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定都之辯和國號之爭

魏刀兒接到王君臨的王旨之後,才明白杜小風闖了天大的禍。

所以,他被王君臨罷免了鋼刀營主將之位,不管是面上還是心中都不敢有半點怨言。

畢竟,他雖然不是主將了,但這不影響他統領鋼刀營的人馬打仗,而只要他暫代這主將之位,再立下功勞就遲早會轉正不是。

同時,魏刀兒在第一時間將當時參與滅殺火家滿門的將士全部編入了敢死隊,在當天便讓去爬雲梯攻打廬江郡城。

而且在得知那火懷明如今正在做的事情之後,魏刀兒更是明白自己打下淮南這兩郡的功勞算是沒了,甚至還不能抵消這次過錯。

所以,在接下來攻打廬江郡城中,魏刀兒更加賣力。

而負責攻打北城和西城的李子通同樣急於立下大功,以得到王君臨的重視,畢竟他已經聽說了,王君臨馬上要立國稱帝了,可是自己還沒有被王君臨接見過。所以,他也是卯足了勁的攻城。

這樣一來,這廬江城堅持了七天時間,便被攻破了。

杜伏威當場戰死,守軍八萬死傷約一半,剩下的全部投降了。

同一時間,川蜀一地的徐世績、陳咬金率領瓦崗營和黃少秋率領的海豹營,將川蜀南邊三個郡也從蕭銃的手中奪了過來,將樑軍殺的殺,驅趕的驅趕。

至此,整個長江以北,除了李世民的關中和洛陽一帶之外,已經全部是王君臨的地盤。

而按照計劃,立國稱帝也終於提到日程上來了。

這一方面是因爲時機已經成熟,下面地盤越來越大,攤子太大,軍隊越來越多,再不立國不利於體制機構的高效運轉。

另一方面,王君臨稱了帝,他下面的文武官員們才能正式封官、封爵、立勳,這有利於穩定人心。

當然,這也與李世民那邊已經傳來要立國稱帝的消息也有關係。

立國稱帝的事情提上議程之後,杜如晦、房玄齡、魏徵、裴世矩、虞世基等文官便跟打了雞血似的動了起來。

首要之事,就是定京都所在。

范陽郡雖然是遠東軍的發家之處,但放眼整個天下還是偏僻了一些,不管從地理位置,還是歷史底蘊,亦或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來說,都不適合立爲京都。

而天下間最適合京都所在的長安和洛陽又恰好在李世民的手中,不得不說,冥冥之中好像李世民真的是真命天子似的。

最後,幾個文臣商量了好些天,認爲只有揚州勉強能夠暫時作爲京都所在。

首先,揚州本來就被稱爲江都,是原大隋朝的陪都,甚至因爲楊廣南下江南之後,一直是當成京都的,皇宮、朝廷官衙宅子,乃至大臣的府邸都是現成的。

其次,揚州是當世經濟文化的中心,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口豐富,且人口衆多。

第三,揚州因爲挨着長江和大運河,是南來北往交通樞紐所在,而遠東軍水師龐大,戰艦無數,關鍵時刻走水路可以極快的調兵遣將,將部隊投送過去,非常有利於眼下爭奪天下的局面。

最後,便是因爲遠東軍眼下主要對手———位於江南的樑國。接下來,遠東軍勢必要動用大批軍隊伐樑,朝廷中樞若是距離太遠,比如在范陽郡,這一來一回,即使軍情府有飛鷹用來傳信,但也非常不利於指揮和控場。

畢竟兵貴神速不是。

而揚州就不一樣了,就眼下來說,幾乎已經是前線了。

當然,若是換成其他皇帝和臣子們肯定會擔心京都太過靠近前線戰場,不利於國本穩固。

可是,不管是對王君臨,還是對遠東軍來說,都強勢得一塌糊塗,不光是王君臨從來不擔心這一點,即使是他麾下的文武官員也從來沒 有人有過這方面的擔心。

不過,自從王君臨將立國稱帝的事情提上日程之後,他麾下重要人物這些日子便變得異常繁忙。

可以說,遠東軍相關衙門和官吏已經全力運作,整個統治機器都隆隆開動起來,着手準備建國大事。

即使是這幾年一直以來比較清閒的王君臨也忙得昏天黑地,光是學習一些帝王禮儀,從穿衣到坐姿等言行舉止,這其中的講究太多了。

沒辦法,古代結個婚都有一堆的規矩禮節,放在後世估計能夠把人煩死。

更何況立國稱帝這等大事,而且這種事情就跟新郎官一樣,絕不可能讓其他人替王君臨去做,畢竟要當皇帝的是他。

當然,王君臨也可以不用去理會,也沒有人敢不聽他的話,強行逼迫他。

但是,王君臨有時候就是吃軟不吃硬。

每一次杜如晦、房玄齡、魏徵等人跟死了爹似的臉色異常沉重的跪下求他,王君臨不忍心看着麾下重臣這個樣子,只好隨了他們的意思,繼續按照一位對禮非常有研究的大儒和一名隋朝時期活到現在的宮中老太監的意思去訓練學習。

