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訂這章,貼錯了順序,唉,以前最老的碼字系統最好,這個難改難調的系統讓我崩潰。
關於皇帝后宮爭鬥的討論一向激烈,普遍認爲劉邦的戚夫人在歷代宮鬥裡敗得最慘,落得悲慘下場又全怪她太作。
她確實慘,被砍去手腳做成“人彘”,別的后妃多半是被打入冷宮。那麼,她若安份守己呆在冷宮裡,就能平安活到老麼?
我們來一起看看劉邦後宮妃嬪和子女的人生結局,我認爲戚夫人並不是最慘的,最慘的是劉長生母趙姬。
先從劉邦的長子生母曹氏說起,曹氏的生卒年不詳,家庭背景不詳,據說是一個寡婦,如果不是生了長子劉肥,要被歷史直接抹去。
呂雉是劉邦的正妻,但並不是糟糠之妻,在劉邦沒發達的歲月裡,陪他度過那些平淡困苦歲月的女人是曹氏。
曹氏和劉邦沒有正式結婚,用現代語言來說是“同居女友”,即使生下了長子劉肥之後,依然沒有正式名份。
劉邦稱帝以後,曹氏處境如何沒有記載,只有兩種傳說,一是她因病早亡;二是她不願進宮。
劉肥是庶長子,封齊王,他是最早被封王的皇子,所佔封地也是最廣的。
這樣一個很有實力的王,是最有資格與太子爭儲君之位的,但他恪守本份沒有爭奪之心,可這樣能讓呂后容下他嗎?
孝惠二年,劉邦死去才兩年,呂后在宮中置毒酒想害死他,因惠帝有意無意間搶喝毒酒,呂后才只能中斷此事。
劉肥暫逃一死,但被軟禁宮中無法離開,由幕僚獻策,把自己封地所屬的城陽郡獻給魯元公主,才得以回到封地。
回到了封地,因魯元公主是呂后的親生女兒,得了劉肥獻的地要幫他說好話,他暫時沒有受到明面上的迫害。
擔驚受怕當中,劉肥做什麼事都小心翼翼,沒有任何政績,四年之後的孝惠六年,悶悒愁病而亡,年僅32歲。(生於公元前221年——卒於公元前189年)
劉邦的次子是嫡子劉盈,也就是漢惠帝,第三個兒子是趙王劉如意。
劉如意的生母戚夫人敢和呂后正面硬剛,除了性格原因,還有客觀原因。
其一,劉邦納娶她的時候,呂雉正被項羽俘虜去了,生死不知,當時她享受獨寵;
其二,曹氏與劉邦相識於微時,在劉邦有勢力之後幾乎沒有聯繫,而戚夫人是劉邦有勢力之後纔跟他,已經習慣安享尊榮,曹氏沒享受過纔沒想爭,戚夫人要放棄已得的尊榮難以做到。
其三,正因她跟劉邦的初期享着獨寵,所以她不會服被解救回來的呂雉管,在她看來,呂雉是後來者。和多數一開始就被正妻壓制的小妾不同,她初時沒想到呂雉能平安歸來,很難做小伏低。
其四,劉邦確實寵她,爭位這件事,皇帝也在推波助瀾。劉邦的後宮當中除了皇后呂雉,只有戚夫人有封號,“夫人”是很高等級的封號,別的女子都統稱什麼姬、什麼美人,她想低調也沒法兒低調。
(漢朝的嬪妃等級沒細分,用不太準確的對比來說,戚夫人算貴妃,別的女子只算答應)
戚夫人死得慘,可她不憋屈,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千百年爲她發聲的文人墨客有很多。比起悄無聲息死去的那些妃嬪,她“活”得更長,用她慘烈的方式把自己形象“活”下去。
在爭儲之鬥裡,劉如意是最無辜的,至死都才十歲,爭儲的時候年紀會更小,一個小小孩童哪有野心?可他偏偏要承擔生母的期望,嫡母的妒恨。(生於公元前204年——卒於公元前194年)
曾有人提出,他被封爲趙王之後,到了封地,戚夫人就該老實當冷宮奴隸,給兒子留一線希望,或許兒子能當個安樂王爺?
