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錯誤,點此舉報』 沈繼山?
聽到這個名字,孫丕揚臉色一沉,望着李廷機的目光也多了幾分莫名。
“好大的口氣,你可知道沈繼山是誰?”
倒是李廷機不怒反喜,反問一句。
“士林中人恐怕還沒有人不知道嘉禾先生之名吧?”
孫丕揚的確算得上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是再難啃的骨頭,也並非沒有破綻,若論官位,李廷機的確沒有那個能力助孫天官。
但是除了這官位之外,孫天官身上,卻也並非沒有可以下手之處。
比如說,他現在提到的這位,南京左都御史沈思孝,便是孫天官最大的死敵,沒有之一!
說起孫天官和沈思孝的淵源,還要追溯到萬曆二十三年的京察,沈思孝此人,乃是隆慶二年進士出身,歷任刑部主事,番禺知縣,太常少卿、順天府尹等職,素以敢言直諫,不畏強權而聞名。
張居正當政之時,沈思孝就曾因上本彈劾張居正奪情起復而榮獲了廷仗之刑,被髮配充軍,從此在士林當中聲名鵲起,爾後張居正被清算,沈思孝被召回起復爲順天府尹,時有宦官犯事,刑部顧忌天家顏面,寬宥其罪,卻被沈思孝力主嚴懲,他本人也因此而在士林當中廣受好評,被譽爲直節之士。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此人因爲曾被充軍,所以在軍事方面頗有建樹,早在朝鮮之役以前,倭國遣使求和之際,沈思孝便曾經上本力主開戰,反對和談。
以至於在地方巡撫之時,更是以仗義敢言而聞名,到萬曆二十三年,已經進位爲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協理戎政,可謂風光一時。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在士林風頭極盛的清流正臣,卻和孫天官結成了死仇!
萬曆二十三年,本是孫天官主持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大計,當時的孫天官還剛剛成爲吏部尚書沒多久,一年多的時間,堪堪將吏部掌握到了自己的手中,也準備大展一番拳腳,卻不料正是這場大計,差點毀了他的仕途。
事情的緣由其實很簡單,當時浙江布政使司右參政丁此呂被人舉報貪污官銀,好巧不巧正被雄心勃勃的孫天官碰上,於是孫天官便按照規定,將丁此呂罷黜爲民,永不敘用。
這本來是一件無比正常的事情,大計當中,官員升降都是最普通不過的事情,但是孫天官卻沒想到,這個丁此呂雖然操守不怎麼樣,但是卻有一位至交好友,這個人就是沈思孝!
丁參政得到自己即將被罷黜的消息之後,立刻就跑到了沈思孝的府上求救,並且信誓旦旦的宣稱自己是被冤枉的,沈思孝當時也正值風光之時,自然要爲自己的友人出頭,於是他動用自己的科道的人脈,讓一個名叫趙炳然的御史上本彈劾文選司郎中處事不公,以權謀私。
而蔣時鑫是孫天官的心腹,這件事情他本來就是秉公處置,結果卻被人反咬一口,孫天官頓時就火了,直接出面護犢子,連遮羞布都不講究了,直接上本參奏沈思孝庇護丁此呂,干擾大計。
這下事兒鬧大了,從小小的一個地方官的升遷轉調,變成了吏部尚書和右都御史兩位大佬之間的頂牛。
雙方都不是好惹的主兒,鬧了又鬧,吵了又吵,鬧得不可開交。
其實當時的情況來看,士林和朝堂都比較偏向沈思孝,畢竟他在士林當中的名聲甚佳,尤其以剛正不阿著稱,就連當時的皇帝也是如此認爲。
所以在沈思孝上本彈劾了一番之後,皇帝便罷黜了文選司郎中蔣時鑫,恢復了丁此呂的官位,但是如此一來,卻是徹底惹怒了孫丕揚。
想想也是,自己好好幹活,秉公處置,最後卻落得如此下場,被反咬一口還沒人相信自己,是個人都忍不了,更何況孫丕揚貴爲吏部尚書,六部之首。
這口氣自然更咽不下去,所以孫天官乾脆連大計也不管了,一邊上本力辯蔣時鑫無罪,一邊向皇帝題請訪單!
所謂訪單,其實就是廷議,不過訪單是專門針對大計和京察的廷議,簡單來說,就是朝廷裡的大佬們,包括內閣大臣,六部七卿,部院侍郎共同發起複議,議題就是關於大計當中某個官員的升遷轉調公正與否。
但是訪單可不是隨便用的,一旦出現這種事情,就代表着整個朝廷開始質疑吏部銓選的公正性,要是訪單的結果不利於孫天官的話,那基本也就意味着孫天官該退位讓賢了。
可以說,孫天官是賭上了自己的前途名譽,要跟沈思孝一決雌雄。
可是訪單的初期,其實局勢很不利,正如一開始士林物議一樣,沈思孝的名聲,讓更多的人都傾向於他,而並非是孫丕揚。
所幸孫天官也是聰明人,他在這段時間之內,早已經悄悄派了人趕赴浙江蒐集證據,待得廷議的時候,直接將一大堆證據甩了出來,所以最後訪單的結果就是,舉報屬實,吏部秉公處置,銓選並無不當之處。
這是朝廷最高會議,廷議所作出的認定,自然沒有人可以反駁。
於是孫天官總算是贏下了這一局,蔣時鑫被官復原職,大計繼續,丁此呂被罷黜爲民,永不敘用,但是沈思孝卻逃過了一劫。
說起來,原因還和朱常洛有關!
當時的孫天官明顯是受委屈的一方,所以事情明白之後,孫天官就閉門不出,連上十疏請求辭官,其實潛臺詞就是想要個交代。
身爲堂堂的吏部天官,被一個官位還不如自己的沈思孝逼到了要上朝堂共議來求得清白的程度,甚至在此之前,還被人整掉了自己的心腹,孫天官心裡的鬱悶可想而知。
而沈思孝也自知理虧,不在朝堂上繼續多言,不過要是按這個方式發展下去,怕是要不了多久就扛不住了。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朱常洛回京了,而這位尚是親王的今上回京之後,過了不久就爆發了第二次朝鮮之役,而這個時候,沈思孝的門人終於找到了替沈思孝說話的理由。
當初和倭國議和的時候,沈大人是堅定的主戰派,極言不可議和,當修戰守備,乘勝追擊,如今倭國果然心懷不軌,正正坐實了當初沈思孝的猜測。
有了這一層緣故在,沈思孝算是爲國建功,便也不好就這麼將他罷黜掉了,所以最後的結果是,沈思孝被官降一級,調任南京右都御史兼管南京工部,算是勉勉強強給孫天官一個交代,讓大家面子上都過得去。
但是這個仇算是結下了,而且孫天官心中的鬱悶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