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

無井則無宅、無市、無城。井,代替江河,聚攏着人氣和城鄉的繁榮;井之多寡,決定了社會容積和人丁數量。而且,井水和現代自來水不同,它屬天賜,除了挖掘,沒有後續成本,一經誕生,即和空氣一樣是免費的。

好東西都是免費的。

越貴重,越必需,越需要免費,越值得免費。

免費是一種偉大的現象,也是一種偉大的思想。

我常常覺得古代了不起,原因之一即免費的事物多。山讓你隨便登,佛讓你隨便拜,橋讓你隨便走……多一種免費,即多一份自由,人生即少一份壓力。

說起免費,忍不住多嘮叨一事。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縷清冷的唐句,讓寒山寺聲徹天下。這鐘聲我從未耳聞,但一直在心裡收藏它、想象它,觸摸那份美到極致的寂靜。但從上世紀末起,媒體不斷以讚許口吻報道一創舉:在蘇州旅遊局主持下,千年古剎寒山寺公開拍賣“新年鐘聲”,預訂者踩破廟檻,首撞權的角逐尤其激烈,第一撞×××元,之後遞減,逢八又漲……

聞此,我的第一反應是:那夜我若不幸過寒山寺,必捂耳猛跑,生怕那鐘聲追上來。

免費的鐘聲死了。寒山寺,讓人寒心。

井有大德、厚澤,故蒼生敬之、祭之。

《禮記》載:“天子命有司祈祀四海、大川、名源、淵澤、井泉。”可見,井享有和山嶽江湖一樣的威望。從遠古起,百姓習俗中就有“五祀”說,即日常生活裡要感恩的五樣東西。漢班固《白虎通義》中說:“五祀者,何謂也?謂門、戶、井、竈、中溜也。所以祭何?人之所出入、所飲食,故爲神而祭之。”各地祭井方式不同,或以桃柳枝封井(即遮蔽井口,暫停汲水),或擺果蔬潔食作貢,多擇於冬至或春節,與換桃符、貼春聯一併進行。不僅漢族,據說在西南一些苗寨和侗鄉,人們跋涉途中逢井必祭,即便身無攜物,也要撿一草標投下。

於井的尊崇,使人對之做了很多註腳,傳奇不必說了(比如杭州“龍井”、長沙“白沙井”的故事),一些建築也傍井而立,比如井欄、井碑、井亭、井龕,乃至設殿立廟,奉以香火。

有“水傣”之稱的傣族,篤信人源於水、歸於水,有一民謠:“泡沫隨浪漂,傣家跟水走。”出於對“井神”的虔敬,他們常要蓋一座漂亮的井罩,或似佛塔,或似華蓋,並施以彩繪和大象、孔雀等雕飾。不僅維護井身的潔淨,連周邊環境也要每天清掃。

在傣寨,只要找到了最精美的屋舍,即找到了井。

至今,雖然許多傣寨通了自來水,但村民仍習慣井飲,他們篤信神賜之水比管道來水要甜,要純潔,要吉祥。

迷信的人是幸福的,只是越來越少。

爲了生,人找到了井,並祈求它生生不息,恆如日月。

大概人從未料想,有一天自己會主動棄之。無數的井荒了,被鏟,被砸,被填,被掩蓋得了無痕跡。

大地,重又閉成了一個嚴肅的封面,似從未睜開過眼,也從未向人類笑過一般。

是的,人不需要的東西,必定會死,會瞑目。

但我不能落井下石,我要飲水思源,我要追着那背影說聲謝謝。

沒有它,人至今仍在大地上游晃,以盲流的身份。所有的鴻書、異地的相思和問候,也無址可落。

它幫過我們,救過人類。

我要追着喊着哭着笑着大聲說謝謝。

7、耳根的清靜

這個崇尚的時代,竟從未想過要爲耳朵做點什麼。所有感官中,它被侮辱與損害的程度最深。

——題記

從前,人的耳朵裡住過一位偉大的房客:寂靜。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李白)

“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王維)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

