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治亂

而另一邊,就是這般的暴雨,讓移民遼西的工程變得簡單了許多。本來百姓最是重土畏遷,不肯輕易離開世世代代生養的土地。但是這般的暴雨之下,也沒有奈何,爲了活命,只好跟隨朝廷的組織的遷移,一路往遼西而去。

只有到了遼西,那些百姓才知道什麼叫做土地肥沃,什麼叫做膏腴之地。那是捏一把泥土都能擠出油來的肥沃之地。不同於中土開墾了數千年的土地,地力早已經消耗了。

而這遼西卻是開天闢地以來,便少有人活動。無數年自然堆積下來的肥料,無論種什麼東西,長勢都喜人之極。三年過去,遼西屯田已經出了成果,開始有着大批的出產來反哺中土內地了。

而且經過這麼幾年的暴雨,適應了過後。便連北方也開始大力推行水稻種植,和原本一些其他只能在北方生長的作物。一切都是那麼的欣欣向榮!

“您還別說,這冰土的路面走起來就是穩當,”車伕笑着,沒話找話。不找些話題聊天,這日子實在難過:“就是太傷馬蹄了!”

宋玉叔啞然失笑,這般所謂的冰土也是國師的發明。說起來也是簡單,不過用石灰和粘土之類的混合攪拌而成。鋪出的地面,整齊光滑而有結實,因此有了一個名字叫做冰土。如今京城的大型街道,全部都用冰土鋪設了厚厚一層。

這麼大的工程甚至沒有花多少錢,不過是用大批的難民以工代賑。讓大批難民開山取石,燒製石灰,敷設道路。甚至將整個京城周圍的水利設施都重新修整了一次,都用着冰土來建造。

而且京城內外的衛生,甚至被傅說親自狠抓。所有的衛生惡習,全都改變,當街倒垃圾,隨地大小便這些。抓住了就是按翻在地,抽鞭子。當時執行的第一個月的,京城之中有着十分之一的人屁股後面都是腫起來的。到處都是怨聲載道。

但是這項政策堅持下來以後,百姓們自己就發覺了好處。甚至不用嚴刑峻法,就自己遵守起來。

當然,除了嚴刑峻法之外。配套的設施也要跟上。你不可能不讓人隨意倒垃圾,卻又沒有處理垃圾的辦法,讓人把垃圾都堆積在家中吧?就有着新興的行業出現,喚作夜來香。便是夜間收拾垃圾的清潔工。

整個京城之中,實行的都是傅說在南疆的那一套。效果斐然,幾年下來,不僅京城大變模樣。就是連天下各地的風氣,都大爲改觀。

所謂上行下效,君正於上而臣民自化。這不僅是儒家份子的理想,其實也是像是東方這種農業立足大一統的社會治理的最佳方法。

限於版圖太過遼闊,而沒有有效的通訊和交通方式。那種事無鉅細的政府直接治理模式,根本不可能實現。便是實現了,也不可能長久。而且行政成本太高,根本不划算。

便如秦國在關中一地,可以實現那種精細管理。可是統一六國之後,卻發現這種模式複製不了。地盤太過擴大,而通訊交通的手段卻有限制……於是悲催的大秦帝國,便那般轟轟烈烈的倒了下去。

所以漢朝初年,就因爲這般經驗教訓。所以爲政務從簡單,推崇的是黃老無爲而治。便是日後,皇權不下鄉,也是爲了這般。如果政府權力直接統治到鄉村一級,那麼行政開支成本就高的可怕。這便是後世天朝最重要的經驗教訓之一了,那還是通訊和交通極其便利之後的事情。

朝廷的統治權力就只到縣這一級來,就算是如此。歷代儒家都還嫌行政成本太高。所以後世的儒家大臣,雖然都是儒門弟子,但是實際上抱的卻是道家那一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無爲而治。

朝廷最好除了收稅之外,什麼事情都不要管。因爲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監管不力是很正常。一旦做起一點什麼事情,馬上就會產生巨大的負面效果。好事都要變成壞事,最後還是加重百姓負擔。

所以後世儒生最爲堅定的就是反對變動,反對變法,反對……只要看看古代連賑濟災民這種關天的大事上,最後能賑濟糧食有着三四成能分到災民頭上,便算是下面的官員們有能力,有操守,有良心了。可以想見,幹起其他的事情,行政開支耗費有多少?

所以自古名臣,當地方官最得意的地方就在於不擾民而已!

由朝廷下達政令,讓全國上下來依此辦理。結果往往是好事要變成壞事,壞事變成喪事。不管是隋煬帝的大運河還是宋徽宗的花石綱都一樣。或許這事情本身耗費的並沒有這般大,但是下邊執行的時候,再加上執行的官員上下其手,卻是將其無限擴大化了。

便是因爲這些原因,所以衍生出特有的治理天下的模式,也是最經濟的方式。所謂道德治國!

只有瞭解歷史背後這些深刻的隱意,才能更加的明白清楚治亂之道。而不是想當然的,用着自以爲先進和高明其實卻是根本不合適的手段來治理國家。

那就是如同晉惠帝的一般的愚蠢,天下百姓連飯都沒得吃,還詫異的問爲什麼不吃肉呢?

