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

孔子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的掙扎正是人類的掙扎。當然,這種掙扎一點不痛苦,用不着擔心。不掙扎就沒意思了。

顯然,人類對人性的態度是矛盾的,既甘爲奴婢又想反抗,既高度服帖又不願放縱,既想不作爲又想大有作爲,總是“階段性需要”。像鞋帶一會兒盼緊一會兒盼鬆,被壓制久了,便要反抗,便嚮往絕對自由;待鬆弛得一塌糊塗,自由得沒了邊,又懷念起禮數和舊章程。這是一場難分伯仲的拉鋸,又總矯枉過正,很少能在均衡點上停留。比如20世紀初新文化麾下“解放人性”“打倒孔家店”的浪潮,不僅流行起無政府主義,連張競生這樣的“性博士”都很迷人,在每個領域,政治、文化、習俗、生理,絕對自由觀都大有人緣和號召力,都讓聽衆熱血沸騰。過了百年,忽又興起了“儒家熱”“國學熱”“禪機熱”(相伴還有“中醫熱”“養生熱”),這不是偶然的,大家似乎猛然意識到,“克己復禮”自有其深意:己代表的是純嬰兒天性,即私慾和衝動,如今不正是私慾混戰的年代嗎?而復禮就是規劃集體人格、完善社會倫理,就是對秩序和格局的籲求。尤其當人們痛感人心不古、禮崩樂壞時,當道德、情感、信仰遭遇大危機時,最渴望的就是不折騰,就是寧靜感、迴歸感和復位感。再比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文革”、法國“紅五月”、美國的“性解放”轟然而鳴,拋開政治動員令不講,在這些狂飆運動中,暴力本能、破壞慾、性宣泄、無政府快感——人性的天然能量都從潘朵拉盒子裡越獄成功,政治和身體一起手舞足蹈,昏天黑地。而在其背後,都有“人性大解放”(把本能當正義,把人性當神性)的強大邏輯在支持,否則是沒底氣的。所謂“鬥爭”“革命”“批判”“造反”,有時也是一種,或叫政治。

這樣的循環能避免嗎?難,也無必要。就像潮汐、洋流、颱風,如何避?人能做的,就是風潮來時,降低它的社會損耗和破壞力。但該發生的終要發生,凡事物都有周期率,“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社會變遷如此,人性風尚如此,思想運動如此,皆爲候鳥式的來去。比如有時我們更需要魯迅,有時更需要胡適,有時覺得他們真該好好打一架,有時又覺打不到一塊去。無論他們是敵是友還是陌路,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和自己打架。我們在成長,時代在變化,我們的敵人在變,對立面在變,都是移動靶,是游擊戰。

再兜回人性吧。

對人性的表達,我覺得也有兩種:體內表達和體外表達。

體內表達即我們的,這根本用不着語言表達,讓身體自行表達就夠了,它想分泌什麼就分泌什麼。體外表達,就像一個人出門前要穿戴好,照照鏡子,像我坐在這兒說的所有話,都屬思量之後的發言,是一個負責的發言。人性的體外表達,並非對人性本身負責,而是對人性的交流負責,對暗暗追求的“真理”負責。其實,表達有時候很虛僞,並非你清醒地選擇了虛僞,而是每個言說者都情不自禁美化自己的智力,都追求話語成績和服人的效果,都忍不住向“真理”獻媚!所以,很多時候,我覺得有些“學術”顯得不學無術,很多煞有介事的爭鳴、商榷和研討,意義多在於儀式,討論之事多莫須有,屬詞語之爭,沒有核,爲言說而言說,爲蹊徑而蹊徑,爲論文和職稱而忙活,很多教授天天干這個。

比如,你要是問我“人性是善還是惡”,我怎麼回答?這是個僞問題,沒法說,不知怎麼說才真實,不知說多久才完整。正應了魯迅的表白:“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說到這兒,你可能會反駁,古代聖賢不是就人性說過許多嗎?是,只有天真時代的人才敢說,而且我承認,迄今爲止,最優秀的話都是古人說的,比如孔孟墨莊諸子百家,都捐獻了一筆詮釋不盡的話語資源,精神上看去也是一望無際、蔚爲大觀。爲什麼?因爲說得簡、說得少、說得隱晦而曲折,有彈性有張力有潛力,一句頂一萬句,任後人各取所需、各盡其用,全看你的生產力了。與其說那是真知,不如說是天書、仙書。後人是喪失了這種天賦的,只能高山仰止。

