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嬪安排給衆人的上貢,也不叫暫時停了,而是變成自願了,願意給的,還跟以前一樣,不用過來請安;不願意的,也不強迫了,不像之前那樣找麻煩了,頂多呢,就是陰陽幾句。
之所以這樣,是因爲,她的左膀右臂,宋婕妤和曹貴人,死了,現在還想搞那樣的事,只剩其他狗腿子支持,總覺得有點勢弱了,再加上之前還有人狀告她這個事,劉嬪也怕皇帝還盯着她這裡,所以便將這事,從被自願,改成差不多真正的自願了。
改成真正的自願後,大部分人自然不願意給劉嬪錢了,但也有小部分人願意給,因爲這些人,是真的不想給劉嬪請安的人,寧願花點錢買個清靜。
這些願意花點錢買清醒的,多是位份稍微高點的,就算花了二兩銀子,也不影響她們生活的那種。
對還願意花錢的人,劉嬪自然是高興的,反正她對別人不想給她請安,她是無所謂的,關鍵是有錢拿就行了。
至於琳琅,看給錢變成真正的自願了,自然就更不會給錢了,反正來劉嬪這兒請安,要到很晚,不需要早起,路也不遠,那就過去給劉嬪請個安唄,反正她是不想給劉嬪錢的。
劉嬪看琳琅不給錢,再想想琳琅晉級那麼快,一看就得皇帝寵,這讓劉嬪心裡不由越發難受,想着宮裡那些得寵的女人,看琳琅晉級這樣快,就沒點危機感,怎麼也不來找琳琅的麻煩。
她哪知道,哪裡是沒人找琳琅的麻煩,而是找的人,多是落了個跟崔選侍一樣的下場,難道她沒發現,宮裡最近又有一些位份較高的妃嬪不是進了冷宮,就是一根白綾了嗎?
也是了,宮裡三五不時就會沒個人,再加上她智商一般,也想不到這些事,跟琳琅有關,只以爲是正常現象。
要是其他人不對付琳琅,劉嬪就要自己對付琳琅了,但就她的腦子,能想出什麼厲害的殺招,所以這會兒正頭疼,要怎麼對付琳琅呢。
以前宋婕妤和曹貴人在的時候,她還有左膀右臂可以商量,現在這兩人出事了,沒了,她連個商量的人都沒了。
雖然還有其他狗腿,但關係沒那麼好,畢竟上次宋婕妤和曹貴人欺凌宋宮人事件中,就有以前跟着她的狗腿,看別人狀告她拿錢,也跟着提了的,這說明,這些人,並不是全跟她一條心,也有不喜歡她的。
所以剩下那些沒狀告她的人,誰對她是完全忠心的,她也不知道,所以哪敢跟她們商量這種大事,萬一跟對方提了,對方轉過頭就把她賣了,那就要完蛋了。
因爲找不到合適的人商量,所以劉嬪還在想怎麼收拾琳琅。
除了劉嬪在想着怎麼收拾琳琅,二房找的那個太監,此時也還沒行動。
這人在宮中多年,知道宮中那些手段,倒是陰損的很,是有主意的。
只是,他不想馬上弄死琳琅,免得沒法從孫家二房繼續要錢,所以他是打算慢慢來的,好一直拿這事,找孫家二房要錢。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行動,畢竟完全不行動,到時沒法跟孫家二房交代啊。
尤其是這會兒,孫琳琅又晉級了,成從六品寶林了,孫家二房聽了,越發急了,一直在催他辦事,所以他是要想想辦法了,要不然,要是一直沒成果跟孫家二房交代,他怕孫家二房會找別人幫忙——他也知道自己要一直沒出成果,孫家二房會找別人——到時他想從孫家二房弄到更多的錢,就要因爲一直沒成果,對方不找他了,不給他錢了,那就不好了。
所以他得弄點成果出來,纔好讓孫家二房不會脫鉤,會繼續找他幫忙。
於是當下這個姓王的公公,這天便準備搞點小名堂,給孫家二房一點交代。
本來他一開始的打算是,直接針對琳琅,結果他還沒來得及動手,琳琅就從正七品淑女晉級爲從六品寶林了,他看琳琅這樣得寵,升級速度這樣快,有點擔心自己對付她,一旦被她發現,告到了皇帝那兒,自己就要小命沒了,畢竟要是對付一個不得寵的,對方接觸不到皇帝,不用怕對方告到皇帝那兒,還好一點,但要是這種得寵的,能接觸到皇帝,發現不對勁,告到了皇帝那兒,皇帝龍顏大怒,派慎刑司來調查,他別被發現了,到時就完了。
他答應替孫家二房辦事,只是想賺錢,可不想將小命搭上的。
於是當下便拐了彎,準備從其他方面下手,隨便找點成果,給孫家二房一個交代。
雖然是隨便找點成果,但王公公也知道,不能太糊弄孫家二房,畢竟,萬一他們看自己一時沒做出成績,找了其他人幫忙,到時自己糊弄他們,他們找其他人看看自己說的成果是不是真的,萬一發現不是真的,自己在騙他們,到時他們可能就不會給自己錢,繼續讓自己做事了,這是貪錢的王公公不能接受的。
所以這個成果,得是真的,但,又不能讓孫琳琅發現了,告到了皇帝跟前,最後懲罰了自己。
王公公想了想,最後想到了移花接木。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瞭解,王公公知道,宮裡有很多妃嬪,看孫琳琅晉級快,不是忌憚,怕琳琅超過了她們,就是眼紅,嫉妒琳琅。
這麼多人對孫琳琅有惡意,肯定會有人搞事情,到時誰成功了,自己就將對方的功績,安在自己身上,跟孫家二房說,是自己出手的。
這種事,誰知道是哪個下的手,自己就算說了,孫家二房找的人,也沒法確定,不是他弄的,這樣不就既能跟孫家二房交差了,還不用擔心自己下手,會被孫琳琅發現,有風險,這多好啊。
王公公想的挺美,想利用別人的功績,給自己撈錢,但,事情哪會像他想的那樣順利——那些想找琳琅麻煩的人,多是倒黴了,沒誰成功的。
這樣一來,王公公左等右等,就是沒等來琳琅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