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劉琚自從繼承大漢王朝皇位以來,他的身體其實一直並不太好。雖然在政事上也算得上勤勉,但如果公平來說的話,他是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卻不可能成爲一個有所作爲的開創之主。
其實,眼前的局面下,他作爲大漢帝國的君主,能做到恰如其分,已經是最好。而這其中的分寸,無論是他,還是深宮中的皇太后,都分得很清楚。
九州四海,百業興盛。黎民百姓,安樂富足。秉承大漢五代帝王的餘澤,這盛世局面,已經遠遠超過有史書記載以來的任何朝代。
而劉琚只需要做一個垂拱而治的君王,就能繼續發揚光大這強盛無極的江山社稷,彪炳青史,千秋銘刻。他就算是平庸的資質,那又有什麼關係呢?
也許現在對於皇室和皇帝本人來說,唯一需要考慮的,就是因爲皇帝身體原因而導致的隱憂。
年輕的皇帝除了皇后之外,這幾年來,也新進了幾個嬪妃。可是,任憑如何努力,都還沒有留下皇族血脈。雖然說起來劉琚還年輕,將來還有許多機會。但這麼重要的事,一直沒有着落,總是令人不安。
皇帝陛下這方面的事,任何人好像都幫不上忙。現在也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太醫院的御醫們用藥物幫助調理身體,大家都盼望着,趕快聽到未央宮裡的好消息。
朝廷軍政大事具體都有各有司職能部門負責。他們都打理得井井有條,皇帝陛下只需要御覽批覆即可。在省心省力的同時,劉琚有時候會想,聽聞文、景二帝當年幾乎是一年不休的處理政務,天下各項事務忙的焦頭爛額,沒有絲毫敢懈怠的時候。可即便如此,還是不能處理好國內矛盾和各方面之間的關係。以至於大漢疆域內鬥爭頻繁,耗費大半生精力,也只能草草開創出一個大致的發展局面。至於說大臣們吹噓的“文景盛世”,其中的水分是很多的。
就算是到了他的父皇武帝時期,政務也是異常繁忙。尤其是武皇帝雄心勃勃,他想要收攬大權集於自己手中,來當做“做大事”的憑仗和手段。卻沒想到,事與願違,絕對的權力往往會使人迷失最開始的初衷。如果不是元召從中加以糾正和提供巨大助力,大漢帝國的車輪到底會馳向哪一個方向,吉凶禍福誰也不敢保證。
想到這些時,坐在含元殿上正接受所有大臣們恭賀的皇帝劉琚,不禁微微的嘆息。造就今天這樣一個所有人都盡職盡責良好局面的原因 ,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爲那個出征在外的人努力的結果。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聽着耳邊的許多讚歎,皇帝心頭油然而生敬佩和感激。他正要想說些什麼時,第二份和第三份西域捷報就這樣自雪中而來,千里直入長安。
第二份捷報內容雖然最令人震撼,卻寫得非常簡單。只不過寥寥數筆,言簡意賅的說了一下戰果而已。
但含元殿上下所有與聞者,卻已經是都瞪大了眼睛,在震驚之餘自然喜出望外。
玉門關一戰,攻城的波斯大軍全軍覆沒,誅其元帥。連同首戰的勝利,十萬人馬就這樣被漢朝的軍隊所消滅了。
這樣乾淨利落得大勝利,已經算得上是偉大戰役了。雖然不能說一戰而定乾坤,但誰都明白,這一戰的勝利,必然會極大地鼓舞起漢軍士兵的勇氣,爲將來奪取全面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緊接着報進來的第三份大捷,就寫的詳細的多。有許多與元召交情深厚的重臣,從這些字句之間,已經隱約聽出了元召的語氣。可以推斷,這份捷報必定是他親自草擬書寫的。
敦煌大捷,殺滅敵軍六萬。擒殺波斯菲普利親王以下親貴甚多。敦煌至玉門關之間的大片區域,不再有波斯人的蹤跡。由元召親自統領的漢軍,在敦煌一線與波斯大軍主力目前暫時處於相持階段。
這樣的消息,自然引起了更大的震動。站在含元殿上的這些大臣們,無論是誰都明白,如果這次大戰取得全勝之後,波斯人被徹底消滅或者是驅逐。那麼,西域這塊地方的地位,在與大漢王朝的交往中,恐怕與從前再也不同。
整個西域這塊廣袤之地,將從以前的臣服變成徹底的歸附。也許從此之後,那裡每個國家的王城上,都將會飄揚着大漢的旗幟。西域人,將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變成大漢的附屬子民。
而在這份捷報中,除了敘述作戰過程之外,更大篇幅詳細的記載了守衛敦煌城的大漢將士們的英勇事蹟。
以博望侯張騫爲首的西域都護府漢軍,在重新聚集起來退守敦煌之後,苦守孤城月餘,大小數十戰。尤其是在最後波斯人的猛烈進攻下,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然而仍然堅定的守護住了西域都護府這座最後的要塞。直到援軍的到來。
最後活下來的守城將士,只剩下兩千多人。他們是真正的鐵血勇士,大漢王朝的驕傲。因此,在捷報末尾部分,由元召親自提請,請皇帝陛下給予這些將士特殊的嘉獎。
嘉獎!必須要嘉獎!而且是要重重的獎賞。所有大臣一致附和。在取得這麼大的勝利面前,對於功勳卓著者的表彰,給予再多的豐厚賞賜都不爲過。
皇帝終於按耐不住站了起來。他神色激動的與羣臣一起祝賀。真是沒有想到,趕在新年到來之前,元召竟給他送上了這麼幾份隆重的大禮。看來,西域的局面,很快就可以平定下來了。
“這次,我一定要重重的給你封賞……只是希望到時候你不要再推辭啊!”
