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

“城市應是孩子嬉戲玩耍的小街,是拐角處開到半夜的點心店,是列成一排的鎖匠鞋匠,是二樓窗口探出頭凝視遠方的白髮老奶奶……街道要短,要很容易出現拐角。”這是簡·雅各布斯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的話,我以爲是對傳統街區最傳神的描述。

這樣的街區生趣盎然、信息肥沃、故事量大,能爲童年生長提供最充分的樂趣、最周到的服務和養分,而且它是安全的,家長和教育者放心。爲何現在保險箱裡的兒童,其事故風險卻高於自由放養的年代?雅各布斯在這部偉大的書裡,回憶了多年前的一個下午——

“從二樓的窗戶望去,街上正發生的一幕引起她的注意:一個男人試圖讓一個歲的小女孩跟自己走,他一邊極力哄勸,一邊裝出兇惡的樣子;小女孩靠在牆上,很固執,就像孩子抵抗時的那種模樣……我心裡正盤算着如何幹預,但很快發現沒必要。從肉店裡出來一位婦女,站在離男人不遠的地方,叉着胳膊,臉上露出堅定的神色。同時,旁邊店裡的科爾納基亞和女婿也走了出來,穩穩站在另一邊……鎖匠、水果店主、洗衣店老闆都出來了,樓上很多窗戶也打開了。男人並未留意到這些,但他已被包圍了,沒人會讓他把小女孩弄走……結果,大家感到很抱歉,小女孩是那個男人的女兒。”

這就是老街的能量和涵義,這就是它的神奇和美感。

在表面的鬆散與雜亂之下,它有一種無形的篦梳秩序和維護系統,憑藉它,生活是溫情、安定和慈祥的。它並不過多搜索別人的,但當疑點和危機出現時,所有眼睛都倏然睜開,所有腳步都會及時趕到。

其實,這很像中國人的一個詞,一個生態關鍵詞:“街坊”。

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孩子獨自上學或放學,需要被憂慮嗎?

自由,源於安全與信賴。若整個社區都給人以“家”的親切和熟悉,那一個孩子,無論怎樣穿梭和遊走,結果都是快樂地、收穫頗豐地回到家裡。而路上所有的插曲,包括捱罵的那些頑皮、冒險和出格,都是世界給他的禮物,都是對成長的獎勵和愛撫。

在雅各布斯看來,城市人彼此之間最深刻的關係,“莫過於共享一個地理位置”。她反對僅把公共設施和住房作爲衡量生活的指標,認爲一個理想社區應豐富人與人間的交流,促進公共關係的繁育,而非把生活一塊塊切開,以“獨立”和“私人”的名義封閉化、決裂化。

這個視角,對人類有着重大的精神意義。順着她的思路往下走,你很快即發現:我們通常講的“家園”“故鄉”——這些飽含體溫與感情的地點詞彙,其全部基礎皆在於某種良好的人際關係、熟悉的街區內容、有安全感的共同生活……所謂“家園”,並非一個單純的物理空間,而是一個和地點聯手的精神概念,代表一羣人對生活屬地的集體認同和相互依賴。

單純的個體是沒有“故鄉”的,單純的門戶是無“家”可言的。

就像水,孤獨的一滴構不成“水”之涵義,它只能叫“**”。

3

我越來越覺得如今孩子——尤其大城市孩子,正面臨一個危險:失去“家”“故鄉”這些精神地點。

有位朋友,兒子6歲時搬了次家,10歲時又搬了次家,原因很簡單,又購置了更大的房子。我問,兒子還記不記得從前的家?帶之回去過嗎?他主動要求過嗎?沒有,朋友搖頭,他就像住賓館一樣,哪兒都行,既不戀舊,也不喜新……我明白了,在“家”的轉移上,孩子無動於衷,感情上沒有纏綿,無須儀式和交接。

想不想從前的小朋友?我問。不想,哪兒都有小朋友,哪兒小朋友都一樣。或許兒子眼裡,小朋友是種“現象”,一種“配套設施”,一種日光下隨你移動的影子,不記名的影子,而不是一個誰、又一個誰……朋友尷尬地說。

我無語了。這是沒有“發小”的一代,沒有老街生活的一代,沒有街坊和故園的一代。他們會不停地搬,但不是“搬家”。“搬家”意味着記憶和情感地點的移動,意味着朋友的告別和人羣的刷新,而他們,只是隨父母財富的變化,從一個物理空間轉到另一物理空間。城市是個巨大的商品,住宅也是個商品,都是物,只是物,孩子只是騎在這頭物上飛來飛去。

