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爲何不示意廷尉殺了袁術,也好除去一方後患。”邱連走後,戲策走進堂中。剛纔呂布和廷尉卿兩人的談話,他聽得清楚。
呂布微微搖頭,那一夜血洗長安,雖然將矛頭指向了袁術,但終歸是理由牽強,更何況袁術在牢獄中寧死不認。如果非要弄死袁術,不僅不利於籠絡人心,還有可能會背上個妒賢害能的罵名。
所以當初纔將袁術交給了廷尉府,來進行審理。
如此一來,袁術是生是死,和呂布都沾不上邊,倒也落得清靜。
上一世的袁術,純粹是自己作死,不聽謀士勸諫,非要在淮南稱帝,才失盡了民心。
牆倒衆人推,破鼓萬人捶。
而眼下,袁術還比較理智,他的支持者也不在少數。
呂布目前還沒有正面硬剛袁家的打算,之所以擒袁術回來,只是爲了向朝廷表明一個態度。
就像那一夜,血洗了長安城內不少官員,同樣也放過了少數人物,比如劉焉的兩個兒子,司馬防的一家老小……
把這些人逼得狗急跳牆,其實沒有多大好處。
戲策聽完,臉上笑容欣慰,或許呂布自個兒察覺不出。但在戲策眼中,這個昔日只知衝鋒陷陣的莽夫,已經越來越有上位者的胸襟權術。
九月十八,如期而至。
呂府之中鑼鼓喧天,站在老遠外的市集,都能聽得這邊的歡聲笑語。
長安城內的達官貴人們在這一天不約而至,光是停靠在呂府門前的車駕,就已經堵塞了整條街道。
因此,許多官員不得不遠遠的就下了車駕,徒步而來。
管事在門口相迎,許靖也做起了收禮記賬的先生。
呂布在庭院中招呼着賓客,時不時還會發出一陣爽朗的笑聲,可以看出,他今天心情顯然十分不錯。嚴薇則在房間裡替董白梳頭,爲她換上喜慶的衣裳,小鈴鐺在一旁看着,直誇姐姐好看,聽得董白心裡頭甜滋滋的。
“溫侯,恭喜恭喜啊!區區一點薄禮,不成敬意,還請笑納。”
“溫侯今日喜收義女,真是好福氣,羨煞下官也!”
及至晌午,越來越多的客人攜禮而來。
“看見沒,這些當官的都是狗臉,說變就變。以前看不起呂布的那些人,你看看他們現在,恨不得把呂布當祖宗來供着,那獻媚的模樣,真叫人惡人。”白狐臉的少年嘬了口酒,雙眼冷漠的看着這邊,很是不屑的嗤之以鼻。
戲策過來,走到少年背後,手指發力的彈了一下郭嘉腦袋。
後者立馬‘哦喲’叫了一聲,雙手抱着腦勺,滿是怨念的看着這個滿頭是汗的罪魁禍首。如果不是力氣不如戲策,估計郭嘉立馬就能跟他打個天翻地覆。
“你還小,當官的門道你不懂。”
戲策抹了把額上汗水,今天除了呂布之外,應酬最多的估計就是他了。
這些官員們都知道呂布器重戲策,雖然沒有官職,卻也沒人敢對他不敬,紛紛同他套起近乎,想要探聽些內部消息。
戲策在應酬方面也是捉襟見肘,想他不過寒門貧賤出身,以前平日裡受盡白眼嘲諷,又有幾人能夠想到,如今他會成爲這些官員的巴結對象。
真可謂是,造化弄人。
“哪裡小了!”聽得戲策說小,郭嘉下意識的瞄了眼褲襠,很是不滿的抗議起來。
戲策對此莞爾,郭嘉天縱之才,即便是他,也有些望塵莫及。然則聰明並不代表着會爲人處事,郭嘉放蕩不羈,遇事又不肯吃虧,這也導致了他很難與人相融。
戲策對此隱隱有些擔心。
此時,劉範、劉誕兩兄弟走進了庭院,他兩除了帶來兩百匹上等的蜀錦之外,還各自手捧了一盆嬌豔紅花。
關於那一夜血洗長安的幕後之人,兩兄弟心知肚明。死去的官員都是曾經一起密謀過誅除呂布的同黨,除了呂布能幹出這事,還有誰會這般心狠手辣。
然而就算知道真相,兩兄弟也不敢將此公佈於衆。
作爲爲數不多的存活者,他兩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活得長遠,還是應該儘量靠近呂布所在的陣營。