不過,最近杜如晦、房玄齡、魏徵、裴世矩和虞世基、李靖等人真正的重心在國號上面。

這國號可比生個娃起名字重要多了,爲此杜如晦等人還成立一個臨時研究討論組,吸納了朝野內外相關人才,翻越大量史記典故,進行研究討論。

只是,這一幫人辯論了足足一個月,經常辯論到最後成了問候對方祖宗的吵架,甚至還有一次打了起來,但就是還沒有定下用什麼國號。

沒辦法,由自己最終決定了一國的國號,這等榮譽已經是文人眼中可遇不可求的最高榮譽,爲此撕破臉皮,或者直接不要臉,斯文掃地,都在所不惜。

甚至是杜如晦、房玄齡和魏徵這等牛人也不能免俗。

終於王君臨受不了這些文人的做事效率了,他召集麾下衆臣,在揚州原來楊廣的皇宮、如今已經被改爲大政殿的大殿之中,商議國號一事,並且提前說明,今天國號必須要定下。

杜如晦搶先站出來,神色肅然的大聲說道:“王爺,立國號是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絕不能有半點含糊。臣以爲,《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華夏第一個國號是‘夏’,由夏啓所定。而王爺註定是比超秦皇漢武的千古一帝,所以,王爺,臣以爲國號爲夏最適合不過了…………”

王君臨略一沉思,想了一下,微微點了點頭,道:“其實,以本王看來,我們國號取‘夏’也不錯………”

但不等王君臨將話說完,在場其他一些重臣頓時急了,紛紛搶步而出便要反對,房玄齡最先反應過來,搶先說道:“王爺,國號承載我朝之國運,這件事情務必要慎之又慎,萬萬不可如此輕率,臣以爲夏之國號已經被人所用,而且大夏一朝也並未聽說有明君出世,以王爺的格局必定是要立下開天闢地一般的基業,何必拾人牙慧。”

王君臨想了一下,感覺房玄齡說的好像也有道理,自己好不容易穿越而來,這麼辛苦打下了天下,爲何就不能立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國號,所以他微微頷首,說道:“房大人言之有理,只是以房大人看來,我們當用何等國號?”

房玄齡立刻說道:“臣先給王爺介紹一下歷朝歷代這國號都是因何而定。”

頓了一下,房玄齡見王君臨表現出一副很有興趣的樣子,立刻接着說道:“王爺,自古以來,歷朝歷代之國號多出自源地,比如秦的祖先爲嬴姓,因養馬有功被周封於秦地,遂以秦爲國號;後升爲諸侯,仍以秦爲國號;秦王嬴政滅六國稱始皇帝,繼續沿用秦爲國號……”

“秦的國號出自源地,所以秦二世而亡,這可不是好兆頭。”房玄齡還想繼續往下說,不料魏徵卻冷哼一聲,搖頭說道:“王爺,以臣來看,王爺要立國號,不如源於封爵,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爲漢王,封地在漢中,平定天下後便以“漢”爲國號,這便是源於封爵。三國時魏國創建者曹操曾受封爲魏王,兒子曹丕承襲爵位後建國,仍以魏爲國號。”

虞世基皮笑肉不笑的說道:“魏大人怕是忘了王爺的爵位是秦安王,難道讓王爺立國號爲秦不成。”

魏徵好似早就知道有人會說這句話,招牌式的冷笑一聲,說道:“王爺自然不能再立秦爲國號,但是王爺的爵位是秦安王,取第二個字“安”爲國號,結束這亂世,建立大安帝國,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

“大安帝國………這聽起來也不錯。”王君臨突然感覺魏徵說的也挺有道理的,而且大安朝、安國、大安帝國聽起來也不錯,很吉利不是。

“王爺,此種立國之法太過草率。”不料裴世矩卻搖了搖頭,肅然站出說道:“王爺,定國號還是要以發源之地爲國號。比如,周部族至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商以後,就用“周”作爲國號。周前期,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洛邑在鎬京之東,故有“東周”之稱。所以,臣以爲王爺是從范陽郡起事,成就眼下浩大基業,當以“範”爲國號,建立大範帝國。”

