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問策

“節帥!劉使君歸來了!”

徐懷與孟節、許亢、程嘯、韓奇文等人在行轅衙堂商議民衆撤離之事,蘇蕈走進來稟報道。

程嘯聽聞劉獻竟然活着回來,驚喜站起來,待要走出衙堂迎接,卻見孟節、許亢、韓奇文等人坐在几案之後都巋然不動,頓時醒悟過來:

兩萬兵馬如此輕易就葬送掉了,劉獻能不能保證項上頭顱都兩說,誰還會當他是荊湖北路經略安撫使?

當然了,徐懷不在這裡,在襄陽下詔治劉獻失軍之罪前,孟節、許亢、韓奇文等人還得捏着鼻子認劉獻這個經略安撫使,但徐懷在此,徐懷又是什麼脾氣、何等人物,怎麼可能還會將淮川的節制權,拱手還給劉獻?

而孟節、許亢僅僅是與劉獻同在荊湖北路爲吏,韓奇文身爲淮川知縣,之前隸屬於京西北路,他們甚至都不能算劉獻的下屬,更非劉獻的私吏,只是出乎朝廷的法度,受劉獻節制、調度罷了。

再說了,宣威軍主力滅於焦陂,他們不僅不需要爲此擔責,還協助徐懷守淮川有功。現在吃飽撐着了,還跟劉獻扯一起去?

人啊,就得現實一點。

程嘯硬生生頓住腳步,恨不得能憑空生出一隻無形的手,將他拽回到几案之後去。

“我等快快一起迎接劉使君進來!”徐懷撐案而走,大步流星往衙堂外走去。

看到這一幕,衆人才一併起身,跟隨徐懷走出衙堂,就見劉獻早已脫去朱紫官袍,換上尋常兵卒的袍裳,還將頷下那部美髯須絞去,渾身泥濘,有着說不出的狼狽。

“……”看到徐懷與諸將吏走出衙堂來迎,劉獻欲哭無淚叫道,“愧見徐侯與諸將吏,二萬兵卒都叫小老兒葬送沙場!幸得徐侯及時相援,要不然,不知道這形勢叫我敗壞成何等模樣。我糊塗啊!”

“劉使君莫這麼講,虜兵勢強,隨時會捲土再來,此際還需要劉使君主持大局!”徐懷說道。

“我還有何面目主持大局,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去襄陽請罪!”劉獻長揖道,“此間事,只能委于徐侯肩負重擔!還勞請徐侯爲我備小舟一艘!”

劉獻堅持要趕往襄陽請罪,徐懷說道:“形勢如此危急,光州已勢難再守,楚山兵卒難以兼顧左右,我與孟郎君、許郎君商議,非但淮川民衆需要渡河南下,潢川、光山之民衆也需要疏散到九里關以南我與孟郎君、許郎君寫表或難盡其事,劉使君既然前往襄陽面見陛下,還請劉使君代爲陳奏!”

徐懷將劉獻拽入衙堂而坐,將當下惡劣之局勢以及敵軍接下來可能會有的攻勢,細細說給他聽,臨了又着人將劉獻的服袍取來,備船送他先渡河南下前往襄陽。

午後史軫、唐天德及姜燮等吏趕到淮川,徐懷將諸多事務交由史軫接手與孟節、許亢、韓奇文等人商議辦,他纔算輕鬆下來。

劉獻得歸,主要還是淮川夜戰,將焦陂、柴集一線的敵軍主力吸引南

下,特別是摩黎忽所部騎兵夜間在焦陂、柴集一線僅留五百餘衆,而仲長卿所部兵卒入夜後又多收縮回諸營寨。

摩黎忽及仲長卿所部從淮川撤軍,爲防止楚山精銳附尾追擊,兵馬聚攏而行,這就給潰卒南下留出很大的空當。

然而即便如此,到天暮之時,南逃到淮川及左右淮水沿岸的潰卒,收攏過來,也僅有三千人衆;其他將卒即便此時還沒有戰死或被俘,或仍然躲藏於河灣、蘆葦蕩中,但隨着虜兵調整部署,重新以絕對優勢兵力,控制淮川以北地域,他們也再難有機會逃歸了。