在我眼裡,古詩中最好的句子,所言之物皆爲“靜”。讀它時,你會覺得全世界一片清寂,心境安謐至極,連發絲墜地都聽得見。

古人真有耳福啊。

耳朵就像個旅館,熙熙攘攘,誰都可以來住,且是不邀而至、猝不及防的那種。

其實,它最想念的房客有兩位:一是寂靜,一是音樂。

我一直認爲,在上蒼給人類原配的生存元素和美學資源中,寂靜,乃最貴重的成分之一。音樂未誕生前,它是耳朵最大的福祉,也是唯一的愛情。

並非無聲才叫寂靜,深巷夜更、月落烏啼、雨滴石階、風疾掠竹……寂靜之聲,更顯清幽,更讓人神思曠遠。美景除了悅目,必營養耳朵。對人間美好之音,明人陳繼儒曾歷數:“論聲之韻者,曰溪聲、澗聲、竹聲、鬆聲、山禽聲、幽壑聲、芭蕉雨聲、落花聲,皆天地之清籟,詩壇之鼓吹也。然之聽,當以賣花聲爲第一。”(《小窗幽記》)

當以賣花聲爲第一。

兒時,逢夜醒,耳朵裡就會躡手躡腳溜進一個聲音,心神即被它拐走了:廳堂有一盞木殼掛鐘,叮噹叮噹,永不疲倦的樣子……那鐘擺聲靜極了,全世界似乎只剩下它,我邊默默幫它計數,一、二、三……邊想象有個孩子騎在上面盪鞦韆,冷不丁,會想起老師說的“一寸光陰一寸金”,我想,這叮噹聲就是光陰,就是黃金了罷。

回頭看,那會兒的夜真靜啊,童年耳朵是有福的。

多年後,讀“湖上笠翁”李漁的《閒情偶寄》,談到睡,他說:“睡必先擇地,地之善者有二:曰靜,曰涼。不靜之地,只睡目不睡耳,耳目兩岐,豈安身之善策乎?”

古人以睡養生,睡之有三:睡目、睡耳、睡心。睡之第一要素,靜也。

爲求靜中之頤,那些神仙級的古人還有遊覓“安榻”的風尚,即四處借地兒睡,比如深林泉畔、石竹幽窗……總之,在“靜”上添更多的附加值。以古天地之清寧,還朝三暮四、環肥燕瘦,真奢靡啊。試看當下星級酒店,哪個在“靜”上達標?

今天,吾輩耳朵裡住着哪些房客呢?

剎車、喇叭、拆遷、施工、裝修、鐵軌震盪、機翼呼叫、高架橋轟鳴……它們有個集體註冊名:喧囂。這是時代對耳朵的圍剿,你無處躲藏,雙手捂耳也沒用。

耳朵,從未遭遇這般黑壓壓、強悍而傲慢的敵人,我們從未以這麼惡劣和屈辱的條件要求耳朵服帖。機械統治的年代,它粗大的喉結,只會發出尖利的嘯音,像磨砂,像鈍器從玻璃上狠狠刮過。

一朋友駕車時,總把“重金屬”放到最大量,他並不關注誰在唱,按其說法,這是用一個聲音覆蓋一羣聲音,以毒攻毒,以暴制暴。

我們拿什麼抵禦嘈聲的進攻呢?

耳塞?地下室?使窗戶封得像磚厚?將門縫塞得密不透風?當然還有,即麻木和遲鈍,以此減弱耳朵的受傷,有個詞叫“失聰”,就是這狀態。偶爾在山裡或僻鄉留宿,卻翻來覆去睡不着,那份靜太陌生、太異常了,習慣受虐的耳朵不適應這犒賞,就像一個餓者乍食葷腥會滑腸。

