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應當說,由首輔王錫爵來宣讀詔書,雖然有些出乎衆大臣的意料,但是卻也並非不可理解,事實上,一干大佬早就隱隱有所預感,此刻王錫爵的態度,只不過是證實了他們的猜測罷了。
新皇和元輔,已經站到了一起了!
這個預兆頓時讓在場的閣部大臣們都警覺起來,他們可還沒忘了,前幾日太子殿下顯露出的打算,雖說朝中傳言,元輔大人孤身入宮,最終說服了太子殿下,但是誰也沒有證據不是?
如果換一種可能,是元輔大人被太子殿下說服了呢?
看眼前的境況,並非沒有可能啊!
不然的話,這詔書當中究竟是何等內容,需要讓堂堂首輔大臣出面背書。
要知道,尋常的詔旨,若是下發各衙門的,由六科抄發,依照公文模式轉遷各衙門,而發給個人的,則是由宮中行人司行人前往宣詔。
至於那些派遣宮中太監特意宣旨的,則是爲了表示皇帝對詔旨的重視程度。
一般來說,新皇登基的第一道詔旨,都是由司禮監掌印太監宣詔,以此來宣示皇帝的重視。
而讓首輔來宣詔……
這已經是很長時間沒有出現過的事情了,首輔身爲百官之首,自有威嚴。
某種程度上,首輔可代君行事,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自大行皇帝龍馭賓天之後,遺詔的宣讀和新皇登基的主持,都是由首輔來代行的。
單憑這一點,足以證明首輔的地位。
而且首輔宣詔背後的意義,首先是首輔本人認可這份詔書,也就是說,誰如果跳出來對詔書的內容有所質疑的話。
就是在同時質疑皇帝和首輔!
想到此處,一干大臣的臉上忍不住掠過一絲愁色。
“奉天承運皇帝詔!”
不論如何,事實以及無法改變,大佬們心思百轉,但是老首輔這邊已經恭恭敬敬的接過詔旨,高舉頭頂。
衆人聞聲,皆依禮下拜,耳朵卻是豎了起來。
“詔曰,維我皇明,運祚隆昌,基圖鞏固,煌煌大曆,聖聖相承,朕承皇考遺旨,即皇帝位,文武親賢當一心一德輔弼朝綱,方不失皇考之倚重,朕履聖之初,宜煥維新之號,以明年爲泰昌元年,詔大赦天下……”
幾句簡短的開場,中規中矩,但是羣臣知道,重點還在後面。
“朕嘗聞倉廩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先太祖皇帝立四民本末,以農爲先,歷代先帝無不以農事爲重,朕雖不敏,亦知農乃國本,故思慮再三,仿以周禮,重設司農寺,設卿一人,正三品,少卿二人,正四品,一應官職參照大理寺,司農寺之責,掌天下農事農時,集各國友邦之農作,培育移植,順應天時,究以農事規律根本,導民以善,壯我大明農本!”
王錫爵的聲音洪亮,絲毫不見蒼老之態。
字字句句都清清楚楚的傳入羣臣的耳中,讓衆臣都有些摸不着頭腦。
尤其是最前端的一干重臣們,眉頭都是微微擰了起來。
皇帝到底想幹嘛?
司農寺乃九寺之一,自古便有,但是偏偏大明是沒有的。
太祖皇帝初年,嘗設司農寺,掌管天下農事,春耕等,不過三年,便被革除,司農寺之責,被歸到了戶部手中。
如今皇帝重開司農寺,難不成是盯上了戶部?
不少人的目光頓時瞥向了一旁的戶部尚書趙世卿,令得老趙頭皮發麻。
說實話,重設司農寺,趙世卿是知道的,就在數日之前,尚是太子殿下的皇帝陛下曾經召他入宮,名爲清查國庫存銀,實則便是商討這司農寺之事。
不過只有趙世卿才知道,那壓根不是什麼商討!
皇帝早已經定下了決議,召他入宮只是知會他一聲,順便告訴他,司農寺的一應經費全部不準剋扣。
天可憐見兒的,這可是皇帝親自下詔重設的,他哪敢剋扣經費……
趙尚書帶着皇帝不準泄露消息和不準剋扣經費外加滿肚子疑惑暈暈乎乎出了宮,到現在爲止,也沒想明白皇帝到底爲何這麼做……
前朝的司農寺的確權柄不輕,幾乎凡是和糧食有關的事情,都歸司農寺管轄。
但是如今設立的這個司農寺卻不同,聽皇帝的意思,似乎並不牽涉戶部的權責範圍,甚至這個司農寺隱約還要向戶部負責。
他們的執掌竟然是順應天時,究以農事規律根本,天,研究曆法時候,這不是欽天監的活兒嗎?
還有集各國友邦之農作,培育移植,這又是個什麼玩意……
難不成那些撮爾小國,還能有比大明更出色的農作不成?
不過雖然帶着滿肚子的疑惑,趙世卿總算是安了心,不論皇帝想做什麼,總歸不是要對戶部下手,這就夠了。
不就是額外多設一個正三品的衙門嗎?
照例撥銀就是了!
羣臣雖然沒有趙尚書想的那麼多,但是至少從詔書的短短几句話上,倒是也推斷了些東西。
似乎這司農寺就是國家養着用來研究所謂的友邦農作的……
若是換個時候,少不了要有正直的大人們出面彈劾皇帝揮霍國孥,不過眼下新皇登基,不是個刷聲望的好時候,衆臣也便按捺了下來。
新皇第一詔,總是有些特權的,至少只要不是特別過分的詔命,就不會有人出來嗆聲。
這些神色的變化,自然全都落在了朱常洛的眼中。
對於他們這種落後的思想,朱常洛也只能說,思想要變,因循守舊的思想要不得!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尤其是在這樣的封建時代,農本位的思想都是不能丟的,任何一個皇帝如果不重視農業,他也當不了幾年皇帝。
但是讓他想不明白的是,爲什麼在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作爲官方機構的朝廷竟然不會主動去研究提高農業水平的技術。
瞧瞧歷史上出現的各種和農時農事有關的著作,無不是一個個民間人士留下的。
想了半天,朱常洛只能歸咎於無處不在的官僚作風,畢竟朝堂上的老爺們就算再喊着農爲重,也都不會親自下地耕田,自然也不會了解,哪怕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技術革新,會給農民帶來多大的好處。
不過他們不懂不要緊,朱常洛明白就夠了,於是大明版的農科院,就這麼被正式納入了新皇第一詔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