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

劉備輕輕頷首,既然京中能發生這種事,說明何進還沒能完全掌控住局勢。

其與皇權的對抗終究是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滿,炎漢四百年,還是有很多人不想看着他倒下的。

京城若起變亂,趙國終究是要做出決斷的,而想做決定,那是要有實力當底子的。

既然暫時清除了趙國的黑山賊寇,那首要任務自然是恢復生產。

農爲國家之本,所謂“王者以民人爲天,民人以食爲天”,不能保證食物充足,扯什麼都是虛的。

沒有糧食,吃不飽飯的人就會起來造反,而造反的寇匪又會繼續破壞生產,產生一個死循環。

有充足的糧草打底,才能在亂世吸引人口,然後再編成軍隊,進而征伐天下,一切都離不開糧食。

趙國此前被匪患禍害的厲害,再加上王朝末年必然存在的土地兼併,可以說有着十幾萬人口的趙國,供養五千以上普通士卒都很難。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桎梏,但朝廷秩序還沒有崩潰,朝廷只給了你趙國,那就不可能去擴大地盤。

那便只能在趙國這一畝三分地施展身手,盡力將趙國的生產恢復。

李澈先前將任務交給了韓浩和葉蟄,讓他們好好統計邯鄲的土地情況和實際人口數,做出一個初步規劃。

王朝末年,除了土地兼併,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隱瞞人口。

漢朝的稅賦制度是田租與算錢兩大收入爲主。而相比算錢,田租收的很低,定額爲十五稅一,也就是田地產出的十五分之一,朝廷收入高的時候甚至降爲三十稅一。

而所謂算錢,便是通俗說的人頭稅,稅額是定死了的,自七歲開始收稅,七至十四歲每人每年二十錢,十五至五十六歲是一百二十錢。

這個數額對於達官貴人來說自然算不得什麼,但對於普天下數量最多的小民來說,卻是一筆沉重的負擔。

而這個負擔還不會因爲你收入降低而減少。是以小民破產後便賣身爲奴,以此避免交算錢。

蓄奴亦有定製,達官貴人也會瞞報人口,這便導致朝廷統計的人口數和實際人口存在巨大差距。

如歷史上三國人口加起來只有幾百萬,但西晉統一後,人口數驟然激增至一千六百餘萬,只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纔有能力清查地方豪強瞞報的田地與人口。

要想恢復生產,一是地,二是人。有地無人,那土地定然是不可能長出糧食的。

李澈此前已經給邯鄲各族打過了招呼,覆巢之下無有完卵,若是不想黑山賊打來後丟了家業,那就給出點實際東西。

他們也可以選擇上山從賊,只是幾百年詩書傳家,倒要看看他們願不願意落草爲寇。

於是趙王宮中搜出的那些寶貝,全都換成了一張張奴契與田契,還有總計五萬石糧草。

李澈當時嘖嘖稱奇,這些地方大族確實實力不凡,當年看史書,陳留衛氏傾家蕩產爲曹操募集了幾千士卒,還有些覺得不可思議。

如今以趙王宮中之物賤賣,便能拉起幾千士卒,收來萬畝良田,還有幾千奴僕,若是能抄了這些大族,恐怕能拉起萬人大軍。

只是如今天下還沒徹底崩壞,終究不能做的太過火,打了大棒還得給甜棗。邯鄲縣吏和趙國的曹吏,除了幾個親信位置,其餘的都給了這些大族。

趙氏的奢侈財物也大多給了他們,否則還真沒這麼容易。

想到邯鄲勝當日提出的邯鄲氏可以和劉備聯姻,李澈面色變得頗爲古怪。老狐狸裝傻充愣,假作昏聵的得寸進尺,卻被劉備一通柔拳給推了回去。

李澈和荀攸也不贊成劉備和邯鄲氏聯姻,終究只是趙國小族。

以劉備的功利婚姻觀,未來就算娶不到荀氏、袁氏這等天下名門的嫡女,也不能娶個小郡的郡冠蓋之女啊。

看到李澈的表情,劉備嘴角抽了抽,能讓這廝露出這般欠揍的表情,最近也就只有聯姻之事了。

他面無表情的說道:“邯鄲族長昨日來訪,言稱其膝下有一孫女,年方十五,希望與李縣君結成秦晉之好,不知縣君意下如何?”