除了整編淮川既有守軍,徐懷還將收編潰卒之事,都交給陳子簫負責。

淮川作爲水陸大邑,舟船衆多,待劉獻率宣威軍主力進駐淮川,也徵用當地兩座船場建造戰船。

因此淮川聚集民衆雖多,但有序安排下來,四天時間就將八萬民衆轉送往南岸。

這時候朱沆攜旨趕來淮川。

“劉公真是糊塗啊!”朱沆登上城頭,看淮川城內滿地狼籍,看虜頭前鋒再次往淮川城外進逼過來,以淮川城北十數裡外設下營寨,使仲長卿所部能有序往南推進,不虞楚山兵馬能出淮川突襲,心裡也是一片瓦涼。

淮上防線冬季戰事纔剛剛拉開帷幕,東段兵力就損失殆盡,這樣的局面,誰願意面對?

“劉獻輕敵冒進,致宣威軍主力初戰便告覆滅,陛下聞訊震怒,周、高等相也多屬意嚴懲,但陛下還是想聽聽你的意見!”朱沆壓低聲音說道。

朱沆此來,除了宣旨正式將宣威軍在九里關以南的殘部編入楚山行營,除了代表建繼帝向徐懷詢問淮上後續防禦之事外,也是代表建繼帝過來詢問徐懷對處置劉獻的意見。

目前襄陽是有替劉獻求情的,但更多的人主張嚴懲,更有人認爲不殺劉獻,對不住葬送掉的宣威軍將卒。

“劉使君是有妄動輕敵失軍之罪,但他替陛下分憂之心拳拳!”徐懷輕聲說道。

“……”朱沆點點頭,說道,“我就將你這話帶給陛下。”

“眼下形勢太難,輕敵妄動,怎麼都要比袪戰投敵要強一些的。”徐懷悠悠說道。

大越還有半壁江山,到處是立朝這些年來,江淮、荊湖等地都得到充分的開發,人丁繁茂、物資豐富。

輕敵妄動,而致損兵折將,大越是消耗得起的,大越已經吃了這麼多敗仗,也不怕多這一回,更怕的是怯戰畏敵情緒蔓延。

從這個角度看,過來嚴苛的懲罰劉獻,並不給帶來更好的結果;當下形勢太惡劣、太複雜,就更需要戒急用忍。

徐懷主張要懲戒劉獻,但還是要有限度。

當然,徐懷他也是建議,最後到底要怎麼處置劉獻,得建繼帝與朝堂諸衆合議。

朱沆點點頭,表示明白徐懷在擔憂什麼,畢竟這些年他們所經歷的很多事都是相通的,他又問道:“陛下還是擔憂淮上能不能扛住今冬,現在敵軍在淮上所集結兵力

太多了!”

“形勢是很艱難,但淮上這個冬季不會出問題,”徐懷說道,“潢川、光山乃至羅山都可以棄之,敵軍即便渡河南下,但淮河的冰封期很難,只要守住九里關,平靖、武勝二關又在信陽背腹,敵軍倉促渡河,至少會憂慮側翼受我楚山軍突襲。至於青衣嶺、石門嶺、楚山一線,兩年時間經營,我還巴不得嶽海樓張開嘴來啃!”

淮河冰封期很短,這使得虜兵在解決踞淮水上游而立的楚山新城、青衣嶺一線守軍之前,是不敢調大軍去強攻九里關或信陽城的。倘若他們在九里關及信陽城之前受阻,淮水因爲天氣異常,提前解凍,他們是沒有辦法保證這支兵馬後路安全。

這也決定了淮上戰事,重點還在西段或者中段。

現在西段分南北兩部,舞陽有劉衍駐守,方城、泌陽一線有鄧珪率右宣武軍以備不患。

建繼帝及襄陽衆人還是擔心楚山會承受不住壓力,所以才遣朱沆過來,詢問徐懷詳細的防禦計劃。

不然的話,襄陽怎麼能安得下心來?