“大範帝國……打飯帝國……”王君臨唸叨了一下,立刻搖頭道:“這個不好聽。”

“………”裴世矩神色一滯,差點一口老血沒噴出來,但卻又不知道如何反駁,畢竟要立國稱帝的人都說了這個國號不好聽,他還能說什麼呢!只好神色鬱悶的退到了一邊,繼續絞盡腦汁的想個新的國號。

虞世基神秘兮兮的上前,說道:“王爺,這國號當於王爺生辰八字有關,從而與上天契合,與帝王契合。比如,王莽所創朝代“新”便有此含義,漢爲火德,爲赤帝,王莽爲土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土德代火德,意在赤帝傳黃帝,天命授之。臣已經找世外高人根據王爺的生辰八字算過了,隋朝是土德,王爺是金德,依照五行相生之理,金德代土德,所以王爺是天命授之,而王爺註定是要建立前無古人的帝國基業,當超越歷朝歷代所有皇帝,臣以爲應該以“天”字爲國號,立大天帝國……”

“停!”王君臨聽得頭都大了,眉頭緊緊蹙起,前面其他人說的還有些邏輯,可虞世基這明顯是想搞封建迷信嘛!

再說,他實在是搞不懂麾下這些臣子怎麼就這麼在乎區區一個國號,難道一個國家是否強大,就取決於一個名字?

整天放下一大堆正事不去做,在這裡議論來議論去,沒完沒了的。除了李靖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之外,還好其他武將沒有摻和進來。

王君臨突然感覺很無語,而且感覺也很無聊。

所以,他也不想再就此事拖延討論了,直接說道:“既然歷朝歷代不少國號都跟漢朝和三國時魏國一樣,都源於封爵,那本王的國號便也源於封爵吧!只是“秦”字已經被秦始皇給用了,本王自然不會再用的,所以便取本王爵位中的第二個字“安”爲國號。再加上,之前魏徵說得也有道理,本王這是要結束亂世,讓天下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所以便以“安”字爲國號吧!”

王君臨說到最後,斬釘截鐵,一臉斷然之色,顯然是打算就這樣定了。

除了一臉驚喜若狂之色的魏徵之外,杜如晦、房玄齡等人眉頭緊蹙,就要開口反對,不料剛纔還秉持其他意見的虞世基和裴世矩突然率先大聲說道:“王爺英明!”

“兩個老貨……”杜如晦和房玄齡等人除了暗罵一聲,還能說什麼呢!

他們此時不管說什麼都讓人感覺再說王爺不英明似的,都在打王爺的臉。

再說,這大安朝也不是不能接受,聽起來也不錯,寓意也很好。

所以,其他人略一猶豫,便跟着虞世基和裴世矩異口同聲說道:“王爺英明。”

