系的特產,它不曾在Ω星系之外的任何宇宙中的其他角落被發現。由於該行星太過遙遠(接近180個天文單位),它上面的WS晶石已經沒有開採的價值,但是它的存在對於研究Ω星系的起源卻有着至關重要的意義。它的直徑有9300千米,擁有着3顆天然衛星,其中最大的一顆名爲Somiulie,這顆衛星值得一提,它只有一顆直徑爲800千米的岩石內核,外邊包裹着深達2000千米的海洋,與其說是它的海洋,倒不如說它是一顆由純淨的冰做的星球,上邊豐富儲量的水讓EP20060607上的居民唏噓不已,若將它們全部融化,將能夠填滿30個暗月之海。
最後一顆名爲D'minega,距離Ω234個天文單位,它譯爲“燦爛的審判者”,它是上帝給蒙杜沙人和太陽神族開的一個不小的玩笑。出乎你任何瘋狂的想象的是,雖然它是迄今爲止所發現的最遙遠的行星,但是,它的視星等在EP20030607上竟高達-2等,它在巨大的蒼穹上東昇西落,是最初的航海者重要的航標燈。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認爲它是一顆恆星。但是它的運轉週期又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麼遠,直到近代空間探測技術的發展,人們才意識到它是一顆遙遠的行星。由於它體積巨大(13倍木星)但是密度卻十分的小(0.633g/立方厘米),它看起來很亮的原因並不與Salii一樣爲紅矮星;相反,它的主要成分並不是液態氫或金屬氫,而是一顆由氦元素爲主體的巨大氣體行星,由於內部壓力和相對稀薄的高層大氣產生強烈的對流,使得這顆星球平靜的外表下風起雲涌,氣體分子之間的摩擦產生大量的電荷和帶電粒子,同時它的大氣中又含有大量的氙氣,氙氣在電的作用下發出耀眼的光輝,這才使得自身異常明亮。
另外,Ω星系在500天文單位以外的地方是一層厚厚的小行星屏障,它幾乎包裹了整個星系,質地也五花八門,由於距離星系中心較遠,它們的運行軌道都十分穩定,它們就像一個星系建築垃圾堆放場,但是它們含有豐富的礦產,對於星系未來的建設有着不可過估量的利用價值。
最後,我覺得米蘭達斯和海月星值得爲大家說明一下,這是迄今爲止,兩個大陸上的科學家除了EP20060607以外最熟悉不過的天體,而且都在他們上面建立過軍事性質的空間站和基地。
米蘭達斯,直徑4850千米,距離EP20060607有58.3萬千米,雖然軌道比海月星長很多,但是由於星球引力和潮汐力還有海月星的影響,公轉速度要比海月星快將近一倍,這使得它和海月星的公轉週期一致。
它的上面是一個沙漠的世界,由於沒有大氣層的保護,晝夜有着巨大的溫差。它不像海月星一樣,有着穩定的地表,它的岩漿活動非常強烈,因此它的地貌不斷被改變着,劇烈的火山噴發噴出的強烈氣流甚至可以到達10萬米的高空。
這顆天然衛星上擁有着一種清潔的核能源(Bakarum833),比較高效,可用來供應各自大陸上的電力。
由 於這種能源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 古艾德加歷11520年,雙方曾經在米蘭達斯軌道周圍展開過激烈的交戰,戰役的最終結果是蒙杜沙人佔據了米蘭達斯,並獲得了Bakarum833的開採權。但是,太陽神族對其運送礦石的飛船的綁架行動也一直沒有間斷過,平均每10艘就有一艘遭到綁架。這令蒙杜沙人感到氣憤又無可奈何。
海月星,上面幾乎沒有什麼可供開發的意義,荒涼的大陸佈滿了密密麻麻的環形山,其中有4個巨大的環形山其規模令人歎爲觀止。由於沒有任何的戰略意義和經濟意義,蒙杜沙人對此毫無興趣,他們在上面建立的唯一的一個科考站也在200年前關閉。這也使得泰蘭德爾人對其改造成功宇宙飛船而又能瞞天過海創造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