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秦半仙門口,張影饒有興趣的打量起了這個地方,這是一排老式的平房,一家一個單獨的院子,一排拉開,在這個處處樓房林立的小縣城中,整個宅子也算鬧中取靜,別有一番景緻!
秦半仙的這座院子正好在中間位置,對面隔着一條街道馬路,車流不息,房後是縣政府辦公樓,大門口的左右兩方,擺放着一對半米高的“門獅”!
這裡可能各位看官會問,爲什麼是“門獅”?不都是石獅子嗎?有啥區別呢?
石獅自從誕生之日起就被用於鎮守陵墓,被塑造得雄偉彪悍,具有強烈的震懾力,可以驅魔驅災,所以叫做“守墓獅”,守門石獅雖然雄偉彪悍,但是它卻具有親和力和銳利,眼神透着祥和,歷來被人們尊稱爲鎮宅神獸,門獅的放置可以化解屋外的凶煞。
據考證,守門石獅擺放在大門的兩側這一習俗大致出現在唐宋時期,唐朝時期,京城的居民住宅區大多設有圍牆和坊門等建築形式!
其中坊門就是人們所常見的牌樓樣式,爲了固定牌坊,防風抗震,在坊柱的柱腳夾放有一對大石塊。工匠們習慣於在這些大石塊上雕刻物象進行裝飾!
這些裝飾物多是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在美觀的同時又蘊含豐富的吉祥的寓意,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民間出現了用石獅子等瑞獸來守衛大門的習俗!
石獅子至此進入民間,出現了守門石獅,元代《析津志輯佚.風俗》中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
這是對中國守門石獅子的明確記載,可見,元代石獅子以不僅僅是作爲鎮守陵墓之用,擺放在陽宅建築中也可以鎮宅,所以就開始步入民間,成爲大門口建築裝飾的一部分。
那麼守門石獅子擺放有什麼講究呢,或者說大門口擺放石雕獅子有什麼吉祥作用呢?
石獅子主要是充當守衛者,石獅子在佛教中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是鎮宅、辟邪的吉祥神獸之一,大門口擺放石獅子可以幫助人們戰勝厄運,帶來平安,子孫昌盛!
隨着守門石獅子文化在歷史長河中的傳承,其石獅子雕刻的寓意是:吉祥鎮宅、裝飾大門等風水文化內涵。
隨之出現的關於石獅子的傳說無窮無盡,都是關乎吉祥與喜慶。還出現耳熟能詳的民謠:“摸摸石獅頭,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獅背,好活一輩輩;摸摸石獅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獅腚,永遠不生病,從頭摸到尾,財源廣進如水流。”
獅子在百獸中高貴、威嚴,具有王者之風,中國古代的權貴階層正是很好的運用了獅子在人們心中的王者地位這一特徵!
因此,守門石獅自然而然地成爲了權貴的象徵。能在門前擺得起石獅子的人家族顯然是比較興旺的,可以說是財富和家族興旺的直觀反映預警災害:
說到對災害的預警,這牽扯到一個傳說:據說當要出現洪水氾濫或陸地沉沒等自然災害的時候,守門石獅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血,這預示着災害即將來臨,此時人們可以立即採取措施避免災害!
這雖然是一個古老的傳說,卻寄託着人們美好的願望,體現出人們對守門石獅的喜愛和信任。
守門石獅還有許多相關的寓意,比如一對石獅擺放於門前,利用“獅”的諧音,寓意“成雙成對”、“子孫昌盛子孫昌盛!
大獅子和幼獅同時出現,有”太獅少保”之說,寓意“步步高昇”,同時又有“子嗣昌盛”、“世代高官”的意思!
還有“獅子戲繡球”獅子爲陽,繡球爲陰,是生殖崇拜的符號,寓意生命的繁衍,“萬物化生”。
守門石獅的講究經過漫長的時代,明清時期守門石獅在擺放和形制上打上了等級制度的烙印,依據等級的限制,配以特定造型的石獅!
石獅在擺放時獅頭必須朝向門外,因爲石獅是兇猛的神獸,頭向外用來祛除外來威脅!
守門石獅是一雄一雌、成雙成對的,從門內向外看,雄獅再左邊,雌獅在右邊,這與中國的陰陽哲學相符!
石獅子的前肢撐在地上,後肢彎曲蹲坐於地面,從側面看是一個三角形,細分起來也有蹲立狀的,前肢離開地面,握繡球或幼獅,從其形式上來看與蹲坐式差別不大,可以說都屬於蹲坐狀!
中國最初的石獅子造型多爲行走狀。如東漢時期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石祠前的石獅子和四川省雅安縣高頤墓前的石獅子,均昂首張口,呈行走之勢!
細究起來,這種造型源自於中國的傳統藝術樣式,中國最初的動物造型多做昂首闊步狀!
而佛教中的獅子一般是以蹲坐式的形象出現。受佛教石獅子的影響,從北朝開始,皇宮中也開始出現蹲坐式的石獅以及抱鼓石獅子,在北京四合院中基本上都有抱鼓石獅子雕刻。
守門石獅子的須彌座須彌原來是指佛教中的聖山——須彌山,爲了顯示佛的崇高,印度將須彌山作爲佛像的基座,北魏時期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最早使用須彌座作爲佛像的底座!
這個時期的須彌座造型和紋樣裝飾都很簡單,石窟內的基座四角相連呈梯形,像漢字中的“工”字。隨着建築的發展需要,須彌座逐漸演變成高級建築物的基座。
中國守門石獅子,由於其所處的特殊位置,置於門前做守衛,需要一個臺階作爲底座和襯托,須彌座自然而然成爲了與石獅完美搭配的形式。
大門口擺放的石獅子是一雌一雄,雄獅子搭配繡球代表權力至上,雌獅子搭配小獅子,代表子孫昌盛,在明代之前石獅子頭上的螺旋形鬢毛也有相應的講究!
這類似於疙瘩的鬢毛多寡象徵其主人地位的高低,十三個疙瘩對應着一品的最高官銜,稱爲“十三太保”;官銜每降一級就要相應地遞減一個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