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城(二)

入夏之後,江淮雨水充沛,桐柏山間的千溪萬澗水勢轟隆,桐柏山間的淮河水勢也驟然洶涌起來,自周橋出桐柏山更有浩蕩之勢。

淮水從周橋往東蜿蜒流淌,南岸緊貼着山勢險峻的金牛嶺,北岸卻是一馬平川,淮水上游但凡有洪水爆發,都是往北岸傾泄而去。

前朝中後期經歷藩鎮割據數十年的大亂,河淮之地十室九空,但在大越立朝之後有一百多年的休生養息,淮水以北人丁再度繁盛起來,村寨也極爲密集,數以百萬計的民衆在這片土地繁衍生息。

百餘年來,石門嶺以東、淮水以北的真陽縣民衆,在石門嶺東南麓山腳修造大堤約束淮水,又大造溝渠引水灌溉,得良田萬頃,真陽縣也是人丁繁衍極爲昌盛。

從渡口登岸,徐懷站在大堤之上眺望左右。

周橋北岸新城前期準備工作已經就緒,地址也已選定,就位於他們所立之處下游五里之外——那是一片西距石門嶺約十里,與青衣嶺營城相距四十里,乃是淮水以北、石門嶺以東難得的低崗環繞的高地。

雖說這片高地,比周邊低陷地帶也就高出四五丈的樣子,但新城建在那裡,至少不用擔心北岸大堤決口,會受淮河洪水的浸灌。

目前看從石門嶺延伸出來的淮河北岸大堤,頗爲堅固,但那是百餘年來北岸民衆時時修繕、維護所致;即便出現險情,大堤附近的村寨,也會第一時間搶險維護。

不過,等淮河北岸淪爲交戰的緩衝區之後,將再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去修繕、維護大堤,到時候夏秋季淮河水位再上漲起來,隨便一個不經意的小缺口,大堤就會迅速被扒拉開,致使北岸大地洪水滔天。

洪水除了會侵蝕良田外,還會淤平溝渠,大堤內外受洪水浸泡,也會變得更脆弱。

此謂“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也。

徐懷他們起身就晚,柳瓊兒還要梳洗打扮一番,乘船到北岸已將近午時,附近的村寨炊煙裊裊,還有不少農夫在田間耕作,一片祥靜寧謐的氣象,感受不到太多的干戈之氣。

“堅壁清野令已頒下多時,這些村人卻是個個頭鐵,沒有幾人願意南遷,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唐天德看到這一幕,咬牙恨道。

青衣嶺以東、淮水以北,楚山行營(申州)已頒堅壁清野令,但目前主要是由在長史院(州院)任事的唐天德帶領差役,奔走鄉野頒傳新令。

不過,敵軍還沒有大規模進逼汝水北岸,確山、真陽、新蔡三縣民衆沒有感受到直接而迫切的威脅,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南撤。

當世民衆還是以土地爲根本。

即便在土地兼併嚴重的當下,大多數民衆都論爲佃戶,但也覺得站在自己耕種的土地上纔有足夠的安全感。

這年頭若非刀槍架到脖子止,有幾人能毅然決然背井離鄉,去當一個連餬口都成問題、可能隨時倒斃路途的難民、流民?

從年前持續到這時,仍源源不斷南下的,主要還是來自陳州、許州以北等地,直接受到虜兵南侵嚴重侵害、被赤扈人兇殘血腥嚇壞了的民衆。

徐懷爲建繼帝即位繼統之事,前往襄陽近二十天,之後回楚山又在淮瀆滯留十數天——這段時間淮水北岸的堅壁清野還是沒有太大進展,唐天德很受挫折。

好不容易逮到徐懷回到周橋,唐天德建議出兵強行驅趕,說道:“不以兵馬|強驅,這些村人是不可能走的!”

“民衆都南撤後,任這些田地都荒蕪掉,是不是太可惜了?”史軫接過話茬,反問道。

確山、新蔡、真陽三縣,良田約有兩萬頃,這麼多良田任其荒蕪,誰能捨得?

“憑其荒蕪,當然可惜,但我們可以組織人手,依附軍寨營地,進行屯田;也能彌補軍用不足。”唐天德說道。

“這些田地都是有主之物,即便佃戶,大多數在這些田地上也耕種數代人,我們出兵強行驅離民衆,之後又再派人手屯田,別人會怎麼揣測節帥?”史軫慢悠悠的說道,“他們是贊節帥憐民愛民呢,還是跑到襄陽告狀,說節帥強行侵奪民田?”

“……”唐天德微微一怔,他還真沒有考慮到這裡面的細微區別。

“真想三縣民衆南撤,只能等虜兵逼近汝水再說,”史軫悠悠嘆道,“即便是如此,襄陽依舊有人會指責節帥有縱敵奪田之嫌,更不要說我們直接出兵強驅了……”

“……”唐天德早年廝混鄉野、鄉司,桐柏山匪亂之後,他前往泌陽做了一段時間的宅老爺,等到楚山置縣後再重新投奔過來。

山河變易,令他目不暇接,提拔進州院任事,自以爲這一兩年來眼界已開,哪裡想到還有那麼多的曲折算計?