自此,大安帝國已成,只等開國登基大典,然後昭告天下。

…………

…………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瓦崗寨第八百章 刺殺與埋伏第二百二十章 被包圍了第七百八十八章 九大護法第七百六十二章 天女教與天女使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驚喜連連第四百三十七章 藏兵之處第七十一章 月高殺人夜第二百一十四章 西平郡告急第五百三十三章 波多法王來看戲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淵蓋蘇文的想法第三百三十四章 我不是神仙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殺弟再殺兄的李世民第九百四十四章 密旨第六百零三章 喝醉的獨孤明月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楊素的手段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大火燎原之勢第五百八十九章 史上最愚蠢的皇子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千軍萬馬殺一號(五)第七百四十四章 獨孤氏內部爭議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第一個作戰目標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火燒峽谷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圍殺一號殺手之王(一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人口才是最寶貴的資源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單雄信的私心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三大紀律八項禁令第一百八十章 輿論大戰(下)第七百零六章 太原武氏第七百三十八章 與長公主在大牀上好好玩耍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東萊左孝友第八百五十二章 弱敵國之計第五百零一章 楊麗華變壞了第八百一十二章 對射(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毛毛出事了第八百一十一章 對射(上)第九百二十二章 心底深處的‘魔鬼’第九百六十八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場遊戲而已第九百三十二章 天下鹽稅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抓小雞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異變突起第一千章零三章 范陽學院第六百四十三章 林中追殺第三百零一章 臭不可聞第六百五十六章 南華會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大隋官員的尿性第七百一十一章 街頭遇刺第九百一十六章 大隋官場第六百六十四章 約戰第三十八章 突厥使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火燒峽谷第五百四十七章 恐怖的鐵片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門閥世家的公敵第九百四十三章 京中來人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沒有懸念的海戰第九百五十五章 十三族之首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真正的亂世來臨了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水戰(上)第七百三十七章 楊廣不賞賜的原因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這殺人速度嚇死個人了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與無首一號的拼死(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採花大盜第九百六十一章 滿院屍體第七百二十三章 高潁的直覺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腦子調教試驗第四百三十三章 男女有別啊第八百五十五章 六合御車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西域馬賊王的風采第五百一十七章 潛入於家老宅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不合常理的刺殺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李淵還是那個李淵第五百六十六章 神秘勢力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不一樣的攻守戰(十一)第二百章 溫情攻勢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陽山關破第八百一十六章 此地無銀三百兩第四百八十六章 爲你介紹一位貴客第四百九十一章 大禮重否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三面同時開戰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不一樣的攻守戰(七)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這是聶小雨的刀法第四百八十七章 楊廣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二章 奇怪的商隊第二百二十章 被包圍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楊廣不賞賜的原因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第二批船隊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對唐國開戰第一千章零四章 農業“革命”第七百零二章 殺出重圍(上)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不合常理的刺殺第二百九十一章 牛進達終於來了(第四更)第八百五十四章 天子西巡第八百六十八章 狡兔三窟第五百八十一章 不好的預感第九百零六章 首次郡府大會第八百九十五章 貴族之心第三十六章 特殊的訓練第六百一十七章 雨中拼殺(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小覷了天下英雄
第一千三百零二章 瓦崗寨第八百章 刺殺與埋伏第二百二十章 被包圍了第七百八十八章 九大護法第七百六十二章 天女教與天女使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驚喜連連第四百三十七章 藏兵之處第七十一章 月高殺人夜第二百一十四章 西平郡告急第五百三十三章 波多法王來看戲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淵蓋蘇文的想法第三百三十四章 我不是神仙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殺弟再殺兄的李世民第九百四十四章 密旨第六百零三章 喝醉的獨孤明月第一千二百四十四章 楊素的手段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 大火燎原之勢第五百八十九章 史上最愚蠢的皇子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千軍萬馬殺一號(五)第七百四十四章 獨孤氏內部爭議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第一個作戰目標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火燒峽谷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圍殺一號殺手之王(一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人口才是最寶貴的資源第一千二百二十七章 單雄信的私心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三大紀律八項禁令第一百八十章 輿論大戰(下)第七百零六章 太原武氏第七百三十八章 與長公主在大牀上好好玩耍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東萊左孝友第八百五十二章 弱敵國之計第五百零一章 楊麗華變壞了第八百一十二章 對射(下)第二百三十三章 毛毛出事了第八百一十一章 對射(上)第九百二十二章 心底深處的‘魔鬼’第九百六十八章 殺人立威第一百八十八章 一場遊戲而已第九百三十二章 天下鹽稅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抓小雞第一千二百二十八章 異變突起第一千章零三章 范陽學院第六百四十三章 林中追殺第三百零一章 臭不可聞第六百五十六章 南華會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大隋官員的尿性第七百一十一章 街頭遇刺第九百一十六章 大隋官場第六百六十四章 約戰第三十八章 突厥使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火燒峽谷第五百四十七章 恐怖的鐵片第一千二百零一章 門閥世家的公敵第九百四十三章 京中來人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沒有懸念的海戰第九百五十五章 十三族之首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真正的亂世來臨了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水戰(上)第七百三十七章 楊廣不賞賜的原因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這殺人速度嚇死個人了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與無首一號的拼死(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採花大盜第九百六十一章 滿院屍體第七百二十三章 高潁的直覺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腦子調教試驗第四百三十三章 男女有別啊第八百五十五章 六合御車第一千五百六十六章 西域馬賊王的風采第五百一十七章 潛入於家老宅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不合常理的刺殺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李淵還是那個李淵第五百六十六章 神秘勢力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不一樣的攻守戰(十一)第二百章 溫情攻勢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陽山關破第八百一十六章 此地無銀三百兩第四百八十六章 爲你介紹一位貴客第四百九十一章 大禮重否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三面同時開戰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不一樣的攻守戰(七)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這是聶小雨的刀法第四百八十七章 楊廣的怒火第二百五十二章 奇怪的商隊第二百二十章 被包圍了第七百三十七章 楊廣不賞賜的原因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第二批船隊第一千七百零七章 對唐國開戰第一千章零四章 農業“革命”第七百零二章 殺出重圍(上)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不合常理的刺殺第二百九十一章 牛進達終於來了(第四更)第八百五十四章 天子西巡第八百六十八章 狡兔三窟第五百八十一章 不好的預感第九百零六章 首次郡府大會第八百九十五章 貴族之心第三十六章 特殊的訓練第六百一十七章 雨中拼殺(下)第三百八十六章 小覷了天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