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

答:我覺得前半句很對。歷史關乎記憶,更關乎身份、座標和走向。拒絕遺忘,做一個有記憶和身世感的人,非常非常重要。它打通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關係,否則我們就是“橫空出世”的一代,屬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視野裡只有樹葉、不見森林,只滯留在當代截面上,像時間的棄兒,像個白癡,也確有淪爲白癡的危險。這是很可憐、很危險的。

而他的後半句,我認爲是個假說,或者說反應過度。現在的歷史是粗糙得要命,不存在太仔細引發的問題。

由於正史一直爲權力掌控,禁區和天窗太多,所以,指桑罵槐、含沙射影的江湖野志、鬼怪小說纔開始洶涌。通常提歷史,我們馬上想到史書,其實應加上民間所有的竹簡和紙片纔夠。古人比今人有才情,有着旺盛而詭異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是被“文字獄”給逼的,都使勁往旮旯裡走,就有了極致。沒這種逼迫,說不定沒有《聊齋》《西遊記》《紅樓夢》。

如今,在記錄和還原歷史上,無論內容還是手段、工具都大大豐富了。

內容上,除了對官方檔案一如既往的窺視,人們越來越意識到民間紀事、個體記憶的珍貴和重要,這是對的,歷史不僅是政治史、鬥爭史、制度史,還是生活史、文化史、民俗史和心靈史。傳統史書多用斷代,以朝代和權力週期爲單元,基本屬政治編年史,這種史學價值觀,政治資源比例過大,尤其用在教育上,我覺得值得商榷,它會讓孩子的政治思維和權力性格過度發育,應有別的思路和線索加入進來,比如文化、自然、經濟、民生、習俗、藝術等視角。我一直有個觀點:政治功能太突出的時代,絕不是個好時代。我不希望未來社會仍由堅硬的政治來主導和引領,更不希望未來的孩子過分倚重政治、仰望政治,他們應有天真一點的生活理想和日常內容。政治是天真的最大敵人,中國人的政治肌肉已過於發達,鬥爭哲學嚴重過剩,消耗了這個民族太大的體力,浪費了太多感情和心智。當然,我指的不是現在這一代孩子,他們的任務其實很重,因爲昨天的歷史還沒結束,要搬開和移走的東西還很多,過早和過度的天真反而無法實現天真。

除了內容開始豐富,在搜覓和儲存歷史的方式上,伴隨網絡、紀錄片和“口述體”的興起,人們對記憶的安置空間、傳播途徑和安全係數都充滿信心。但最重要的一點別忽略:人。人是歷史最重要的載體,是活的檔案。早在上世紀末,學界就大聲疾呼“搶救歷史”,趁很多長者古稀之年抓緊留下一些東西。近年“口述學”“口述回憶錄”“口述電視片”興起,目標人羣即重要事件的見證人和信息掌握者。呼聲是發出了,可惜迴音微弱,很多被期待者選擇了緘默,然後無聲地遠去。

很多歷史即這樣被帶走了。

8、知情權:沒準備好就收到的上帝禮物

問:尋求真相和全貌不僅是史家的興趣,它對時代進步、對人類文明如此重要,那麼,除了民間探秘和機遇性的獲得,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式?比如政府該做什麼?西方是怎麼做的?

答:公共信息的透明,歷史真相的公開,不僅重要,而且神聖。

說它重要,因爲人類要想糾錯,須先知錯,先清楚發生了什麼,究竟怎麼回事,某事件的來龍去脈,某政策的討論、投票和出籠細節。稱其神聖,是因爲公開事實,這涉及人的一項神聖權利:知情權。既然人民是歷史創造者,是歷史主人,那主人總要了解自家的事吧,再也不能迴避主人啊。

“知情權”的提出和司法確認,我覺得是件很偉大的事。

“知情權”作爲一個特定概念,最早提出者是美聯社一位編輯,叫肯特·庫珀,1945年初他在一篇文章中呼籲,公民應享有更廣泛的知情權,原話是:“不尊重公民的知情權,在一個國家乃至世界上便無政治自由可言。”其實,再往前追溯,“知情”的重要性早早就被留意到了,美國第4任總統、《權利法案》起草人詹姆斯·麥迪遜在1822年的一封信中寫道:“民治政府如不爲大衆洞開知情之門,或知情之途付諸闕如,終將以醜聞收場,或以悲劇告終。知情將永遠支配不知情,當家做主之民衆必須以知情賦予的力量武裝自己。”