“嶽海樓此時去了許州,但不可能會真從許州強攻襄城。他不可能對位於許州、襄城側翼的我們毫無顧忌!”徐懷說道,“他應該很快就會轉入陳州,以兵勢威凌汝水——還是要儘快克服困難,在師溪河口及周橋搭設浮橋。等虜兵進逼汝水,三縣數十萬民衆倉皇南下時,不至於被淮水擋住去路。”

“信陽已徵用二百餘艘舟船,只待有需,隨時可以架設浮橋!”史軫說道。

“還是史先生坐鎮州院,我能得清閒!”徐懷笑道。

這非敷衍虛誇,確實是史軫南下之後,楚山錢糧再緊,也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不需要徐懷操勞於案牘;而統兵操訓等事,又有徐武磧、陳子簫、唐盤、徐心庵、王憲等人操持,徐懷當真是輕鬆得多。

當下,衆人又商議起北岸新城的修造。

於營造,俞承珍乃是當世大家。

楚山財力目前極其捉襟見肘,初時只能修築駐軍所用、縱深五百餘步的小城;現已將城牆地基清理出來,數以千計的條石從師溪河上游的山裡開採出來,正通過新城選址南側新建的棧橋碼頭搬卸下來。

新城以條石作作城牆地基,等到入秋之後天氣晴朗乾燥,沒有那麼多的雨水,再取土摻雜石灰、切碎的草屑,一層層夯實。

當世用版築法建造夯土牆,堅固程度並不會太差,雖說長時間不怎麼能承受雨水衝淋、浸灌,但畢竟不影響短期駐軍使用。

而對將來的外城,也就是真正的新城如何建造,俞承珍也有設想,但一切都得徐懷最後定度。

新城乃是楚山矗立淮水北岸在青衣嶺營城之後,興建的第二座大型軍事堡壘,未來還要兼作楚山行營(申州)的軍政中心。

除開城池要確保防禦需求外,還要兼顧周邊的屯寨、堤道、馳道、浮橋乃至水軍營寨,顯然不能簡單在淮水北岸建造一座四四方方的城壘,就算合格。

第一步所建的內城,主要保證將來有足夠大的空間,合理的建造諸多衙署就可以,最是簡單。

徐懷就着草圖,與俞承珍、史軫討論新城的規劃,又叫史軫將草圖傳往青衣嶺、信陽、羅山、淮源等城寨,徵詢陳子簫、徐心庵、唐盤、王憲等人的意見。

徐懷現在主要軍政事務,都會安排徵詢唐盤、徐心庵、王憲等都虞侯、行營諸參軍事以及楚山、信陽兩縣主要官員的意見,一方面是集思廣益,另一方面讓核心人員深入參與軍政事務的決策中來,有利於衆人的成長。

徐懷目前除開營伍,也要求行營及州縣衙署乃至鄉司,都要養成這種氛圍,儘可能打破傳統的森嚴等級。

這時候數騎快馬從北面馳來,距離大堤數百步,看大堤外圍警戒森嚴,停馬問道:“我等乃上蔡信使,靖勝侯徐懷可在軍前?”

史琥策馬迎上去驗明信使身份,帶到大堤這邊來。

信使稟道:“某奉楊麟將軍令,報知靖勝侯,許州之敵日前出許州城,沿潁水北岸大舉東進,似往陳州而去……”

“嶽海樓終究不可能將側翼暴露在天雄軍與左驍勝軍之前而強攻襄城!”史軫說道。

“淮水大漲,穎水、汝水入夏之後也水勢漫灌,嶽海樓移兵陳州,還能這時候強渡潁水北上不成?他不會讓我佔這個便宜的,”徐懷揮揮手,跟信使說道,“你回去報知楊麟將軍,我已知敵軍動向……”

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十九章 相邀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六章 危急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十五章 登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城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九十章 對質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九十章 東洲寨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六章 獻策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選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三章 進剿招討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一十章 世界那麼大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四十八章 小雀崗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章 七寸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城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一百四十二章 隨風潛入夜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八十二章 必經之地
第三十二章 疑念第一百五十四章 牽涉第一百六十三章 千汊浦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二百二十三章 軟肋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十九章 相邀第二百零五章 秦州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四十四章 算兵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一百六十章 來頭第六章 危急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十五章 登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城第一百八十章 選擇第一百九十章 議事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佔第一百零五章 淮王府之謀第九十章 對質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九十一章 撤離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二十六章 人前人後真面目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五十五章 寨前殺三賊第一百五十三章 水軍統將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一百九十章 東洲寨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六章 相好不相親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五十二章 王侯將相寧有種第二百零二章 南蔡新城第九十八章 說客第一百一十八章 權宜之論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一百三十八章 峽道第九十四章 民怒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五十七章 火燒歇馬山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三十七章 南陽第六章 獻策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選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三章 進剿招討策第二百一十三章 擊潰第一百一十章 世界那麼大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四十八章 小雀崗第一百二十五章 故人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七十七章 不敢驚擾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二百零九章 安排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一百三十四章 往事如那煙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一章 七寸第五十八章 西線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二十四章 攻城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二百零七章 歸京第二十五章 蜷住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八十三章 破寨第一百四十二章 隨風潛入夜第一百二十四章 全軍而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四十五章 夜謀第四十三章 南遷之議第一百九十六章 坐等與否第二百二十六章 會合第八十二章 必經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