他母子已經惹起呂后殺心且不說,就算沒有人迫害,小小孩童在一個沒有人庇護的陌生地方,怎麼能治理好?
是戲劇給我們錯覺,認爲奪嫡的都是英俊少年王爺,只要不去爭就能保命,事實上,孩童劉如意爭與不爭都難逃夭折噩運。
劉邦第四子劉恆,即漢文帝,他是衆兄弟裡惟一壽終正寢的,留到最後再講。
劉邦第五子劉恢,生母不詳,封爲樑王。
爲了更好地控制諸王,呂后大搞聯姻,劉恢娶的呂產之女。漢皇室的倫理關係很亂,呂產是呂后的侄子,呂產的女兒應該稱呼呂后“姑婆”,劉恢是呂后庶子,也就是呂產名義上的表弟,劉恢夫妻是表叔與表侄女呀。
這位表侄女與表叔關係不好,劉恢有寵妾,呂產之女毒死寵妾。
劉恢怕牽連別的家族成員,不敢直接報仇,又受不了窩囊氣,爲情自盡,他死後也沒有兒子繼承爵位,封國被廢。
劉恢生於哪年不詳,從他排序在劉恆之後來看,可推測最大也應同樣是生於公元前202年,他卒於公元前181年,最多隻活了約21歲。
不知道他的生母是早亡,還是在冷宮裡忍辱偷生,總之他這一脈已絕,他生母不會好受。
劉邦的第六子劉友,生母不詳,封淮陽王,他也娶的呂家女子。
他娶的這位呂家女子,對他更狠,連吃醋也不屑吃,直接去呂后那裡告他謀反。
呂后把劉友召回京城後,也不審問有關謀反的事,把他軟禁起來,連飯也不給他吃,把他活活餓死。
死後,也是以平民身份下葬。劉友的生母不詳,生於哪年不詳,按最大年紀推算也只能是和劉恆同年,死於公前181年,沒滿21歲。
劉邦第七子劉長,生母趙姬,封淮南王。
這個趙姬本是張敖的小妾,在劉邦遊幸張家時,張敖把她獻給劉邦。
張敖是誰?是劉邦的女婿!古代女子地位之低,漢皇室關係之亂,由此可見一斑。
劉邦與趙姬歡度春宵之後,並沒有把趙姬帶回宮。從這裡也可看出,劉邦對戚夫人確實寵,有“夫人”這種身份確認,戚夫人纔敢恃寵而驕。
趙姬沒有入宮,可她懷孕了,張敖爲了妥善安置她,另修別院給她居住。
公元前200年,張敖被指謀反,家人都拘捕到京,妻子魯元公主因是帝后的親生女沒受苦,別的家人都被關入監牢。
懷孕的趙姬也在監牢中,她告訴劉邦,所懷的是龍種,劉邦不信。
趙姬又讓哥哥趙兼去求審食其,託審食其在呂后面前說些好話,再由呂后勸劉邦認子。
如果說戚夫人作,趙姬是不是傻?很明顯,呂后不可能勸劉邦!
但從劉長後來得到承認看,應該是劉邦早知道她懷的是龍種,可呂后容不下,只能假裝不認,讓她去求呂后,給呂后一個面子。
趙姬生下劉長之後,在監牢中含冤自盡,她纔是劉邦後宮當中最慘的女人!
她沒有得到過尊重和疼愛,像個物品一樣被送來送去,至死沒有得到名份,還背個污名,似乎浪蕩得連兒子的父親是誰也說不清。
在呂后面前,她苦苦哀求,卑微到塵埃裡,似乎確實爲兒子贏來一線生機?
呂后把劉長接到身邊撫養,封爲淮南王后到封地,也沒受過什麼明顯迫害,因他年幼,且生母已死,呂后也沒必要害他,那麼劉長能平安活到老?