信息自由對於民主的意義,在歐洲被重視得更早。瑞典於1776七六年即頒佈《信息自由法》,是第一個通過這類法律的國家。迄今,全世界約有80多個國家有類似法律。近年中國也出臺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

所以我說,“知情權”是開啓歷史之門的一把最現代、最先進的鑰匙,而且是一把法律鑰匙,意義重大。

但在任何國家,知情權對政府信息的訴求,都對權力構成了挑戰,兩者堪稱天敵。有個例子,英國實施《信息自由法》很晚,一直拖到了2000年,剛一問世,從事調查性報道的記者希瑟·布魯克就獲得了英國議員申報開支的信息,在媒體公開後,輿論譁然,導致下議院議長及一些議員辭職。即便在人權成就頗高的美國,信息公開的司法實踐也不順利,在肯特·庫珀提出“知情權”概念後,經公衆和新聞界十多年努力,美國的《信息自由法》才於1966年正式頒佈,之後也走得磕磕絆絆,動輒會遇到“國家尊嚴”“政務機密”“公共安全”的搪塞和各種限制條例的阻撓,尤其“冷戰”期間,美國政府對信息流通的戒備和防範尤爲嚴重。在克林頓和小布什執政時期,多次以“國家安全”爲由,拒絕公開含“冷戰”檔案在內的衆多本該按期解密的文件,使其塵封至今。正鑑於這樣的背景,奧巴馬就職第二天即發佈了一份備忘錄,稱“《信息自由法》應以一個明確的觀念爲前提:只要存在疑慮,即須公之於衆”。政府信息公開化遂成了奧巴馬的施政宣言之一,爲此他承諾建立“國家解密中心”,通過改變密級規則,使聯邦政府的秘密大幅減少。但承諾歸承諾,除情報部門的反對,奧巴馬本人的態度也開始曖昧,不久前在美軍虐俘照片一事上,他就趨於保守,甚至下令阻撓。

在所謂的“國家安全”和“知情權”之間找到平衡,不是件容易的事。知情權的司法確立只是起點,接下來的關鍵是由這部法你能獲取什麼,就像我們到圖書館去借資料,可對方告訴你這不能借那不能借,限制太多,一切形同虛設。這場博弈的艱難和耗時,一點不亞於最初的立法追求。而在我們這邊,讓權力妥協的難度就更大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已頒佈,從制度象徵性上看,是個巨大進步,但就實體而言,它涉及的範圍顯小,文本有不少含混和模糊,限制較多,所以幾年來,實踐的主體多爲地方政府部門,公民主動申請且成功的個案並不多。比如深圳、遼寧、河北等地都有公民申請公開地方政府的公務開支和招待費,多被以“沒有先例”爲由拒絕。

公衆沒那個信心,權力沒那個習慣,都沒準備好。

9、道德:一個最讓人傷心的詞

問:什麼是道德?您怎麼看當下的道德狀況和道德環境?

答:在我看來,道德就是人們試圖規避人性弱點的一種契約、一種共識、一種集體文化的選擇,它是保障良好生活秩序、追求共同體利益的一種力量。

當代中國,道德恰恰是最讓人傷心的一個詞。中國迎來了道德最弱化、被懷疑程度最深的淵谷時期。道德不是無條件的,不像天性一樣自行運轉、須臾不離。它猶如蘑菇的繁殖,對空間、溫度和壤情要求甚嚴。一般說來,道德的被調動、被激活,它的蓬蓬勃勃,需要兩種酵母——

一種是消極的,即“怕”,即心靈敬畏。人由於敬畏而聽從道德的暗示和指引,明顯的即宗教禁忌,教義裡告訴你不能這樣那樣,應如何如何。但中國沒有本土宗教資源,外來者又面臨水土不服、能量流失、實體異化、政治阻撓等問題,再加上唯物論的教唆,更鑄就了中國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而民俗禁忌和鄉村規約,權威性不夠,統治力弱,一遇“移風易俗”即潰敗了。

