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契是典押、買賣土地時雙方訂立的法律文據。
其中載明土地數量、坐落地點、四至邊界、價錢以及典、買條件等,由當事人雙方和見證人簽字蓋章。
“這是一張紅契,放在今天,自然沒有法律效力了。”胡楊說道。
未向官府納稅前的地契稱爲“白契”,經官府驗契並納稅後稱爲“紅契”。只有“紅契”具有法律效力。
眼前的這張地契,品相完好,字跡清晰,地契上有詳細的寫着時間、地方、當事人、見證人、歸屬人,賣方書立,內容包括土地面積、坐落、四至,地價,出讓條件,當事人雙方、親屬、四鄰、中人及官牙等簽字蓋章等。
可以說,這是一張非常完整的地契。上面的字體,讓人看了賞心悅目。
據胡楊所知,清代地契總體上是採取“民寫官驗”的形式,即先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書寫買空賣空地契,然後由官府進行驗覈。
驗覈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清初實行的“官驗契”,就是現在看到的這種。
另外一種,是清代中晚期實行的粘連契尾的方式,即由布政司統一刊印契尾,編號發行,粘連在民寫地契之後,作爲官府驗契憑證。
“有清初官府的蓋章,我看這紙質,也應該是那個時候的物件。”
聽到胡哥的話,無論是在場的華仔、賀文清,以及唐宥,還是兩個直播間的觀衆們,都微微一驚,一個念頭涌上心頭。
“胡哥,別告訴我們,這張地契也是古董吧?”
沒讓他們失望,胡楊點頭:“確實是一件古董,而且還挺值錢的。”
看到胡哥臉上的笑容,大家就知道這張地契價值不低。雖然現在沒有了法律效力,拿不到地皮,但它的價值恐怕會超出所有人的意料。
胡楊告訴大家:“在目前的收藏品市場中,有一塊熱門名爲奇珍異寶的熱門版塊,這個版塊中的收藏者,所收藏的藏品都不是主流的陶瓷器、書畫、翡翠玉器之類的,而是類似於古代收據、地契、輔首、古代傢俱、雞寶、龍涎香等等之類。
當然,也有人叫雜件。
除了地契,像糧票、銀票等等,都是收藏的對象。糧票大家肯定不陌生,前段時間還搞出大新聞,一張珍稀糧票拍出上百萬的天價。”
大家聽後,眼皮一跳,別和我們說,這張地契也值百萬吧?
“那它值多少錢?”唐宥感覺心都要跳出來。
直播間的觀衆也瞬間安靜下來,公屏上的發言馬上停止,好像被定住了一樣。
“我跟大家說個事實吧!十年前,香港佳士得奇珍異寶拍賣會專場上推出一張民國十七年稅賦收據,以375萬達成成交,驚現全場,以此掀起一股古票據風潮。”
尼瑪!
大家瞪大眼睛,十年前就拍出近四百萬?真的假的?
“這玩意值上百萬?”
胡楊無語地搖頭:“我也沒說它值那麼多呀?
之前我就說過,一件古董的價值,往往是看它的珍稀程度的。
目前市場還能偶爾見到的是明代,更早遠的只能在博物館見到了。明代地契目前也是各大藏家重點熱門收集,普通的市場價從幾百到一萬之間。
清代地契在不同時期價值價格有明顯不同。
比如早期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價格已經不菲,普通的官契都在千元以上跑。連順治的白契都要上百。
而從乾隆開始,地契存世量大幅度增長。尤其是山西爲代表的乾隆官契非常多,普遍才幾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
上面說的這些價格,都是普通的。
真正珍貴的,無論什麼年代的物品,上百萬是很正常的事。”
他目光又掃了一遍那張地契,尤其是上面其中一個人的字體,那書法造詣很高,都快要達到書法大師的水準。
“這種收據、‘證書’,在今天之所以有人熱衷收藏,是因爲它本身就是藝術品。比如上面的字體,算是很難得的書法作品。”胡楊接着說道。
他真正看中的,是這張地契的書法,那纔是精華所在。
直播間的觀衆都是急性子,一個個催問,究竟那張地契值多少錢。
“三十多萬吧!具體也說不準。”
所有人絕倒,這跟路上撿到幾十萬有區別嗎?簡直就是撞大運呀!
當然,大家也清楚,沒有胡哥的實力,就算滾到自己的腳邊,自己也會一腳踢開,甚至無視。
“大家家裡如果有這種地契、屋契之類的,就算沒有了法律效力,也不要隨便丟。
即便泛黃,甚至損壞,但只要地契上有清楚的毛筆字跡,都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特別是屬於祖傳的這種地契,收藏價值很大。”胡楊提醒大家。
“明白,現在就打電話,問問家裡人,還有沒有這種東西保存下來。”
“我家肯定沒有的,可憐!”
“沒想到呀!”
“地契沒有,但我記得,奶奶好像翻出來過糧票,還有銀票,也不知道扔了沒有。”
“嘖嘖!有銀票,看來你家以前挺富裕呀!”畢竟普通人家根本用不上銀票,就和現在的支票一樣,普通老百姓根本沒必要弄那玩意。
……
胡楊小心將地契重新摺疊好,然後收起來,算是意外驚喜。
看到直播間公屏上的發言,他忍不住再說幾句:“糧票的話,算是特殊的產物,因爲遺留非常多,所以通常都是廢紙,不值錢的。只有那些發行量很少的,纔有收藏價值。
銀票的話,因爲是印刷品,所以它的藝術價值會稍微差一點。一張清朝稀少的銀票,或者說寶鈔,十萬到三十萬不等。
剛纔那位兄弟說自己家有,不妨拿去做鑑定,又或許拍照,放到我們的粉絲羣裡面,我有空會看一下。”
這回,華仔、賀文清和唐宥都打起精神來,畢竟路邊都可能撿到幾十萬。
“是那位阿婆。”華仔忽然指着前方。
胡楊他們望過去,就看到之前賣水果的阿婆,纔回到村子來。
賀文清忽然提議:“要不,去她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