人體感官裡,耳朵最被動、最無辜、最脆弱。它門戶大開,不上鎖、不設防、不攔截、不過濾,不像眼睛嘴巴可隨意閉合。它永遠露天,只有義務,沒有權利。

其實,耳朵也是一副心靈器官。人之煩躁和焦慮,多與耳朵有關,故有種醫術,叫音樂療法。

但耳朵總要反抗點什麼。它的反抗即生病:失眠、憔悴、抑鬱……科學家做一研究:觀察馬路兩岸的樹,噪音污染越重,樹越無精打采,枝頭耷拉,葉子萎靡,儼然一個驚恐的孩子。和人一樣,樹是有情緒的,是長耳朵的。

爲撫慰可憐的耳朵,我淘過一張CD,叫《阿爾卑斯山林》,採的是純粹的自然之聲:晨曲、溪流、雀啾、疾風、松濤……買回家的那個下午,我急急關好門窗,打開音響,一個人浸泡到傍晚。

那個下午,耳朵在逃竄,我攜它一起私奔,向着遙遠的阿爾卑斯。

瀰漫山林的,無論什麼動靜,都是“靜”。久違的靜,亙古的靜,偉大的靜。我給耳朵美滋滋過了個節,像楊白勞給喜兒買了尺紅頭繩。

此後,我多了個習慣,每逢機會,便錄下大自然的天籟:秋草蟲鳴、夏夜蛙唱、南歸雁聲、風歇雨驟、曙光裡的雀歡、樹葉行走的沙沙……我在儲糧,以備饑荒。城裡的耳朵,多數時候是餓的。

我對朋友說,現代人的特徵是:溺愛嘴巴,寵幸眼睛,虐待耳朵。

不是麼?論吃喝,我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華夏之餮、舉世無雙。視覺上,美色、服飾、花草、櫥窗、廣場、霓虹,所有的時尚宣言和環境主張無不在“色相”上下功夫。

口福和眼福俱飽矣,耳福呢?

無一座城市致力於“音容”,無一處居所以“寂靜”命名。

我們幾乎滿足了所有部位,唯獨冷遇了耳朵。

甚至連冷遇都不算,是折磨,是羞辱。

做一隻現代耳朵真的太不幸了,古人枉造了“悅耳”一詞,實在對不住,我們更多的是“虐耳”。

有個說法叫“花開的聲音”,一直,我當作一個比喻和詩意幻覺,直到遇一畫家,她說從前在老家,中國最東北的荒野,夏天暴雨後,她去坡上挖野菜,總能聽見苕樹梅綻放的聲音,四下裡噼啪響……

“苕樹梅”,我家旁的園子裡就有,紅、粉、白,水汪汪、亮盈盈,一盞盞,像玻璃紙剪出的小太陽。我深信她沒聽錯,那不是幻聽和詩心的矯造,我深信那片野地的靜、那個年代的靜,還有少女耳膜的清澈——她有聆聽物語的天賦,她有幅畫,《你能讓滿山花開我就來》,那絕對是一種通靈境界……我深信,一個野菜喂大的孩子,大自然向她敞開得就多。

我們聽不見,或難以置信,是因爲失聰日久,被磨出了繭子。

是的,你必須承認,世界已把寂靜——這大自然的“原配”,給弄丟了。

是的,你必須承認,耳朵——失去了最偉大的愛情。

我聽不見花開的聲音。

我只聽見耳朵的慘叫。

8、蟋蟀入我牀下——紀念蟲鳴文化

夜晚,蟲子在吹口哨。而世間,人在大聲爭吵,乃至什麼也聽不見。

——題記

1

“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詩經》無處不充滿對光陰的警覺與熱愛,提醒同胞惜時和勤勉,比如這首《唐風·蟋蟀》,即在沖人喊:蟋蟀已跑你屋裡了,天涼好個秋,趕緊尋樂吧,別磨磨蹭蹭啊。

蟋蟀軀微,入室難見,但可聆察。所以,蟲鳴的意義在於醒耳,耳醒則心蘇。

在我眼裡,史上最偉大的田園詩要屬《豳風·七月》,它不僅是一年農事的全景畫,且是一部曠野奏鳴曲。除了天上飛的——“春日載陽,有鳴倉庚(黃鶯)”“五月鳴蜩(蟬)”“七月鳴(伯勞鳥)”,我尤喜地上的那一小節:“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牀下。”