期望君王和上下官員能以道德來進行自我約束,這其實也是被逼無奈的做法。

比如傅說在京城搞的這一系列東西,完全都是在花山縣時候的翻版。很多有心人,根本不等傅說在京城執行,早早的就到南疆取經,然後在自己轄地之中實行開來。等到傅說在京城實行開來以後,更是天下蔚然響應,不用頒佈政令,而下面的地方官都開始學習這一套了。

這般的行政成本就降低了太多,若是儒門大盛的時候,少不得要吹捧幾句無爲而自化,德治天下云云。其實一來是整理衛生的舉動,投資少見效快,多少也算是利民之舉。二來卻是最爲重要的是,卻是用實際行動來向國師表態,表忠心。用實際行動來站隊。

宋玉叔沒有想得那麼深遠,何況他這般的人,也不會用這麼誅心的角度去想人。

第17章 夜窺天機第104章 儒家聖賢第50章 兵家印訣 黑龍寶藏第76章 刺殺大將第13章 地震災劫第34章 玄黃之氣第44章 虯髯劍俠第15章 賞善罰惡第43章 海外鮫人 騎跨巨鯨第79章 立下賭約第89章 直接擒殺第2章 陰山老妖第50章 此情惘然第90章 庚金劍氣第51章 攻心爲上第7章 白帝第6章 捆綁神女第69章 心花怒放第18章 採補秘法第37章 嶽拓國第22章 又回家鄉第21章 華晨之死 神帝之威第12章 慷慨第56章 陰司九層第40章 爲將之道第39章 純屬惡搞第21章 道宮強勢第20章 權勢第19章 倉促離京第45章 聶家小倩第17章 神恩如獄第64章 鬼僚刺客第21章 世家第27章 五氣通神第46章 初來乍到第16章 以雷破雷 白帝神兵第29章 宋秀秀第35章 下筆如神 龍女美貌第3章 家族氣運第12章 天堂地獄第4章 死劫第33章 邪道散修第17章 新天帝一第20章 在內而亡第38章 紅蓮業火第10章 陰神入夢第51章 破軍第25章 皇家供奉第2章 溫柔第25章 朝聞大道 夕死可矣第10章 十殿第14章 鬼狐衝身第27章 五氣通神第65章 神庭秘聞第11章 神靈傳信第43章 月下彩雲第16章 以雷破雷 白帝神兵第54章 苦道人第51章 攻心爲上第16章 神性第25章 皇家供奉第11章 坐船出海 卦象變動第46章 封神之榜 君要臣死第7章 此世無仙第102章 斬殺邪神第27章 原是妖狐第27章 五氣通神第10章 陰神入夢第22章 路遇邢德第21章 世家第39章 諸葛臥龍第10章 十殿第36章 逃出城去第54章 花山縣令第24章 一路行去第70章 山精鬼怪第37章 羅王神君第10章 攻打夾山第36章 彼輩小人第30章 滿朝公卿無一語第41章 傳遞警訊 皇帝封神第38章 神威如獄第4章 各出手段第23章 都天大雷火劍第31章 小小御使敢做聲第32章 南疆變局第10章 又見知秋第45章 花山縣衙第25章 無爲第20章 大廣國師第24章 山鬼索魂第50章 此情惘然第44章 業力第32章 南疆變局第46章 封神之榜 君要臣死第15章 先天一氣 大道之門第39章 火燒妖孽第39章 海上有船 嶽拓王子第43章 除根第12章 世事紛紜
第17章 夜窺天機第104章 儒家聖賢第50章 兵家印訣 黑龍寶藏第76章 刺殺大將第13章 地震災劫第34章 玄黃之氣第44章 虯髯劍俠第15章 賞善罰惡第43章 海外鮫人 騎跨巨鯨第79章 立下賭約第89章 直接擒殺第2章 陰山老妖第50章 此情惘然第90章 庚金劍氣第51章 攻心爲上第7章 白帝第6章 捆綁神女第69章 心花怒放第18章 採補秘法第37章 嶽拓國第22章 又回家鄉第21章 華晨之死 神帝之威第12章 慷慨第56章 陰司九層第40章 爲將之道第39章 純屬惡搞第21章 道宮強勢第20章 權勢第19章 倉促離京第45章 聶家小倩第17章 神恩如獄第64章 鬼僚刺客第21章 世家第27章 五氣通神第46章 初來乍到第16章 以雷破雷 白帝神兵第29章 宋秀秀第35章 下筆如神 龍女美貌第3章 家族氣運第12章 天堂地獄第4章 死劫第33章 邪道散修第17章 新天帝一第20章 在內而亡第38章 紅蓮業火第10章 陰神入夢第51章 破軍第25章 皇家供奉第2章 溫柔第25章 朝聞大道 夕死可矣第10章 十殿第14章 鬼狐衝身第27章 五氣通神第65章 神庭秘聞第11章 神靈傳信第43章 月下彩雲第16章 以雷破雷 白帝神兵第54章 苦道人第51章 攻心爲上第16章 神性第25章 皇家供奉第11章 坐船出海 卦象變動第46章 封神之榜 君要臣死第7章 此世無仙第102章 斬殺邪神第27章 原是妖狐第27章 五氣通神第10章 陰神入夢第22章 路遇邢德第21章 世家第39章 諸葛臥龍第10章 十殿第36章 逃出城去第54章 花山縣令第24章 一路行去第70章 山精鬼怪第37章 羅王神君第10章 攻打夾山第36章 彼輩小人第30章 滿朝公卿無一語第41章 傳遞警訊 皇帝封神第38章 神威如獄第4章 各出手段第23章 都天大雷火劍第31章 小小御使敢做聲第32章 南疆變局第10章 又見知秋第45章 花山縣衙第25章 無爲第20章 大廣國師第24章 山鬼索魂第50章 此情惘然第44章 業力第32章 南疆變局第46章 封神之榜 君要臣死第15章 先天一氣 大道之門第39章 火燒妖孽第39章 海上有船 嶽拓王子第43章 除根第12章 世事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