“聽說夫人喜歡花草,我兄弟二人特意獻上蜀地獨有的蜀葵,以此來恭賀溫侯今日之喜。”
兩兄弟將花盆奉上,呂布瞅了一眼,他對花草沒什麼研究,不過這大紅色的花朵,倒是看得人心花怒放,與今日的歡慶氣氛,頗爲應景。
薇娘應該會喜歡的吧。
呂布如是想着,叫人將這兩盆蜀葵搬往南苑,隨後點了點頭:“你兩有心了,入座吧。”
…………
晌午時分,呂府的庭院之內,賓客齊聚,坐滿了足足上百桌的客人。
面對庭院拱門的正中位置,呂布正襟危坐。今天他穿了身寬大的墨色錦袍,腰繫玉帶,長髮盤頂用紫金冠束好,顯得頗爲威嚴。
坐在他身旁的則是妻子嚴薇,在嚴薇右手邊的則是小鈴鐺和兩個弟弟。
負責主持儀式的,是位居九卿的老熟人——丁宮。
當初得知呂布要大張旗鼓的搞個儀式,丁宮第一個出來毛遂自薦。呂布對丁宮算是比較放心,也就把這件事情交給他了。
身穿禮服的丁宮輕車熟路,在他的主持下,儀式正有條不紊的一項項的往前進行。
當唸到義女入場時,所有賓客的目光同時投向了庭院門口,想看看這位有幸拜呂布爲義父的女孩,究竟是何方神聖。
庭院門口,在兩名婢女的攙扶下,穿着大紅衣裳、頭系紅繩的董白輕挪步子,邁過庭院門檻,緩緩而來。
當看清小女孩面貌的那一瞬,半數以上的官員如遭雷劈,怔楞在座位上,滿臉的不敢置信。
有些上了歲數的老人甚至還用手揉了揉眼睛,同旁邊相熟的老友低叨起來:“是不是我眼花了,這少女怎麼這般眼熟,就好像是已經伏法董卓的孫女……”
在他旁邊的老友趕緊比了個‘噓’的手勢,顯然也認出了董白的身份。
意識到自己說錯話的老人立馬噤聲,望了呂布所在的方向一眼,見呂布並未聽見這話,才心有餘悸的舒了口氣。
這話可不能亂說。
此時,其餘諸人也漸漸回過神來,對於董白的身份,他們隻字不提,像是從未見過一般。
董白就這樣在衆人的目光下,一路走到了呂布和嚴薇面前,婢女則將早就準備好的參茶端來,站立在董白右側。
“父親用茶。”
“母親用茶。”
董白將兩杯茶水端起,恭恭敬敬的遞到呂布和嚴薇手中。
呂布威嚴的點了點頭,嚴薇則是滿臉疼愛的笑容,將從寺廟裡求來的玉佛珠戴到董白手上。
旁邊的呂布攤開茶蓋,準備飲茶。
此時,庭院中忽然響起了一聲不合時宜的打斷:“且慢!”
衆人回頭看去,在臨近末了的位置上,有名二十七八歲的青年站起了身來。
呂布動作隨之一頓,對此人並無印象,問向管事:“這人是誰?”
“家主,此人名叫李敖,是太傅馬日磾的門下學生,現居右郎中的職位。”管事恭敬回道。
右郎中這種等級的官職於呂布而言,等同於九牛一毛。不過既然是太傅的學生,呂布還是給他兩分薄面,出聲問道:“你有什麼意見嗎?”
“溫侯,我看這小女子面熟得很。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她應該是董卓的餘孽吧!”李敖冷笑,回答得不卑不亢,頗有些洋洋自得,以爲抓住了呂布把柄。
衆人聽得這話,除了極個別尤爲驚訝以外,其餘諸人幾乎沒有太大的反響,甚至在心中冷笑:馬日磾聰明一世,怎麼會收了這麼個蠢貨學生。
呂布面色泛寒,沒想到還真有人敢當面尋他麻煩,冷聲道:“閣下怕是看走眼認錯人了,白兒是我從……”
“溫侯你又何必自欺欺人呢,要知道……”李敖搖頭哂笑,打斷了呂布後面的話,絲毫沒意識到這是一種極不禮貌的行爲。況且他和呂布的身份地位,相差甚遠。
呂布見此人不知好歹,登時起了怒氣,區區一個秩比三百石的右郎中,也敢這般放肆。
之前給他臺階不下,呂布也不必再同他客氣,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打斷了李敖還未說完的話,陡然喝道:“滾出去!”