歷史故事裡,漢文帝對淮南王劉長很好,他還不知感恩地驕橫逾矩,漢文帝忍了他六年後就將他貶黜。
貶黜之後,仍然衣食不缺,可他剛烈地絕食,自己把自己餓死。歷史的煙塵掩蓋,不知道他是怎樣絕望無助纔會絕食?
他生於公元前198年,死於公元前174年,活了24歲。
古代人壽命短,但多數情況下還是50歲以後才死,24歲仍是青年,但偶爾晃到電視劇裡,他的形象是猥瑣鬍子大叔,更甩不脫驕橫欺君的形象,他絕食抗爭也沒人幫他查查到底有沒有對漢文帝不敬。
劉長的兒子劉安後來襲爵,也是淮南王,他比父親有能力,是賢王,也是傳說中的神仙。
然而,據史記載,劉安沒有白日飛昇,是意圖謀反落敗,被逼自殺。
趙姬用自己的死給兒子鋪路,躲過了一時妒恨,可子孫們最終還是在權力鬥爭中死去。只要是潛在的權力威脅者,再怎麼隱忍退讓,都對於上位者都是一根刺,早晚要拔去。
劉邦的第八個兒子劉建,生母不詳,生於何年不詳,就算和劉長同一年出生吧,到公元前181年卒,才活了17歲。劉建生有一子,幼子被殺害。
他們父子到底是被呂后暗殺,還是別的原因死的,沒有記載的定論,身爲皇族也像螞蟻般死去,無人查問。
劉安有個孫兒也叫劉建,這對於後輩與長輩不能同名的古人來說,是不是顯得不敬?漢初的大事太多,沒人細究這種事。
我說戚夫人活得痛快的原因便是,至少她能鬧得把他們母子之死弄清,不是莫名其妙消失在世間。
宮鬥之中,呂后贏了,可她的人生也並不比那些嬪妃好過,沒有孩子不算難過,有孩子而孩子死在自己之前,定是錐心之痛。
她的親子劉盈在16歲時登基,大約三年後又讓兒子娶了外孫女張嫣,此時張嫣才11歲。
張嫣的生母是魯元公主,魯元公主是劉盈的親姐姐;張嫣的生父是張敖,就是那個獻趙姬給劉邦的張敖!
幸好劉盈是皇帝,都稱他“陛下”就行,要不然妻子叫自己“舅舅”,自己要叫姐夫“老丈人”?
不知道張敖如普通人家庭聚會該是什麼心情,皇帝小舅子變女婿,自己獻出的妾所生兒子變小舅子……
漢惠帝劉盈在國家大事上做不了主,在家庭小事上也做不了主,放縱於聲色,死時不到23歲。(生於公元前210年,死於公元前188年)
他與張嫣沒有圓房,畢竟稍微有點人性的人都對年幼外甥女下不去手,但他死後留有七個兒子。那他的七個兒子結局如何?
