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報紙銷量如何?”
比起美國,傳統報業在歐洲,尤其是英國的生存環境相對較好。
這麼說好像有些不地道,但比起早發展幾百年的歐洲,美國人更像是暴發戶,閱讀的底蘊沒有歐洲那麼深厚。
而歐洲人的閱讀習慣,尤其是英國人,可是從小養成的。
儘管互聯網的崛起很大程度地衝擊了傳統媒體,然而英國的報業直到現在還依然堅挺,這一切都要感謝英國人長期形成的愛讀報紙的習慣。
地鐵上、火車上、餐廳裡、酒吧、辦公室、家裡、超市、大街上到處都有報紙和那些讀報紙的人,如果沒有報紙,說不定英國的下午茶也不會如此悠然自得,畢竟大部分人可能不會享受發呆的時光。
既然有了讀報的需求,那麼對於報紙的種類也就有了需求,在英國本土千百種報紙,便是市場爲了讀者需求應運而生的。
上流社會有上流社會愛讀的報紙,中產有中產偏愛的報紙、普通大衆和底層人民又有自己心儀的報紙。有人說只要看英國人在讀什麼報紙,就大概知曉他所處的階層和社會地位了,雖然這句話屬於調侃,但事實也是如此。
英國的報紙主要分爲嚴肅類報紙、通俗類報紙和八卦小報,只看分類名稱就能領會這些報紙分別偏重報道什麼。
很好理解,嚴肅類主要討論的是ZZ話題,儘管他們標榜着自己與任何zheng黨都無關;
通俗類報紙不僅談政治,題材比較廣泛,經常談一些有趣、有益的東西,整體比較溫和,這也是普羅大衆最容易接受的一類報紙;
至於八卦小報,不厚道地說它們是三種報紙裡最少道德情懷或崇高理想的一類,但是發行量卻是最大。
這也是爲什麼楊橙幾乎是厚着臉皮從老默手裡挖來《星期日泰晤士報》的原因,爲自己構築輿論陣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要爲自己增加在英國的社會影響力。
在英國你要是沒有一家報紙在手,都不好意思在上流社會混!
而最近得意與“脫歐”公投辯論的大混戰,英國的傳統報業彷彿煥發了第二chun一般,各家報紙的銷量都有所擡頭。
所以楊橙纔有此一問!
而威瑟羅對近期銷量的增長,自然是樂得找不着北,要知道《星期日泰晤士報》在老默手下都快轉型成八卦小報了,威瑟羅感覺那個時候的天都是黑的,終日不見陽光。
現在媳婦兒熬成婆,他也有種翻身農奴把歌唱的趕腳!
於是興沖沖的回答道,“上週的最新銷量達到了91萬份,這是竊聽門之後的巔峰,隨着熱點話題的討論加深,下個月有望衝擊百萬份。”
《星期日泰晤士報》作爲週報,每週一次的發行自然和每日發行量過百萬的《每日郵報》去比,但週報也有周報的好處,內容多、版面多,也有更多的空間供無冕之王們發揮筆桿子的威力。
楊橙滿意的點點頭,“我們的對手們呢?”
威瑟羅示意楊橙到人少的地方,不能當着員工的面談論競爭對手,無論是好是壞傳出去都不好聽。
“最近英國各大媒體,可是辯論大戰的主力,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掌握了話語權的媒體也在卯足勁爲各自的立場爭取儘可能多的選票。
最新的民調結果顯示,雙方陣營的力量十分接近,呈現出對半開的膠着狀態。
因此銷量也是節節攀升,各家幾乎掏出了壓箱底的猛料,就爲了壓倒對方,讀者們也樂於看熱鬧,即便對這個話題不感興趣,也會買上好幾份報紙,觀看各家的大戰,但目前來看,局勢在向‘脫歐’發展,銷量排名前三的報紙都在瘋狂鼓動選民投‘脫歐’一票。”
楊橙神情變得凝重,“我今早還看了《每日郵報》,標題是:如果你相信英國,那就投離開。”
這意味著作爲英國發行量前二、銷量超過150萬份的報紙,立場不是一般的堅定!
要知道《每日郵報》的影響力不只體現在線下,線上app也有超過百萬的固定消費羣體。
不僅是它,就連《每日郵報》的老對手《太陽報》也在‘脫歐’問題上與它站在了同一陣營,這在以前簡直不可想象。
作爲以獵奇和炒作新聞出名的英國小報,它擅長煽情,讀者以社會中下層人士爲主,久居英國報紙發行量榜首。
再加上《太陽報》的姊妹刊、英國銷量第三的《太陽報》週日版也站在了同樣的立場上,這幾乎覆蓋了50%的英國民衆,媒體在潛移默化的向讀者灌輸自己的意志,而且目前看來很成功。
有支持‘脫歐’的自然就有留歐陣營,而這個陣營的主力,主要以高端嚴肅類報紙爲主!
而且這些非常知名的媒體的立場尤其堅定,所用措辭更爲激烈,比如《衛報》、《金融時報》、《經濟學人》、《倫敦標準晚報》和《每日鏡報》等等。
和《太陽報》相比,《衛報》雖然報紙的發行量相對小,但在網上的閱讀量卻並不遜色。
它是嚴肅、可信和獨立新聞的代名詞,定位於高端市場,讀者主要爲zheng界人士、白領和知識分子。
“保持聯繫和包容,而不是憤怒和孤立。”《衛報》用精煉而有力的語言勸英國公民留下。
高端媒體認爲退出歐盟的投票將成爲英國ZZ和經濟的墳墓並持續帶來傷害,它們也在把可能產生的危害告訴讀者們。
其實,英國各大媒體的表現反映的是整個英國國內的深層分化,即使是同一集團旗下的刊物也持有不同的立場。
就如《每日郵報》的姐妹刊物《星期日郵報》就堅決站在了姐妹報的對立面!
總之,英國的輿論場亂成了一鍋粥,而各大媒體也都在利用這場混戰,尋找着發行量和廣告收入上的增長。
說到底,這一切都是爲了利益,知道民衆想看什麼,報紙就提供什麼,否則誰來爲愈發高昂的印刷費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