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4章 論功且封賞

“來了!”

衙門口的兩聲喧譁,頓時將崔耕等人的注意力統統轉移了過去,諸人將眼睛齊唰唰地瞅着東門大街方向。

車轔轔,馬蕭蕭!

鑼鼓喧天,旌旗招展,領頭的是六名泉州府衙的衙役,走在最前的兩名衙差擡着一面碩大銅鑼,每走一小段路,便連敲上九聲鑼,以壯聲威。而尾隨其後的四名衙差各有司職,兩人各扛一面“肅靜”“迴避”牌,兩人各自扛着一面官銜牌,左右兩面官銜牌上各自寫着“長史”、“錄事參軍”的官職,可見泉州府衙的長史和錄事參軍兩名官員必在隊伍其中。

六名衙差前邊開道,騎馬乘車的官員和朝廷儀仗緊隨其後,排在隊伍最後的是持戈披甲的軍士,約有四五十人,應該是負責此番出行安全的泉州府駐軍。

胡澤義看着漸漸逼近的長龍隊伍,細細打量了一番,暗自琢磨道:“這銅鑼開道響九聲,這是州府衙門司馬別駕公差出行的規格,看來此番朝廷派下來的內侍省宦官不過六品啊!”

官員出行儀仗中的鳴鑼開道是有嚴格規定的,鳴鑼次數的不同代表着出行官員的階官品銜不同,最簡單的辨別之法就是聽銅鑼聲。依次由高到低,鳴鑼次數也分爲十三道、十一道、九道和七道,各有寓意。

比如此番儀仗中的最高官員只有泉州府衙的長史,在泉州府衙中的地位僅次於泉州刺史,品秩爲正六品朝議郎。按照禮制,長史刺史出行規格只能鳴鑼九道。走上一段路,敲上一回鑼,這鑼聲只能敲九次,多一次便是僭越,少一次則會鬧了笑話。

再如胡澤義他自己,如果要到清源縣下轄的鄉寨去巡視,很公式化的出行,那他的規格只能鳴鑼七道。多一次也不行,少一次嘛,不倫不類惹人笑話。

按照後世官員的行政級別來理解就是,省級領導、市級領導、縣級領導出行,都是有不同的規格。

鑼聲漸行漸近,不消一會兒,隊伍便抵達了縣衙大門。

前面六名衙役紛紛各讓左右,當頭一駕馬車停在了縣衙大門前,車中下來一名看似有些年紀,卻面淨無須的中年官員。此人雖然身着七品官員所穿的淺綠官袍,但戴得卻不是尋常官員所戴得雁翅烏紗帽,而是高七寸的巧士冠。

乍一看上去,還真有幾分不倫不類的。

“這就是傳說中的太…太監?”崔耕輕輕嘀咕一聲。

恰巧被胡澤義聽見了,不過他不以爲意,而是面色莊重地低着頭,輕呼一聲提醒道:“朝廷上差在前,崔二郎且噤聲!”

在唐時,太監可不是罵人的稱呼,而是在宮中有品階有地位的閹宦,纔有資格被稱爲太監,通常統稱宦官。

這時,另外兩駕馬車上也分別下來兩名官員,年長者約莫五十開外,身着深綠圓領袍,正是泉州府長史宋廉;年輕的相貌周正,正是之前林三郎、徐虎等人口中所提及的泉州府衙錄事參軍沈拓。沈拓年不過三十,卻頗諳兵法,精曉棍棒,乃是當今武后開創武舉制度以來,第一批中舉的武舉人。二十五歲中武舉,不到五年的光景,便做上了堂堂泉州府衙的七品錄事參軍一職,加上這些年武后在朝中越發得說一不二,武舉人也越發在州府縣衙中吃香。尤其是這兩年,武舉人出身的能力再不濟,也能做個一縣縣尉。由此可見,三十歲的沈拓端的是前程遠大。

當宋廉、沈拓二人來到宦官身邊時,那宦官倒也沒有仗着自己是長安來的上差而自視甚高,相反,他先是衝沈拓笑了笑,隨後扭頭對宋廉說道:“宋長史,按理說一路舟馬勞頓,應該先進縣衙歇息一番。不過依照禮制,奴婢必須要先在這縣衙門口宣讀聖旨,也好讓鄉野僻縣的子民知曉,天子的皇恩浩蕩哩!”

