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五章 議和之議

“皇上,該用膳了。”

崇禎木偶一般地坐了一上午後,太監王承恩在一旁小聲說道。

“朕沒胃口,你且退下吧。”

崇禎擺了擺手,一臉厭煩的神色,半點也不想與他說話。

王承恩一臉無奈,只能應是一聲,便躬身而退。

說起來,崇禎皇帝堪稱明朝中最爲清苦的皇帝,也不爲過了。

自崇禎八年時,鳳陽祖墳被掘後,崇禎大哭向太廟告罪,從此穿布衣、吃素食。官員們勸導他不必對自己如此苛刻,都遭到嚴詞拒絕。

次年六月,他的外祖母夢見孝純皇太后,要她轉告皇上,除了祭祀、忌日以及初一、十五照例“齋戒”外,其餘日子可以開葷。爲此,他特地詔告臣民,從六月二十二日開始,不再吃長素。

雖然恢復了葷食,朱由檢與皇后周氏仍然堅持每月有十天吃素“持齋”。這對於一向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帝后來說,實在是一大考驗。

當然,朱由檢的生活節儉刻苦,並非僅僅出於家庭生活方面的考慮,更多的是源於憂國憂民的思量,似乎是他的一貫態度。

他即位不久,面臨國匱民窮的爛攤子,毅然宣佈停止蘇杭織造(專供宮內綢緞的官辦機構)的活動,理由是:不忍心困擾一方人民。

復從崇禎八年起,周皇后身體力行,命太監在蘇州收購棉花紡車二十四具,送進宮內,教宮女紡紗,培養勤勞節儉的風氣。

雖然因爲北方的宮女無法學會江南村姑的細巧手藝,終於不了了之,但是“天宮吹入紡車聲”,不能不說是紫禁城內的曠古奇聞。

根據戶科給事中孫承澤的記載,主管宮廷膳食的光祿寺報告的崇禎十五年皇室膳食開支,是這樣的:

皇帝膳食每月銀子一千零四十六兩;

皇后膳食每月銀子三百三十五兩;

皇貴妃膳食每月銀子一百六十四兩;

皇太子膳食每月銀子一百二十兩。

這些當然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但與萬曆時期相比較,已經大爲節儉了。

特別是到了崇禎十六年九月,朱由檢考慮到財政困難,帶頭節約,宣佈他的膳食費用減去一半,后妃等減去十分之四,宮女太監減去十分之三。

一個月以後,他再次提倡節儉反對奢侈,自己以身作則,除了堅持以前宣佈的“減膳撤樂”之外,規定只有重大節慶典禮可以使用金銀器皿,日常生活一律改用錫器、木器、瓷器,希望大臣們仿效。

如果今後依然置若罔聞,奢侈靡費,必將嚴懲不貸。

這其實是他的一貫風格,從他登極以來,始終保持儉樸的美德。

當時擔任翰林院編修的吳偉業這樣記載:後宮無論每月的宴會,還是每季的宴會,以前外戚或者出嫁的公主都按時送來食品,崇禎皇帝即位以後,特地下達聖旨予以禁止。

崇禎元年始,宣佈停止蘇州織造以來,皇上經常穿着多次洗滌的舊衣服,襪子都縫上了布襪底。

他時常說:朕正在號召天下由奢侈迴歸樸素,要讓後輩知道艱難,難道可以不從自身做起嗎?

這類事例很多。

當時擔任給事中的李清在《三垣筆記》中說:皇上擔憂國家財政拮据,把後宮幾十年儲存的遼東人蔘,拿到市場上去出賣。李清曾在市場上買到一些,全是上佳的野山參,質地堅硬,口味雋永,與一般人蔘截然不同。聽說此次人蔘貿易,可以獲得白銀數萬兩。

王譽昌《崇禎宮詞》講了這樣一件小事。某一天,皇上去聽老師講課,所穿內衣袖子已經破損,露在外面很不雅觀,不時地把它塞進去遮掩。目睹這一細微動作的“講官”對他說:身穿破舊衣服雖然過於節儉,卻是美德,何必掩飾。

