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二,你賠了多少錢?”
“足足四兩銀子,就哦那幾間破房子,換來的可是成色十足的銀子啊。哦怎麼感覺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李老栓,你呢?”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人滿臉洋溢着笑容道。
“可不是,給了哦三兩遷移費另外房子也賠了三兩。前些天孩子他媽還愁眉苦臉,可這兩天她笑得跟啥是的。”旁邊一個推着獨輪車的農民道。
跟在他後面的老伴捅了他一下:“怎麼說得哦跟個財迷似的。”
張老二道:“遼王來了,就是不一樣啊。年頭從家裡遷來的時候,洪桐縣的人只給了幾張寶鈔,來到遼東毛得跟擦屁股紙似的。哦總共買了三把鋤頭還有兩牀棉被就用完了,這次遼王給的是真金白銀。哦合計着,起碼能蓋個房子,咱們倆再湊湊興許還能買頭牛。”
李老栓道:“恩,還有一年的糧食,新開墾的地三年免租子,那個王府的姚大人還說了,日後凡是因爲官府的命令造成咱們的損失,官府還有賠償。哦怎麼總覺得都不像是真的?你再捏捏哦,唉別使勁,真是疼。”
張老二道:“遼王真是大恩大德啊,咱們找鄉親們湊錢給他老人家建個生祠吧。”
“老人家,別給我建祠堂了,這都是皇上的大恩大德,做兒臣的也是體諒父皇善待子民的心意而已。”一個聲音從張老二身後傳來。
兩人一回頭,只見一位身穿錦袍的年輕公子騎在一匹高頭大青馬上,身後一面大旗上繡着一個斗大的“遼”字。兩位農夫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認識字。在公子身旁的一位武將打扮的人道:“你們剛纔不是在念叨遼王嗎?他來到你們面前,還不行禮。”
兩位農夫吃了一驚互相又看了一眼,扔了手上的獨輪車跪倒在路邊:“拜見遼王千歲大恩人。”張老二又拉拉身後站着的家眷:“還愣着幹嗎,快點給恩人磕頭!”
“遼王,是遼王,快給他老人家磕頭。”通往蓋州的道路上,數千名山西遷移來的新移民紛紛跪在地上磕頭。朱植連忙下馬,要把張老二扶起,可張老二死活不起來。
小陳子小聲道:“殿下,趕路吧,您不走,他們還得跪着。”
朱植心裡嘆了口氣,重新翻身上馬。中國的老百姓就是這個樣子,給一些本來他們應有的待遇,就以爲自己遇到了青天,還想着給這人立生祠。這種根深蒂固的青天觀念,在這個歷史時空已經延續了千百年。在這些百姓心中,所有的恩賜都來源於官員的清廉,以及他們本身的道德。壓根就沒想過,官員這樣做本來就是應該的;一旦遭遇到貪官酷吏,他們又會覺得他們是官,自己一個草民有什麼力量去反對?也只好逆來順受了。然後這種壓力無限地疊加,直到將徹底腐朽沒落的帝國某個薄弱環節壓斷了,爆發出來了,纔會形成農民起義。於是新的王朝誕生了,歷史再度經歷這樣一個循環。
可以肯定的是,千百年來無數次這樣的循環下來,漢族百姓的忍耐力已經變得越來越堅韌,當了奴隸還在爲頭上奴隸主叫好的事情屢見不鮮。什麼時候才能讓他們懂得這些補償都是他們應得的呢?什麼時候才讓那個循環不在繼續下去?朱植看着道路兩旁數千名從廣寧附近遷出的新移民,默默地想着。
但跟在他身後的楊榮的感受卻完全不同,他突然覺得到眼前這位王爺手段之高明。總共兩千多戶每戶也就不到十兩銀子的動遷費和補償,加起來不過二萬兩銀子,對於目前有二十萬兩銀子在手的王府並不算大數目。但已經將這一萬多新移民的人心牢牢掌握在手中。
楊榮心中有些驚訝,朱植如此收買人心到底想要做什麼?難道……楊榮再次不敢往下想,這已經是他跟隨朱植來到遼東之後第二次有這種感覺。自從就藩廣寧後,朱植的三把火燒得實在太旺盛了。那個自從奉天殿被廷仗之後,顯得有些消沉的朱植,彷彿重新煥發出旺盛的生命力。聯繫前後楊榮觀察到的事實,打心眼裡感到一個大逆不道的詞——野心。
外人也許不能從表面上這些事情察覺什麼,可是對於一個幾乎參與了朱植所有重大決策的核心幕僚來說,楊榮的鼻子確實聞到了野心的味道。一個沒有野心的人,是不會放着自己的王府不修,卻把這些錢補償給歷來處在被統治者地位的平民百姓,歷史上只有那些有着鴻鵠之志的人才能做得出來。他不相信,朱植這麼做僅僅是爲了施政以民爲本的初衷,這些話只是應付朝中御史也許管點用。
