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

飲食上的“無法無天”,背後不正是精神上的“無法無天”嗎?

2002年

(第四節大地倫理(四章)

毀滅物種就像從一本尚未讀過的書中撕掉一些書頁,而這是用一種人類很難讀懂的語言寫成的關於人類生存之地的書。

——(美)霍·羅爾斯頓

天使之舉

電視新聞裡,每看到那些“綠色和平”分子、那些民間志願人士、那些無名小卒,在風浪中划着舢板,不知畏懼地,拼命擋在捕鯨船或核潛艇前……他們皆那麼小,那麼孤單,那麼三三兩兩、稀稀拉拉,卻抗拒着那麼氣勢洶洶的龐然大物,甚至是國家機器……

我總忍不住久久地感動。我清楚:這些都是真正的人,真正有尊嚴和愛自由的人,他們在保衛生命,在表達信仰和理想,在抗議同類對家園的剝削。

據報載:一位叫朱麗婭·希爾的少女,爲保護北美一株巨大的紅杉樹,竟然在這棵18層樓高的樹上棲居了738天,直到該樹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諾放棄砍伐。

希爾是阿肯色州一位牧師的女兒,爲呼籲保護森林,她於1997年12月10日攀上了這棵被稱爲“月亮”的紅杉樹。原打算呆上3周,不料木材公司的冷漠卻把她足足擱置了兩年。當冬季來臨,她只有一塊藍帆布遮擋,無法洗澡,就以溼海綿擦身。

當雙足再次踏上大地時,希爾喜極而泣。

我留意到,這則消息是被某晚報排在“世間奇相”欄中編髮的,與之毗鄰的是“少年坐着睡覺11年”。顯然,在編輯眼裡,這事兒不外乎一種“異人怪招”,算是對“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的一種詮釋。可以想象,無論於編輯心態還是看客的閱讀體驗,都很難找到“感動”“審美”之類的痕跡,只是獵奇,只是娛樂與戲謔。

我爲一位少女的心靈纖細和行動能力所震顫,爲這樣一場生命行爲所包含的樸素信仰和巨大關懷力而驚歎,也忍不住爲同胞的粗糙而遺憾。

這不僅僅是遲鈍,更是麻痹和昏迷。

對大樹漠不關心算什麼人呢?只能算“植物人”罷。

我們有數不清的黃河探險、長江漂流、雪山攀登、海峽泅渡……甚者竟不惜性命。目的不外乎:或爲國爭光,別讓洋人搶了先;或時尚一點說,“超越自我、挑戰極限”。可我們幾乎從未有過像希爾那樣默默的私人之舉,那樣日常意義上的“舉手之勞”。

顯然,雙方對自然的態度有別:希爾擁抱大樹顯示的是一種愛的決心,一種廝守的願望;我們那些“壯舉”設計的是一種比試,一種對抗。二者的實踐方式亦有別:前者接近一種日常的夢想表達和自由生活方式,後者像一場衆目睽睽下的賣力表演和作秀。

即使某位中國少女扮演了希爾的角色,又會怎樣?她的同胞、親人會作何想?社會輿論和職能部門會作何反應?

她會不會被視爲瘋子?夢遊者?妄想狂?

我們沒有這樣的習慣:堅定地做信仰之事!我們也缺乏這樣的常態:尊重、維護別人(包括子女、眷屬)做信仰之事的權利!

父母會干預,朋友會勸阻,組織會幫教,輿論會起鬨,有關部門會制止……用熟悉的話說,叫“擺平”。即使你勉強爬上了那棵樹,呆不過3天,就會被像烏鴉一樣轟下來,對付一個丫頭片子的撒野,招多着呢。說到底,此事休想做成。

於是,也就成了無人來做的事。

她不屬於我們。因爲她是天使。

樹,樹,樹

有位老先生,教弟子識字:何爲“樹”呢?木,對也!就是說,先人造該字是爲了告誡後人凡“木”必“對”,不可傷之。

或許,此解釋不免強說之嫌,但在我眼裡,它卻包含着驚人的美學和精神含量,它比任何權威都令我欽敬。對一個在母語中浸泡幾千年的羣體來說,看不見這個字的神奇,確屬遺憾。

提起瑞典,眼前就會浮現出一道寧靜、典雅、恬淡的風景:白雪、木屋、藍湖、青山、鬱金香……而斯德哥爾摩,更是一彎美麗的月牙之城,每個到過她的人,都會爲其旖旎風光所打動,而給人印象最深的是:她雖有現代設施之便捷,卻無現代都市之弊端,尤其完好的古城風貌。遊客也往往會從導遊嘴裡獲得這樣一個故事——

20世紀60年代,現代化浪潮衝向這座古城。市政當局雄心勃勃推行舊城改造計劃,“百萬工程”即其一,旨在每年遞增10萬套新住宅……當轟隆隆的剷車逼近“國王花園”時,斯德哥爾摩人警覺了:這樣下去,自己的家園會淪爲什麼樣子?未來的她與世界各地有何二致?