爲此,後人有詩讚嘆道:聖德惟應儉是求,不遑袨服爲身謀。就間損益通爲計,寸積須成萬里裘。

在皇帝嚴格自律作風的感召下,後宮出現了以往罕見的清靜樸素風氣,絲毫沒有瀕臨亡國的那種醉生夢死的頹廢景象。

正如吳偉業《綏寇紀略》所說:皇上在深宮之中,不苟言笑。他的太子和其他子女的言行,都以禮法爲準繩。因此後宮沒有玩弄珍珠寶玉的娛樂,沒有聲色歌舞的演出,閒暇時,只有古琴優雅的聲音繚繞。

皇上說:這種琴聲足以娛樂心神,勝過其他音樂。

這位一直嚴於律已的皇帝,會把國事搞得這樣一團糟,這歷史真是充滿了弔詭。

崇禎心裡迷茫至極,爲什麼自已如此克勤克儉,如此奮發向上,爲何這國事還這般蜩螗沸羹,局勢越來越崩壞不已,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個近乎無解的問題,讓皇帝心情極糟,卻找不到問題的答案。

而今天,除了因爲國事紛亂,讓崇禎無心用膳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崇禎收到了一封李嘯的來信。

李嘯在信中,除了向皇帝詳細稟報自已掃滅金州,將赫圖阿拉城全城屠滅,毀爲平地的功績外,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向皇帝鄭重提醒,不要輕易向清朝議和。

李嘯說道,現在我大明雖遭重創,但自已也狠狠地打擊了清廷,故而從整體來看,明朝雖然大輸,但清庭亦是打了個大敗仗,吃虧不小。

所以,皇帝沒必要喪失信心,沒必要被清人嚇破了膽子,更不必被清廷牽着鼻子走。

李嘯向皇帝保證,現在清廷雖在遼西大勝,但因爲金州與赫圖阿拉皆遭毀滅,故不必擔心清軍還會乘勝南下。

在他看來,清軍就算想再入關作戰,也得休息極長一段時間,所以,明廷完全沒必要被清軍嚇怕,就慌不擇路地簽下議和條款。

李嘯寫這封信,其實也是基於他知道明末的真實歷史進程,才提前防微杜漸地,向皇帝發出這封信,算是作爲提醒。

崇禎皇帝本是個猶豫不決沒主見的人,見到李嘯這封信,不覺讓他更是了無胃口,煩悶不已。

而就在此時,有兵部尚書陳新甲求見。

崇禎猶豫了一下,還是召見了他。

陳新甲一見到皇帝,立即撲通下跪,伏地不起。

崇禎見他這幅模樣,心下猜到了他必定是有番刺耳的話,想對自已說,心情不覺愈發煩躁,卻又不好發作,只能冷冷地說道:“愛卿,你有何話,大可一一奏來。”

陳新甲長吸了一口氣,從地上直起身來,拱手稟道:“皇上,恕臣直言,現在鬆錦之戰後,我大明一敗塗地,若不趕緊想出對策,則臣只恐……”

後面的話,陳新甲刻意中斷了,而且皇帝聽到這裡,已是一臉陰沉。

他當然知道,陳新甲接下來,想對他說什麼,自鬆錦大戰結束以來,這樣的話題,已成了皇帝心頭一塊屢被揭起又無法痊癒的傷疤。

陳新甲緩緩擡起頭來,對崇禎道:“皇上,臣有一策,不知當不當講。”

“你說吧。”

“皇上,現在我大明鬆錦之戰大敗,兵力殘破已極,實在再無能力同時對抗韃子與流寇了,臣請皇上同意,抓緊時間,去和韃子議和,以免兩面受敵,最終局面不可挽回啊!”陳新甲一臉痛苦。

崇禎聽到這議和二字,不由得又緊緊皺起了眉頭。

他幾乎在瞬間,就想到自天啓年間開始,前幾次與清廷議和的結果,無一不是以失敗而告終。

尤其是上次,鄭重其事地讓李嘯派出使者出使清廷,連協議都談妥了,最終卻也礙於臉面與朝議,此事也不了了之。

見皇帝猶豫不決,陳新甲又顫顫地說道:“皇上,現在乃是非常時刻,爲保國家根本,皇上萬勿猶豫啊,想那宋遼故事……”

“住口!宋遼故事,如何可與現在的局勢相比。”皇帝厲聲打斷了他的話。“現在清廷挾大勝之餘威,若要議和,必會百般要求,來個獅子大開口,我大明現在國力衰落,這些條件,又如何承受得起。再說了,唐國公接連掃滅金州,攻克赫圖阿拉,亦對清廷嚴重打擊,又如何可這般挫已之志,而揚敵之威呢?”