在音樂未誕生前,世上最美妙的動靜,竟是從蟲肚子裡發出的。

小小軟腹,竟藏得下一把樂器。

喓喓,嘁嘁,嗞嗞,唧唧,聒聒,嗤嗤,啨啨……

自然音律裡,蟲聲最難繪,但各種象聲詞還是紛紛揚揚。

古人不僅崇拜光陰,更擅以自然微象提醒時序,每一季都有各自的風物標誌。

秋呢?誰是它的形象大使和新聞發言人?

“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秋,以風鳴冬。”(韓愈)該說法基本權威,古人鳴秋,藉助最多的即蟲,“梧桐飄落葉,秋蟲情更癡”,秋風蕭颯時,蟲是曠野最生動的音符。

蟲族中,名聲大的屬蟋蟀、蟈蟈、油葫蘆、金鈴子,我兒時親近過前兩位,喂之辣椒、蔥頭和蘋果。記得課上學“蟋蟀”,怎麼也寫不對,直恨這字兒咋長那麼多腿,結果像畫畫,不是多一撇,就是少一捺,腿數總不對。除“蛐蛐”,蟋蟀還有個別稱:“促織”或“趨織”。據說從魏晉興叫,原因是農婦一聽到它,即知天要涼,得趕緊織布縫衣了,故幽州有諺:趨織鳴,懶婦驚。

關於蟲效,有民間說法:夜晚,將蟈蟈或蛐蛐籠懸於睡榻前,蚊子即躲得遠遠的。我試過,聲帶給神經的興奮比蚊叮更讓我睡不着。

2

若以性情論四季,我以爲春爛漫、夏聒烈、秋清幽、冬肅沉。

我最喜秋。秋讓生命知覺最細銳、心靈層次最豐富、想象力最馳遠……一個人最有和自己對話的衝動。

爲何?大概因爲靜。

秋之靜,有蟲語之功。秋收後,天空疏闊,曠野清朗,突然,絲絲縷縷、高高低低的“唧唧”飄來(這時,很像發生了一件事,有人將一根手指豎立脣邊:噓——),世界便一下子靜了,一年的塵囂都滌散了,吹遠了。

蟲聲製造涼意,你會倏地一驚,身體收緊,接着,某些東西開始甦醒。你會清晰地意識到生命進度,觸到某個不易覺察的部位和願望……

少時,蟲比其聲更誘惑我,蟲聲在我聽來也總是歡悅、燦爛的。而立後,我才品出它的清冷、它的沁涼,纔算領會了那些引蟲聲入詩的古人心境——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詩經·召南》)

“秋月斜明虛白堂,寒蛩唧唧樹蒼蒼。”(李郢)

“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秋爲期兮時已徵,思美人兮愁屏營。”(張衡)

“秋風嫋嫋入曲房,羅帳含月思心傷。蟋蟀夜鳴斷人腸,長夜思君心飛揚。”(湯惠休)

淅淅瀝瀝之鳴,怎能不勾起思情離愁?

3

論精神線條和心靈耳朵,古人比今人要敏細、精巧得多,後者太糙太鈍了。試問,我們能識幾種蟲語?誰配做一隻蟋蟀的知音?

明人袁宏道在《蓄促織》中,論蟲語之異:蟈蟈“音聲與促織相似,而清越過之……悽聲徹夜,酸楚異常,俗耳爲之一清”。金鐘兒,“如金玉中出,溫和亮徹,聽之令人氣平……見暗則鳴,遇明則止”。

蟲微弱,和鳥獸的張揚不同,其性謙怯,其態隱忍,故生命觸鬚極細,對時令、天氣、晨暮、地形的體察極敏,這也是其聲之幽、之迂、之邃的原因。所以,凡悟其語、知其音者,耳根鬚異常清靜,心靈須有豐富的褶皺與紋理,方能共鳴。否則,對牛彈琴。

