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陰,因而陰陽存在兩個對立面,在陰陽消長和對立統一作用下,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相互變化中構成世界萬物!”
“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複雜聯繫。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是古代哲學的重要成就,五行學說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範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繫和轉化規律!”
“五行學說中以五臟配五行即:肝與木、心與火、脾與土、金與肺、水與腎,五臟與五行相生相剋應保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和諧相處!”
“如果五臟與五行發生失調,出現太過、不及或反侮,也會致疾病的發生,這對於推斷疾病的好轉和惡變,治療方法,提供了充足依據,中醫主要運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繫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五行於中醫則體現了具備這五種屬性的人體五大系統的相互關係,木火土金水這五個符號分別代表肝心脾肺腎所統領的五大系統!”
“中醫不是研究微觀的病毒細菌如何作用於人體的理論而是研究人體整體的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並且通過中藥,按摩,鍼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調節各個系統之間的平衡,以此保持身體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相生、相剋、制化、勝復、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氣血津液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構成人體和維護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在生理上具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等功能!”
“氣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機體,氣散則形體滅亡,莊子說:"通天下一氣耳",全天下就是一個氣,有了這個氣就運動,就生生不息,就變化不止,沒有這口氣就完了!”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具有很高的營養和滋潤作用,血必須在脈中運行,才能發揮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脈中循環運行!”
“內至腑臟,外達皮肉筋骨,不斷對全身各腑臟組織器官起着充分的營養和滋潤作用,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
“津液是指各腑臟組織器官的內在體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津和液的性狀功能及分佈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質較清稀,流動性較大!”
“分佈於體表皮膚肌肉,並能滲注於血脈,起着滋潤的作用,液是指性質較稠厚,流動性較小,流注於骨節、腑臟、腦髓等組織,起着濡養作用!”
“氣血津液都是機體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能量,而氣血津液又依賴於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動!”
“如果氣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臟、經絡等組織器官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
“臟腑學說主要是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藏:指人體內的五臟六腑、奇恆之府,通稱爲臟腑。象:一指"形象",即臟腑的解剖型態;二指"徵象",即臟腑表現於外的生理病理;三指"應像",即臟腑相應於四時陰陽之象!”
“透過外在"象"的變化,以測知內在"藏"的生理病理狀態,稱爲"從象測藏",即"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臟腑"不單是解剖型態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內的綜合概念!”
“五臟:指肝、心、脾、肺、腎,一般籠統功能爲"化生和儲藏精氣",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一般籠統功能爲"腐熟水谷、分清泌濁、傳化糟粕!”
“奇恆之府:指"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氣血津液氣、血、津液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成源自先天與後天。稟受於父母的精氣,稱爲"先天之氣"!”
“肺吸入自然的清氣,與脾胃運化水谷產生的水谷之氣,合稱爲"後天之氣",氣有推動、溫煦、防禦、固攝、氣化、營養等作用!”
“人體的氣可分爲元氣、宗氣、營氣、衛氣、臟腑之氣、經絡之氣,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失常,稱爲"氣機不調",其表現形式有氣滯、氣鬱、氣逆、氣陷、氣脫、氣閉等!”
“經絡學說參見:鍼灸學及腧穴,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形體官竅、溝通上下內外的通道,經絡系統包括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別絡、浮絡、孫絡、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
“經絡在中醫學的重要性正如《扁鵲心書》所說:"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蓋經絡不明,無以識病證之根源,究陰陽之傳變"!”
“經絡學說是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臟腑相互關係密切的學說,經絡被定義爲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起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徵,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黃帝內經》將病因分爲陰陽兩類:"生於陽者,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喜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