有李嘯的信件作提醒,皇帝對現在的局勢,有一點還是看得很清楚的。

那就是明清議和,與宋遼故事,根本就沒可比性,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假如議和成功的話,試問一下,剛剛經歷了鬆錦大敗,十三萬明軍全部覆滅的明朝,還有啥實力,能讓滿清遵守議和的承諾?

所以皇帝還是很清楚地知道,不能亂拿宋遼澶淵之盟來與現在做比較。

在歷史上,澶淵之盟後,宋遼是一百多年沒有爆發戰爭不假,事實上宋朝根本就沒有能力阻擋遼軍對宋邊境的掃蕩,要有能力的話怎會給遼歲幣呢?

Www•тt kán•¢ ○ 還有澶淵之盟不久後蕭太后就死去了,隨即遼向高麗開戰雙方打了十多年,顧不上對付宋朝可不是他不想開戰,後來遼不是先後強迫宋朝增幣和割地了。

再說明清議和的條件,恐怕談得再好,也得給滿清財物補償吧,象那樣減弱自身實力,白白增強對手實力的做法,實在不是啥好辦法。

當初,袁崇煥想和皇太極議和時,滿清當時正是一個內鬥高峰期,皇太極地位不穩,幾大貝勒明爭暗鬥,僅僅名義上是大汗,實際上和其他三大貝勒平起平坐,在這樣的情況下,皇太極的行爲,必須要以遵循大多數人的意見,否則可能位置不穩。所在在那個時候,只要他沒發神經,就絕對不會是真心和明朝議和的,再說當時滿清內部,也是根本不可能同意議和的。

所以,現實地說,在目前階段,再由自已提出,去向滿清議和,根本就是錯誤的,明朝在軍事層面,已經與滿清的差距太過巨大,根本沒有能力保證滿清會遵守協議,將來滿清搞小動作,或者乾脆毀約的話,吃虧的肯定是明朝。

要知道,在真實歷史上,滿清開出的和平條件是這樣的。

《清太宗實錄》記錄了皇太極給的條件:

第一,兩國有吉凶大事,須當互相遣使慶弔;

第二,每歲明朝饋清國金萬兩,銀百萬兩,清國饋明人蔘千斤、貂皮千張;

第三,清朝一方的滿洲人、蒙古人、漢人,朝鮮人進入明境者須捕送於清;明之叛人進入清境者亦須捕送於明;

第四,各君其國,以寧遠雙樹鋪中間土嶺爲明國界,以塔山爲清國界,以連山爲適中之地,進行互市貿易。

不過皇太極也侮辱到:“若不願和好,再勿遣使致書……約九月不至則治兵。”

大意就是要麼你現在馬上給百萬兩銀子,要麼我到了冬天自己來取。

說得難聽點,就是給了百萬兩銀子,是不是皇太極冬天就不會來中原劫掠了呢?這個卻是難說。

皇太極可沒給過保證,說在將來能與明朝保持多久的和平關係。

這個條件,實在太過苟刻,要知道,在鬆錦大戰後,明廷還能弄出百萬兩銀子,還和個屁啊!早就再從內地調派軍隊接着打了。

要知道,宋遼議和也不過10萬兩啊,而且還拖了很長一段時間,滿清這個獅子大開口,要價確實夠狠。

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已經急不可耐的表示,只要九月銀子還不到,自己就要動手來搶,明廷哪去弄銀子,像李自成一樣在京城公開搶劫嗎?

