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

真是典型的“人民主權論”,不僅實物充公,精神也要充公。在我看來,它至少疏忽了幾點:首先,那份精神從來即“非公”的,根本談不上回收,所謂的收,只能是徵收、沒收。其次,能被充公的只有物理的東西,精神可不是隨隨便便能被易主的,除非想讓那精神死掉。再者,它忽略了那精神依然活着,尚未斷氣,卻急於以“烈士”和“遺物”的名義草草入殮、埋了。

說得專業點,它眼裡只有廢墟和石頭,只有物質文化遺產,沒有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最實際的館藏角度看,把佘家剝離,等於流失了一支活的進行時態的精神資源,等於把園裡最有魅力的景緻給刨了。殘剩的,只是兩座僵硬的墳頭,只是文化的歷史段落和物質部分,其活性標本和當代章節沒有了(仨故事變成了倆)。如此,這個生機勃勃的園子將成純粹的遺址,將成“斷脈”的風景,只有墳頭,沒有人生和炊煙。

這樣的眼光和決策讓人沮喪。它不懂得放養蝴蝶,只會訂製標本——用來糊牆。

退一步講,我寧願看到佘家對精神領地的主動捐獻或棄守(雖令人遺憾,但畢竟體現了主權和自由),而非公權理直氣壯、毋庸置疑的收繳——這自信和傲慢嚇我一跳。在“私”轉“公”的整個過程中,我沒看到充分的商榷和平等的談判,面對佘幼芝的央求和嘆息,公家似乎在做一件完全可控、毫無懸念的事,彷彿在宣佈一項組織決定。彼此的“高姿態”和“低姿態”都刺痛了我。

沒了體溫和炊煙,生活館變成了紀念館。活的,成了死的。

紀念館往往是炫耀館,炫耀我們中間曾分娩過某類人物、某種精神。殊不知,那些人和精神,往往都是自己時代的反面,是人羣中的另類、異端,不僅備受“民意”的排斥和奚落,甚至直接爲其所害。

崇禎三年九月初七的刑場,“民意”是這樣參與歷史的——

“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劊子手爭取生啖之。劊子亂撲,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腔出其腸胃,百姓羣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止剩一首,傳視九邊。”(張岱《石匱書後集》)

這等於說,袁崇煥有兩重死:一是死於權力,一是死於民意。

假如歷史再給人民羣衆一次同樣的機會,又能怎樣呢?

其實,魯迅《藥》裡的“人血饅頭”,已給出了答案。

特殊情勢下,一個人要想做對一件事,須依賴幾個條件:一是信息來源的可靠,二是獨立判斷的能力,三是承擔風險和犧牲的勇氣。

尤其後兩者,最稀有。它們能幫助一個人在輿論黑夜裡、在缺少信息的情況下——即使“摸黑”也能作出良知判斷和選擇。

佘義士的價值就在這兒。他憑的不僅是忠,不僅是對主公的舊情私誼,更有公共倫理的大義。在信息機會上,他和那些道聽途說、迷信御告的百姓幾乎平等,可貴的是,他使用了自己的見解,在羣目失明之下,他有一種不盲從、不隨衆的判斷力,可以說,他是史上第一個在精神上給袁崇煥平反的人。最難得的是,在獨立判斷之後,他還有一種決絕的行動能力,不僅想,更要做。要知道,聰明人從來不乏,思考者也總有些許,而願擔風險的勇爲者就不多了,何況滅門誅族的大風險。

最缺少的,即獨立思考之後的行動者。

所以說,佘義士做的不是一件私事,而是公事。這件事,多多少少替歷史挽回了一點面子。即便如此,若說佘義士代表“我們”,代表羣衆的“大多數”,那也讓人汗顏,說明“我們”的臉皮太厚了。既然風險是一個人的,榮譽也應是一個人的。

佘義士是寂寞的,其家族更是寂寞的,非主流的。像其人丁一樣,數百年來,這支隊伍沒有被壯大和擴充過,孤苦伶仃,形單影隻。

我們既不是它的同道和親戚,更不是它的母體和孵化器。

唯一的可能是:我們是它的對立面。

問世間,義爲何物

電視片《佘家故事》中,我加了這樣一段點評——

“我們見過無數表白出來的忠誠,高呼出來的忠誠,但你見過三百年默守一座墓的忠誠嗎?一個怎樣的家族才能勝任這樁孤獨而堅忍的事業?要知道,除了風險和無名的寂寞,命運和歷史從未向他們許諾過什麼;除了一份悄悄的心靈榮譽和自我器重,根本沒什麼犒勞在路邊等着——任何事到了這份上,恐怕也就無人去做了。”

