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4章 孝莊錢太后的不甘(完—中)
這一次弘治帝的再次昏迷暈厥。
就是太醫也無能爲力了。
喬木雖然有能力,但是她並不願意幫忙,她這邊都八十歲了,要是再讓弘治帝活個三四十年,那她還搞什麼,他現在死了,正好她還有時間跟朱厚照一起再合作個三四十年,還大明一個朗朗青天日月。
她可是苟夠了。
不想再繼續苟下去了。
因爲喬木沒有幫忙,太醫那邊也無能爲力,所以弘治帝這次就再也沒能逆天改命了,靠百年人蔘吊了三天命後,終究還是迴天無力。
昇天駕崩,再開國喪。
雖然張皇后她不能算是直接兇手,但是大家都明白,弘治帝的死與她是有很密切關係的,如果不是她,那弘治帝可能根本不會死亡。
因此,諸位大臣和朱厚照即便不好對她做出什麼懲罰,那大臣和朱厚照也不願意讓她來主持葬禮。
如果不是擔心她不出現,百官宗室會有議論,對皇家名聲不好。
朱厚照都想把她囚在坤寧宮當中,不讓她出來參加先帝國喪了。
張皇后不能主持葬禮,王太后那邊又太沒有存在感了,所以具體工作自然還得由喬木來做,好在這種事喬木並不是第一次做,也不是第一次參與,所以熟練的很,很快就循規蹈矩的將弘治帝葬禮辦完。
並且在正德帝正式登基後。
再次回裕陵去了。
當然了,喬木只是人回去,她的思想和進一步的計劃規劃,已經留給了朱厚照,不過朱厚照那邊因爲剛登基,同時年齡不是很大,大臣並沒有讓他直接親政,所以暫時還沒能有所動作,但是親政時間只是早晚而已,況且喬木都已經給他留下足夠的勢力了,只要他能順利掌握那些勢力,即便大臣不讓他親政,他也能很快把那些大臣搞定。
剛開始一兩年,正德帝朱厚照並沒有做什麼額外的事,甚至還表現的很聽話,很聽那些大臣的話。
當然了,這是明面上。
私底下,朱厚照一直在偷偷的利用喬木給他的勢力,收集朝中大臣勳貴們的違法犯罪事實,並且還在暗地培養能夠接替這些大臣的人員,免得處決這些人後朝堂空缺。
這種日子持續了三年。
直到三年之後,朱厚照年滿十八歲正式親政,並且徹底掌握了喬木給予他的那一部分,已經被他轉化爲錦衣衛和禁軍的隱藏勢力後。
才正式對朝中百官動手。
是在當年大朝會,全國各地到了一定品級的官員都需要回京述職的時候,對他們開始清算動手的。
這麼做也是爲了省事。
省得一個個抓,一個個審。
一窩端多方便。
而且在動手之前,他還特地提前廢除了他父皇頒佈的問刑條例中有關於貪污罪和花錢贖罪的規定。
將大明律重新搬了出來。
然後這纔在朝中大臣們要死要活的說不能違背先帝旨意,先帝仁義不能被破壞的喧鬧當中,把錦衣衛指揮使叫上去,讓錦衣衛指揮使站在他面前,面對朝中所有大臣。
宣讀所有人的罪狀。
沒錯,是宣讀所有人的罪狀。
能站在朝堂上開會的大臣全部都是五品以上的官員,而且基本都有點實權,再加上明朝官員俸祿較低的原因,這些官員想不貪都難。
這麼一番宣讀,朝堂之上近千位官員,沒有一個底子是乾淨的。
不過,朱厚照也沒趕盡殺絕。
他對那些貪污較少,貪污數量僅僅只能維持官員日常生活,並不至於到奢華地步的那些個官員,全部都輕拿輕放的暫且放過,並且讓錦衣衛人員把他們先弄到一邊去。
隨後纔開始對其餘人動手。
對那些動不動就貪污過萬兩白銀,強佔民田數千頃,或者自己沒怎麼做非法事,但是一直在放縱家人,乃至族人做非法之事的官員。
全部通通拿下
要麼抄家流放。
要麼抄家斬首。
至於究竟是流放還是斬首,那就得看他們手上有沒有沾人命了。
不過最終總結來看,還是斬首居多,流放的只是少之又少,畢竟這年頭土地就是生命,這些個官員大肆進行土地兼併,怎麼可能沒鬧出人命,所以結果自然斬首居多。
這場朝堂大清洗。
無異於一場士族大地震。
不知多少江南文人世家對此破口大罵,寫詩詛咒,大罵昏君,但事實證明,他們這時候罵還是太早了,因爲朱厚照在清理完朝堂之後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減免農稅,人丁稅等各項苛捐雜稅,並且徵收十分之一的商稅和取消所有免稅特權。
如果說,他先前的行爲僅僅只是得罪了一些官員和官員的家人親朋,那他這次的行爲無疑在得罪整個明朝境內的大多數既得利益者。
這事,可就鬧大了。
一時間,各地都陷入了混亂。
朝中勳貴都開始不安分了。
甚至還有些商人聯合起來,想要不賣東西,藉以抵制商稅出臺。
這時候,喬木先前的佈局就有作用了,她當年建設的那些商會經歷了四十年的發展後,早就已經成了龐然大物,甚至於說佔據整個大明境內工商業半壁江山都沒問題。
只是一直沒能成爲寡頭罷了。
那些商人的聯合,無疑給了喬木一個機會,在別人都開始不賣東西的情況下,她這邊不但正常賣東西,而且還打折優惠,原本剩下很難搶佔的那部分市場,自然是瞬間崩潰,被喬木鯨吞了大半,等到那些個商人們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們的市場份額已經再次萎縮了大半。
也就是這時候,喬木纔將自己手上的所有商業勢力全部都交給了朱厚照,讓他將這些商業勢力轉化成爲國營機構,藉以穩固和調控全國商業,讓商人不敢再出幺蛾子。
過去,他們敢聯合起來不賣東西,那是因爲他們覺得他們能聯合大部分人,可是如今最大的商業機構就在皇帝手裡,他們不賣東西就要承擔市場份額飛速萎縮的代價。
這他們哪能扛得住?
只能紛紛認慫恢復經營,甚至還得降價經營,不然搶不過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