疑問漸漸攏成一股公共輿論和團結的理性。人們開始表達憤怒,在露天裡發出聲音。終於,一場保衛斯德哥爾摩的運動開始了——

1971年,市政決定在“國王花園”建一個地鐵站,它意味着這片古老的綠地大難臨頭。於是,一羣勇敢的年輕人率先發起了“城市的選擇”行動,擎着標語,走上街頭,高喊“拯救斯德哥爾摩”口號。開始政府不以爲然,派出電鋸工人,欲強行伐樹,公衆用身體組成人牆,擋在樹前……騎警來了,但懾於衆怒,敗下陣去。爲防止當局耍花招,市民們乾脆搭起帳篷,日夜守候,誓與古樹共存亡。

終於,政府作出了讓步,地鐵線繞道而行,雖多花了數倍納稅人的錢,但歷史悠久的“國王花園”留了下來。

那羣百年古樹是幸運的。在她盛大蔭涼下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終於有機會回報那片慈母般的蔥蘢了。或許愈難得就愈珍惜吧,如今的“國王花園”更是斯德哥爾摩的勝地,每年都有數不清的集會和演出在此舉行。

那些護樹青年,也成了大衆心目中的英雄。新生的瑞典公民和外國遊客,很容易在瑞典教材、斯德哥爾摩旅遊手冊裡讀到他們的事蹟。

還有一事也令我難忘。如果說“拯救斯德哥爾摩”的主體力量來自民間,那這一次卻是精英們的決策功勞了——

20世紀中期,美國的田納西州曾投資1.16億美元建一處名叫“特里哥壩”的水壩,當施工進入關鍵階段時,忽接美國最高法院的通知,令其停工,理由是這兒生活着一種體長不過3英寸的蝸鱸(北美淡水魚,體小,需在淺而湍急的水中產卵)。其後,“瀕危物種委員會”也對該工程加以阻止……眼瞅着這座已具雛形的龐然大物,其時的田納西州州長嘆道:“這等於給世上最小的魚建造了最大的紀念碑!”

3英寸——1.16億美元,怎樣的懸殊比例,怎樣的不可思議!

這是大地的勝利。

一切取決於人的素質,大地餵養出的人的素質。

一羣古樹挫敗了一條現代地鐵線,一尾3英寸小魚掀翻了一座超級水壩……我們身邊會發生這等事嗎?

我常常抑制不住地想:如今的北京,假如沒有那場毀滅性的舊城改造,而是像樑思成林徽因夫婦設計的那樣:完整地保留舊貌,另闢新城……今日北京會是一番什麼氣象?據說,當年樑先生將提案遞呈後,得到了這樣的呵斥:“誰反對拆城牆,是黨員就開除黨籍!”顯然,問題是不可討論的。正是這種不可討論,使得幾十年來知識者早早養成了沉默的習慣,使我們在和平時期失陷了一座又一座輝煌城池。至今,偌大華夏竟無一座古城是以“城”爲單位留存下來的,所謂的古蹟,只是稀稀拉拉的“點”,鋪不成“面”,構不成“羣”。

“拆掉北京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一塊肉。扒掉北京一段城牆,就像剝掉我一層皮!”正像徽因墓在“文革”中被鐵砣砸得稀爛一樣,樑先生的慘叫又何嘗不是文明之呻吟、知識之哀鳴?

我又獲悉:二戰結束前,身在重慶的樑先生,曾寫信給美方,望轟炸日本本土時,能對奈良和京都兩座古城手下留情。

不知美方是否收到了這封信,不知這一外國人的請求是否被採納,但我由衷地感到:若沒有樑先生這些人類文化的知音和保姆,我們的世界和生活會破敗成什麼樣子?而其本人及那些諍言的遭遇,恰恰折射出了文明的處境、良知的艱辛和成本。

籠文化和望鳥鏡

同胞在其旅行見聞中說:歐洲的一些公園,常見一種架在草坪上的望遠鏡,一打聽,方知是爲觀鳥而設,它們準確的名字叫“望鳥鏡”,湊上去,遊客能仔細欣賞遠處樹上的一舉一動,對鳥雀毫無驚擾……

“望鳥鏡”,一個多麼柔情和詩意的詞啊,那距離多麼美、多麼溫暖和恬靜、多麼沁人心脾!

