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千顆恆星同時誕生,同時大量發光發熱、噴發恆星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宇宙奇觀!
這種奇觀在宇宙歷史上都是非常罕見的,因爲沒有任何一個星雲能以如此高的密度產星,那怕是銀河星雲也不可能同一時間誕生數千顆恆星。雖然有一些超級星雲誕生恆星的數量上萬、上十萬,但卻都是在一段時間內陸續誕生的,而非像此刻的同一時間誕生,兩者展現的震撼程度完全不同。
數千顆恆星同時誕生,是真正的橫空出世!
儘管在先前的戰爭中,氪金文明大約摧毀了百分之十的產星星雲,但氪金文明絕想不到,這些被摧毀的星雲物質向四周濺射,最後卻還是被附近的星雲吸收了,並加速這些星雲的摩擦、加快恆星出世的速度。
而且,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形成的新星雲也並不只有三千個。
雖然從流浪聯盟的戰星數量考慮,只需要三千個恆星就足夠了,但這並不意味着黑洞陸塵在超新星爆發的過程中,只製造了三千個星雲。
畢竟,陸塵和流浪星系的質量高達一千八百億個恆星質量,就算除去黑洞陸塵如今八百億的恆星質量,也還有一千億個恆星質量,如此之多的質量,如果只製造三千個星雲,那每個星雲的質量肯定是相當之大的,這樣一來誕生的恆星分身的質量也會非常之大,這並不是一件好事。
流浪聯盟和黑洞陸塵需要的是相對穩定,壽命更長的恆星分身。
除此以外,黑洞陸塵和流浪聯盟還需要考慮失敗率的問題,就算有陸塵的天體意子在內主導,卻不一定能保證百分百之的誕生新生恆星,更何況從科學角度而言,根本就沒有百分之百概率的事件。
只有無限接近。
因此,爲了保證自己能得到需要的數量,黑洞陸塵在超新星爆發時,大約製造了一萬個新星雲,以基數來保證產出。
每個新星雲約有一千萬個恆星質量,考慮到誕生新生恆星的一些必要消耗和浪費,流浪聯盟的科學家預測,新生恆星的平均質量約在一萬到十萬個恆星質量之間,這個階段屬於中質量恆星,形態是最穩定的。
而且,除了恆星誕生的概率問題,黑洞陸塵和流浪聯盟當然還要考慮將來的發展。
畢竟,流浪聯盟在將來不太可能只有三千顆戰星,隨着新星計劃的不斷啓動,戰星數量只會越來越多,到時候這些新戰星也需恆星組成獨立的小星系,所以黑洞陸塵製造一萬個新星雲,也有爲了以後考慮的成份。
雖說這一萬個星雲中,有百分之十被氪金文明摧毀,但卻還剩百分之九十。
並且,讓黑洞陸塵和流浪聯盟驚喜的是,這百分之九十的新星雲誕生恆星的機率居然很高,遠比他們所預測的百分之七十要高,由於有陸塵天體意子在內主導,最終新星雲竟一共順利誕生了八千顆恆星!
隨着八千顆恆星的誕生。
氪金文明與流浪聯盟的攻防戰也終於告一段落。
這一刻,黑洞陸塵宣佈,流浪聯盟的全體戰星發起大反攻。
不過,在發起大反攻之前,剛誕生的恆星分身卻需要一些裝備,否則僅憑冕洞射線等攻擊根本奈何不得身爲五級文明的氪金文明。
好在這一點流浪聯盟早有準備,每顆戰星上的工廠一直都在沒日沒夜的生產製造分子衛星,就是爲了此刻給這些恆星分身使用的,如此一來,這些恆星分身就可以通過分子衛星的協助,使用五級文明才能使用的信息武器,這樣才能對氪金文明造成一定的殺傷。
此時此刻。
流浪聯盟的每顆戰星都在發射大量的分子衛星,每一次都是集陣型發射。
在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大量的分子衛星一批批的飛向太空,飛向距離自己最近的恆星分身。
氪金文明雖然憑肉眼無法看到分子層面的物質,但他們卻有檢測設備,第一時間就發現星空中的物質丰度提高了很多倍,仔細的進一步偵測後,他們震驚的發現,原來那些突然出現的物質是一個個分子衛星。
氪金文明當然知道,這些分子衛星肯定是去協助新生恆星的。
如果真讓那些新生恆星裝載這些分子衛星矩陣,那流浪聯盟就相當於多了一批五級文明的戰星,對他們的威脅非常之大。
於是,氪金文明立刻緊急下令,全力摧毀分子衛星。
然而,分子衛星的數量卻遠超氪金文明的想像,只見星空中密密麻麻的全都是分子衛星,簡直就跟鬧蝗蟲時的遮天蔽日一樣,看上去宛如一片片的烏雲,怎麼都消滅不完。如果不把發射分子衛星的源頭除掉,他們這樣做根本就是徒勞無功。
不過,氪金文明與流浪聯盟的戰星戰鬥瞭如此之久,都沒能消滅流浪戰星,如今想要快速消滅這些源頭、阻止分子衛星的發射談何容易。因此,無論氪金文明採取何種策略,最終的結果依然向着他們不願見到的方向發展,大量的分子衛星成功突破他們的炮火線,去到了一顆顆恆星身邊,並迅速的組建起了分子衛星矩陣。
接下來,陸塵的八千個恆星分身參戰,對附近的氪金戰星發動了最猛烈的攻勢。
而恆星分身的出擊,就彷彿徹底吹響了反攻的號角,其餘的源物質戰星紛紛配合着發動襲擊。
一時之間,流浪聯盟在戰星數量上形成了極端的碾壓,直接用絕對的火力壓制住了氪金文明,流浪聯盟也終於第一次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上風。
不過,這樣的上風其實是來之不易的,是流浪聯盟兢兢業業的耐心鋪設得來的。
先是黑洞陸塵創造了地利,而後八千顆恆星分身加上原本的三千戰星,又使得流浪聯盟在戰星數量上佔居優勢,形成了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流浪聯盟通過長期運營佔居了其中兩項,這才換來如今的優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