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

中國古人對資產的出讓和轉移,路徑不外有二:捐官和犒神。而目的只有一個:尋求權力(世權和神權)庇護!沒辦法,對環境和命運的恐懼使然。比如,一個人有了點家業,當務之急即築牆砌院、招募家丁——即使不憂官,也憂鄰里和賊寇。之後呢?就得想法子捐頂烏紗來,混個一官半職做護身符。再不濟,也得拿銀子孝敬父母官,和衙門結成友好對子。到了當代,有些“先富起來”的人以資政助學等方式混個“代表”“委員”之類,也實出同因——表面上慷慨仁義,實爲忍痛割愛,另有隱衷。其視角並非向下,而是仰上的,向權力獻媚而已。

所以,當財富的“原罪”色彩難消,當私產得不到制度與環境的保障,得不到民間輿論和世俗倫理的肯定,那公開的露富和炫富也就等於引火燒身、自取滅亡了。明初的沈萬三不就因捐贈太盛而捐了腦袋嗎?

總之,綜觀中國傳統文化,雖然先民時代有過孔子那樣純真的財產觀(“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但遺憾的是,爲後人發揚的聖人之學,皆成了被權力篩選過的意識形態,“中庸”淪爲了“犬儒”,乃至後來,在對物的態度上,文化視界中只剩下了兩極:一爲實用主義的超強重視,人爲財死鳥爲食亡;一爲清高至虛的極度鄙夷,對資財恐避不及,棄之若糞。不是太實,就是太幻,我們似乎很難在虛實之間找到平衡,所以便出現了這樣的局面:務實者出於貪婪不肯舍讓,清高者因囊虛又無實可捐。

不管怎樣,在資產觀上,中國文化終究沒有締結出一種優雅的理性態度:“結實地擁有”與“從容地出讓”。這和封建體制下財產的安全性及個人獨立支配財富的能力太弱有關,又和極度實用或務虛的文化習性——缺乏真正的超功利信仰有關。在幾千年的歷史中,一面忽視個體價值和私人生活內容,一面卻拼命地維護一己所得,精神的滅己性和物慾的狹私性形成強烈反差。

我們的生命行李太瑣碎、太繁重了。

2003年

(第二節一個非教徒的信仰絮語

那在制度之外的,那在最遠一顆星後面的,那在亞當以前的,那在末代之後的……

——梭羅《我生活的地方》

1

從某個時候起,人們大概以爲,憑宇宙爆炸論、進化論、唯物論這些剷車,足以掃蕩一切宗教殿堂了。可最終發現,這種在宗教與科學間挑起火拼的做法,純屬徒勞。

宗教的意義在於心靈而非事實,它和夢同質,屬大腦的一種“化學反應”。而科學實證,更像一種“物理變化”。二者互不替代。

宗教的發祥地是天空,是久久仰望的結果。

科學打聽的乃事物,須偵探似的窺視。

2

本質上講,宗教和外界沒有一絲的實在聯繫。

對信仰作任何邏輯或科學挑剔,都是無禮的。

信仰就是願意信仰。它從來即不戰而勝、不證自明。

真正的虔敬者,不會去體外找那個客體化的神。

因爲神就在他心中。

3

信仰,始終代表一種指向終極的靈魂態勢,一種精神奔赴性,一種上升的生存向度。它象徵這樣一幅情形:西西弗斯不斷地把滾石推向山頂——虛無中超越虛無的努力,絕望中殺死絕望的運動。