這一聲怒吼,嚇壞了場中諸人。不少人的身子更是爲之一抖,戰戰兢兢。
李敖還未說出口的話噎在了喉嚨,很是尷尬的站在原處,顯然有些蒙圈。他求助的看向周圍百官,卻沒有一個人願意起身替他說話。
想想也是,誰會傻到爲一個不相干的人去交惡呂布。更何況,呂布此舉明顯是想保住此女,李敖卻非要站出來,自以爲代表着正義,不是作死又是什麼。
“沒聽見溫侯的話嗎?叫你滾出去!”
作爲司儀的丁宮轉身面向李敖,同時呵斥起來。之前他見過李敖幾面,原本以爲是個守禮懂事的後生,如今看來,簡直愚不可及。
“滾出去!滾出去!滾出去……”
有了丁宮的帶頭,依附於呂布的一衆黨羽頓時有了主意,紛紛叫囂讓李敖滾出呂府。有的人甚至還大聲辱罵,將李敖罵了個狗血噴頭。
“你們,你們……簡直枉讀聖賢之書!”
李敖指着那些罵他的人,氣得渾身發抖,連口音都變得有些不利索了。
呂府的護衛上前準備拖走李敖,李敖卻用力掙脫,很有骨氣的說道:“不用你們拉我,我自己會走!這種蛇鼠一窩的宴席,不參加也罷!”
在場的官員聽得這話,皆是面有怒容,李敖那句‘蛇鼠一窩’,等於將他們所有人都罵了進去。
呂布擺了擺手,示意不必管他。
出了呂府之後,走在路上的李敖越想越覺得委屈,索性跑去了皇宮,向天子告發呂布。
“右郎中,你看錯了。”
聽聞此事,太傅馬日磾微微怔了一下,繼而很是平淡的說着,想要最後再拉自己的學生一把。
呂布今天收義女的事情,馬日磾知道,因爲要教導天子的緣故,他沒能親自前去,但也派人送上了賀禮。
按理說作爲老師的馬日磾都這樣說了,李敖也該借坡下驢。然則呂布那一聲‘滾出去’,讓他丟盡了臉面,他就是咽不下這口氣,拱手同天子和恩師說道:“陛下,太傅,臣下絕對沒有看錯。我敢百分之百的肯定,呂布要收的義女,就是昔日董卓的孫女,董白!”
“右郎中既然如此斷定,那明日早朝的時候,朕便當面問問呂卿,若真如你所說那般,朕絕不姑息。”
深受董卓荼毒的劉協自然不能容忍還有董家血脈的存在,說得很是果斷。在他那小小的身板上,終於有了一絲天子應有的氣勢。
翌日,早朝。
宣室殿內,劉協正襟端坐在帝位,目光落在了呂布身上,低聲問道:“呂卿,朕聽聞你昨日收了一名義女,可有此事?”
呂布出列,將手中笏板往下壓了壓,回答起來:“勞陛下掛念,確有此事。”
“然,朕卻聽聞,此女乃董賊之後,不知是真是假?”
“陛下,絕無此事!“
呂布眼中寒芒一閃而過,回答得篤然,這件事情他是如何也不能認的。至於是誰告的密,他心中有數。
“呂卿如何證明?”天子出聲問道。
隨着年齡的增長,劉協也在慢慢成長,認識和懂得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不會僅僅只因爲呂布隨口說的兩句話,就被輕易糊弄過去。
殿內躬身的呂布不着痕跡的微微擡頭,往上瞄了一眼天子,朗聲答道:“回奏陛下,董白十歲生辰的時候,其祖父董卓曾在府中置辦過酒席,洛陽城內的文武百官,幾乎都有前去祝賀。想來殿內的諸位臣卿應該都還存有印象,認得董白的也不在少數。因此,陛下不妨將臣的義女召進殿內,也好讓所有人來辨辨,臣所收的義女,究竟是不是董卓的遺孤!”
…………
(漢朝應該是不飲茶的,作者君學識淺薄,請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