我問過一位初中語文老師,她說,現在的作文題很少再涉及“故鄉”,因爲孩子會茫然,不知所措。

是啊,你能把偌大北京當故鄉嗎?你能把朝陽、海淀或某個商品房小區當故鄉嗎?你會發現根本不熟悉它,從未在這個地點發生過深刻的感情和行爲,也從未和該地點的人有過重要的精神聯繫。

是啊,故鄉不是一個地址,不是寫在信封和郵件上的那種。故鄉是一部生活史,一部留有體溫、指紋、足跡——由舊物、細節、各種難忘的人和事構成的生活檔案。

還是上面那位朋友,我曾提議:爲何不搞個聚會,讓兒子和從前同院的夥伴們重逢一次,合個影什麼的?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幫助,能讓一個孩子從變化了的對方身上覺察到自己的成長……朋友怔了怔,羞澀地笑笑:其實兒子只熟悉隔壁的孩子,同樓的都認不全,偶爾,他會想起某隻丟失或弄壞的玩具,很少和人有關,他的快樂是遊戲機、動畫片、成堆的玩具們給的。該我自嘲了,一個多麼不恰當的浪漫!

這個時代有一種切割的力量,它把生活切成一個個的單間:成人和寵物在一起,孩子和玩具在一起。我曾在一小區租住了4年,天天穿行其中,卻對它一無所知。搬離的那天,我有一點失落,我很想去和誰道一聲別,說點什麼,卻想不出那人是誰。

4

那天,忽收一條短信:“王開嶺,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

我愣了,以爲惡作劇。可很快,我對它親熱起來,30年前,類似的喚聲曾無數次在一個個傍晚響起,飄過一條條小巷,飄進我東躲西藏的耳朵裡。

傳統老街上,一個貪玩的孩子每天都會遭遇這樣的通緝,除了家長的嗓門,街坊鄰居和小夥伴也會幫着喊。

感動之餘,我把這條短信的主語換成朋友們的名字,發了出去。當然,我只選了同齡人,有過老街童年的一代。

後來,才知這短信源於一起著名的網絡事件,某天,有人發了個帖子:“賈君鵬,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短短几日,跟帖竟高達幾十萬,大家紛紛以各自腔調催促這個不聽話的孩子快回家,別讓媽媽等急了,別讓飯菜涼了,別挨一頓罵或一頓揍。

聲嘶力竭之際,有人揭穿了謎底,這個響徹神州的偉大名字竟是虛擬的,乃某網站精心策劃。我一點不沮喪,甚至感動於陰謀者的情懷細緻。

一個賈君鵬沉默,千萬個賈君鵬應聲。

我們都豎起耳朵,聆聽從遠處飄來的蒲公英般的聲音……

某某某,你媽媽叫你回家吃飯。

我暗暗爲自己的童年慶幸。如果說賈君鵬的一代可叫作露天童年、曠野童年、老街童年,那如今的孩子,則是溫室童年、會所童年、玩具童年了。

面對現代街區和路途,父母不敢再把孩子輕易交出去了,不允許童年有任何閃失。

就像風箏,從天空撤下,把繩剪掉,掛在牆上。

再不用擔心被風吹跑,被樹掛住了。翅膀,就此成爲傳說和紀念。

或許,你再也看不到這樣的情景了——

一羣像風箏一樣在街上晃盪的孩子。

5

我終於想起來了,《讀書郎》的詞、曲,乃同一人。

宋揚,湖北人。此歌生於1944年。

4、那些美麗的禁忌

中國的青山綠水在哪?

我想,答案應該是:在有禁忌的地方。

換言之,在信仰之鄉。

“童山禿嶺”一詞,似乎北方人才唸叨。

一個乍赴南疆的人,尤其冬天,視覺上會有異樣感,滿目蔥蘢,直讓你懷疑自己戴了墨鏡。若到了那些大西南村寨,綠的濃度和幅度更讓人油生幻覺,以爲掉進了綠池子裡。

不僅綠,且綠得亢奮、魔幻、忘情。

和氣候水土有關,又不盡然。在北方,即便炎夏雨季,也不會綠得這般浩瀚、深邃;即便同處南國,城鄉之綠也相去甚遠,再鬱鬱蔥蔥,也擋不住天天砍、月月伐的開發啊。

最感人的綠,爲何獨藏南方鄉野呢?