在我們這片土地上,何以沒誕生如此“遙望”的衝動呢?我想起了身邊的另一番景象:花鳥魚蟲市場,寓翁閒叟們的膝下,太極晨練的路邊,隨處可見一種國粹——鳥籠,一盞盞材質優良、工藝精湛的“小號”。

有多少盞這樣的“小號”,便意味着有多少雙翅膀被從天上剪下來。

我們發明的是柵欄,是囚牢。我們總喜歡把愛變成虐,把欣賞變成佔有,把“吻”變成“咬”。

讀過一組故事:在澳洲,當局不惜斥巨資,在一條高速道上留出了衆多的橫向路帶,供袋鼠們自由穿梭……一對志願者夫婦,爲救一條被漁網困住的白鯊,冒着生命危險,跳下海,親手去解繩釦……紐約一次火災中,消防員理查·麥託尼解下自己的輸氧器,讓給一隻被濃煙嗆昏的貓……一位女科學家,爲考察和保護非洲獅,在原始森林中風餐露宿,歷時二十餘年,直至去世……

這和我們那些身穿羚羊毛、大嚼鯊魚翅的饕餮客相比,真有天壤之別。這區別,也正是“望鳥鏡”與“鳥籠”的距離。

還有更讓人匪夷所思的,2001年10月6日,一對遊客在武漢森林野生動物園乘車遊覽,嬉戲中,一隻兩歲的小獅子突然將利爪探進車窗,抓傷了她們。20日,動物園向市林業公安處提出申請,要求擊斃這隻闖禍的小畜生。後經當地市民的再三抗議,園方纔撤回死刑起訴,改判“無期徒刑”。從此,這隻小獅子將在鐵籠裡孤單一生,不能再享受羣居和放養生活。

顯然在人眼裡,它是有罪的,因爲它對人產生了敵意,並製造了傷害。但我要問:誰先有罪?誰先侵犯了對方利益?誰先發動了挑釁和攻擊?在大自然的法庭上,人類難道不已被控訴億萬次了嗎?按自然法和生命平等的天條,此刻,它壓根不該出現在人的車窗前,它的家是非洲大草原,這會兒,它應該隨母親散步、和姊妹玩耍……

是誰剝奪了其自由和天倫之樂?是誰把它發配到與人近在咫尺的地方?毀其家園,殺其父母,奪其自由,如今卻呵斥起它的過失來了,這公平嗎?

更讓人疑惑的是,有識之士不大聲疾呼要恢復動物的野外生存能力嗎?不正爲野獸不野而憂心忡忡、寢食不安嗎?爲何現在卻要對一隻偶露崢嶸的小獸怒目而視、睚眥必報?莫非希望獸中王像巴兒狗一樣乖巧?

我替這隻小獅子難過,更爲自己的同類悲哀。

生命和平

在同一物種內,一個生命殺害自己的同類,比如一個人殺害另一個人,甚至一隻狼咬死另一隻狼皆被視爲罪孽,哪怕動物間的自相殘殺,也會激起人心理上的強烈厭惡。那麼,不同物類之間呢?

當我們堂皇地把大自然視爲盤中餐、袖中物時,何以再也尋不到羞愧感了呢?“人類中心論”“人本位”“人類利己主義”天然即合理嗎?人慾膨脹到幾何都不受懷疑和指控嗎?

當初,上帝曾給予人類怎樣的權限?現代人履行的是神旨還是自我授權或達爾文式的刀俎路線?

曾有報道:遼寧,一座林子裡,一個頭戴兔皮帽子、手提獵槍的男子,突遭一隻兇鷹襲擊,它朝獵物俯衝下來,死命將利爪釘進對方頭皮,想將之叼起……若非同伴及時趕到,該男子很可能嗚呼了。

獵人被獵,咄咄怪事。報道人的語氣裡,竟毫無責鷹之意。人背叛人,也屬罕見。

我在想,那位獵人,在天上的那雙眼看來,是一隻怎樣的東西呢?據說,鷹眼向來銳利,視程和分辨率極高,總不致把人和兔子攪混吧?按常識,鷹也從不襲人啊。這究竟怎麼啦?