崔耕偷摸地瞅着下邊,發現貌似這宦官很敬重宋廉這種地方官,而宋廉也彷彿對這宦官的表現很受用,並沒有瞧不起的意思,相處的很是愉快嘛,並沒有聽人說得‘文臣和官宦永遠都是死敵’的跡象。

其實也不怪崔耕有這種認知,無論是在民間聽到的野史段子,還是他在夢中所見的後世朝野宮廷,宦官和文臣之間的確都是不死不休的。史上有秦末趙高指鹿爲馬,還有東漢末年十常侍之亂,夢中有明朝大太監王振、劉瑾、魏忠賢等閹黨亂國,滿清有安德海李蓮英之輩。這些太監閹黨哪個是省油的燈?

大唐也是無法避免這個歷史魔咒,安史之亂後,大唐帝國的太監宦官們也都跟抽了大麻磕了藥一樣,一個個不是想當宰相就想當皇帝的爹。最出名的太監就是李輔國,不僅矯詔驅趕唐玄宗出宮,還殺張皇后擁立代宗,最後讓代宗尊其爲尚父,封其爲大司空兼中書令,要跟代宗一起坐天下。這尼瑪就是典型的嗑藥磕傻了。

當然,有了李輔國這個偶像在前,唐朝末期的太監們也就進入了最瘋狂的階段,因爲他們不僅玩廢皇帝再立皇帝的遊戲,還玩上了殺皇帝的遊戲。唐後期的七位皇帝就是宦官所立,而有兩位皇帝就是宦官所殺。

不過歷史也有例外,至少唐朝在安史之亂前,太監宦官貌似和文臣武將都很和諧。一是因爲這個時期的大唐帝國是最強盛的時候,唐朝文臣武將們也都很給力,這時期的宦官在他們眼裡就跟小雞崽似的,不夠玩。其次嘛,坐龍椅的那幾位素養很重要,無論是唐高祖李淵還是李二陛下,皇三代李治,哪怕是武則天,這些人沒有一個是省油的燈。因此唐玄宗在位時期,大宦官高力士再怎麼受寵,再怎麼權傾朝野,但他絕對不敢專權,必須老老實實地在唐玄宗身邊服侍着,做一個安安靜靜又貼心的無雞暖男。

所以崔耕看着臺階下面這兩位主兒好的跟蜜裡調油似的,不禁看着有些新鮮。

只聽下邊宋廉微微眯着眼睛,笑着搖頭道:“內典引言重了,你乃朝廷上差,口銜聖旨,不遠千里來清源。此番本官過來就是做個陪客,你纔是主客嘛!哈哈,國事爲重,你且先宣旨!”

內典引是內侍省(專門管理宦官太監的機構)的官名,品秩七品,掌宣奏、承敕令諸事。在內侍省有人罩的,自然就是在長安城中跑跑,不遠長途跋涉。如今這交通不發達,醫療條件也差,長途跋涉萬一死半道就真冤了。眼前這個宦官明顯就是在內侍省裡頭沒什麼靠山的主兒。

現如今的太監可沒有明清時期那麼吃香,說跑外地一趟就能賺多少多少銀子。在如今宦官太監地位明顯不如文臣武將的大環境下,跑來外地宣讀聖旨就是苦差事,要撈外快是不可能的,了不起蹭幾頓飯,蹭點土特產,僅此而已。

所以說是七品宦官,說白了也就在太監體系裡裝裝大尾巴狼,除非他能爬上太監宦官體系的金字塔,能隨時在皇帝天子身邊說上話,不然,壓根兒就沒有地方官員會鳥他。就是胡澤義這種小縣的縣令,也完全可以不將他放眼裡。

若不是因爲他此番是宣旨而來,而且還關係着地方官員的人事調動,堂堂泉州府二把手的長史宋廉,壓根兒就不會陪他來!文官是很傲嬌的,你丫沒功名不說,連個雞雞都沒有,憑啥跟我站一起?這就是文人的傲嬌風骨!

見着宋廉這般尊重自己,宦官險些感動地哭了,連連點頭稱好,隨後返身從馬車裡請出聖旨,恭恭敬敬地雙手捧起,衝着縣衙大門上還集體站着侯旨的胡澤義等人朗聲道:“奴婢乃內侍省內典引官郭貴,奉上命前來宣讀聖旨,清源縣令胡澤義、清源酒坊崔耕,可在?”

胡澤義拉了拉崔耕的衣袖,然後微微上前一小半步,道:“在!”