另一種是積極的,即“愛”。愛能滋養人的精神體質,讓人內心有光,持有並依循道德。但愛在當代遇到了大麻煩,因爲愛是滋生的,屬於變量,心是愛的孵化器和子宮,它不像宗教那樣借外界的精神權威予以輔佐,有人說愛是本能,但別忘了,人除了愛的本能,還有其他本能,包括自私和邪惡。那麼,究竟哪種本能佔上風且穩定地釋放行爲能量呢?取決於環境!愛需要餌料,需要召喚,需要外部空間與之呼應、彼此印證,愛不可能一直孤獨而執着地存在,愛的敵人太多了,環境隨時可動搖它、否決它。一個原本天真爛漫、性格活潑的孩子爲何在大學校園裡自殺了?在很多犯罪者陳述中,我們都可聽到他對生存空間和遊戲規則的否定,像馬加爵,他曾經是有愛的,但環境不支持甚至傷害這種愛,於是他就放棄了,棄之若敝屣,毫無眷戀。

無疑,“愛”在當代遇到了空前危機。危機的特徵之一,就是我們內心熱愛世界、熱愛生活、熱愛人羣的依據和理由正在減少。越來越多的自殺現象即說明這點。10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依據不足的熱愛生活》,即表達了這種擔憂,現在看,“依據”被削減得更嚴重了。愛,最初往往不需要理由,但後來就需要底氣和薪柴了,需要邏輯的支持和理性的維繫。我想,在這些“依據”中,重要的應有這麼幾項:社會肌體的健康(包括制度的完善、權力的清潔、法律的有效和公正),遊戲規則和競爭機制的公正(包括社會資源和收入分配的合理、人生機會的平等、命運能量的均衡),人際間的和諧與民間信任文化,乃至良好的自然生態等。如此,我們纔有理由深愛這個時代。當環境一團糟:官商勾結,權力尋租,執法不公,投機者致富,騙子得逞,潛規則代替規則,惡霸橫行,正義缺席,人人自危,到處是黑色和灰色……一個人還能在“熱愛生活”的位置上挺立多久?除非他是個塑像,或被催眠了。

你看報紙電視廣播天天提醒什麼?如何防騙!我們的手機每天收到多少垃圾短信?造假證的小廣告哪兒沒有?這個時代誰在暴富?官員,騙子,投機者,黑心者!人人都是受害者或潛在受害者,懷疑大於信任,從恨貪官奸商到妒羨對方……當堅硬的事實和所有跡象聯合起來,共同蠶食、粉碎你內心那點溫柔、純真和幻想——愛也就沒空間了,體內沒有,體外也沒有,更無法實現循環和回收。在“愛”這一點上,你找不到夥伴和組織,找不到聲援者和拉拉隊,怎麼辦?

我做新聞,每逢個體悲劇發生,比如雲南馬加爵案、上海楊佳案、北科大學生搶銀行案……我都不由自主想起一部電視劇的名字:《我本善良》。我都在想,一個人心中愛的能量是怎樣一點點流失,然後向對立面惡性轉化的?在善良出走之前,在愛的儲蓄將盡、被宣佈貶值前,我們這個生存共同體有多少事可做——應該做、必須做——而沒做啊!

10、《感動中國》:低效的道德動員

問:在很多國家,都沒發生過諸如“感動德國”“感動俄羅斯”“感動美國”這樣的道德評選,今天我看到《感動中國》又在投票了,您怎麼看?

答:《感動中國》的理念和邏輯沿襲了傳統的表彰文化,但它在技術上有突破和改進。它用了“感動”一詞,這個詞相對溫和、平民化、人性化,不“左”;但後面的詞又出了問題,“中國”,這麼大的詞,和960萬平方公里一樣大,又露出了“我代表人民”的政治自負和高端姿態,又“左”回去了。未經授權,你怎麼能覆蓋那麼多人頭呢?怎麼能租用那麼多同胞的感情呢?

