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降世所產生的異象被傳開後,他立即被當時的周天子請到了都城去。有異人降世,這位天子也希望憑藉着這位異人的實力,能夠將權力搶回到手中來。一個有名無實的天子,絕對不是他所期望的!
對於周天子的請求,李耳根本就是嗤之以鼻。以自己的能力確實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改變了現在的形式又如何,自己能改變得了一時,卻改變不了一世。爲此,他乾脆向周天子要了個藏室史的閒職,希望整理下人族自有文字記載之後所產生的文明,他也好進行分類,算是爲教化人族打下基礎。(注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當然,李耳此舉也意在靜心思考。當初趙無涯曾經傳了老子一段《道德經》當中的內容,而他也憑藉短短几段文字便提升了境界。因此,李耳自降世後便一直思考着這其中的問題,希望能爲人族留下一篇不朽的著作,也希望自己的道行還能進一步的提升。
公元前523年,孔丘周遊列國抵達東周都城洛陽時,聽聞李耳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因此便特意到他的面前問禮。
李耳見到孔丘後,知道那位逍遙師兄確實厲害,這個孔丘果然向自己問道了。爲此,李耳便將自己的見解告訴了孔子,希望孔子能將自己所想出的東西傳播出去,也好爲人族的發展作出貢獻。
奈何孔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於李耳所說的“道”,他也只是作爲參考罷了。不過,孔子對於李耳所講解的“禮”倒是非常感興趣,並且一直追問着,大有打破沙鍋問到底之勢。
李耳見難以教導孔丘學“道”,也只能教他學“禮”了,至於這個“道”,恐怕得另覓旁人了。
孔子學習過後,便繼續周遊列國去了。趙無涯也知道自己的努力算是白費了,李耳也無法改變孔丘的思維,看來也只得由那秦始皇出手了,大秦焚書坑儒的事件還得重演啊!不過這樣也對,歷史的進程並不會因爲自己的出現而改變的。
李耳掐指一算,也知道時機差不多了。爲此,他便騎上青牛,直奔函谷關而去。
話說函谷關總兵姓伊名喜,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這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裡,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天降異象,尹喜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裡,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於是,尹喜便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隨後,尹喜便每日均在城門處觀望,希望一睹聖人風采。當然了,如果能夠得到聖人垂青,傳下一些道法,他尹喜便可受用無窮了。
這一日,來往百姓並不多。尹喜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只見這老者白髮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
尹喜急忙跑到李耳面前道:“晚輩尹喜,參見老子聖人。”
李耳聽後一愣,他實在想不明白爲何會有人知道自己的行蹤來。經過掐算,他倒也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尹喜倒也是個福緣深厚之輩,能夠觀天象而知吉凶。不過,爲了驗證一下,李耳便故意試探道:
“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
尹喜知道這位聖人在試探自己,便笑呵呵地道:“前輩乃是三清之首,當世聖人也!晚輩不才,懇請聖人前輩能夠在關內待上幾天,爲人族傳下濟世之策。”
尹喜也不傻,如果說明自己想學習道法,恐怕會爲聖人所不喜。但是爲人族做事,估計應該有門兒的。
“老朽不過一凡夫俗子,又有何神聖之處,受將軍如此厚愛?”李耳雖已知曉經過,也想看看這尹喜是否據實相告。
尹喜再次施禮道:“晚輩不才,自幼便喜好觀天文略知變化。前些日子,忽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這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裡,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髮,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李耳聽罷點了點頭道:“我轉世人族數十載,今日能夠遇到你,說明我在人族一行也算不虛此行了。”
原本李耳對孔丘倒是寄予了厚望,不過這傢伙根本就不理自己的“道”,所以李耳也只得暫時放棄了,今日一見尹喜,他知道自己的有緣之人出現了。雖說尹喜的資質一般,但他倒也可以將自己所領悟的“道”傳遍人族的。
“還請聖人隨晚輩入關內休息。”尹喜心說能夠得到老子聖人如此推崇,自己這一次算是賺大發了。
李耳在函谷關內休息了一晚,到了第二天,由他口述,尹喜請來十二名記錄官,也好記錄下聖人“語錄”。待準備工作都弄好了,李耳便一臉鄭重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爲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爲而不爭。”
用了近一天時間,老子終於將那傳世名篇的《道德經》給講述完了。此文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爲鑑,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爲“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爲《德經》,兩篇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征久視之道。
李耳說完《道行經》之後,他以及本體的老子忽然道行大進,對於天地至理也產生了明悟。
“李耳師弟,你這次確實精進了不少,真是可喜可賀啊!”趙無涯的第二化身也適時的出現了,由於本體正在混沌珠當中與女媧七女做着愛做的事情,所以他也只得代表出面了。反正這也只是老子的分身,由他出面也挺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