“你二人,跪下接旨!”宦官郭貴道。

胡澤義二話不說,跪了下去。

倒是崔耕恍惚了一下,這才緩緩跪了下去。

宦官郭貴唔了一聲,又用眼睛掃視了一眼在場前前後後所有人,尖着嗓門兒高呼道:“凡五十步之內聞聽聖旨者,皆跪!”

好傢伙!

嘩啦一聲,無論是縣衙裡頭的書辦曹吏,還是兩邊的衙差,就是此番儀仗中隨行而來的軍士衙差,都統統跪了下去。

就連沈拓、宋廉二人,在聖旨面前都不敢託大,紛紛依足規矩,跪了下去。

哪怕郭貴這個小小宦官在宋廉等人眼中無足輕重,壓根兒就不入宋廉法眼。但是在聖旨面前,宋廉也要跪下來。他跪得不是宦官,而是大唐天子的聖旨。

這就是皇權!

接下來,郭貴開始宣讀聖旨:“載元二年,欣聞清源有崔氏子弟名耕者,自研古酒秘方釀造木蘭春酒。有愛卿將此酒獻於宮中,朕偶嘗之……”

這聖旨一開始就沒有如傳說中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打頭,而是一通敘話,意思是說,清源縣有個叫崔耕的良民通過上古秘法釀造出了一款新酒,名爲木蘭春酒,然後有大臣將酒獻到了宮裡,皇帝嘗後點贊稱好,絕對是他這輩子喝過最好喝的酒。而且這個叫崔耕的良民非常忠君,居然把這個秘方獻給了皇帝,皇帝讓宮裡的御酒司根據這個秘方來釀造,果然是一等一的好。所以朕決定了,爲了褒獎這個叫崔耕的忠君愛國,封木蘭春酒爲御酒,並御賜‘御用酒坊’四個字給崔氏酒坊,欽此,就這樣……

聖旨唸完,郭貴代表天子讓所有人起身,並當着所有人的面,不僅將隨身從長安運來的牌匾賜給了崔耕,還將聖旨交到了崔耕手中,讓他記得一定要給聖旨早午晚上三炷香,表示向皇帝請早安午安晚安……

崔耕如願以償,既拿到了聖旨也拿到了御匾,代表着崔氏酒坊和木蘭春酒算是有護身符了,妥妥的沒人再來打他家酒坊的主意了。

宣讀完聖旨了,接下來自然是招待泉州府官員和上差的事兒,這種事情有清源縣負責,胡澤義也不會給他這種拍馬屁的機會。

就在他覺得此事應該告一段落了,接下來這些人應該開始陸續進縣衙的的時候,只見宦官郭貴跟變戲法似的又變出一道聖旨,道:“清源縣令胡澤義接旨!”

胡澤義雖然昨日從陳子昂口中知道自己的升遷,但見着聖旨還是頗爲激動,道:“臣…臣接旨!”

噗通!

又跪下去了!

果然,這聖旨的內容就是說清源縣出了御酒,即日起升格爲上等縣,即上縣。身爲清源縣令的胡澤義治下有方,故繼續留任清源縣,造福一方,擢升爲從六品的奉議郎,任清源縣上縣令,然後是非常摳門的賞賜了一百匹絹布作爲嘉獎。

胡澤義很激動很愉快地接了聖旨後,郭貴這才完活兒,閃到了一側。

這時,宋廉走了過來,道:“胡縣令,恭喜啊!清源能出御酒,你治下有功啊!”

別看宋廉正六品,胡澤義從六品,貌似差不離兒,其實差遠了。兩人差的不僅是爲官的資歷,還差在那一點點兒的品秩上,有的人終其一生恐怕也難以逾越。所以,宋廉這個泉州府衙長史,依舊是他這個清源縣令的上司。

所以,胡澤義還是很恭敬地拱手還禮,謙遜道:“長史大人謬讚了,下官實屬僥倖!”

崔耕在旁邊聽着噁心,尼瑪的,你當然實屬僥倖了,這事兒跟你沒關係好嗎?如果沒有老子,沒有董縣丞,你上哪兒升官去?

咦?

突然,崔耕反應過來,董彥人呢?怎麼今天沒出現?

就在他張嘴要問時,又聽宋廉道:“是啊,此番木蘭春酒欽封御酒之名,清源縣能升爲上縣,泉州府衙也跟着受朝廷嘉獎了一番,這一切都離不開你和董彥二人的治下有功!如今朝廷念董彥千里薦酒之功,吏部對他另有重任,也算是不枉他這番辛苦了。這不,他今日一早便急急趕往任上了。”

董彥另有重任?