人性的內涵沒法說,人性的外延和衍生話題倒可以說,也有的說。像我前面說的一堆,都是。若你非要問,我只能說抓鬮吧,就像大學生辯論賽,抓到哪個就辯護哪個,沒有立場只有屁股,靠辯論本身生成意義,演練口才和邏輯。所以,我的建議是,別把人性當學問和課題,把它當生活、當素材就可以了。別把它搞成政治、科學和硬道理,它面對的應是文學和藝術,是一些更有機、更活潑的表現方式。所以,你後面接的那個問題是對的,你打量文學中的人性,取的是它的外延部分。

前面我說人對人性有周期性訴求,一會兒想絕對解放它,一會兒又懷念禮法和規制,忽冷忽熱,陰晴變幻。我覺得,中國現當代文學很順拐地照應了這種氣候:像當年郁達夫、張愛玲等人的小說,穆丹的詩,《青春之歌》《雷雨》等“進步文學”,都及時對應了新文化新政治下人性對“解放”的飢渴和迷茫的**。最明顯的例子要屬七八十年代,當年的地下文學、手抄本文學,甚至像《曼娜回憶錄》這種生理手抄本,都是缺什麼補什麼的人性反彈。“文革”結束後,人們從習慣了迷信和獻身到開始說“我不相信”,在一堆傷痕文學背後,最值得注意的是張賢亮的人性小說,其《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綠化樹》等,用一種很悲壯的方式把中國人沉寂了幾十年的肉慾重撿了回來,我覺得很了不起,有女媧補天之感,且沒有假氣。但中國當代文學少有專注的時候,也許爲了補課和倒時差吧,接下來有點眼花繚亂了,但核心是大解放。再一個叛逆是王朔,改革帶來的新理想、新浪漫和新崇高還立足未穩,王朔的“頑主”價值觀即呈掃蕩之勢,收買了人心和市場,有人說這是典型的人性化勝利,我覺得不是,是“人性氣候綜合症”給的機會,是崇高後遺症和消極人性的擴張。當“崇高”統治太久和“僞崇高”氾濫成災,人就開始搜索人性中消極和負面的東西——甚至對露骨的私慾和粗魯的邪惡也倍覺親切,它們由於逼真、久違和陌生而讓人敬畏,這時候,流氓都可能成偶像。黑格爾有句名言:“當你說人性是善時,你說出了一種偉大思想;但當你說出人性是惡時,你說出了一種更偉大的思想。”這話非常有力量,但僅僅有力量而已,與真理無關,它代表了黑格爾的階段意向和時代症狀,屬選擇性發言。王朔小說也難逃“氣候”的週期,幾年下來,加上跟風者繁殖的空氣,人們受不了那種“我是流氓我怕誰”的空虛、那種殘酷的人性“真實”,人們必須逃走,投奔一些閃閃發光的東西,一些溫暖積極的東西,於是連汪國真的甜點都被搶去果腹了。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每一波時尚,都是人性輪迴的週期產物。人總試圖表達人性,可最終表達的都是文化氣候調控的人性,是政治季節薰染的人性,是自己選擇或時代替你選擇的人性。另外,我覺得在人性描繪上,中國文學“秀”的成分太多,刻意迎合“時尚”的東西太多,定力不夠,坦白的勇氣不夠,像雨果《悲慘世界》、盧梭《懺悔錄》裡的人性,像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人性,都在表達一種複雜的糾結和深刻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它表達的人性不是一個穩定的狀態,是複合的、動盪的,但同時又顯示了人性的救贖和積極。我非常重視並熱愛這種積極,我認爲文學和藝術的最高使命就是不讓人絕望,這正是我喜愛加繆大於薩特、熱愛尼采勝過凡·高的原因……優秀的文學和藝術,不單是刻畫人性的成績,更在於它幫助人性的願望。它並不是要改造體內的人性,而是要幫助體外的人性!