梅妻鶴子,山鬼結拜,在師法自然上,古人真是身體力行。

他們比今人性靈、徹悟、爛漫,所以能出公冶長那般通鳥語之人,恐怕這也是古典文學出沒靈異精怪的原因。一部《太平廣記》,近乎仙妖大全。

他們走得遠、走得幽,一個人敢往草木深處闖,所遇蹊蹺和神奇也就多。

這和科學及生產力無關。

幾千年來,古人的生活美學和精神空間裡,蟲鳴文化一直是重要構件。

和“天人合一”的心旨有關,也與早年大自然的完整性和純淨度有關。

說到這,忽想起一檔遊戲來。兒時,有一種“雞、虎、蟲、棒”的鬥牌,現在想,後人無論如何發明不出這玩法了,因爲世界的元素變了,常識也變了。不信你看:野虎沒了吧?那“虎吃雞”之經驗即立不住了;對籠養雞來說,“雞食蟲”豈非白日夢?蟲也給農藥滅淨了吧?“蟲咬棒”從何談起?幾條生物鏈都斷了,現代視野裡只剩棒和雞,沒得玩了。

大自然的完整性一旦受傷,古老遊戲的內在邏輯也就撐不住了。

4

對古人心境而言,蟲鳴是一位如約而至、翩然而降的房客。

娉娉、嫋嫋、衣冠楚楚、玉樹臨風……略含憂鬱,但不失笑容與暖意。尤其在百姓和孩童耳朵裡,那分明是高亢的快活。

“懷之入茶肆,炫彼養蟲兒”“燕都擅巧術,能使節令移,瓦盎植蟲種,天寒乃蕃滋”……在《錦灰堆》書裡,大師級玩家王世襄憶述了親歷的京城蟲戲,從收蟲、養蟲到聽蟲(鬥蟲爲我所憎,故本文不及),從罐皿到葫蘆的植術造式,淋漓詳盡。

爲挽續蟲語,古人從唐代開始寵蟲,“每至秋時,宮中妃妾輩,以小金籠捉蟋蟀閉於籠子,置之枕函畔,夜聽其聲,庶民之家皆效也”(《開元天寶遺事》)。經一路研習,畜蟲術愈發精湛,學得孵化後,蟲聲即從秋聽到冬,聽到過年了。

古人會享受,擅享受,懂享受。

想想吧,大雪飄零,風號凜冽,而斗室旮旯裡,清越之聲驀起,恍若移步瓜棚豆架……而且此天籟,取材皆於大自然,幾尾草蟲、半盞泥盆、一串葫蘆,即大功告成,成本極低。

有句俗話,叫“入葫聽叫”。

太美了,真是點睛之筆啊,正可謂一葫一世界、一蟲一神仙。你看,秋蟲和葫蘆,動靜搭配,皆出身草木,多像一副妙聯的上下句。

蟲聲高漲,帶動了它的商品房——葫蘆業。清咸豐年間,有個河北三河縣人,別號“三河劉”,他種造的葫蘆,音效特好,至今爲收藏界唸叨。過去的北京琉璃廠,一度蟲鳴沸騰、葫蘆滿街,有位叫張連桐的人,也是養葫高手。

那年逛地壇廟會,我購得一玩意兒:一對烏色的草編蟋蟀,翹翅攀在半盞束腰葫蘆上,神態警覺,栩栩如生。作者亦有來頭,裕庸老先生。該翁1943年生,滿族正黃旗,愛新覺羅氏,曾拜師北派的齊玉山、南派的毅正文,被譽爲京城最後的草編大師。

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
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7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2)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5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5)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21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1)第12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1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1)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8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6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1)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8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8)第7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7)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20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5)第15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6)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28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8)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3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3)第19章 怎樣纔算一個好的時代(4)第5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5)第14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5)第6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6)第10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1)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第23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3)第13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4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4)第9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9)第26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6)第11章 不要以爲這就是生活(2)第22章 時代的疾病——精神訪談錄(2)第4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4)第2章 再見,原配的世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