楊榮騎着馬默默地跟隨在朱植身後,他的心正在矛盾地交戰,這條路將要走向何方?楊榮有些拿不準。自從進府之後,朱植除了一次險些翻船,其他多次大事,都平安渡過。也不知道是他運氣就真那麼好,還是冥冥中有股力量在輔助,朱植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反而越來越穩固。
而且,他來到遼東之後的所作所爲,哪件不是爲國爲民?就算以楊榮的智慧也實在沒法想通這些前後矛盾的問題。難道自己真的用了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朱植對於姚善的效率還是比較滿意的,他只用半月時間就把廣寧附近五百戶移民的安置工作完成了,並且已經讓他們上路。朱植一行剛出廣寧城就遇到了正在趕路的三千多新移民。在這些人的話裡,朱植感到這份差事算是找對了人,姚善並沒有讓他失望。
雖然民衆還不懂得未來對他們意味着什麼,但朱植心中依然充滿了信心,他率領衆人超越了正在趕路的移民,朝着金州方向而去。
空曠的山谷裡,一些折斷的鋼刀和凋零的羽箭散落在草叢中仍然依稀可見,那些暗紅的印記是否是大漢壯士的鮮血,朱植默默地走在夕陽下的山坡上。這裡就是金州衛指揮使王雄以下三千兵馬全軍覆沒的地方,朱植到達金州之後馬不卸鞍立刻趕到這裡憑弔。
當時負責守城的指揮同知韓兵在跟隨在旁,給他講起了那悲壯的一幕。原來,倭寇登陸後,全力攻打金州衛,守軍在王雄的率領下守衛了整整一天,也沒讓倭寇討着好。可倭寇想出一惡毒的招數,他們把在附近村莊抓來的幾百名百姓,押在城們外斬首示威。殺累了之後又抓着百姓揚長而去。王雄本是一急性子,哪裡受得了這般ling辱,於是不顧韓兵勸阻,帶着三千人殺將出去。
誰知道這是倭寇引誘之計,他們抓住金州兵馬急噪的心理,邊戰邊退,百般挑撥,把王雄引入這個山谷之中,然後前後一堵,兩邊伏兵殺出,可憐王雄及以下力戰而亡。韓兵道:“屬下得知王將軍被圍,率領剩下的千人出城救援,無奈倭寇層層阻擊,進度緩慢。屬下又擔心被截了空城,最終還是沒有把王將軍接應出來。等屬下第二天趕到此地時,我三千將士已經全軍覆沒。王將軍英勇捐軀,他身中十餘箭,屹立不倒,死不瞑目。屬下,屬下救援不及,請王爺治罪!”說着,韓兵拜倒在地,悲傷之情溢於言表。
朱植拍拍韓兵的肩膀讓他起來,從小陳子手上接過事先準備好的燒酒,倒了三杯默默地撒在青翠的山谷之中,口中輕輕吟道:“兩崖青草埋英烈,一杯濁酒慰忠魂。”朱植心潮翻滾,是啊,看着自己的同胞被屠,只要是血性男兒也孰不可忍。如若與彼交換,自己也會殺將出去,大丈夫藏於世間,如何能做縮頭烏龜。只是,王雄畢竟性格太急,才着了倭寇的道啊。
當初朱植看到奏本時,還責怪王雄無用,可是此時他知道了前因後果之後,又爲王雄嘆息,這也是一條好漢。
回城的路上,朱植問韓兵:“那日你爲何勸阻王將軍出城追擊。”
韓兵臉一紅,道:“恕屬下直言,論單個勇猛,我大明將士不如也,那日交戰,倭寇人數比我城內守軍還多,如果不依託城池,外出野戰的話,我軍恐怕勝多負少。而且倭寇那樣屠殺我百姓,明顯就是黔驢技窮想激我出戰。屬下考慮到萬一失利,金州衛之內避難的一萬百姓恐遭毒手之虞……王將軍英勇就義,屬下萬分慚愧。”
朱植道:“恐怕當時在你心中,孰輕孰重仍然很難定奪,一方面是全城中萬人性命;另一方面卻是同胞被屠。你的心情,我非常理解。勇之,對於此事你無須自責。爲將者考慮的是全局,而不能輕易被仇恨迷惑了眼睛。”
聽朱植說完,韓兵已是淚光盈眶,咬牙道:“殿下,只是,只是屬下心中實在覺得對不起王將軍。”
朱植道:“王將軍做得沒錯,你做得也沒錯。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王將軍再細緻一些,可能不會中伏;而你要是再機智一些,可能也能解開那時困局。本王沒有責怪你的意思,勝敗乃兵家常事,你要學會總結失敗的教訓,日後方能爲王將軍報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