較之北方和城市,南野多一縷精神上的東西:禁忌。

具體地說,即草木崇拜。

他們奉樹爲仙,敬林若祖,輕易不敢折木斫枝,生怕違逆神靈,冒犯風水。

禁忌源於信奉,人有信奉,則生敬畏,進而生律戒——手腳即老實多了。

惜愛草木,古即倡之。天人合一的儒家,早早流露出對植被的體恤。孟子道:“斧斤以時入山林。”也就是說,伐木要擇時,不濫爲。夫子曰:“斷一樹,殺一獸不以其時,非孝也。”《禮記·月令》正告:“孟春之月,禁止伐木……季春之月,毋伐桑柘……仲春之月,毋焚山林……孟夏之月,毋伐大樹……季夏之月,毋有斬伐。”《荀子》亦云:“聖王之制也: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

以上“時忌”,主要源於惜佑之德,類似如今的“休漁期”,旨在讓草木休養生息。但不難判斷,這些竹簡之言雖語氣嚴正,但精神威懾力和倫理契約性都很弱,行爲強制力幾乎沒有,說到底,“勸言”而已。

民間對樹的尊崇和仰望,要等到草木圖騰和相關禁忌文化生成之後。

植物有靈的說法,先秦有之,有位樹神叫“句芒”。至於大規模的樹膜拜何時開始、能量如何,我沒細考,但在華夏的犄角旮旯裡,隨處可聞“樹精”“樹神”“樹怪”的魅說。

我客居山東濟寧時,窗外有條古槐路,街心有鐵欄,護着一株數百歲的嶙峋老槐,每天清早,枝椏上都會新添一縷縷的紅綢布,皆是夜裡纏上的,用意不外乎祈福驅災。這條路擴了許多回,樹也從路邊到了中央,可誰也不敢去傷它。甚至,爲讓老樹享怡孫之樂,整條路全補種了新槐。

從前,凡去一個村子,村口總會遇一棵滄桑大樹,北方以槐、榆、柳居多,南方以樟、榕、橡爲主。該樹往往地位顯赫、待遇優厚,一打聽,保準跳出一大堆靈異故事。

漢族社會的樹崇拜,大概俗氣些,總要從樹家族中選出最特別的來供奉,其餘則隨意處置了。碩者爲王、老者爲壽、怪者爲奇,一棵樹若備這幾樣特徵,被景仰的可能性即有了。

相對於北方,南方鄉民對樹的感情和構思更豐富些,除“樹精”“樹怪”這些非凡個體,還把神聖的範圍擴大到了族羣:“風水林”。

廣東鶴山雅瑤鎮昆東村後的小岡上,有一片風水林,相傳從南洋帶回的種子。該樹叫格木,爲亞熱帶珍貴樹種,其大齡者已逾兩百歲,上世紀60年代,某造船廠許以兩臺拖拉機換這片木材,被村民一口拒絕。且不說經濟實惠,那個高音喇叭天天喊階級鬥爭、反封建迷信的年代,敢拒絕爾等要求,足見“風水林”在百姓心目中的威望了。

寧受政治打擊,不遭神靈報應,此即信奉和服從、天命和政令的區別,天壤之別。風水林在南方現身很早,也很普遍,凡上年頭的村子,幾乎都有一羣備受孝敬的樹。風水林的指認,其實很講究,入選者多是在防風禦寒、涵養水源上功勞大的林子。

風水林,讓“青山綠水”的比率和穩定性大大提高了。從單株神樹到成片的風水林,人的敬畏範圍和禁忌力度在放擴,受惠面積和獲益程度也在增長。

其實,迷信的人很聰明。

都市多宮殿,鄉野多祠堂。

北方多政事,南土多廟香。

在樹面前,城裡人和北方人頗顯恣意和霸道。

所以,北方城裡的樹,年輪偏小,壽者極少。

較之漢族社會,少數民族的樹神崇拜,情感上更天真,紀律上更嚴格,行動上更徹底。

貴州的苗、侗兩族,自古崇拜草木,在其眼裡,樹等於神靈和福祉。每年春,族人都要過“樹秧節”,人人種苗造林,連未婚男女的信物也是一棵樹苗。還有個風俗:誰家嬰兒降生,全寨老小要齊力替之栽種一百棵杉苗。

西雙版納,乃中國熱帶雨林最完整、面積最大之地,爲什麼呢?