李澈頓時呆若木雞,繼而氣急敗壞的道:“老狐狸想和我結親?媒人做上癮了,怎的不來找我,反倒去找了玄德公?”

“李縣君殺人如麻,來邯鄲月餘便摘了近百人頭,如今在邯鄲可止小兒啼哭,邯鄲老族長如何敢隨意登門?”

這自然是玩笑話,只是李澈之前在處事讓太過一板一眼,故而有些讓人望而卻步。劉備那讓人如沐春風的處事風格卻是很容易親近。

“言歸正傳,明遠,你真的要和呂小娘……”劉備有些遲疑。

李澈肅然道:“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澈已然承諾與其攜手,那自然不會更改。

身份之事不過世俗之見,之前她相隨時,澈也只是寄居籬下之人,多有失禮之處,又豈能一朝得志便棄之不顧?玄德公,願勿復言。”

劉備連連擋手,苦笑道:“是備失言,但明遠你可有考慮過,呂奉先遠走涼州,呂小娘無長親在側,如何婚配啊?”

所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古代,婚配之事無論如何繞不開父母,尤其是對女子而言。

孟子曰: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禮記》曰:聘則爲妻,奔則爲妾。

這些古言毫無疑問的說明了當時的父母在婚姻大事上的權力,沒有長親在側,李澈如何能明媒正娶?

這也是李澈頭疼之處,小丫頭明年就滿十五了,到了婚配之齡,這年齡如果沒個名分的跟在李澈身邊,難免招人怪話。

先前他已經派人入京去尋呂布,也不知這般兵荒馬亂之下,呂布能不能收到消息。

“船到橋頭自然直,且走且看吧,但澈絕不會和邯鄲氏聯姻,娶一個毫無感情的女子。”

劉備頷首道:“你的婚姻之事,自然由你自己做主,備也只是提些建議。若以聯姻而論,他邯鄲氏還配不上明遠!”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王者以民人爲天,民人以食爲天。”

——《漢書·酈生陸賈列傳》

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一章 初見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二百六十六章 遊說(上)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
第二十章 包頭呂布第五百四十八章 韓遂之敗(上)第三百二十六章 賞罰(中)第一百六十九章 聯姻第五十二章 君子之行第五百七十三章 王府夜談(下)第三十五章 離經叛道第二百三十七章 廢立(三)第一百零五章 劍第四百八十一章 暗流涌動(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一百四十七章 行刺第一百四十四章 達成共識(第三更,求首訂)第十二章 北宮暗謀第四百八十五章 暗流涌動(六)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四十六章 進諫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二十六章 臥雪堂第八十五章 激進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一百五十五章 議罪(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三百九十三章 殘酷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一章 初見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四百九十五章 收狗(上)第四百九十一章 退匈奴(五)第二百三十章 終局(四)第五百八十四章 中原僵持(二)第八十一章 權術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流涌動(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七十二章 夜談第三百三十一章 算計(下)第七十七章 死地第一百九十七章 易陽縣(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八十三章 贈劍第四百九十九章 演(上)第三百零三章 戰後雜事(下)第五百四十六章 平定關中(十一)第五百八十六章 中原僵持(四)第二百三十一章 終變(五)第三十一章 議事第五百一十七章 談心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四百八十四章 暗流涌動(五)第四百八十八章 退匈奴(二)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二百一十七章 決戰(下)(三千字)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四百四十一章 降第四百三十五章 南匈奴之戰(一)第三百八十七章 決斷(中)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五百七十四章 南宮爭執(上)第十一章 松柏青山第一百九十八章 易陽縣(下)第六十二章 賊寇習性第三百一十二章 謀劃(上)第一百五十八章 亂起(下)第四百四十四章 王第二百六十六章 遊說(上)第五百二十二章 插旗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四百六十三章 攻營與守營(上)第一百一十三章 人生三大鐵第四百二十七章 少年天子(一)第三百七十一章 薊侯(下)第二百四十八章 羣雄起(下)第六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二十九章 算計(上)第十六章 整理收穫第三十六章 興趣第一百八十章 送禮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五百一十六章 論官(下)第四百八十六章 教化曹第三百三十六章 所謂賢名(上)第五十章 雙雄會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二百零一章 陶升第一百四十九章 驚變(上)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三百章 功利與道義第四百零四章 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