崔耕聽着心裡一愣,孃的,感情他被調出清源縣了?去哪兒了?這廝怎麼連個信兒也不給我。靠了,那哥們在清源縣的靠山不是沒了嗎?

就在他一陣暗裡尋思時,又聽宋廉繼續說道:“本官和沈大人此番前來清源,除了陪朝廷上差之外,主要還是因爲清源縣衙經此變動之後的位置空缺之事。如今吏部給派來子昂這個大才子出任清源縣丞一職,刺史大人也是很放心吶!哈哈,子昂,你我也算熟人了吧?”

陳子昂聞言下來臺階,拱了拱手,一如既往的淡淡說道:“見過宋長史,當年在長安詩會上,子昂與宋長史還一起飲酒賦詩過!”

“哈哈哈,子昂還記得吶!”宋廉笑道。

什麼?

陳子昂是接替董彥來出任清源縣丞的?

不僅在場不知陳子昂底細的人詫異,就連宋溫也是有些意外,昨天醉仙樓晚飯時他怎麼沒說?

宋溫再看胡澤義,發現胡澤義一副瞭然於胸的神色,沒有半點意外,看來是早就知道此事了。

不過一想到陳子昂是胡澤義的同年好友,宋溫整個人又慶幸起來,此番縣尉的空缺,有胡澤義保舉,再加上新任縣丞陳子昂的推薦,哈哈,自己絕對是十拿九穩了。

這些人裡就屬崔耕最鬱悶了。

你想,縣令是胡澤義,而縣丞變成了陳子昂,這廝自己剛纔還得罪過,以後在清源的日子,恐怕有些難過了。

突然,一直默不吭聲的錄事參軍沈拓走上前來,道:“諸位,咱們還是進縣衙再說吧。快些將縣尉的人選圈定下來,也好讓郭內典引順到帶回吏部去啊。”

“對對~”

宋廉撫額笑道:“瞧我這記性,既然清源縣升了上縣,那自然就要設縣尉一職。就我們這小小清源縣的縣尉人選,長安那邊都有人讓郭公公捎來了意見。昨夜聽了郭公公帶過來的幾方意見,可委實將老夫難住了!”

聽着要開始圈定縣尉人選了,宋溫的小心臟噗通噗通猛地劇跳了起來,雙眼冒着渴望之色。

胡澤義做了個請的手勢,道:“好好好,先進縣衙,裡邊商談。下官早早就讓人煮好了上等的茶湯,供諸位遠道而來的上官品嚐!”

崔耕見着人家一副喜慶的模樣,再看自己雖然也拿了御匾和聖旨,卻是高興不起來。

無他,以後日子不好混了!

就在諸人紛紛進了縣衙大門,崔耕欲要偷摸黯然離去時,突然聽見宋廉扭頭大喊了一聲:“崔二郎莫走,你也隨我等進來。呃…這清源縣尉一事,跟你也有關係!少不了你!”

啥?

這你們圈定清源縣尉,跟我有關係?還少不了我?