只有一種解釋:人,變成了非人!變成了荒誕的東西!

腦袋像兔子,貓腰拾槍,躡手躡腳……難怪眼神極好的鷹,也不認得它素來敬畏的人了。怪誰呢?

想起史蒂文森在《塵與影》中給“人”下的一場定義——

“人是多麼怪異的一種幽靈啊……他是這大地上的疾病,忽而用雙腳走路,忽而像服了麻藥一樣呼呼大睡。他殺戮着、吃喝着、生長着,還爲自己複製若干小小的拷貝。他長着亂草般的頭髮,頭上裝了一雙眼睛,不停地轉動和忽閃着。這是一個小孩看了會被嚇得大叫的東西,但如果走近點看,他就是他的同伴所知道的那個他。”

我想,那個倒黴的獵人大概一輩子都不會再戴那頂兔皮帽了。

自然史上從未像今天這樣,發生一種生命形式威脅着這麼多別的生命形式的情形,也從未面臨過這樣一場由一個超級殺手製造的超級殺戮……人類不管是以其行動促成了某一物種的滅絕,還是以其漠然讓該物種走向滅絕,都是阻斷了一道有着生命活力的歷史性的遺傳信息流……讓一個物種滅絕就是終止一個獨一無二的故事。(霍·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

20世紀最後一年裡,每天午間,某電視頻道用幾分鐘講述一個發生在“歷史上的今天”的悲劇,它告訴世人:許多年前的今日,在我們的不知不覺中,曾有一種生存夥伴,比如一隻美洲旅鴿或一頭安哥拉紅羚,發出了它在地球上最後一絲哀鳴……

每看這節目,我正在進食的胃都會莫名地一陣**。 щшш ▪тт kan ▪CO

我甚至懷疑,現在的胃病莫非就是那時落下的。

2003年

(第五節我們拿什麼送給孩子

大地的禮物

丹麥日德蘭半島的一個山谷裡,住着一位林務員和他7歲的女兒。這本是一個幸福之家,可自從年輕的主婦去世後,笑聲便失蹤了。

這年夏天,漢斯·安徒生來這兒度假。很快,小女孩的黯然,那雙漂亮眸子裡過早閃爍的憂鬱,深深刺疼了詩人。他痛苦不安,爲命運的殘酷而傷感,甚至自責:“原諒生活吧,親愛的孩子,我們沒能把足夠的歡樂和幸福交給你……”

一天,他在林子裡散步,發現草地上有許多蘑菇,不禁心中一動。翌日,詩人邀請自己的小朋友去那片樹林。突然,女孩尖叫起來,興奮得臉通紅,因爲每簇蘑菇下都藏着一件奇妙的小玩意兒:一顆銀紙包的糖、一朵蠟花、一條緞帶……紅棗不見了,大概給烏鴉叼走了吧,詩人心想。他微笑地看着這一切,女孩歡快得像一隻小鳥,蹦蹦跳跳,眼裡燃着驚喜……詩人驕傲地宣佈:這些都是“地精”爺爺藏在那兒的,是他送給每個善良人的禮物,你獲得了,因爲你是個好孩子啊!

後來,在一輛夜驛車上,安徒生給旅客說起了這樁往事。“您欺騙了天真的孩子。”穿黑袍的神父氣憤道,“這是大罪孽!”詩人也激動了:“不,這不是欺騙!我堅信,無論任何時候,她的心都決不會像沒經歷過此事的人那樣冷酷無情!”

不錯,這正是童話的價值和美德。

它將善良、溫情、愛意、公正、信任、種種美好的元素和生活邏輯,將我們不慎迷失的東西重新找回來,對命運的缺憾和心靈的虧損施以彌補。它尤其告訴孩子們:什麼是美,活着爲了什麼,美好的人生應該有什麼,如何發現、壯大自己的夢想……

教育家說過:如果一個孩子在7歲時知道了什麼是美,他就會用一生去尋找美!

許多年後,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重新回到那片草地上。

他沒再見到那個小女孩。但他確信,那一定是位美麗的姑娘了。

當他蹣跚着低頭找什麼時,一個小丫頭不知從哪裡冒了出來,她好奇地眨着眼,柔聲問:

“老爺爺,您丟失了什麼?我可以幫您找回來嗎?”

老人眼睛溼了。

沒什麼比這更能撫慰一顆孤獨的心了。在這個天真的新人身上,他已找到了要找的東西:快樂、自由、善良和美。

森林被殺害,童話被殺害

森林,這大地最美麗的皮膚。

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
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