朱沆接下來又說了襄陽對荊湖北路的諸多安排。

宣威軍的潰卒,再一次證明了江淮荊湖乃至川峽,諸路所轄禁廂軍的戰鬥力,無論是從將帥還是到底層兵卒,都非常的堪憂,至少再不能將其單獨放到一個方向負責獨立作戰。

大的方向,襄陽衆人都主張將內線諸路兵馬輪番調到前線參戰,但會由前線主將掌握指揮權、節制權。

這件事要做成,需要一定的時間,還需要與諸路監司溝通,但荊湖北路已經出了這麼大的岔子,肯定要先拿荊北監司第一個開刀。

九里關以南的殘卒,都將由楚山收編,襄陽希望楚山再擴編一到兩廂精銳。

因爲宣威軍敗得太慘,襄陽都擔心楚山再出岔子,周鶴、高純年等人都鬆了口,即便天雄軍僅新增一到兩廂兵馬,撥付給楚山的錢糧可增至一百萬貫。

這些錢糧,當然是要荊北征繳,畢竟往後荊湖北路不需要再單獨承擔軍事作戰任務,沒有必要還截留那麼多的錢糧。

宣威軍的編制會裁撤掉,依舊留守荊北諸州的兵馬,將編入州轄廂軍,形成都部署司(路)-都兵馬都監司(州)的統轄體系,然後輪流調諸州兵馬接受楚山(徐懷)或舞陽(劉衍)的節制,參與淮上防線的防守。

從另一方面,也是加強樞密院對地方兵馬的控制;畢竟這些兵馬正式的調度權,從此直接掌握到樞密院手中。

這其實是非常的改變。

以往大越都是知州兼領兵馬都監司,實際使得中書門下省對地方州兵的影響更大,樞密院通常只掌握禁軍調度指揮權。

爲此,劉獻之後,荊北將不再委任新的經略安撫使,而直接委派兵馬都部署,接到樞密院的垂直管轄。

目前襄陽方面,是屬於王番到荊北出任兵馬都部署司,主持地方兵馬整編之事……

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第六十七章 落花流水夜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十七章 縣政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一百五十七章 山丘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五十三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五十五章 五路度支使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五十章 貴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十七章 換血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二十章 問策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一百章 風起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門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二百一十章 緩衝第四十四章 算兵
第五十四章 胡人心機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七十二章 攔截之地第一百一十章 戰前第一百一十六章 放緩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一百四十四章 殺人放火招安事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二百三十五章 擅權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二百零七章 進城第八十九章 遠客第一百二十二章 糧食第一百三十九章 借爾子一用第一百八十四章 渡淮第六十七章 落花流水夜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三十五章 城頭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一百二十八章 勝負總有時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二十九章 吸引第五十三章 疏影橫斜藏蹤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十七章 縣政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決第一百二十八章 疑敵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一百五十七章 山丘第六十九章 密會第一百七十八章 殘局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七十一章 亂起第二百一十四章 返程第七十一章 其人之道第一百八十五章 北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計成第一百七十七章 出谷第一百二十四章 底線第五十三章 不動如山第一百九十五章 相邀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二百二十七章 援騎難至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二十六章 大雪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二百二十二章 顧命第六十四章 馬鞍顛簸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五十五章 五路度支使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九十四章 截流第五十章 貴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大宴第十七章 換血第一百八十四章 傳信第二十六章 求援第二十章 問策第二百零三章 真正的條件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二百一十二章 密詔第七十六章 城樓火焰第二百七十五章 禪讓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一百九十四章 晉家子婿第一百八十三章 用心良苦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十三章 聰明誤第一百三十四章 亂戰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二十六章 囚徒之謀第四十八章 分道揚鑣常事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二百七十二章 失敗的遊說第二百四十七章 車路第八十三章 爭先第一百七十四章 誤會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一百四十章 冷箭也講武德第八十七章 誘導第一百章 風起第八十章 我意任孤行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門第七十三章 新任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七十章 大同夜幕第一百七十一章 夜語第二百五十九章 長堤第一百零九章 俘虜第五十一章 邊鋒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二百一十章 緩衝第四十四章 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