做一件事不難,難的是做上幾百年,難的是世世代代和一件事長在一起。何況袁崇煥不僅是舊朝罪人,更是新朝夙敵,替這樣的人守墓,堪稱刀尖上的事業,前景黑得一望無際,實無出頭之希望……

我相信,單憑理念和信仰做不到這點,因爲這最終不是一個認識問題,而是對生命秉性和行動力的檢驗。從認知到行動,有着漫長的路,很多時候,會有這樣的情形:一個人的思想和智慧越深刻、複雜,解釋能力越強,其疑慮和猶豫即越多,做事所需理由和條件即越多,選擇空間和彈性亦越大,反而難以生成定力。

我想,在這件事上,起決定作用的恐怕是性情和家族傳統,即被稱爲“基因”的那種東西。佘家血脈裡,應有這樣一些元素:虔敬而專注的天性,不疑和務虛的氣質,遵守規則的本能,自我定義的價值觀,目不斜視的埋頭精神……這是一種有“原則”的活法,它單純而謙卑,對咬定的事不放棄,它需要榮譽和動力,但不是來自外界,而源於內心的自我肯定。或者說,它自身攜帶榮譽和動力,精神上自給自足。

相反,一個太務實、太**的人,一個東張西望、參照系太多的人,一個審時度勢、算術力強的人,是很難做到這點的。他太容易變卦和易轍,太容易魂不守舍,太容易被誘惑和勾引。

幾百年生涯裡,你覺不出這個家族的焦慮,它在心理上是平靜、安詳的。你覺不出它在等什麼、盼什麼——連“平反”“翻案”似乎都不在其心思內(“眺望型”的做事,往往都是有條件、議價式的,一旦得不到滿足,即會放棄、改道甚至背叛)。它的生存姿態不是“等”和“盼”,而是“守”和“護”,是一種穩定的秉持、保養、延續。不變,即它的使命,即它的福分和生活。幾個世紀裡,它似乎只對自己提要求,從未對世界提要求。

它唯一的要求,也是最後的要求,即請求權力別讓自己離崗,別讓先人的諾言毀在自己手裡,別讓祖祖輩輩的活法在今天結束。

佘家,一個瀰漫着古意和蒼涼的家族。

如今,這古意將被驅散,這蒼涼將被現代的烈日蒸發。

我們失去了什麼呢?

片子播出前,我給分集結尾添了這樣的話:

“隨着袁墓的交接,隨着私人守墓的角色被公共職能取代,這個古老家族的使命就有了某種終結的意味。對於文物和遺址,時代有了更好的保養,但我也隱隱在想,是否我們就有了相應的守護能力呢?畢竟,修繕和守護、物質能力和精神能力是兩回事。願我們和我們的後人,再去拜謁袁公墓時,不會只看到一座死去的墳,不會只看到碑石上的美德,而忽略那些與之相濡以沫幾個世紀的東西。

“若後世是公正的話,我想,任何時候,它都應該向那些參與過歷史留存和延續的個體投去感激的一瞥。沒有那些情誼的呵護,沒有那些無名塵土的覆蓋,再偉大的墓碑也會死掉的。”

這些,是我剋制了個人情緒之後的話,算是媒體立場和個人立場的平衡。

2004年11月

(第十節告別與答謝——CCTV《社會記錄》的謝幕詞

四年前,一羣朝氣蓬勃的額頭碰在一起,他們得到了一次做事的機會。憑着青春,憑着人文氣質和理想主義,發誓要打造中國最好的故事體新聞節目,要把深夜經營得和白天一樣燦爛。他們琢磨深夜屬性,觀察深夜人羣,探求深夜氣質,他們爲它做好了長期在深夜行走的打算……

他們缺少經驗和厚厚的履歷,像一羣稚嫩的牛仔,幾乎徒手而來。沒有馬匹,騎手就是馬匹;沒有榜樣,自己就是榜樣;沒有地圖,狂奔就是地圖;他們唯一的資本就是興趣,最大的生產力就是自由與野性,最大的前景就是一望無際。從選題到方法,他們選擇了“豐富”和“斑斕”,把探索一切可能性作爲了起點。