少帝劉恭,生母周美人,呂后殺他生母,謊稱是張嫣所生。
劉恭漸漸長大,得知生母之事,年少衝動說要爲母報仇。
呂后將他拘禁,不知道具體如何,還沒成年的劉恭死了,對外稱是暴病而亡。
之後,立劉弘爲帝,爲了轄制他,讓他立呂家的女子爲後。
安於當傀儡的劉弘平安活了十幾年,後來呂氏勢力倒,大臣並不擁立劉弘親政。
劉弘的皇后是呂家女子,大臣怕呂家再專權,把劉弘也一起殺了。
當然不能直接殺皇帝,哪怕是個傀儡皇帝,爲了不背反叛之命,以劉弘不是劉盈的親生子名義來殺。
已傳劉弘不是劉盈親生子,連軹侯劉朝、壺關侯劉武、濟川劉太也被說不是皇家血脈,全殺了。
另有封爲淮陽王的劉疆,在少帝五年已因病夭亡,常山王劉不疑也病夭,都只活了幾歲。
漢惠帝劉盈的七個兒子不論是不是親生,總之死得一個不剩了,也沒有孫子留下。
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死於公元前187年,只在弟弟死後一年就死,還沒滿28歲。
她的女兒張嫣頂了空頭名份到死仍是童女身,她的兒子張偃先襲爵爲王,後來降爲侯。
張偃傳張歐,張歐傳張生,張生傳張廣,張廣傳張昌,張昌因“乏祠”被廢除爵位,收封地,這一脈張家從此凐滅於歷史塵埃。
乏祠,是未能及時祭祀祖先,或廢缺祭祀之事。用這個理由來廢爵位,可見張家那時已毫無反抗之力。
呂后的妹妹呂嬃嫁樊噲,除諸呂的時候樊噲早就去世,呂嬃生的樊伉被殺。
後來優撫功臣之後,尋來承襲爵位的是樊噲庶子,與呂家無血緣。
呂姓的各位子侄更是全被誅殺,沒了勢力保護的呂后一族,男女老少皆被殺盡。
呂后臨死已預見到這種情況,她讓呂祿、呂產分別統領北軍、南軍,也不要給她送葬,可知她死前也惶恐擔憂、不得安寧,但還是沒能避免滅族慘況。
提起呂后,總給人一種她是堅強隱忍幫劉邦打天下的受苦老妻感覺,但我看不下去電視劇裡演的兩人類似姐弟形象!
推算起來,劉邦娶呂雉的時候已經48歲,呂雉才16歲,就算我不專業,推算有誤,他們兩人成婚時劉邦也絕對超過40歲,呂雉也絕對不滿20歲。
後宮爭鬥,現代人總要用正室撕小三的劇情去套,但請不要把呂雉設定成苦大仇深的失寵髮妻,一切只是利益聯姻,一切爭鬥也和愛情背叛無關。
最後講最幸運的薄姬、劉恆母子,之所以說幸運而不是智慧,是他們最終成功真有太多運氣成份。
薄姬本是魏王豹的妾,在魏王豹敗亡後劉邦將她擄去,被當成戰利品。
她並沒有從此受寵,在一年多以後才得以親近劉邦,承寵即孕。
但以後又是幾乎見不到劉邦的面,呂氏沒有把她當成威脅者,也不想把事做得太絕,劉恆封代王,在劉邦死後,她得以經呂后同意到了兒子的封地。
即使沒有對呂后造成威脅,呂后也在他們身邊安插了奸細,他們在管理好封地的同時,實力僅以自保,無法反抗呂后。
除去呂氏一族,有衆臣多年努力,也有很多巧合,在此不詳述。
劉恆幸運中的幸運是,通常除掉外戚強權後,也是讓現任皇帝——即讓劉弘親政,或從上任皇帝劉盈別的兒子裡選一個繼任者,在嫡系有子嗣的情況下,輪不到庶出兄弟來繼位。
但陳平、周勃居然把劉盈的子嗣殺盡,這是別的朝代沒發生過的,於是劉恆成了最合適的繼任者。
劉邦若泉下有知,看子孫一再被殘殺,是何感想?別怪女人嫉妒,後代詩人林紓比他通透,寫下:“不留夙孽累兒孫,不向情田種愛根”。
當然,更深一步講,漢初的慘劇和嫉妒也沒多大關係,歷史的車輪碾壓之下,個人的力量太弱小,分封制不適應社會發展,劉邦分封的子孫們不論性格如何,結局都只能是慘死廢國,走向君主集權的過程必定腥風血雨。
要麼風流一生,卻沒有知心人;要麼有知心人,卻無法相守到老;要麼能相愛相知相守,可終究被迫分離。
而這些故事中,最令人難受的是爲了家族利益去聯姻。
聯姻真能壯大勢力嗎?多少舊貴族是因爲聯姻還衰落得更快呀?
彼此皆在強盛向上發展期還罷了,一方走了下坡路,還是不要去攀附爲好。
比如王獻之,最終也沒能挽住王家頹勢,還搭上一生幸福。
把希望寄託於攀附,真是沒志氣,如果王家人都有志氣些,不把壓力和期望加於一人的婚姻上,或許更能在朝堂大事上有所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