沒有結局,只有過程。沒有果實,只有花朵。

信仰猶如升旗,最頂端總有一個光點,你可隨便管它叫什麼,比如“上帝”“佛祖”“絕對意志”……

4

一位年老的俄羅斯畫家,在林間散步,這時,一輪滿月從樹梢後緩緩踱出。

他驚愕地看着,突然被那輪無與倫比的豐滿和圓潤、被那輪聖潔與恢宏感動哭了,並深深跪下去。

他看到了大自然的神性。明澈的月光彷彿上蒼深情的注視,彷彿天國的雪花正沐浴着自己。那一刻,他是幸福的,他沉浸於靈魂的節日。

這是他和神之間的一次邂逅。他被邀請了。

5

那些一生下來即被老師領着去拜謁無神論的人,往往一輩子都搞不懂“迷信”這個詞。

仔細想想,若非用壞了的話,“迷信”,原本多好的一個詞啊!迷、信,多麼美的搭配:迷戀、沉醉、篤信、虔敬不疑……

神秘與純真總是孿生的。扼殺了神秘,即等於消解了單純與童貞;即等於削弱了善和謙卑,提拔了惡和戾氣。

6

那些受到時間表彰、被譽爲道德榜樣的人,不外乎兩種情形:“爲人民服務”和“爲上帝服務”。

有時候,我覺得它們是一回事,比如史懷哲醫生、特里莎修女的一生。

有時候,卻恰恰相反。

關鍵在於,是政治概念的“人民”,還是普世意義的“人民”。

7

愛因斯坦給一位朋友遺孀的信裡說:“按照相對論,若時間是不確認的,那我們就不知道他是否先於我們而死了,因此你不必悲痛。”

莫·梅特克林說:“我們只是那活着的死者……生存,即是遺忘死亡;死亡,即是遺忘生存。”

這是哲學和藝術的說法,更是心靈的化學反應。

一個只喜歡事實的唯物主義者,很難理解這些。

8

我以爲,在人神——人性和神性的結合上,沒有哪個時代比古希臘做得更美、更天真。

他們在自然、生命、身體、藝術、想象、智力、個體、公共、遊戲、契約等領域的全面盛開和爛漫程度,足以讓全人類爲之動容和仰望。

那是一個沒有宗教卻人神擁抱的時代。

與神爲伍,以神爲鄰。人不能的,就去問神;神不懂的,就來求人。人和神,就是串門、玩耍的那種“兒戲”關係。

每個人都有幾位最要好的神。

神在人羣中各有忠實的親信。

歌德、席勒、濟慈、華茲華斯、雪萊……一齊聲稱:“我是希臘人!”

9

蘇聯民間流傳過一則笑話——

問: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有何不同?

答:唯心主義相信靈魂不死,唯物主義相信永垂不朽。

一方面,借哲學話語在“唯物”與“唯心”間設置天塹,甚至佈下政治宿怨和階級世仇的雷區。另一方面,在政治抒情和精神宣傳上,又頻頻使用“偉大”“永遠”“萬歲”等副詞和形容詞。

實在是尷尬。既招供了對神性美學的需求,也宣告了無神論價值系統的虧缺和能量不足。

10

人在時間中走着夜路,虛無和孤獨縈繞着他,迷惘與恐懼折磨着他,像斷了臍帶的胎兒。終於無法忍受時,“神”便閃現了:一具隨人類向前奔跑的偉大影子,一盞隨人心一起搖曳的長明燈——於空蕩中生出的席位,於“無”中生出的“有”。

它的誕現,讓人欣喜和感涕,爲了表達,人笨拙地畫出了神的像,記下了神說的話。許多許多歲月飛過之後,神話有了更大的果實——宗教。

承認虛弱和有限,向一種遙遠的美德表示敬意和投誠……有了這,你就有了“上帝”。

這種靈魂郵遞和精神擺渡,比任何偉大哲學都更藝術、更審美。它非但不說明人之虛妄,反佐證了人的智慧——人能創造自身所需的全部生命涵義。某種意義上,不是上帝造人,是人策劃了上帝——一位將爲人類終生服務的公僕,一位偉大的靈魂保姆。

創造一種創造自己的存在,醞釀一種醞釀自己的力量,人多麼神奇。

11

費希特在《人的使命》中說:“只有那宗教的眼睛才能深入參悟美的王國。”

偉大的藝術和哲學,莫不在最貼近神性的心靈中產生。

所有自然景象中,沒有比星空更能在人的心底喚起神性了。

康德最喜歡凝神於深夜蒼穹:當他靜靜佇立,仰望那浩瀚的深藍和飛逝的星辰,一種永恆的意緒,一種深沉而肅穆的命運景象,一種自然結構的崇高和莊嚴即迎面駛來……彷彿上帝在撫摩自己的額頭,一股偉大的愛意洶涌而至。

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說:“有兩種東西,我們愈是時常、反覆思索,它們愈會給人心灌注不斷翻新、有加無減的讚歎和敬畏,那就是: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律。”

還有貝多芬。他豪邁地宣稱:“我的王國在天空。”

“當黃昏來臨,我滿懷驚奇,注視天空。一羣閃閃發光的星體,那就是我們稱之爲世界和太陽的事物。我神遊魂馳,一直向那萬物之源奔去……漸漸,我試着把那團激情轉爲音響……打進心坎的東西,必來自天空。”

1822年,貝多芬在本子上飛快地劃出一行字:“我們心中的道德律,我們頭頂的星空。康德!!!”