後來,它帶着稍許遺憾離開了“深夜”——這個通常被認爲貧瘠和荒涼的地方,獎勵它的是一塊水草豐美的良田。在新的領地上,自由少了些,但收成大大好轉。也正是在這兒,它收穫了矚目和成熟,經受了挑剔和考驗,完成了從豐富到選擇、從試驗到定型的理性之路。

四年之中,曾有百餘張面孔投奔這支隊伍。每個成員都帶來了自己的才華、趣味和基因(事實證明,這纔是最大的財富),寬鬆的氣場,迅速的交融和默契,終於誕生了一份共同的基因,正是這份集體因子,滋養了它的欄目文化和價值觀,繁殖了與衆不同的千期節目。

在這一千多個夜晚,它把自己想象成一隻機警的壁虎,架好自己的天線和觸角,它遵循自己一貫的注意力,秉持一貫的專注精神和出擊方式,以捕捉這個時代最有價值的“風吹草動”爲使命……或許,它最大的野心,即以一己角色填補整個頻道乃至電視新聞格局中的某個空位。

本來,它以爲路會很長,甚至一切纔剛剛開始。它曾有一個夢想,那就是許多年後,在它的頒獎詞上將被寫道:“在一個注意力高度同化的時代,它貢獻並恪守了自己獨特的注意力,十年如一日。”

這是個安靜的夢想,也註定是個寂寞的夢想。然而,它沒有注意到時間。

就在每一片葉子埋頭爲大樹努力的時候,冬天來了。

我們將不得不告別,在最枝繁葉茂的時候。

在飄零之前,請讓我們對四年來守候欄目的人說聲謝謝,也讓我們彼此說聲謝謝。最後,讓我們爲自己鼓一次掌吧,就像樹葉聆聽自己的嘩嘩聲……

我們將遠行,帶着共同的基因,這是生活對我們最大的獎勵,也是我們唯一的勳章和密碼,憑着它,茫茫人海中,我們會遠遠地相認。

走遠了,還是朋友,還是兄弟。

海明威說: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們去奮鬥。

(本文爲央視《社會記錄》收藏紀念版的內頁致辭,央視國際總公司發行。《社會記錄》於2003年“”期間隨CCTV新聞頻道開播,止於2008年初。筆者時任《社會記錄》欄目指導,應邀作此文)

(第十一節恰同學少年——一篇應邀寫給大學新生的書序

1

在我心目中,人生有兩個季節最值得懷念和審美:一個是童年,一個是青春——尤以“大學”爲標誌的青春。它們是人生流程中最唯美的兩棟時空,人生最詩意的元素、最爛漫和綺麗的風光都寄宿其中。不誇張地說,它們的生命美學含量,佔去了人生一大半。

童年是懵懂的清晨,像沾露的牽牛花,枝條鮮嫩、柔軟,充滿汁液和夢幻。而青春則是朝陽時分了,用政治家的話說,是“點鐘的太陽”。尤其種植在大學裡的青春,更猶如黃金般的向日葵,不僅意味着激情、昂揚、蓬勃,更重要的,它是理想主義的代名詞。

若賜我機會,讓我在人生中選一個季節再來一遍,我會毫不猶豫地舉起它:大學青春。

或許偏見吧,我一直覺得,“青春”只有借大學這塊領地才能演繹得淋漓盡致,其他舞臺上的青春都是打折的。我說的“青春”,並非一個年齡符號,而是一種與“青春”匹配的生命狀態和心靈風光:從自然性上講,“青春”乃生命力最鮮活最旺盛之時,就像一枚能量充沛到峰值的電池,前後都是減量的了;從精神性上看,“青春”是最心旌搖盪的季節,情感枝葉最茂密,夢想天線架得最高,像夏日裡的爬牆虎,瘋長到一切可攀之處。而在我眼裡,大學恰恰是“青春”的天堂,只有在校園如此純粹和寧靜的特區裡,像“花樣年華”之類的詞才能得到真正的孕育和演繹。

如此美好的時節,怎樣纔不辜負它呢?