總之,我認爲“體內人性”屬不動產,不好也不壞,有好也有壞。人和人的區別,不在於想的不同,而在於做的不同。一個好的時代,激發的通常是人性中健康而積極的元素,而壞的時代剛好相反。“文革”即最典型的例子,一個通俗意義的好人遇到那種氣候,也會搖身一變,面目猙獰,就像近來被抖落出的名人劣跡,一些著名的“歷史受害者”,如今都被懷疑或證實有過人性的不光彩。其實很正常,若把我們投進那個時代容器裡,未必不會從蝴蝶變成蟑螂。

汶川地震那幾個月,災難和痛苦讓人性噴射出了最明亮的岩漿,那種全民一致的慷慨、善良、英勇、無私……呈現出一個完美的生存共同體特徵,連犯罪率都大幅降低。可不久之後呢?該貪污還是貪污,該還是,該計較還是計較,怒目相向、睚眥必報,一如既往……一點沒變,原路返回。就像什麼事也沒發生過,打掃得乾乾淨淨。

7、歷史:近處失明和遠視症

問:我在2009年第5版《現代漢語詞典》裡查到對歷史的解釋,“歷史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談談您對歷史的理解。還有,您覺得歷史對當代有什麼用處?

答:自然史,先放一放。

按我的理解,歷史就是我們的集體身世和生存記憶,它回答“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這一問題。我看身邊的年輕人,發現他們很少或從來不關心歷史,我很遺憾,就告訴說:一個人必須讀點歷史,你不能只生活在當代截面上,否則你就不立體,沒有“根”,精神上很薄,薄薄一層紙。這些孩子都20多歲,一睜眼即上世紀90年代了,在他們的印象裡,生活和世界從來都是這樣的,一直如此且天經地義,唯一變化就是每年流行的東西不一樣。當你告訴他30年前穿喇叭褲、唱鄧麗君的歌、聽國外電臺弄不好會坐牢時,他大睜着眼以爲你開玩笑……重大的時代拐點、社會變局、思潮爭鳴,他們都沒遇上,一路直行,沒有跌宕和起伏,連個岔口都沒有,甚至以爲父母也這麼過來的,只是更窮、更土一點,沒有肯德基和麥當勞罷了。所以我就說:不要只活在當代截面上,不要老跟着時尚和流行走,要知道你的身世,個人和民族都要有身世感,一個人要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清楚自己是誰、將來會怎樣。

現代醫學在輔助診斷上越來越注重基因,過去也重視,但用的是另一個詞——“家族病史”,人得什麼病,很大程度上是基因悄悄決定的。那麼,從人類生存來講,歷史就相當於基因圖譜。今天的生存格局從何而來?今天的政治習性、文化人格和價值觀,從何而來?就是從基因譜系裡來。90年代一定是從80年代來的,80年代一定是從70年代來的。張志新在70年代因講真話被割喉管,同樣的話在80年代就無性命之憂了,或許會有警告或處分,而再往後,可能這些也沒了。所以今天的父母用不着再叮囑孩子“不要在日記裡亂講話”了。這就是進步,但進步是有成本的,若不牢記和珍惜成本,那利息就不可靠,不定哪天就縮水,大家又變回窮光蛋。我覺得每個時代都是這樣,前人付出成本,後世享受利息。我們認爲好的社會現況,每一點文明進步,都不是天上掉的餡餅,而是利息的結果,所以我們要感謝那些成本,要緬懷那些在成本中犧牲的人,比如當年的孫志剛事件(一個青年在廣州街頭因無暫住證被收容後遇毆身亡),它以最極致和慘烈的方式刺激了輿論,喚醒了法的良知和制度糾錯,《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由此被廢除。它潛在地改變了無數人的命運,至少你今天走在大街上,不會因沒帶身份證而被羈押。