康德的字母后,被連追了三枚驚歎號。

12

宗教與自然,在各自生涯、所遭遇的敵視和損害方面,有着驚人相似——

19世紀以來,工業主義、實用主義的生活方式,人類對大自然的掠奪、對其他物種的奴役……與進化論、唯物論、人本論的粗暴統治分不開。

進化論的最大功勞即奠定了人之“世界首席”的地位,併爲物種間的剝削提供了合法的支持。唯物論則直接加盟了無神論,它不僅粉碎了“萬物和平”,結束了對自然的感恩,更挑唆了人對自然的宣戰。

當一個人說“世界是我的”,自然噓聲一片。哪怕是拿破崙,也會被嘲笑。但當一羣人說“地球是我們的”,怪事便出現了,除了鼓掌與歡呼,不見任何異議。

此即“人本主義”和“人類中心論”。

對大自然來說,“人本”即人類集體的利己主義,一支生物族羣的自戀主義。借一句話說,叫“小團體主義”和“宗派主義”。它使人類陶醉在這樣的價值歡愉中:人爲萬物尺度,世界爲人設計,所有資源爲人服務……

19世紀理論的最大後果即刺激了人的物慾荷爾蒙,豢養了自大、自私、自戀、貪婪,扼殺了神秘、虔誠、敬畏、謙卑……

同時,大自然億萬年的神性被當紗巾一樣挑落。

尤其無神論地區,宗教的遭遇就是自然的遭遇。

從無神論到“天不怕地不怕”,從唯物論到“革命大無畏”的戰天鬥地、愚公移山,一輪輪的推翻、造反、征服……

克爾凱郭爾說:“大多數人的不幸並非因爲軟弱,而由於他們過於強大,過於強大,乃至不能注意到上帝。”

這是我聽過的最偉大的話之一。

13

無論哲學、科學、美學和藝術,大自然都是最深情的子宮。

世間最完美的韻律、最神聖的邏輯、最深沉的情懷無不蘊藏其中。

自然科學的那些“定律”“公理”,不都在訴說上帝的構思嗎?“圓周率”“黃金分割”“三角重心”……你能不驚歎宇宙的詩情畫意嗎?

而大自然的全部構成中,最體現萬物和平、最富神性和美學啓示的部分,是荒野。

豐饒、天真、自由、爛漫,乃荒野之品性,也是人性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個專注精神之美的人,是無法遏制對荒野的狂熱的。1792年7月2日,黑格爾在給女友的信中說:“我時常逃向大自然的懷抱,以便在她這兒能使我跟別人……分離開來,從而在大自然的庇護下,不受他們的影響,破除同他們的聯繫。”

黑格爾的大自然,無疑乃曠之野、荒之野。

荒野對人不僅是一種視覺衝擊,重要的在於精神濡染:在神態安詳的原始風物前,生命的原初感、清新感、嬰兒感驟然甦醒,塵囂被遠遠拋開,個體的寧靜、精神的獨立、靈魂的純潔與誠實——重新迴歸人體。無論沐浴腦力,還是營養情愫,荒野都是最高能量的生命磁場。

一個朋友,曾孑然一身,千里迢迢奔向神農架。

他說在城裡快要憋死了,此行只一個願望:大喊一場!

盡情地、肆無忌憚地、拼足吃奶的勁大喊一場。

在大街上,在辦公室,哪怕在家裡,一個人是被剝奪了這自由的……你能嗎?你敢嗎?他逼視着我。

他去了,他喊了。

幾周後,當他豪邁而歸時,氣色好多了。

我想起一句詩:歸來時,你已是陌生人。

後來我時常被這件事驚醒,想起了黑格爾,想起了托爾斯泰的逃……我心裡讚歎朋友的優秀。並非他比別人智慧,而在於他敢,敢於厭惡自己,敢於對活着的死亡說不,敢於用樹葉給靈魂洗澡,給生命換一件衣服。

同時,我也覺得悲哀,“喊”一聲,竟要跑出那麼遠。那麼遠,才能甩掉黑壓壓的跟蹤和追趕……

“荒野”的消逝,乃時代最大的惡果之一。損害的不僅是生態,更有人性價值和精神美學。

14

生計,像一場緊盯地面的覓食,盯久了,人的目光會變得像雞爪一樣短淺、貪婪,體態也臃腫起來。

是的,我們必須仰望點什麼。必須時常提醒自己,讓疲倦的視線從物面上移開,從狹窄而瑣碎的槽溝里昂起,向上,向着高遠,看一看那巍峨與矗立,看一看那自由與遼闊、澄明與純淨……

