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章 暫時分別
楊嬋卻未想到劉能有如此不堪的想法,轉頭對一旁靈芝發話道:“靈芝,你也得隨我上天。正好去御花園中吸取點靈氣,免得在人間太久,傷了你的元氣。”
“她也走呀!我還打算一會趁你不在的時候,好好的調戲調戲她呢?”劉能一聽靈芝也要走,頗有些依依不捨的感覺。
“是,小姐!”靈芝紅着臉,走到楊嬋的身邊。趁着楊嬋不注意,偷偷的塞到了劉能手裡一個小瓶。
“我呢?”劉能當時傻了眼,看這意思,兩人上天根本就沒有打算帶上他。再看黃風老怪那兇惡的樣子,劉能可不敢在這裡等待。萬一楊嬋走後,那黃風老怪想起來被一行人抄了老窩,更記恨剛纔劉能的那一頓老拳,恐怕自己的小命堪憂。
“自從兩次大鬧天宮之後,南天門的守衛比以前嚴了許多。沒有玉帝旨意,誰也不得帶外人出入。你先回華山吧!等我從天宮回來之後,再去華山找你。”楊嬋臉帶歉意,對着劉能道了一句。
“不用去華山,你就在我這黃風洞裡吧!”黃風老怪豪爽的說道:“八百里黃風嶺,景色優美,正好讓本王陪大師好生遊玩一番!”
“你個老妖怪,懂什麼景色優美!”劉能暗罵一句,把頭搖的好似撥浪鼓一般:“即然聖母娘娘無法帶小子去天宮,那聖母娘娘便自己去吧!貧僧自有去處,等聖母娘娘從天上回來之後,再相見也不遲!”
“你想去哪?”楊嬋聞言色變,靈芝也用焦急的眼神看着劉能。
“我去學佛經去!”在最初黃風老怪說修煉三昧神風需要佛性之時,他便做好了這個打算,正好可以趁着這個機會去把這件事情給辦了。等楊嬋回來之後,與黃風老怪交換完香油之後,便可以修煉心輪九轉的心法。
而且劉能乃是說話算話的人,他既然答應了楊嬋要臥底化生寺。打探如來佛祖向東傳經的安排,便要把這件事情辦好。這件事情與他和楊嬋的關係無關,更與他是否打算追求這件天之嬌女也沒有關係。
想打入化生寺,事情並非那麼簡單,別看劉能光頭僧衣,一口一個貧僧的叫着。但他卻一點佛法也不通,更別說什麼金剛經,法華經了。這樣的和尚,別說進入化生寺了,就是與一個普普通通的居士聊天,估計說不上幾句,就得被人識破。
“好端端的學什麼佛經?”楊嬋哪裡知道劉能的打算,眉頭微微皺起,腦門出現了三道可愛的波浪紋。
“貧僧一心向佛,還請楊居士成全!”劉能雙手合十道。
“成全,我哪會不成全你呢?”楊嬋笑眯眯的回話道,但劉能一眼就聽出了其中孕含的陰冷,很顯然她對自己擅做主張打算去研究佛法,頗爲不爽。
“請楊居士賜下信物,待居士從天庭返回來後,貧僧可以第一時間得知,以便及時的趕回楊居士的身邊。”
“這還差不多!”楊嬋點了點頭,心中的怒意稍減,從腰間取出來一個玉片交到劉能的手中道:“此乃傳訊玉符,你需時時留意,玉符亮時,你便趕到這裡就是!”
“多謝了!”劉能還了一個禮,把玉符塞回到了腰間,衝着靈芝眨了一下眼。這才慢悠悠的走到了黃風老怪的身邊道:“大王,你說這蟠桃重要,還是香油重要?”
“我不會走的!”還未等劉能說完,黃風老怪馬上出言:“蟠桃乃是天地神物,食之神明不老。你這和尚太看輕我了,只要聖母依法拿來蟠桃,我便把剩下的香油全部給你,更會助你修煉心輪九轉。”
“助我修煉?”劉能的心裡打了一個問號。
“心輪無形無質,若想修煉心輪九轉,必先感悟心輪所在。哪怕你天生靈體,若是沒有人指點的話,也不可能感悟到心輪的存在。更何況……”黃風老怪斜着眼睛看了劉能,把剩下的話又咽了回去。
“你莫不如直接說我是一個笨蛋,若是沒有你的指點,這輩子也別想感悟到心輪的存在,更別說修煉心輪九轉了。”劉能哪裡不明白黃風老怪的意思,氣哼哼的說道。
“就連他都看出來你是一個笨蛋了。”看劉能鬱悶至極的樣子,楊嬋哪能放過打擊劉能的機會,在一旁補充道。
“你說一個笨蛋,能在五天之內修成八九玄功的第一層嗎?”劉能衝着楊嬋微微一笑。接着又把頭轉向了放在桌上的寶蓮燈。
“靈芝,我們走!”楊嬋看劉能又把主意打到了寶蓮燈身上,嚇了一跳,忙收起寶蓮燈,氣哼哼的轉身出了山洞。
“一路小心,貧僧先走了。”劉能出了山洞之後,看外面天色剛亮,這一晚在黃風洞裡呆的可夠久的。搖身一變,化成一隻通體黑色的春燕,衝兩人打了一個招呼之後,一聲鳴叫,箭一般的衝向東方的天空。
耳邊風聲呼嘯,腳下是無盡羣山,劉能只感覺心裡極爲暢快。如此飛翔可是自己的本事,與那飛機等交通工具,完全無關。
這一飛就是數十里路,直到天色將亮之後,他才收翅停下,落到了一個蒼翠的柏樹之上。
他目的地用是烏斯藏國邊界的浮屠山,因爲那裡有一個西遊記中最神秘的人物,烏巢禪師。對方在西遊記中只出現過一面,傳了唐僧一部多心經,而後又預言了一行四人的前程。孫悟空曾想用棍子和這烏巢禪師鬥上一鬥,但可惜的是,金箍棒連對方的影子都沒有碰到。
就好象菩提老祖的身份一樣,烏巢禪師的身份同樣是個謎,劉能在網上也看到一些爭論的貼子,各路高手四方求證,來查驗烏巢禪師的真實身份。網上共有兩種觀點,一種說烏巢禪師乃是大日如來佛,而另一種則說他是燃燈古佛。以劉能來看,不管他是什麼佛都不要緊,對方和是佛教的大能無疑。他要的只是對方爲他口訴一遍《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