皇帝在心中暗暗的下了決心。然後,他揮了揮手,大殿之內逐漸安靜下來。
“西征漢軍,三戰皆勝。足見將士用命,上下齊心。丞相既然已經提出賞賜的請求,朕自然無不應允。你們看,賞格該如何制定……以前有沒有例子可循?”
皇帝陛下當殿就要決定賞賜,足見心情的急迫。沒有人會在這樣的事情上提出反對意見。唯一有異議的就是,這第一批封賞,到底是隻考慮西域都護府的那些孤忠將士?還是把這三次大戰的有功者同時全部加以賞賜呢?
在這個問題上,出現不同意見,本來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畢竟一次性大規模的封賞這麼多將士,在規格、待遇方面需要全盤考慮。絕對不能顧此失彼,有所偏頗。否則有可能會產生不好的後果。如果影響到軍中情緒,那就得不償失了。
其實最好的處理辦法,是等到大軍凱旋歸長安之後,再細緻的按照功勞詳細區分加以賞賜。不過,元召既然已經提出來了,應該是有他的考慮,身在長安的君臣,自然不會違揹他的意願。
不管怎麼說,這畢竟是大捷之後的喜悅。就算是有些許的爭執,也無關緊要。含元殿上,君臣就是在這樣的氣氛中,開始制定封賞的計劃,同時也在考慮着派遣奉皇帝旨意去往玉門關外犒賞三軍的大臣人選。
也就是在這諸般繁瑣中,太后宮中派來的人,悄悄的報告了皇帝關於長樂候府的喜訊。
皇帝大喜。他馬上中斷了朝會,只笑着撂下一句話,就在大批侍從的簇擁中急匆匆登車冒雪而去了。
“卿等繼續商議,制定好後報朕知道即可……朕要先去賀喜了!呵呵!”
含元殿上下文武百官們一頭霧水。這樣的情況真是聞所未聞。如此重要的大朝會,皇帝陛下竟然扔下大臣們自己走了。有什麼事會這麼重要呢?
不過,稍後不久,他們就從喜形於色的宮中侍衛那裡打聽到了確切消息。所有人不禁面面相覷,各種情緒都有。
“原來……是元侯府邸有喜。呵呵!這確實是一個好消息。”
“怪不得今天早上路過侯府的時候,感覺那府中有些異常呢……呃,元侯雖然出征在外,這杯喜酒到時候我們還是要去討來喝的嘛!”
“那是自然!說起來,今天真是一個喜事連連的日子啊……朝會散後,大家一起去明月樓,配上這般雪中景緻,痛飲三杯,不亦悅乎?”
“去、去、去,今日不去都不許……趕快完成陛下交代的任務,然後去大飲一場,遙祝吾漢家將士的大勝利!”
一片歡騰中,含元殿失去了往日的莊嚴肅穆。而在這些喜形於色中,今天也隨着來上朝參政的兩位王爺燕王旦和廣陵王胥,互相對視一眼,心中有些不可言說的念頭在悄悄地涌起。
“玉門關外戰事如潮,相信不久之後漢軍必將勢如破竹,大敗波斯軍……元召當初答應我們的事,現在應該是到了實現的時候了吧?”
“這次的機會一定不可放過!一會兒我們先去見太后吧……只要她答應了我們的請求,皇帝必定不會反駁。而只要我們以封賞使臣的身份去到軍中,元召此人一向重信,當大有可爲矣!”
兩人悄聲低語,想到未來前景,已是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