我們必須在擡頭時迎住點什麼纔好。

歐洲城鎮,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高聳的教堂隆頂。遼闊的鐘聲,和草木、鴿子、雕像、噴泉一起,訴說着一種古老的獻身與施捨。

和“現代化”相比,它是喧囂中的寧靜、浮華中的安詳、動盪中的平穩。

不管行色多疾匆,不管有多麼重要的事,當路過它時,目光都會突然被握緊,你會忍不住將步子放慢、放輕,會感到一股力道、一抹畫外音正從某處升起……

你有了仰望,有了聆聽。

像一架巨大的天平,它使傾斜的東西歸於均衡。

凝視那些隆頂,不禁感嘆締造者的苦心:作爲一種“矗立”,它連通着世俗與天界,像一束注入了神性的飄帶,它率領着風雲和塵埃,爲天堂配音,給世間放下繩梯……

它提升你的視線,培養你“仰望”的習慣與姿勢。它時時提醒着什麼,時時讓你重複一些偉大的單詞和語句……

這就是教堂和隆頂的意義。

中國有那麼多古老而美麗的塔,我深愛它們。

但遺憾的是,它們始終沒有與陽光、風雨、光陰一起,凝成一種“塔尖”的精神,一種清潔而遼闊、自由而虔敬的生存精神,一種人人有份的精神。

2002年

(第三節對“異想天開”的隆重表彰

對“異想天開”的隆重表彰——從“搞笑諾貝爾”看西方的智力審美和價值多元

生活的最高成就,是想象力的成就。

——題記

2004年9月30日,在美國哈佛大學會堂,一場狂歡式的頒獎典禮正在舉行:口哨迭起,紙箭亂飛,服裝怪異的各色人等,莫名其妙的樂隊伴奏,時而全場寂然,時而滿堂鬨笑……

此即“伊格諾貝爾”(Ig%Nobel,以下簡稱“伊諾”)的頒獎現場,俗稱“搞笑諾貝爾”。它由哈佛大學的《不可能研究年刊》主辦,每年評出醫學、文學等10類獎項。

《不可能研究年刊》創於1991年,主編亞伯拉罕斯,乃一份幽默科學雜誌,戲稱“冒泡”,其封面上印有一行字:記錄華而不實的研究和人物。如果說“搞笑諾貝爾”是一枚傻呵呵的蛋,《冒泡》即那隻整天笑咯咯的母雞了。這隻雞宣稱:該蛋旨在激發人們的想象力,特贈與那些不尋常、有幽默感的“傑出科學成果”。

去年底,筆者給央視一檔新聞節目做策劃,便通過有關渠道,向主辦方討得典禮的影像資料,於是就看到了本篇開頭的那一幕:從氛圍到規則,從氣質到內容,從精神到道具,都飽含着對傳統獎勵模式的巨大挑釁——

2004年度和平獎得主——卡拉OK的發明者,日本人井上大佑。獲獎理由:“卡拉OK這項偉大發明,向人們提供了互相容忍和寬諒的新工具!”年度物理學獎得主系渥太華大學的巴拉蘇布拉尼亞姆、康涅狄格大學的圖爾維,倆人的貢獻是揭示了呼啦圈的力學原理。年度工程學獎則授予了佛羅里達州的史密斯和他的父親,父子通過精心計算,得出結論:禿頂者把頭髮蓄到一定長度,將前面一部分向後梳齊,用摩絲定型,再將側面頭髮順勢向頂部攏合,效果最佳。而生物學獎被4人摘得,他們集體證明青魚的交流方式是放屁……

看得出,對“雕蟲小技”的青睞,對“微不足道”的鼓吹,正是“伊諾”的功夫所在。再比如生物學獎:1999年授予了新墨西哥州的保羅博士,他培育出一種“不辣的墨西哥辣椒”;2003年授予了荷蘭學者莫爾萊克,他分析出野鴨子存在同性戀現象。和平獎:2002年授予了“人狗自動對譯機”;2000年,榮膺該獎的是英國皇家海軍,在一次演習中,長官命令水兵不裝彈藥,而是對着大海齊聲吶喊:砰!

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
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