這檔節目我參與過,有一屆曾邀我爲人物短片寫評語,所以我認真打量過它。從技術角度講,這是個不錯的欄目,尤其它的早期,還相對純粹。但即便節目是成功的,於社會也是個悲哀,因爲道德的收視率和知名度越高,越證明中國處於道德最貧困之時。弘揚道德即讓道德陷入尷尬,當一個時代需要大張旗鼓地託舉道德、把有限的道德個案視若民族瑰寶的時候,也就很可憐了,先不說對不對,而是可憐。許多很尋常的小事,比如伺候老人、勤工儉學照顧妹妹、欠債還錢,竟然驚動了國家……人物本身沒錯,值得尊重,但那個表彰錯了,它把一件樸素的事詮釋錯了、註解錯了,把正常給隆重地異常了。這說明什麼?說明道德已成我們最稀缺、最緊俏的資源。在歐美和澳洲,每個人都會去做義工、做慈善,一生去做,沒有誰悄悄統計你、拍攝你、事後表彰你,因爲做好事是信仰驅動和自我選擇,你本來就是心靈和精神的受益者,你已得到了該得到的。除了上帝留意你,沒人留意,更何況也沒有這種由國家宣傳機器擔綱的表彰系統。人家的做法是去榜樣化,咱們相反,急需道德明星和偶像以刺激麻痹的社會心臟。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幾乎把家底都捐了,也沒人表彰他,甚至議論都很少,因爲他做的事每個人都在做,區別只是數目。爲什麼我們需要事蹟教育呢?沒別的東西,窮啊,就靠它了。一箇中國人做好事,若這件事始終被埋沒,甚至被誤解的話,那他就會做價值重估,想這樣做值不值當。記得我小時候,小學幾年級吧,就幹過一件事,先把一枚硬幣偷偷扔地上,然後當夥伴的面撿起來,從而完成一次衆目睽睽下的“拾金不昧”,攢積分評三好學生啊。

另外,道德評獎本身也是滑稽的,對道德你怎麼能評價它的量級呢?怎麼能分出大小呢?純粹的道德一定是樸素的,默默無聞的,是拒絕這樣一個價值評估體系的。近年來,各地效仿央視,紛紛出臺“感動城市”(城市有級別,推手有級別,事蹟也隨之有了級別),很多大中小學還搞起了“道德銀行”“道德檔案”“道德學歷”……其實都在印證一個眼前的悲劇,即道德的大潰敗、大缺失,情急之下,各種失態和變形的動作就出籠了。

假如你問我央視這臺秀是不是完全錯了、毫無意義,我覺得不是,它終究會被淘汰,但不是現在,時機不對。其實它算“應運而生”,它和中國現實是匹配的,除了符號意義,它也有部分積極的社會意義。在一個沒有信仰和宗教傳統的國家,怎麼才能締結道德資源呢?有限的道德資源又怎麼流通?我們有個現成的工具:權力表彰!古代帝王用,鄉紳社會用,1949年後用得更頻繁更順手。中國人的道德生活太依賴一種強大的社會示範和榜樣力量了,比如拾金不昧、欠債還錢,除了表彰,我們沒別的手段以證明你是對的、你這樣做生活會答謝你、命運會回報你,當衆人都在好奇地觀望做好人的結果時,表彰的出場,尤其權力做推手的表彰就顯得極重要,它既能回答和命運道路相關的疑問,更激勵你的今後、策動周圍的效仿……尤其實用主義的當下,這種演示更加有效,比如一個人入選了《感動中國》,按世俗遊戲原理,這個人的生活將就此改變,作爲道德明星,他會贏得很多社會回報:知名度、羨慕和尊重、職業機遇、地方政府的眷顧和優待,甚有委員代表之類的頭銜……若不出意外,他可享受幾十年有形無形的“不平凡”——這就給社會輸送一個信息:好人不白做!好人有好報!好人一生平安!這些民間俚語和口頭禪才真正顯示了因果力量。別小看這些句子,幾千年來,它們可是深受迷信的命運公式,若公式失靈、大面積不成立了,大家就會集體投靠另一方,沿反向邏輯滑下去。爲德者申請一份殊遇,對“善惡有報”的國人心理來說,也算一種應驗和撫慰吧。

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
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27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7)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