並非偏僻荒涼、不便開採,而因這兒的主人是傣族、哈尼族、愛尼族、佤族、基諾族……他們有個共同的圖騰:神林。視樹爲衣食父母,爲感恩示敬,將大片地勢好、近水源的森林供爲“神林”“龍林”——神的安息地,連其中的花草禽獸,也被視爲精靈,不得侵擾。神林要求寂靜與安詳,不允伐木、狩獵、開墾,不允喧鬧、泄穢、有猥褻之語,連枯枝落果也不得撿拾。

整個西雙版納,“神”的領地有600餘處,近10萬公頃,珍稀植物和藥用植物200餘種。

中國最大的植物種子和基因庫,寂靜如初、倉儲完好,靠的是門神。

靠的是“閒人免入”和“肅靜”的牌子,是精神防護罩和鐵布衫。

有了這些,它刀槍不入。

如今,很多事都應了那句老話:禮失而求諸野。

不僅西雙版納,“神林”在滇桂川黔等其他部族也盛行,彝族、白族、水族、瑤族……皆奉樹爲神,虔敬有加。

不錯,這是迷信——迷戀和信奉,但誰敢說迷信乃愚人所致、庸人自擾呢?

我覺得,乃謙卑使然,乃大智慧和大先見使然。

在迷信的光照下,樹是幸福的,樹蔭下的人也是幸福的。

景仰與厚澤,禁忌與蔭庇,養護與反哺……物物循環,投桃報李。

所謂天道,所謂捨得,即如此。

害怕,有時候是美麗的。

怕久了,入了骨,便成愛。

上蒼佑之,必使之有所忌、有所敬、有所自縛和不爲……如此,其身心纔是安全、舒適的,像一盤有序、有邏輯和對手的棋。

上蒼棄之,則使之無所畏,狂妄僭越,手舞足蹈……那樣,其靈魂即時時於混亂、激酣中,距癲癇和毀滅即不遠了。

5、多聞草木少識人

某種意義上,沒有人真正看過一朵花。

——喬治亞·奧基夫

住海淀時,最常去的是北京動物園和香山植物園。

迷戀動物園,因爲它幫我確認一件事,它反覆地、一遍遍向我證實:生命是豐富的,物種是多樣的……否則,我直懷疑世上只剩下人了。

在這座龐大的動物收容站,我遍訪那些完全不同於己的生物,那些傳說中的異類,打探其故鄉、家族、數量,聆聽其身世、命運和生涯故事……

人類中有一個多舛而慘烈的族羣——猶太人,它顛沛流離、東閃西躲,其成員系統,像蒲公英一樣被吹得七零八落,連中國東北的冰天雪地裡都有其公墓。在我眼裡,動物園的房客,遭遇皆像猶太人,而它們的納粹天敵,正是自稱“人類”的那羣傢伙。

不錯,動物園即收容站,或者說拘留所,但我是來探監的,不是來觀賞的,我是以親友身份來的。這樣說有點矯情,但我確實這麼想。每每注視籠子裡的對方,那麼瑰麗的皮毛、那麼精緻的斑紋、那麼神奇的習性、那麼偉岸或袖珍的形體……我都自慚形穢、羞愧難當,我覺得人類配不上它們,配不上如此豐美燦爛的生靈,不配與之爲伍。

逛香山,則爲消焦灼、蓄元氣,更爲避世。躲開車馬鼎沸的聒噪、巍樓悍廈的逼視,遠離骨骼與骨骼的撞擊、與的火拼、髒口與髒口的對罵……

草木乃最安靜、最富美德的生物,也是最偉大的保姆:獻花容以悅目、果莖以充腹、氧氣以呼吸、林蔭以蔽日,還承接人之垃圾和穢物……沒有草木,我們真是一秒也活不成。

香山植物園,最大魅力是闊,闊得足以讓人忽略其敗筆:院牆和門票。除山風浩蕩、野趣豐饒、地氣充沛,它還有個好處:人寡。再多的人撒到如此大的林子裡,也成了叢中螞蚱,被稀釋了。

人寡,則幽,則清,則定。

不過,頗爲尷尬的是,面對妖嬈花木,我竟無法叫出對方的名字。

成千上萬的她們,我所識者廖幾。愛慕,卻不知稱呼;驚豔,卻無從指認。甚至無法轉述她們的美,炫耀我的眼福。

其實何止於我,翻翻書報,“一朵不知名的小花”“一棵不知名的大樹”,懶漢比喻和無知之說,比比皆是。曾見一位母親,帶兒子在園子裡玩,童聲一連串地問“媽媽這叫什麼”,我清楚地聽見萱草被說成了馬蘭、蜀葵被說成了木槿、鳶尾被說成了百合、蔦蘿被說成了牽牛,其他我也說不出了……末了,年輕的母親被逼得聲音越來越低,囁嚅不清了。

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
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