崔耕駐足定身,緩緩回過身來,一副目瞪口呆的模樣怔怔地望着宋廉……

第448章 兩何殺人多第522章 螳螂與黃雀第333章 文明來執法第165章 再見封常清第1126章 回身戰母雞第1006章 棉襖與火炕第1281章 名道黃師尊第857章 還是要斂財第1502章 借爾運氣用第1794章 時來運速轉第1563章 爹坑親兒子第1112章 肖放殺人案第1460章 宰德露猙獰第206章 狗仗兇人勢第775章 先禮而後兵第095章 安置舊僚屬第899章 屢敗再屢戰第1827章 引蝶且招蜂第1246章 孰人有天命第584章 崔耕的決斷第147章 嶺南肅政使第1702章 就任大僧都第1066章 二郎露真名第120章 林邑有至寶第668章 金山與銀山第1540章 黑叟與美女第536章 說個笑話聽第741章 套路太深了第508章 苦命太子爺第1039章 一聲雙解釋第1358章 六詔三美人第1176章 二郎影響廣第629章 巧解水碾案第370章 忽然興大獄第618章 魚兒自投網第617章 囧迫臨淄王第327章 吉頊有急智第1483章 你看這是誰第640章 重開牡丹園第564章 各方出底牌第186章 難解女兒心第437章 一語破迷津第204章 縣衙初亮相第673章 聲望能救命第968章 皆求長生術第147章 嶺南肅政使第1526章 阿布第二計第1296章 今朝發橫財第165章 再見封常清第251章 白兔侍御史第720章 砥柱居中流第1584章 紅顏真禍水第417章 舌戰羣雄時第1314章 神災和人禍第596章 六郎能禮賢第1452章 媒人忽上門第1387章 風起來蘇頓第825章 竹槓敲起來第1254章 腐鼠成滋味第008章 醉仙樓酒會第121章 水密隔艙術第139章 忽悠降倭寇第173章 峰迴路且轉第1719章 紅杏出牆來第183章 忽悠侯思止第717章 絕對不妥協第1068章 城門有驚變第1162章 捨命來報仇第1745章 如同附骨疽第117章 疑雲佈滿天第1049章 強弱甚分明第1106章 太子何其尊第243章 刑訊誰爲宗第002章 返回清源縣第881章 朝局微變動第171章 便宜岳父書第358章 老賊好毒計第530章 青天美名揚第456章 二郎獻三計第809章 有鬼來鬧婚第1091章 日用爲說客第889章 曹家窩心事第1362章 結果出預料第171章 便宜岳父書第1275章 持盈說惠妃第433章 風光入檀州第1609章 比詩招親會第043章 上任第一案第1825章 再會李氏女第1847章 覆滅回紇帳第516章 公主有情敵第041章 這是開胃菜第1818章 賊子露馬腳第977章 絕境有微光第1654章 二郎德報怨第286章 陡然風波起第753章 合同爲一家第893章 初會玉玲瓏第1489章 西方有盟友第252章 崔盧初過招
第448章 兩何殺人多第522章 螳螂與黃雀第333章 文明來執法第165章 再見封常清第1126章 回身戰母雞第1006章 棉襖與火炕第1281章 名道黃師尊第857章 還是要斂財第1502章 借爾運氣用第1794章 時來運速轉第1563章 爹坑親兒子第1112章 肖放殺人案第1460章 宰德露猙獰第206章 狗仗兇人勢第775章 先禮而後兵第095章 安置舊僚屬第899章 屢敗再屢戰第1827章 引蝶且招蜂第1246章 孰人有天命第584章 崔耕的決斷第147章 嶺南肅政使第1702章 就任大僧都第1066章 二郎露真名第120章 林邑有至寶第668章 金山與銀山第1540章 黑叟與美女第536章 說個笑話聽第741章 套路太深了第508章 苦命太子爺第1039章 一聲雙解釋第1358章 六詔三美人第1176章 二郎影響廣第629章 巧解水碾案第370章 忽然興大獄第618章 魚兒自投網第617章 囧迫臨淄王第327章 吉頊有急智第1483章 你看這是誰第640章 重開牡丹園第564章 各方出底牌第186章 難解女兒心第437章 一語破迷津第204章 縣衙初亮相第673章 聲望能救命第968章 皆求長生術第147章 嶺南肅政使第1526章 阿布第二計第1296章 今朝發橫財第165章 再見封常清第251章 白兔侍御史第720章 砥柱居中流第1584章 紅顏真禍水第417章 舌戰羣雄時第1314章 神災和人禍第596章 六郎能禮賢第1452章 媒人忽上門第1387章 風起來蘇頓第825章 竹槓敲起來第1254章 腐鼠成滋味第008章 醉仙樓酒會第121章 水密隔艙術第139章 忽悠降倭寇第173章 峰迴路且轉第1719章 紅杏出牆來第183章 忽悠侯思止第717章 絕對不妥協第1068章 城門有驚變第1162章 捨命來報仇第1745章 如同附骨疽第117章 疑雲佈滿天第1049章 強弱甚分明第1106章 太子何其尊第243章 刑訊誰爲宗第002章 返回清源縣第881章 朝局微變動第171章 便宜岳父書第358章 老賊好毒計第530章 青天美名揚第456章 二郎獻三計第809章 有鬼來鬧婚第1091章 日用爲說客第889章 曹家窩心事第1362章 結果出預料第171章 便宜岳父書第1275章 持盈說惠妃第433章 風光入檀州第1609章 比詩招親會第043章 上任第一案第1825章 再會李氏女第1847章 覆滅回紇帳第516章 公主有情敵第041章 這是開胃菜第1818章 賊子露馬腳第977章 絕境有微光第1654章 二郎德報怨第286章 陡然風波起第753章 合同爲一家第893章 初會玉玲瓏第1489章 西方有盟友第252章 崔盧初過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