不瞭解歷史,即等於不清楚“成本”。猶如一個人花着錢卻不知錢怎麼來的,以爲自己天生就有錢、就該有錢似的,這不是敗家子嗎?如此下去,離身無分文即不遠了。所以,要了解歷史,就像坐在一列車上,要清楚自己哪兒上的車、上一站是什麼。不知上一站,就不知下一站。

歷史關乎成本,關乎記憶,更關乎身份。一個沒有歷史感的人,是拿不到生命身份證的。還有,歷史並不僅僅是“過去時”,很大程度上,它可能還保留着“現在時”和“進行時”的姿態,比如幾十年前的“極左”“大批判”“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反精神污染”,真的被連根拔起,不再打擾今天了嗎?它往往一隻腳留在過去,一隻腳踩住當下。它只是新聞意義上的史,並非意識形態的史。

所有當下,都是歷史分娩的,身體裡住着歷史的血脈、基因和染色體。當我們以爲與某段歷史永別時,它又冷不丁攔在了前面,頂多換個面具。尤其於中國這樣一個變革不徹底、文化積習太深、體制更新太慢的環境,很多事都會一遍遍地來、改編後重演或排續集。所以有人說:魯迅不被遺忘是民族的悲哀。是啊,曾有那麼一陣,覺得魯迅過時了,可又過了一陣,發現魯迅還站在前面,老人的話一點不老,他依然偉大,像個時代先鋒。

我這些年做媒體有個感受:很多“新聞”都似曾相識,仔細一看,本質上都是舊聞——舊聞的內核和邏輯,除人物地點和相關數字變一下,事件性質、發生原理、進程和結局都大同小異,餡還是那個包了多年的餡。不說別的,單就一個礦難,別說做媒體的,哪個中國人還好意思把它當新聞?都一個模子出來的。誰鑄了那個模子?誰有粉碎模子的決心和力量?

中國的問題往往就是模子問題。

問:我採訪一個電影評論家時,他說真實的歷史是相對的,歷史往往由勝利者來寫,如果這段歷史對勝利者有利,往往會寫得很清晰,反之往往很模糊。您怎麼看?

答:中國歷史有一個現象(他國也有,程度不同),越遠的搞得越清楚(越被允許且鼓勵搞清楚),越近的反而越糊塗。你問現在的孩子80年代發生了什麼、70年代發生了什麼、“文革”怎麼回事、“反右”怎麼回事、胡風是誰,他不知道。再問他“延安整風”怎麼回事、“土改”怎麼回事、瞿秋白和陳獨秀怎麼回事,更搖頭。但你若問他明清宋唐的事兒、三國乃至秦漢的事兒,他或許如數家珍,娓娓道來。就像《百家講壇》那些陳谷爛麻的事,你怎麼忽悠都成。清朝人未必知道清朝那些事,明朝人未必知道明朝那些事,而那些事,今天的專家和孩子都門兒清。

我覺得這和權力對歷史書寫的極度重視有關。長期以來,歷史一直是權力歷史,權力親自寫,寫的也是權力,即政治編年史。像古代,自司馬遷《史記》和班固《漢書》後,只能寫隔代史了,本朝的事不許說,想臧否人物、指點江山,你得衝前朝和上世去。爲何這麼做?顯然,這涉及一個大利害:權力合法性!這是權力最敏感和擔心的東西。所以就出現了“近處失明”現象,或叫“燈下黑”“遠視症”。越近的歷史,越是一筆糊塗賬,越願意做成糊塗賬。於史學家來說,是一種選擇性失明。《百家講壇》是這路數,古裝影視劇也這路數。

在歷史一事上,公衆最擔心什麼?是被欺騙、被矇蔽。所以從古到今,人們都把“真相”當成歷史的最高價值標準。尤其中國人,“被失明”“被聾啞”得太深太久了,該訴求更強烈。凡冠以“內幕”“秘聞”的書,無論真假優劣,都暢銷。

問:我採訪的一位哲學家是這樣理解歷史的:一個國家、民族,如果沒有歷史的記憶,也不會有行動和辨別方向的能力,相反,若對於過去的記憶太仔細、太瑣碎,同樣也會使我們癱瘓。

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
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