作爲一個駛過了車站的人,一個妄想將它再來一遍的人,有什麼要對你們說呢?想來想去,聊幾點值得珍惜的細節吧。因爲,這些細節正愈發成爲我——一個遠離校園者的羨慕與懷念。

2

珍惜“共棲”。

在我眼裡,大學生活有一道迷人的風景線:同窗共棲。

無論教室、餐廳、宿舍、禮堂、操場、夜自習、林蔭道……你都不是形單影隻,你都和孤獨無緣,你的前後左右都是同窗(仔細想想,“同窗”是多美的一記漢語)……那種簇擁的熱烈、被衆多體溫環繞着的感覺,那種平等而親密的夥伴關係,那種無須周折即可締結的友誼和情義……多年以後,置身成人社會後的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單位”“科室”“同事”“級別”“職稱”“頭銜”這些詞的含義,比起“班級”“宿舍”“課堂”“同窗”“室友”“閨蜜”們來不知複雜和深奧了多少倍,冷漠和乏味了多少倍!大學,它把你們的青春設定爲天然的“連體”和“同盟”關係,它爲每個人都預備了那麼多的同類,你們應學會感激、珍惜,因爲它不復再來。多年後,當你站在大街的茫茫人海中、坐在自家的居室裡,你會深情地懷念操場上的揮汗如雨、贏球后的歡呼雀躍、夜自習的燈火闌珊,還有寢室裡那些小小的風暴;當那曲《同桌的你》或《睡在我上鋪的兄弟》悠然飄來,你會隱隱動容,微笑或惆悵……

前些日子,我所在的央視《社會記錄》做過一期節目,用鏡頭記錄了畢業前幾所大學的日常生活,有一幕畫面讓我感動:2007年6月1日晚,北理工的操場上,幾千名畢業生席地而坐,他們屏息靜氣,等待着某種誕生。對面宿舍樓的燈全熄了,很快,一間屋亮了,一連串的屋亮了,操場開始沸騰,最後,夜色中浮現了5個燈火綴成的大字——“再見,北理工”!面對那些熱淚盈眶的青春,我的心也溼了。我知道,這是青春的告別,這是大學的童話。爲了這一聲“再見”,他們用了13個樓層、幾百間宿舍,幾千人參加了演出。再見了,朝夕相處的日子,同窗共棲的生活……他們用燈光完成了最後一次牽手和擁抱。

“同窗共棲”,這是大學送給你們的獨家禮物,這是青春特有的生活圖案和精神方陣。在我這個過路人眼裡,它多像一片向日葵地,金黃、燦爛、碧綠、昂揚!好好守護,學會欣賞和迷戀吧。有報道說,現在一些大學生厭倦了宿舍,在外租房獨居或與戀人同居,我聽後有些黯然。說實話,我不認爲這樣做違反了什麼紀律,我只覺得辜負了一份天然契約,辜負了生活的一份美意。要知道,你們有的是機會從夥伴身邊溜走,有的是光陰躲在格子裡享受私密,那是你們今後幾十年的狀態,漫長的成人歲月等着你們,而“宿舍”的風景將不復再來,成爲永遠的絕唱。我不想指責誰,只是爲你們提前與夥伴失散而遺憾,這是青春的隱痛,這是校園的損失。

某次,有人讓我評價一下易中天們的“百家講壇”,我說:“它讓千百萬成年人又回到了教室,成爲‘同學’。”這樣說一點譏諷之意也沒有,確是我對“百家講壇”的觀感。看電視時,我很留意現場“同學”的狀態,尤其表情特寫,你會看到,尚未開講,那些大齡面孔、那些拿着小本子和鋼筆的手指,就開始閃爍一種興奮,無論臺上講得如何,那種幸福的光彩從未消失過……後來我明白了,這種坐在教室裡的機會、這種飾演“同學”的體驗,本身即很讓成年人滿足了。他們會想起什麼呢?或許,會有一種恍惚,覺得自己又年輕了,又回到了濟濟一堂的青春……這算是一種情景美學吧。我想,對電視機前的觀衆來說,這種“回到教室”的幻覺也會有的。至少我有。

囉唆了這麼多,我只是想傳遞一個信息:珍惜你們最後的教室時光吧!珍惜你們被喚作“同學”的每個春天吧!多年後你將發現,那是青春最美的徽章和證件。

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
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5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3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3)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5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21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7)第18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4)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2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2)第23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9)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0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1)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2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3)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第24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10)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4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4)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1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2)第16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2)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6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6)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7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3)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22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8)第7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7)第13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4)第9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9)第20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6)第14章 饕餮時代,物理人生(5)第1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1)第19章 誰在批判,批判什麼(5)第8章 每一個人就是整個國家(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