另外,即使崇禎想盡辦法,哪怕當掉內褲,換來一百萬兩銀子,換來的一紙和約,能有什麼真實價值,卻也是難說得很。

當然皇太極也不是什麼都沒許諾,只要9月前給銀子。那麼今年就不來南方打獵了。

至於明年,後年……那麼遠的事,我又怎麼知道呢。

沒想到,李嘯的這封信,讓歷史拐了個彎,崇禎沒有如歷史上一樣,同意陳新甲的提議,然後派出使者向清廷去議和。

聽了皇帝的話,跪在地上的陳新甲,一時目瞪口呆,無以回話。

“皇上……“

崇禎擺了擺手,對陳新甲厭煩地說道:“議和之事,先不必說了,你且退下吧。”

“呃,微臣遵旨。”

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鄭芝豹,橫掃東南亞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四章 歸途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二百五十三章 敗逃摩尼山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園召對(上)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六十七章 暗夜之狼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六百五十四章 擴軍雄心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六章 選擇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滅,邀戰中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九十章 引寇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
第一百八十九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一十四章 京師廷辨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六百七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曠野決戰第六百一十四章 交鋒初挫第六百三十九章 負屍脫城第二百四十一章 明荷鹿港協議第三百六十四章 涿州之變第九百三十四章 多爾袞被俘,大清朝覆滅第九十五章 徵調第四百六十五章 澳洲見聞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七百三十八章 甕中之鱉再難脫逃第一百四十章 魯王之邀第一百一十六章 寶地第六百零五章 和談初議第四百五十一章 聯楯攻城,燃煤燒之第八百九十七章 追剿鄭芝豹,橫掃東南亞第六百一十三章 西征鎮遠堡第九百三十五章 活剮多爾袞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一百八十五章 九皋山之戰(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大義之辨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九百零四章 外城陷落,死守內城第三百九十五章 北撤,北撤第七百六十章 說動鄭芝龍第三百零四章 錫林城危急第七百七十九章 被迫決戰第八百七十三章 多鐸大敗第四百九十四章 皇帝的迷茫第四百九十二章 必敗的遼西第三十四章 雛形第五百七十五章 巧舌如簧第四百七十二章 重炮凌厲第四章 歸途第三百七十三章 分兵而動第二百二十四章 進京面聖第三百四十二章 擴軍五營第七百四十一章 杯弓蛇影,忠奸難辨第二百五十三章 敗逃摩尼山第八百零九章 炸藥包上的城池第六百五十三章 攘外還是安內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三百五十章 清軍報復第一百三十一章 土地改良第九百三十五章 刨二賊之墓,再攻烏思藏第七百五十六章 重圍頓解第二百二十五章 御花園召對(上)第八百五十一章 木邦城破,拼死一搏第四百七十一章 炮打活人第四十五章 步兵第四百五十七章 澳洲之主第四十七章 崇禎第三百八十五章 進退兩難第六百六十七章 暗夜之狼第三百七十一章 剝皮揎草第四百四十六章 俄清聯盟第九百零九章 風沙遮道,山谷阻擊第五百四十二章 謀勸祖大壽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第六百九十六章 三萬精銳盡覆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下南洋第八百八十三章 喪權辱國的苟活協議第六百二十四章 太后的決斷第六百九十一章 劉良佐的選擇第三百五十二章 聯軍的勝利第四百七十四章 斬汝頭,獻投名狀第七百八十八章 朱由榔逃緬第五百五十四章 豪格返京第五百零九章 孤軍絕境第八十三章 模式第一百六十五章 誰知我心第六百五十四章 擴軍雄心第七百八十章 四面圍擊 崩潰在即第二百六十八章 登州規劃第五百九十八章 引爲前部第七百八十七章 永昌城破,主將自刎第八百二十三章 虎嘯中原 何人可擋第六百七十八章 臨陣內訌第八百二十二章 三面夾擊,一鼓而滅第四百零八章 有如死神的龍擊炮第一百四十三章 兵進廬州第七百七十八章 先斷水,再下毒第六百八十五章 減兵圍城第七百九十三章 一營兵馬入援足矣第八百九十六章 此時不降,更待何時第六章 選擇第六百二十六章 賊將東攻,奈何?第五十二章 破局第九百一十章 前部既滅,邀戰中軍第三百六十五章 北攻金州第九十章 引寇第三百二十四章 臺灣大開發第六十三章 火器論談第六百一十七章 搏命塹壕第三百一十二章 收復臺北第一百二十四章 共贏第三百七十九章 柿子要挑軟的捏第三百九十三章 準你自盡